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4-18 09:40张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究意义实施方案教学效果

张丹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研究——以“英国文学史”为例” (2022-302);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校级基金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XYJ2023009)

摘要:跨校修读学分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促进校级间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力量优势互补,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英国文学史”课程开展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实施方案、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英美文学类课程建设及其他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英国文学史”课程;研究意义;实施方案;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 -00  -04

一、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校学生可以根据高校间的协议选择修读非本校开设的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且所获学分须由本校审核后给予认可的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1]。该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该模式能有效促进高校与高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资深师资力量优势互补,更为重要的是跨校修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沈阳理工大学“英国文学史”课程是辽宁省精品课程资源、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英美文学教学团队则作为用课方在收到《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申报工作的通知》《遼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申报工作的通知》后,分别于2021年、2022年秋季学期选用该课程作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正式展开教学与研究工作。

二、研究背景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本校审核后予以承认” [2]。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作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种重要方式[3]。这两份文件为各大高校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之后,各大高校积极应对,有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跨校修读学分实践与探索。

2011年8月,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辽宁省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选题遴选”工作,共计60个项目获批,为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做好了初期准备工作。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正式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省内各大高校自愿申请参加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共计24所高校确定为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单位,确定东北大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辽宁大学“民法”、大连理工大学“数学文化”等55门精品开放课程为跨校修读学分试点课程,共计5 000名学生通过辽宁省“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进行首次跨校修读。2015年1月,辽宁省教育厅在2014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有序开展2015年春季学期跨校修读学分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增加至75门。

2016年1月,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强调“推进基于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的跨校修读课程、学分互认工作”[4]。截至2021年5月,辽宁省已有792项重点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42个产学合作项目获批教育部立项,共28.7万名大学生实现跨校修读。截至2022年7月,辽宁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酷学辽宁”线上课程高达1 506门,建课院校多达40余所。

随着省级精品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完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设工作得以稳步向前推进。各大高校一线授课教师及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总结问题,并产出研究成果。截至目前,以“跨校修读”为主题在知网平台进行搜索,共计有178条搜索结果,论文发表时间集中在2015~2023年,尤其近3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激增。论文大多以某一具体课程的跨校修读为着眼点,讨论这一新的课程组织形式的优势和意义,并基于教学实践总结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少数论文在大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总结分析辽宁省跨校修读工作的实践成果并对未来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做出展望,为后续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宝贵经验。

三、研究意义

(一)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符合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 跨校修读学分正是“互联网+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索。文章开展的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研究以辽宁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酷学辽宁”线上精品课程资源“英国文学史”为依托,以超星学习通为授课平台,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一次创新,其突破并变革了传统“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校”与“校”的关系、“课”与“课”的关系。

(二)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合作院校事先组建优秀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组,通过微信、腾讯会议等平台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组的成立不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极大地促进了合作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互通有无、交流教学经验,在学习其他高校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专业建设。同时,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优秀师资力量的交流能大大地促进教育公平,带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5]。

(三)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针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知识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的内容、节奏、组织方式完全由教师掌控。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真正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课程资源,不仅有机会接触到由专家教学团队打造的优质学习资源,而且有机会与教学名师零距离接触;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批量教”和“批量学”,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

(四)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研究成果受益范围广,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成功案例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中去,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一,合作院校教师可以组建跨校教学团队,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不断完善并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改革及专业建设。第二,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足不出校即可修读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第三,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科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大连理工大学校情、满足学生个性化外语学习需求,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外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四、实施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调整

建课方(沈阳理工大学)与用课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组建一支针对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跨校教学团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建课方与用课方如何跨越地理空间做到无障碍沟通。建课方在超星平台提供8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别为盎格鲁-萨克逊时期、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革命和复辟时期、启蒙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共发布18个学习视频及18个章节测验。用课方教师在组织学生正式修读该课程前,首先在超星平台上完成建课方所有视频的课程学习、讲义学习和章节测验,为线下更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把握建课方教师的线上授课内容后,用课方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和课程的课时分配情况,合理调整线下授课内容与授课难度,做到“线上”“线下”完美承接、“课前”“课中”“课后”相辅相成、“建课方”“用课方”优势互补,避免出现教学“两张皮”或重复教学,浪费教学资源。

(二)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秋季学期正式开始之初,用课方教师熟悉超星平台关于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并指导学生加入课程,同时结合本校的文学授课学时安排对超星平台上的章节任务点的开放方式进行合理设置,可选择“开放”(学生能看到所有的任务点并随时进行学习)、“定时开放”(教师可根据进度安排指定任务点开放时间段,学生只能在该时间段内容进行学习)、“闯关模式”(必须依次完成之前的所有学习内容才能开始当前任务点的学习)、“隐藏模式”(学生无法看到当前的任务点)。学生按要求完成超星平台上由建课方所发布的学习任务点,如每章节均包含“视频学习”和“随堂测验”两部分;用课方教师对超星平台已有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添加相关视频、音频、文字等学习材料,以作业或任务点的方式进行发布。双方教师均可利用超星平台中的“签到”“主题讨论”“随堂练习”“分组任务”等功能时时跟进学生学习进度,并通过平台统计数据监督学生学习时间、考查学生学习成果。

