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霞 李擎 李希胜
基金项目:2021年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面向新工科的《自动化生产线实训》线下一流课程建设”(202149);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E-ZDH20201602)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文章首先探析了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系统性不足、缺乏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思政教育与生活的分离等;而后针对自动化专业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课程思政体系。同时,为保证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文章还构建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保障体系。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 -04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其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教育主渠道的各专业课程中,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为专业课程树魂、为人才立德。文章对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以自动化专业为试点,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起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并探索教学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以保证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和教学效果。
一、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工科类课程都是关于知识、技术原理等客观性知识的课程,貌似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所以其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不足
工科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等都经过了严密的规划,较为系统化,而在课程思政上则是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缺乏顶层的、系统化的设计,各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几乎在任课教师的“一念之间”,导致了课程思政或反复重建、或覆盖不全[1-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并“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工科类课程,应挖掘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层次性、系统性,把育人目标分解到不同课程中,从而形成系统性好、针对性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融合方法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就是在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品格养成等,在教学主渠道中把育才和育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进行无痕衔接和融合,那么衔接和融合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
目前,高校较广泛地采用了讲授,即用“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的价值塑造,很明显这种方式较难和学生之间形成共鸣,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程思政与生活分离
长期以来,工科类的课程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技术为授课目标,“知识即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大众所熟悉的观念,尤其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和正在经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知识和科学技术带给社会的发展力量更使人相信它们能够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社会地位提升,“以何为生”成为工科教育的重点关照,从而给学生塑造了科学世界而远离了生活世界[3-5]。
思想政治教育同生活的分离还表现在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交往的缺失。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德育价值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交往中形成和展现的,“外得于人,内得于心”中的“外得于人”说明了这一点,价值认可在人与人之间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协调和规范个人的行为。哈贝马斯说:“一个人以为在遵守规则,并不是就在遵守规则。规则是不可能‘私下遵守的;否则的话,以为自己在遵守规则,就会与遵守规则是同一回事了。”
(四)教学中的主客体分离
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处在了绝对的主体位置,把学生当作教育客体,也就是典型的单子式主体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单向灌输式。
习近平在考察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要注重方式方法,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平等相待并充分调动其主体性,才能达成情感共鸣、思想共振,才能走入学生内心,学生能情愿接受,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德性的修养。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价值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知识与价值同行。
不同工科课程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授目的等都不同,所蕴含的价值体系、科学素养、职业规范、品格意蕴也都不同。对不同类型的工科课程深挖其价值蕴含,不仅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也可以结合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其系统化。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课程体系分为7个模块,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被分为5个模块[6-10],每个模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如表1所示。
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以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认识和掌握这门课程需要科学精神,包括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探求真理的求真精神、秉承实事求是的批判和怀疑精神,以及不断创新和超越的精神。
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人文和社科两类通识知识,人文类科学是关于文学、历史、艺术等认识和感知的科学,本身因侧重思想、观念、精神等方面的关照而属于价值性教育。人文类课程侧重引领学生的审美观和历史观,不仅培养学生发现真善美的鉴别和欣赏能力,还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热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两个百年实现的中国梦的美和善深入人心。社会科学类课程是关于社会领域方面客观存在的知识,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但社会科学知识的形成逻辑、存在和传播会因研究对象不同而变化,所以,社会科学类课程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类首先引导学生政治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和解,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和厚植爱国情怀[11-12]。其次,社会科学类课程可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价值观,并能对道德伦理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内省。另外,社会科学类课程养成学生的法律观和经济观,法律是国家和民众的意志体现,也是维持社会、政治、经济、人与人之间和谐向善发展的必需。
工程基础和工程技术类课程要讲授工程原理和工程知识,以及利用它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技术和方法[13],侧重的是工具价值。在工程问题日益复杂的趋势下,工程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环境等各方的利益,这也是工程知识和原理的价值需求。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工程伦理和工程思维、工程的政治价值观和法律价值观,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作为工程实践首选等。
综合实践课程是关于工程实践类的知识和技术,工程实践类课程面对的是工程类产品,从目的、设计、实现和结果既有工具价值,又有很强的价值倾向。工程实践类课程要引导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且符合国家意志与行为的理念,把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工程实践的最高目标。同时,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社会、环境、安全、法律及文化的需求,并具有使命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合作、能怀疑和批判、能创新和创造地解决工程问题。
综合以上,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思政体系、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该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针对性。自动化专业思政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是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得来,每一课程模块可以有侧重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系统性。自动化专业思政体系包括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及个人道德价值观三个维度下的应有的思政元素,并且该思政体系融合于经过多次迭代并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其思政体系的系统性得到了保障。
