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权 郭计云 王明明
摘 要: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山西大同大学专业特色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念创新、课程创新、培养创新、教育创新和专业创新使得新工科在特色凝练和工程认证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新工科转型升级。从未来工业界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出发,以学校专业特色为支点,树立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顺应新工科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凭借工程教育认证的超前理念,综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优势共同推进新工科特色专业的改革,培养具有动脑和动手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2-0157-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e special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Through concept innov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train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specialty innovation, the Shanxi Datong Engineering achieves a new height in characteristic refinement and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and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new engineering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Start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uture industrial demand for talents, taking the school'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fulcrum, we should establish a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positioning accurately. We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advanced concep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joint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brain and hands-on ability and meeting the social need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specialty majors; talent training; interdisciplinary
當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加速发展,综合国力在科技工程领域的竞技角逐愈加激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工智能”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激发了一批工程科技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的相关企业的急速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高新技术芯片产业以打破高“芯”集成产业对国家战略发展的瓶颈限制。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是新工科发展的最终目的。同时,新工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因此,山西大同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推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提出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升级和毕业评价标准的改革,特别是针对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和现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本质性变革,将实践与理论知识交互,借助工程教育认证从而更好地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良好专业素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对高职工科技术人才的需求,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主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样间接体现了对本科学生,特别是工科技术类学生的需求和要求。因此,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指导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经的发展之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为主,这将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的作用,间接证明了我校在工科教育改革中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是在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形势下,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学改革对象,旨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制定校内人才培养体系,针对目前普遍现存的重教师-轻学生、重投入-轻产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校内教学-轻企业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四个问题,我校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企业需求、工业视觉和人才遴选出发,将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导向”的理念,结合我校育人特色制定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大纲,在健全培养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现存问题制定对应解决方案,积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新生问题,最终形成成熟完整的新型教育方案,探索出一条在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符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的发展途径,加速完成我校由“老工科”向“新工科”方向的转变。
一 时代潮流与国家战略
教育部曾多次召开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研讨会,在“复旦共识”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针对新工科目前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五新”要求,旨在通过新工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课程开设的,符合专业未来就业要求并考察毕业生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考核项认证,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教育质量保证和就业需求铺垫。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致力于在工程等相关专业提高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就业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对新工科教育的重要辅助。
目前,信息技术的切入、软件工程的协助、工匠精神的投入都是对新工科注入新鲜血液,新工科在新的背景下更具有实用性、真实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可模拟性。培养精通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工匠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国家赋予高等学府的责任与使命。新工科培养出来的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对国家的工程建设,特别是新工科的发展、新产业的提速、新经济的整合具有一定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切的发展离不开参与者的贡献、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工科的特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和与社会接轨紧密的工程技术人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緊紧跟随社会的需求,了解产业前沿动态,特别是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智能电网远程控制产业、电网大数据与信息产业、电网芯片产业和智能电网无人化产业等,知识体系和内容都要具有前沿性,学生在校期间时刻关注相关专业的前沿科技动向,避免在个人印象中造成学校认知与社会动向的脱节;学校方面应提高专业讲座、学术沙龙、行业培训等实时信息科普活动频率,给学生相应的专业支撑,将培养目标与当前相关前沿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统一。
第二,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新工科要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高校不仅注重提高学生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体系及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需注重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在校期间应该及时的纠正,针对性地给出指导性的建议,避免其将“问题包袱”带入就业中;比如学生在实习中暴露出来的心浮气躁、对实习实践认知的不足、对企业就业需求与自身情况没有准确的认知,缺乏一线实践的勇气与“工匠精神”的积淀。从已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身上发现问题,邀请返校沟通,提出职业建议,针对性地在在校生身上及时预防并给予纠正,使学生在知识层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在能力层面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人文素养方面,具有跨学科合作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与工匠精神,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第三,强化教师团队水平,制订细化教学方案。在新工科教学背景下,教师团队需要转变多年来的传统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能力,重塑课堂与课外的教学方案。杜绝“以旧充新”“换汤不换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应做到“减理论,增经验”“减书本、增实例”,以授予学生无法系统查阅的实践经验为主;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为主。课堂外应做到与企业实时联动,共同进行市场调研与未来行业发展分析,制订符合当下的学生实习计划并予以落实,避免学生实习工作报告届届相似现象的发生。同时,“工匠精神”要从高校教师团队塑造,从上至下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知识与人文的综合素养。
第四,构建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与“范式”模式。针对现存问题结合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体制、质量评估、实习实践和工程认证中及时调整与完善评估制度,一步一个脚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能力评估体系、教育质量检测体系等系统,周期性地检测教学成果及时制订教改方案,逐渐完善培养体系与评估制度。完善校内外硬件资源,例如学科专用实验室、校内模拟训练基地、定向校外实习场所、专业竞赛平台等,打好新工科教育的硬件基础。
这里,我们着重提及的是国家提倡与国家战略需求,从需求与缺口出发,以新工科背景下的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建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专业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交叉,学校与社会接轨的完整培养机制。即“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是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缺口为导向,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为度量,通过完整的培养机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紧跟社会步伐、能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 “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新理念