(三)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创新

文章以“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为基准点,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课程授课全过程。“翻转课堂是指将某一课程的讲解部分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转移到课堂之外,由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吸收,课上学生积极参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心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6]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线上观看视频和以此为基础的线下翻转课堂,不论是线上自学还是线下翻转都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展开。观看视频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自定步调学习;线上交流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并对其他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和解惑;课上活动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协作学习、成果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实现知识的完全内化。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教”后“学”,而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先“学”后“教”,“学”的过程由建课方实现,“教”的过程由用课方实现。

以盎格鲁-萨克逊时期为例,本章节的学习重点为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在课前,用课方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观看学习视频、完成章节测试。上课时,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发布话题供学生进行分组讨论:1.为什么贝奥武夫被称为“民族英雄”?他身上具备哪些英雄品质?2.你如何定义“英雄”?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3. 故事中出现的“龙”的形象与“中国龙”有何差异?4.古诗中的押韵形式为“头韵”,什么是“头韵”? 请举例说明。几个话题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能考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又能促进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養。讨论结束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上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需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翻转课堂退“教”还“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同时,翻转课堂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课前教学资源的制作者与推荐者、课上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课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7],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讲学方案的参与者和应用者、课下学习的设计者与实践者、教学知识的探索者与贡献者”[7]。

(四)考核方式的调整与创新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由2部分构成:形成性评价(30%)和终结性评价(70%)。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50%)和线下(50%)2部分:线上部分由建课方教师与用课方教师协作完成,包括任务点的完成、学习时长、线上测试等环节;线下部分由用课方教师单独完成,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同伴互评等环节。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需要建课方教师与用课方教师共同商讨考试题型、难度、范围等。经过双方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建立了“考核手段多样化、考核主体多样化、考核方式过程化、考核内容能力化”的成绩评定方式。

相较于传统课程单一的课程评价体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考核方式更全面、立体。这种多维的考核方式贯穿学生整个教学始终,使学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持续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阅读、思考、自省、讨论、分享等学习方式汲取知识和技能[8]。小组互评、生生互评等环节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主体,也成为评价的直接参与者,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正、客观、务实的学习态度。

五、研究成果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9级27名学生于2021年秋季学期、2020级37名学生于2022年秋季学期参加了“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学习。学生对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校修读学分課程让学生能接触到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感受优秀教学团队的授课风格;其次,翻转课堂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什么时候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多长时间完全由学习者自行决定;线下授课过程中,学生基于线上所学开展课堂翻转,通过讨论、辩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两届学生在学期末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课程成绩,其中,2019级学生的“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平均分为79.26分,2020级学生的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平均分为82.97(图1),实践结果表明,实行线上线下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构建让教师冲破学校壁垒,有机会接触到全新的教学理念,同其他院校的优秀教学团队协同合作,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目标;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逐渐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利用EV录屏、Camtasia、迅捷录屏大师等软件录制微课视频,积极参加各类微课教学大赛。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相关成果。自“英国文学史”课程开展跨校修读学分工作以来,用课方的教学团队共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知网收录论文10余篇。

(三)英语课程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英国文学史”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顺利实践为其他英语类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成员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其他英语类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力量互补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以2023年春季学期为例,教学团队共计完成4门优质课程的跨校修读学分工作,300多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所修读课程,包括大连民族大连“口译理论与实践”、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实用大学英语口语”、沈阳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大学英语批判性阅读与写作”等。

六、结束语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符合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服务于新时代高等院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与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时性。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当今社会,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9]。但作为“互联网+教育”相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线上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传统课堂教师的监管和紧张学习的课堂氛围,部分学生缺乏自控力,无法保证高效完成自学任务;翻转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保障,以确保能够高效率检索到相关教学素材、制作精美的课件及微课、熟练操作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因此,教师需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践。随着后续跨校修读学分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及教学实践的不断充实完善,诸如以上的问题会得以逐步解决。这种紧随时代步伐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蕾娜.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跨校合作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2):21-26.

[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A/OL]. (2005-03-25) [2023-07-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503/t20050325_81846.html.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2023-07-12]. https://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教育厅(省委高校工委)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辽教发〔2016〕10号[EB/OL].(2016-02-05) [2023-07-12].

https://news.synu.edu.cn/2016/0205/c44a12694/page.htm.

[5] 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 [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6] 周苹.英语专业文学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与高阶思维技能培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72(10):66-67.

[7] 汪旭晖,李晶. “互联网+”视域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6(02):54-62.

[8] 朱公志,任福安,夏冬生,等.“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跨校修读学分研究与实践[J/OL].教育现代化, 2020,7(19):127-128;131[2023-09-01].https://kns.cnki.net/kns8s/defaultresult/index?crossids=YSTT4HG0%2CLSTPFY1C%2CJUP3MUPD%2CMPMFIG1A%2CWQ0UVIAA%2CBLZOG7CK%2CEMRPGLPA%2CPWFIRAGL%2CNLBO1Z6R%2CNN3FJMUV&korder=TI&kw=%E2%80%9C%E4%BA%92%E8%81%94%E7%BD%91+%E6%95%99%E8%82%B2%E2%80%9D%E8%83%8C%E6%99%AF%E4%B8%8B%E8%B7%A8%E6%A0%A1%E4%BF%AE%E8%AF%BB%E5%AD%A6%E5%88%86%E7%A0%94%E7%A9%B6%E4%B8%8E%E5%AE%9E.

[9] 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猜你喜欢
研究意义实施方案教学效果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TiO2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