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情境式教学推进“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024-04-20 10:08李琦
小学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科学思维小学科学

李琦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各式各样的情境,将抽象枯燥的知识以形象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笔者围绕情境式教学的四种主要方式进行了教学实践:一是以已有经验为核心的真实生活情境;二是以具体形象为核心的信息媒体情境;三是以体验感受为核心的实验游戏情境;四是以认知冲突为核心的故事问题情境。对比传统说教式、问答式的课堂,情境式教学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推进“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情境式教学;教学实践;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0    031-033

2022年,对于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任务使命,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扎实下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步“先手棋”。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同时这一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双减”政策深入推进。如何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升课堂效率,点燃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现在的科学课堂相比之前照本宣科、教师充当复读机式的课堂已经有了极大改变。教师也积极尝试在课堂上融入信息技术,使用一些多媒体资源。但是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形式主要还是师问生答,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学科框架里设置的问题,建立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能力。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所经历的科学探索过程实际上是浅显且局限的,创新思维很难真正建立起来。同时被教师加工提炼的知识点,对于现在缺少生活感受的学生来说,是空洞且乏味的。这与科学源于自然、用于生活的学科内涵是不相符的。

我们知道,科学探索的出发点是好奇心。每个学生都不缺乏好奇心,但是通过怎样的课堂形式将其激发出来,是提升课堂效益的关键。科学的本质是对自然生活的提炼,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要将真实的生活情境与课堂相融合,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具体生动的现实体验替代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记忆。引导学生从一个个的真实情境中总结规律,在探索过程中培养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思维,最终能举一反三,用得到的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具有情感温度、形象生动的场景,来释放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以情境任务为导向,完成科学探究上的生态还原。

情境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一种是以已有经验为核心的真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以具体形象为核心的信息媒体情境;第三种是以体验感受为核心的实验游戏情境;第四种是以认知冲突为核心的故事问题情境。接下来,我将从这四个方面来呈现如何将情境化教学融入课堂实践。

一、取材真实生活,寻求师生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科学知识。将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各种现象、经历的各种体验融入课本的知识框架中,挖掘细微小事中的情境素材,创设鲜活生动的生活情境,把抽象晦涩的知识点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展现,由此引发师生的共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科学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点燃发明创新的激情。

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节课时,学校组织去植物园研学。当时正值梅花开放,成百上千株梅花竞相开放。在观赏梅花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两朵不同寻常的花(如上图一、图二所示),于是就以这一真实案例为例,给学生讲述了植物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学生了解这个科学知识后,十分开心,以至于在后面的观察活动中,不断有学生跑过来分享他们发现的植物遗传变异现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地将知识点吸收,并且做到了举一反三,始终与教师的教学同频共振。

二、借力信息技术,破除认知障碍

对于同一知识点,我们有多种呈现方式,可以是语言、图表,也可以是照片,甚至实物。对于不同的呈现方式,学生的接受难度是不同的。相关研究显示,人对于语言表述的接受时间为2.8秒,对于图表的接受时间为1.5秒,对于照片的接受时间为0.9秒,而对于实物的接受时间仅为0.4秒。同时,小学生是以具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所以要求呈现的情境最好是直觀显现的。如果将抽象概括的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进行呈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慢慢失去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视频、3D模型等方式来呈现。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这一节课中,要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对于这些地形地貌是十分陌生的。即使有些学生有过旅游的经历,也很难观察总体的地形地貌。学生缺乏对这一知识点的已有经验。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地形地貌的概念,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其形态特点,教师可以利用3D建模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不同地形地貌的3D地形,巧妙地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顺利完成教学预设目标。

三、亲历实验游戏,发展科学思维

我们知道,技能的形成需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练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一定要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情境。而科学恰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就需要学生全程参与,亲身探究。因此创设实验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行领悟科学的规律,提升实验操作的能力,进而促进科学思维的生成。除了实验之外,根据课程知识,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悟科学奥秘,同样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小工程师”这一单元中,学生需要经历设计、制作、评价、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在此过程中体会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我们要积极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具身参与,沟通合作,最终小组完成塔台作品。在完成塔台制作后,还可以利用建筑游戏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四、引发认知冲突,提升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是当发现其不同于之前的认知时,会产生强烈的疑惑,从而会自发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都会被调动起来。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要积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认知冲突设置好后,我们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这一单元中,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有些小组观察到不同于书中列举的微生物(如图三所示),于是该小组课后就这一生物到底是什么展开了调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询问专业人士等方式,他们最终弄清了微生物的种类——盘星藻(如图四所示),是一种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定型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探究,探明生物种类,最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素养,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为后面的科学学习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下,课程理念越来越灵动和开放。情境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为更具灵活、包容和趣味的课堂带来了可能性。在过去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利用情境式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晓彤.情境教学在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15.

[2]钟海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情境式教学科学思维小学科学
关于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中三年级的第二轮复习的思考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茶艺课程中情境式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化学课堂情境式教学方法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