如图1所示,新工科培养理念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新型课程的实践平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完成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的衔接,为学生在后期的工程教育认证中奠定基础,同时,更加强调课堂主体为学生,提倡翻转课堂,学习方式从教师教授为主体逐渐转向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更加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方向与方法提出意见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创新,教学目标也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乐于学习。近些年,模拟实践教学同样也是大学部分课程的重点改革方向,同样是在高危、高难、实现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对工科实验的模拟与仿真。新工科背景下的模拟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衔接,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是对科学理论的验证与再次认知。
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增强,同样也是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巩固与深刻认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可以弥补学生对课本知识认知的单一性,学生可以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对课本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弥补了课本知识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断层。通过对学生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的教育,提前认知了社会的发展性与实际需求,工程教育认证是新工科背景下对学校课程教育的提炼与实践,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桥梁,既是对学校知识的巩固与见习,也是对企业与社会的浅尝。在自身学习与就业领域通过特定的考核获得专业技能的认证即为工程教育认证。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是兼顾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培养学生全面认知新知识的同时,同样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大学成为学生由校园向社会的过渡,既保障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缩减了企业招聘学生的培训过渡期。工程教育认证侧重于培养学生技术性、专业性的知识实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代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的现状,对社会就业率的提高有着切实帮助,由此看来,发展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和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福利性。
三 转型探索与实践成果
在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发展与改革必将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必将成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辅助羽翼。近年来,我校以学生为中心出发,以“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以向社会输送优质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个人-校园-企业”的教学反馈体系为方法进行定向培养。下一步我校将着重讨论学生在工程教育认证方面获得的认证证书与学校毕业评价标准相“挂钩”,即在保证学生达到文化课毕业标准的前提下获得相关的专业教育认证毕业标准。目的是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现有的课本知识,还需要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而工程教育认证所获得的认证证书是对生产力的度量与肯定,也是对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另一项实践考核,从而提高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达成度与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特色专业更是高等院校独特的资源,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增强学校竞争力强有力的体现。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并培养特色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下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在大众化模式教育下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是保持自身独特性和长期发展性的动力源泉。在特色专业建设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学改革及制定“对口”人才培养战略是紧跟时代发展、行业需要、就业需求的前提与保障。
针对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特色专业发展,我们应该完成思想上的大跨度转变。传统的工科发展注重理念引领,在立德树人和分数唯一的衡量标准之间发展;重视课本理论忽视实践能力与社会发展;课本理论不能及时更新,紧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忽视学生未来发展的阶段性与长远性。但是新工科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实际地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未来要培养具有发展性、交融性、跨越性、创新型和引领性的综合型人才,不仅具有分析能力和技术实现能力,同样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工程竞争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必备的人文素养。针对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未来发展必然涉及多个范畴和多个因素,而权衡这些发展问题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修课。
在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校积极实施产教融合、协同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不断升级校内实训平台的硬件条件,更新实验实训项目保证前沿性和创新性,推动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与大同市周边企业共建多个教研实践基地,将学校与社会对接、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对接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对接,为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提供过渡期,提高学生从校园进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目前,我校与大同市政府共建智能制造学院,加快培养当前新经济发展急需人才,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向山西省电气行业输送了大量新型人才。2016年,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开始实施基于校企合作的“3+1”模式,连续四年来学生实习反馈良好,并对实习期后学生能力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纠正。2016—2020年学生实习率从45.7%到78.4%;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1.2%,并以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增长,企业反馈就业生综合素质极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应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在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培育电气相关专业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且满足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求的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通过多方协同共同构建“工程范式”专业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融通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双重要求,构建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的特色育人培养方案,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社会满意、行业认可的工程技术人才。
四 结束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方向具有其特殊性,毕业生大部分在电力行业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发展,因此,从就业安全性和工作保障性的角度出发,社会对电气等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多方面,其中毕业生在电力工作行业的就业分析和设计能力、电力开发项目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及整体宏观规划、应用电气工程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作特性和就业特点,电气工程专业的相关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中扎实的电气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基础,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与工作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拔高,并且应用在其他社交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是毕业生的“加分项”。
从专业素质角度出发,综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要具备社会素质、职业素质、精英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与个体素质。紧跟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对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和专业技能出色的电力行业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在高端技术、智能电网及电力系统管理无人监管领域;通过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大趋势下,培养符合电网行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尚会超,王洁,付晓莉.地方高校传统机械类专业新工科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220-222.
[2] 宋磊,杨卓懿,高博,等.工科特色专业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32-233.
[3] 章小峰,杨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特色专业发展[J].中国冶金教育,2019(4):77-82.
[4] 沈海波,周如旗,朱雄泳.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软件工程,2018,21(3):57-59,30.
[5] 王凤,许志明,黄雪敏,等.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特色专业建设路径探索[J].大学教育,2020(9):68-70.
[6] 花丹,耿頔,杨欣,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管理,2023(11):8-13.
[7] 赵安周,张安兵,赵玉玲.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测绘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126-129.
[8] 贾颖,方向,刘欣荣.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20(2):76-79.
[9] 刘军,卢清華,黄斌,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路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5):58-62.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9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机械设计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研究”(201901049016);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重点项目“多方协同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究”(J2020251);2019年山西大同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多方协同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究”(XJG2019103);2020年山西大同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特色专业发展——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例”(XJG2020107);2020年山西大同大学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机械专业为例”(XJG2020112)
第一作者简介:贾权(1979-),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主电气及自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