培养学生认知和实践的能力

2024-04-20 04:23徐亚莉
小学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小学科学

徐亚莉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持续推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倡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科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基于此,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实践任务为抓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从确立教学目标、创设实践情境、熟悉材料认知、创新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评价以及嫁接生活应用六个层面,对科学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路径展开探究,旨在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发挥科学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科学;认知和实践;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0    097-09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美育、德育、劳育等融入实践中,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依据多年小学科学教学经验,认为现阶段的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弱,且在生活中缺少科学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围绕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围绕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实践学习的弱项展开剖析,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让目标指向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从而让教与学对等,实现教、学统一,促进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例如,在教学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分类和回收利用”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做出如下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认知,在生活中也有“不随意丢垃圾”的意识,但他们对垃圾的分类以及回收利用的方法不够熟悉,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想法,如有的学生认为所有垃圾都可以直接扔进垃圾桶;有的学生认为所有的垃圾都不能回收利用;等等。

基于上述学情分析,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缺少垃圾分类的经验,对垃圾分类以及回收利用的操作并不熟知,动手能力不足。为此,教师可以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原则。

目标二:掌握垃圾分类以及回收利用的方法,并完成对应的实践任务。

目标三: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類的习惯,形成勤俭节约、废物利用的传统美德。

在上述目标中,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手操作的过程提升动手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动手兴趣

在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以情境问题或者情境任务为出发点,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促进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时,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启发学生思考“凤仙花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用图片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展示给学生,包括种子阶段、发芽阶段、植株阶段、开花阶段和结果阶段,并为学生设计驱动性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凤仙花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3.教师为学生展示本实践活动的任务:“种植一株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并做好生长环境条件(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等)以及生长情况的记录。”

通过创设这样的实践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纷纷讨论凤仙花的香气、颜色以及栽培技巧等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

三、熟悉材料认知,做好教学铺垫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对实践材料、实践器具等的操作能力,让学生用得熟练、用得高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标准和要求完成实践任务,进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积累有效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实践任务开始前,应该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实践所需的材料和器具,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把握,从而为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引导学生熟悉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1.基于实践过程的需求,教师为学生展示所有的实践材料,包括小苏打、白醋、两个烧杯、玻璃杯若干、玻璃片、药匙、量筒、蜡烛、火柴等。

2.教师结合实践探究的思路,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材料和器具的用途,并指导学生亲手触摸各类实验器材,感受器材的材质和使用方法。如烧杯主要用来让白醋和小苏打发生反应;玻璃杯可以用来收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以及检测气体成分;蜡烛和火柴主要用来检测气体成分。

3.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践流程挑选必要的器具,并对其进行编号。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前熟悉各类材料和器具,提高学生的使用熟练度,防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手忙脚乱或者损坏实验器材,从而造成教学成本的增加。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讲解课堂理论知识时,将这些器材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熟悉科学实验的常规思路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其动手能力。

四、创新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避免实践活动千篇一律,影响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要对实践环节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科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时,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流程实施实践教学。

教师先将光传播的路径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白板了解光的传播方式、传播路径等,激发学生对光传播的探究兴趣。

教师借助动画模拟光传播的过程,而后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明白光传播的原理,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光传播的路径进行猜想,并对学生的猜想展开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指导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如将多张打孔的纸平行放置,使所有纸的孔对齐;再将一张没有打孔的纸放在最后,用手电筒照射第一张打孔的纸,观察最后一张纸上是否有光影。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光传播的规律。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用多媒体技术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猜想、自主探究。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素养、沟通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实践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学评价是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不可或缺。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实践活动的乐趣和实践探究的意义,促使学生对实践活动持续保持兴趣。另外,通过实践评价能够对实践活动进行延伸,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感受我们的呼吸”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体验呼吸过程感受身体部位如腹腔、胸腔等的变化,同时指导学生开展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各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融入其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评析。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关注各个小组的实践进展以及实践得出的结果,并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维持实践顺序,提高学生之间默契合作的程度,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尊重,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在实践活动结束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本实践活动中包含的课程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总结科学规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知识应用、实践思维、总结能力等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知识弱项,同时对学生不理解、不熟悉的实践环节和课程知识再次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实践方法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实践评价过程,更加全面且深刻地掌握实际学情,并对教、学过程做出评价,为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六、嫁接生活应用,推进家校合作

科学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包含的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实现象和规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应该将科学实践活动与生活做好嫁接,鼓励学生将在科学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科学探究,并养成观察生活、研究生活的习惯,从而推进家校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可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提高其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父母一起展开亲子户外观察活动,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周围的食物链,并将其绘制出来,进一步理解食物链的存在意义。如学生可以和家长一道爬山,探索山上存在哪些生物以及食物链;可以一起逛公园,探索公园里存在哪些生物以及食物链;等等。通过家校合作,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实践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非常突出的意义。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实践项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要引导学生提前熟悉实践所用的材料,为实践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要对实践环节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加强实践评价、嫁接生活应用,提升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科学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GS〔2022〕GHB037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苏树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路径[J].天津教育,2023(16):171-173.

[2]高博.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与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19):1-4.

[3]万晓峰.小学科学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23(9):2-4.

[4]陈玲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路径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2):147-149.

[5]金红蕾.科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J].小学教学参考,2022(33):87-89.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小学科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