3.“五个全覆盖”。自动化专业思政体系覆盖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教育时间段,并且该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各门任课教师、采用的教材及课程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在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覆盖范围内,做到了“五个全覆盖”,实现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构建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是基础,而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达成培养目标才是目的。
(一)建立学生生活世界的思政教学法
思想道德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远离社会和生活,不能仅仅用理论、符号、说教等建立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世界来完成,而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完成。
该教学方法体系要明确教学主体。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和教师,而主体性和教育的结合点就在于养成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学生具有主体性才能能动地解决问题并主动夯实思政基础,教师的主体性使得教师不仅能积极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还能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效果,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道德水平并真正内化于身,也是保证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生活世界概念由胡塞尔提出并由哈贝马斯完善,认为人的生活世界有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文化世界、工作世界和个人的内心世界[15]。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生活世界里获取生存的资源,且通过实践交往获得精神成长,建立个人的道德价值体系。
首先,学校、学院和课程等多元的育人主体和国家、社会配合营造工科学生的文化世界。文化世界侧重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能用“四个正确认识”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把“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作为自己长期的、对未来美好追求和理想。
其次,工科类课程及其他交叉学科共同营造学生的工作世界,在工作世界里获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帮助自己获得高质量生活的知识、科学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世界里,学生不仅建立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思维、工匠精神,还构建以人为本意识、工程伦理、责任担当、问题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完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
最后,通过营造工程实践情景,呵护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面向真实世界、真实工程世界的工程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价值,并发现和鉴赏身边的真善美,达成学生内心和周围世界的和解和共享,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美向好的内生动力,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行为的航向和续航能力提供能量。
(二)搭建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系统工程,对工科类课程而言,工具理性思维长期压倒价值思维,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坚实和全面的保障体系来护航。
1、有制度保障提高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因素。工科类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相关知识不足。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建立了全员定期理论学习制度,每周都有固定理论学习时间,要求全员教师参加,并要求院领导联系三级部门进行导学、领学、促学,三级部门教师完成共学后,通过分享感受和理解并达成善学、乐学和活用。学院还定期外请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使教师的思政知识和能力都有长期营养供给。
2、有方法指导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主体间性是主体教育理念的发展,该教育理念倡导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不仅可以建立主体间平等关系,且在交往中互相尊重、理解、沟通、共享并达成对教育内容的共同有意义的理解[15]。把主体间性理念应用到工科类的课程思政后,传统主客两极教学模式改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思政教育通过对话、理解和沟通,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可以达成无痕融合,且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价值认同。
基于主体间性理念建立的思政教学方法需关注几点,其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平等化。只有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在交往实践中的对话、理解和沟通才能达成一致从而形成有意义的理解。其二,教师和学生两主体间的平等关系是有差异的平等。教师由于自身的阅历、知识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比学生具备优势,对知识、道德观、价值观等多方面比学生有着更深地理解,教师在课程思政中依然是主导和引导,但这种主导不是传统的控制者,而是思政教育活动情景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活动情景中强化共識或达成新的共识。其三,关注学生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对课程思政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在课上,课下的交往更加密切和频繁。教师除了关注课上的引导和影响,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关照课下学生之间的交往。
3、有内容营造真实工程环境,保障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基础
工科类课程和学生面对的是现实的工程问题,课程思政不能脱离实际工程问题而建成空中楼阁。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真实工程问题的教学实践方法由于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工程、贴近工作而受到了工程教育的青睐,即通过设计系列的、难度适宜、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来实现[17]。教学活动要符合积极学习五要素(有用性、真实性、挑战性、社会性、互动性)和有效学习十要素(知识建构、反思和自律、活动、经验、情景相关、学会、交流合作、积累、多样化重复、个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项目背景分析、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引导问题研讨和解决、解决方案的研讨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合作,不仅把知识和技术带给学生,还用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工程伦理、科学思维、价值观、责任和担当意识等来影响学生,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给学生。
四、结束语
在新工科建设和师德建设的背景下,文章以自动化专业为试点,对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不同课程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的不同,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蕴含的思政要素,从而建立工科类课程思政的体系。同时,给出了工科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方法体系和保障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同时要根据工程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动态更新,如何评价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工科类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是作者后期研究的重点。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既是评价其效果优劣的手段,也是课程思政教学反馈输入,以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形成闭环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建辉,文劲宇.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3]高琼.当“新工科”遇上“新思政”: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增刊S1:39-42+48.
[4]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2):26-31.
[5]王晓宇.“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的几个重要视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1-6.
[7] 李擎,崔家瑞,阎群,等.工程教育认证下自动化专业实践类课程改革[J].2016,33(12):225-228.
[8] 那瑛,朱凤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跨学科协同课程的建设模式[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5):25-27.
[9]李擎,崔家瑞,王丽君,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7(6):110-116.
[10]林健.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79-89.
[11] 任少波,樓艳.论高校德育共同体的三重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86-90.
[1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13]谢国民,张勇志.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72-74.
[14]裴娣娜,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4(6):13-15.
[15]项聪.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兼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51-56.
[16]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115-121.
[17]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