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对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2024-04-17 13:29陶克奇胡杏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出院常规静脉

黄 珍,陶克奇,胡杏燕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广东佛山52820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从而导致静脉腔阻塞、静脉回流障碍,发病部位常见下肢,临床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具体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发绀,严重可引起下肢动脉受压、痉挛、缺血,若血栓脱落则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存在较高致残、致死风险,采取有效救治具有重要意义[1]。DVT临床治疗常采取抗凝药物及介入治疗,其中介入手术是DVT治疗首选,临床实践证实其对于恢复患肢血流畅通有积极作用[2-3]。围术期护理是帮助患者顺利恢复的关键环节,其中健康教育对患者出院后疾病是否复发产生较大影响,然而介入手术工作量大,护理操作复杂,临床常规护理常难以及时对患者病情、自护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完整系统的评估,缺乏针对性,使患者无法很好掌握健康教育内容,提高自护能力。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是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系统化健康教育流程,是建立在患者个性化整体化管理计划上的知识传授,临床研究显示此法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管理中获得较好成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4]。基于此,本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拟行介入手术的80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对DVT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拟行介入手术的80例DV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45~65岁;②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5]中诊断标准,首次确诊为DVT,拟在我院行介入手术治疗;③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痴呆等无法正常沟通;②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③合并严重DVT并发症;④随访丢失。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62(52.97±2.47)岁;患侧:左下肢21例,右下肢19例;体质量指数21.2~27.0(24.63±1.7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中专及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4例。常规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46~62(53.40±2.77)岁;患侧:左下肢16例,右下肢24例;体质量指数22.0~27.1(24.10±1.48);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中专及高中9例,大专及以上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接受下腔静脉置入、取出手术治疗。采取常规护理,内容包括:自患者入院收集临床资料,完善术前检查,常规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术后常规饮食、运动指导,出院前常规出院指导,出院后随访了解患者情况。

1.2.2 观察组 患者接受下腔静脉置入、取出手术治疗。采取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以护士长为组长,选取3名专科护士组建护理团队,共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循证既往研究报道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构建护理方案,根据时间节点将护理分为入院第1天、术前1 d、手术当天、术后抗凝溶栓期、术后抗凝期、取滤器当天、出院前1 d、出院后,具体操作如下。

1.2.2.1 入院第1天 收集患者资料、病史,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入院健康教育,首先引导患者进入病房同时说明病区环境、人员组成、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内容,待患者安顿妥当后结合图文、视频为其讲解DVT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危害,然后指导患者常规入院检查,评估患者皮肤情况,测量患肢腿围(髌骨上缘15 cm、下缘10 cm处),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帮助其抬高患肢15°~30°,对自理困难患者指导使用床上便器。

1.2.2.2 术前1 d 完善术前检查,对其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次日手术安排、手术过程、手术安全性、有效性,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指导患者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为宜,禁烟酒,多饮水,提醒其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对手术紧张患者进行情绪疏导,了解其疑虑并逐一解答疑问,缓解负性情绪,当晚指导患者睡前呼吸训练以促进其入睡。

1.2.2.3 手术当天 术后护送患者回到病房,检查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观察末梢循环皮温、肢端颜色、足背动脉,观察溶栓导管是否在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20~30 cm,此期间强调静卧6 h,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说明溶栓治疗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及后续治疗操作。指导家属准备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饮食。

1.2.2.4 术后抗凝溶栓期 遵医嘱完善患者相关检查,常规监测患者体征变化,评估患肢皮肤、温度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指导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同时为患者讲解药物作用、安全性、有效性、常见不良反应;对患者疑问进行解答,打消患者疑虑;术后6~24 h指导患者卧床踝泵运动3次/d、每次15 min,卧床自由屈伸2次/d、每次20 min;术后24 h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患者穿着梯度压力袜下床行走,时长20~30 min,以不疲累为适宜;加强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对护理配合消极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内心冲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1.2.2.5 取滤器当天 完善检查,配合医生操作,术毕转运患者回病房,加强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治疗顺利,增强其治疗信心,缓解负性情绪,加强患者下床康复运动及常规用药、饮食的指导。

1.2.2.6 出院前1 d 对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出院前1 d加强出院前健康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注意低脂饮食,发放推荐食谱;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注意禁止用力排便;坚持低强度运动,避免劳累及重体力劳动;加强用药宣传,对依从性较差患者设定闹钟提醒用药,指导弹力袜的正确穿戴。

