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2024-04-18 09:20
学苑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创设教学法

王 娜

(江苏省新沂市棋盘初级中学,江苏 新沂 22142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教育家们纷纷提出了新的主张观点,共同构建成了目前《标准》提出的情境教学法。而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问题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而最终提炼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农村教师应不断地挖掘农村生活资源,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类型与特征

问题情境包括两种类型,分别是问题显现型和问题隐含型,二者的区别是是否直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数学问题情境,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因此问题情境的首要特征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一个充满着问题情境的课堂,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一言堂”“满堂灌”的口述讲解来先入为主,剥夺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跨越他们构思、猜想的过程。问题情境的第二个特征是多样性,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来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灵活的,没有标准。保持问题情境的多样性,也是保持学生思考热情的一个关键要素。通俗来讲,问题情境就是将数学问题代入到学生熟悉的情境当中,运用他们所理解的一些现象和生活常识,再综合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特征,从侧面反映了问题情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色,学生在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增多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自然会增强。

二、初中数学课堂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标准》颁布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十分受欢迎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在思考、探究过程中能够产生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也能够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所以该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实践价值很高。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创设科学高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到问题情境当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与此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反思能力,还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反馈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问题情境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现状

(一)脱离学生和生活实际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过程中,由于没有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爱好,没有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而只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想当然”地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导致问题情境创设出现了无效的现象,偏离了学生和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变得十分枯燥,很多初中学生因此对数学学科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无法实现因材施教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并没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尤其是在问题情境创设期间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只是主观臆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在面对全体学生时设置了相同的问题。如此一来,教师虽然创设了问题情境,但是并没有合理地设置相关问题的难易程度,导致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慢慢地,这部分学生就不愿意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甚至讨厌教师所“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如此,这部分学生也就自然地无法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进而影响他们解题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在问题创设中没有足够的创新

由于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经验上存在差异,再加上农村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农村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也有所不同。大部分农村教师都是照搬照抄现成的方法,或者是一直采用一个素材来创设情境,毫无创新。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教师将一个故事从初一一直讲到初三,同一故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的教师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发展学生思维没有多大帮助,甚至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干扰。甚至有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搞“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是把“一言堂”“满堂灌”改为“满堂问”。因此,农村教师应该做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教学内容的加深而不断地改变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让初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助力。

四、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连续性和系统性很强。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按照编排的先后顺序,共同交织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到高中还会进一步拓展、延伸。农村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当把握住数学知识的这一特征,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问题情境中体现出来。比如,教师为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从而在该知识基础上理解新的知识内容,可以用问题情境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例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与学生之前学习的等式性质有相似之处,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回忆等式性质的内容,再用几个简单的算式引出不等式:

5+(-2)____3+(-2);

6-(-1)____4-(-2);

a+b____b+c(a>c)。

让学生用“>”或“<”填在空白处。学生给出答案后,开始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自己总结不等式的性质,这就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必口若悬河地讲解,学生自己凭借知识经验来理解新知识,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被激发出来。

(二)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创设问题情境

以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多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考虑。这种考虑当然是不错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导致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理解透彻。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不同,导致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认知能力也尚在发展过程中。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从实际学情出发,尽量让问题情境更贴近农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规律排列的地砖、飘扬的五星红旗、飞舞的蜻蜓和蝴蝶等,通过情境合理地引出“对称”这一概念,并让学生看到实物,丰富其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如建筑、雪花、民间剪纸等。这一环节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从而让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在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三)根据学生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农村初中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然而,数学尽管拥有严密的逻辑,却也充满着矛盾,如正数与负数的矛盾。农村教师如果能够利用这些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已经建立起的固有认知,一定会令学生在感到惊奇的同时,感叹数学的奥妙,同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迅速激发出来。事实证明,这样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一类。

例如,当教师询问学生“1 和0.999……哪个数更大”时,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1 更大”。但实际上,如果运用极限思想来思考,,则也就是说这样来看0.999……和1 是同样大的。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用于调节课堂气氛,也可以用于思维锻炼,效果很好。如果教师能够经常性地提出这样打破学生认知平衡的问题,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奇妙的数学世界中探索,也能够锻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四)根据学生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多数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与《标准》提出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悖,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完全过渡到抽象阶段,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农村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其良好发展。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时,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讲解知识点,如水位变化、存钱取钱、公交车上下人数等问题都可以演变成情境,并教授学生有理数加减法。如“一辆公交车从起始站出发,车上有11 个人,到了第二站下去了4 个人,上来了6 个人,第三站下去了3 个人,没有上来人,第四站下去了2个人,上来了8 个人……”通过将教学情境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乐学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与逻辑于一体的学科,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到乏味,认为难度大,甚至存在畏惧心理。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毫无兴趣,学习效率低。因此,如果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该首先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寻找突破口。而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能够改变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营建趣味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参与的主动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时,教师改变讲方法、做练习的单向模式,而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如:

1.小亮向南走10 米,再向南走8 米,一共向南走了几米?

2.小亮向南走10 米,再向北走8 米,一共向南走了几米?

3.小亮向北走10 米,又向北走8 米,一共向南走了几米?

4.小亮向南走10 米,再向北走10 米,一共向南走了几米?

这些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问题,他们会根据经验,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

1.10 +8=18(米);

2.10 +(-8)=2(米);

3.(-10)+(-8)=-18(米);

4.10 +(-10)=0(米)。

学生会根据这四个算式,自主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再让他们把自主学习中的所获,与同学交流、分享。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开始认为数学难学,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但当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会认为数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甚至会对数学“着迷”,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

(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互动

《标准》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互动。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的活动和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学习的收获,尝试分享的快乐。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提出情境问题:甲乙两个足球队进行对抗赛,甲队在主场赢球和输球的个数见下表,如果赢球记为“正”,输球记为“负”,请你完成表格:

?

任务提出后,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充分预习,既阅读了教材,也通过对足球赛的净赢球的数的计算方法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出“有理数加法”的方法和特点。有的学生结合具体的算式,给出具体的归纳和总结,并制作了精美的PPT,如主场赢3 球、客场输2 球,净赢球3+(-2)=1(个),归纳:一个数加上一个负数,结果比这个数小……这样,学生为了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不仅要将知识内化,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收获学习的自信,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在《标准》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增强数学认知、强化数学实践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可以说,创设问题情境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教师应当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创设问题情境的多样性,体现学生主体性,把握好问题切入的时机,设法增强情境的吸引力,利用问题情境保持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对农村学生的发展以及《标准》的深入实践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创设教学法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