1.2.2.7 出院后 对患者常规电话随访,每2周1次,了解患者用药、饮食、运动情况,强调坚持用药、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对患者提问予以耐心解答。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认知水平:护理后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疾病认知水平。问卷涉及DVT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血压升高、疼痛、发绀、水肿、静脉曲张、麻木等),危险因素(高龄、手术、肥胖、吸烟、卧床、糖尿病、静脉曲张、肾病综合征、肿瘤等),后遗症(色素沉着、肺栓塞、皮炎、溃疡等);每项根据正确与否计1分或0分,总分0~20分,得分与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呈正相关。②心理健康:护理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6]、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7]评估患者心理健康。HAMD量表共24项,其中14项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0~4分,10项以Likert 3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0~2分;总分0~76分,得分与患者抑郁程度呈正相关。HAMA量表共14项,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0~4分,总分0~56分,得分与患者焦虑程度呈正相关。③心理韧性:护理前后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8]评估患者心理韧性。量表共25项,涉及坚韧、自强、乐观,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0~4分,总分0~100分,得分与患者心理韧性呈正相关。④自护能力:护理前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9]评估患者自护能力。量表共42项,以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0~4分,总分0~168分,得分与患者自护能力呈正相关。⑤生活自理能力:护理前后采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DL)[10]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共6项,以Likert 4级评分法计分,单项得分范围1~4分,总分6~24分,得分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负相关。⑥护理满意度:护理后收集患者护理满意度。包括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疾病认知水平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情况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韧性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韧性情况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情况比较(分,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DVT是继冠状动脉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血管疾病[11]。介入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其中下腔静脉置入、取出术较为常见,此法存在较好疗效但步骤多、护理工作较为复杂,临床常规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多集中于入院时,难以保障患者对内容的理解、掌握,对此后配合治疗、护理操作不利。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标准化护理模式,来源于管理式医疗保健的概念,通过程序化、规范化不同治疗时期的护理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获得更高医疗服务质量。

DVT可对患者深静脉瓣膜功能造成损伤,长期静脉高压产生的临床症状使患者身体及心理出现双重应激反应,并伴有一系列心理、生理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降低,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负性情绪[12]。本研究观察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对DVT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认知水平更高,HAMD、HAMA得分更低,说明此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本研究根据介入手术下腔静脉置入、取出术治疗环节规划流程,将其划分为7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医疗操作、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健康教育。较常规护理在该方面的优点体现在针对性、主动性两方面。针对性是此法针对患者此时状态、认知告知其该阶段最应掌握的内容,而不是宣讲大量分散的健康知识,更易于患者知识掌握;主动性是此法遵循规范的护理流程,是护理人员按照流程主动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而不是等患者提问再解答,当护理人员较为全面覆盖常见健康教育内容,患者此后提出的疑问更加具有个人属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对患者护理进行个性化调整,形成针对性护理,同时更贴合患者护理操作有助于使患者感受人文关怀,从而减缓因疾病导致的负性情绪,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韧性的基本概念是从挫折中反弹或弹回,也是个体适应重大创伤引起的不良结果的过程,其重点是患者对于自我的接受[13]。在本研究中根据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及需求给予不同健康教育内容,使患者能更好适应病情变化及医疗操作,例如在入院第1天介绍医疗资源及疾病知识,是为了加强医疗信任感、建立正确疾病认知,为后续医疗操作打下基础,而术前1 d对患者强调手术的目的及意义,则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为手术做好准备,而溶栓、抗凝期则以用药指导、康复训练为主,随着医疗操作的层层递进辅以相关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快适应当前阶段,在此过程中接受自我、提高心理韧性,因此结果中观察组CD-RISC各维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常规组,说明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心理韧性有积极意义。同时,结果显示,观察组ESCA得分高于常规组、BADL得分低于常规组,说明该方法同样可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分析原因是此法在实施过程中患者负性情绪缓解,通过建立正确认知充实患者理论基础,同时由于能较好适应变化而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变为主动配合护理,与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互相配合获得较好学习效果,进而由理论转化为行动,在自护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得到提升,从有利于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说明患者对此法较为满意,考虑原因为此法对患者身心两方面均有利改善。

综上所述,在DVT介入治疗围术期采用路径导向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心理韧性,缓解负性情绪,强化自护能力及日常自理能力,获得较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出院常规静脉
常规之外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