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4-04-17 10:38王玉霞
康复 2024年3期
关键词:川崎阿司匹林显著性

王玉霞

(澧县人民医院, 湖南 常德 415500)

川崎病是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高发群体的临床常见病症,一般患儿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嘴唇干裂、发热、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表现,该病症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将会进一步发展,并引发患儿出现严重心血管疾病,继而为患儿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1-2]。当前临床对于川崎病患儿多会结合其病情提供有效药物干预。阿司匹林在抗炎、解热方面具有良好效用,同时还可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因而较常被运用于川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3];丙种球蛋白同样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炎症,也是临床治疗川崎病过程中较为常用且效果显著的药物[4]。基于此,本研究则围绕为川崎病患儿联合运用阿司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实施治疗的实际效果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澧县人民医院2022年3月—2023年4月间接收的川崎病患儿中择选出共计86例,严格遵照组间样本存在可比性的原则,运用随机双色球法将上述患儿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各计43例。其中参照组有女性19例、男性24例,该组患儿年龄皆介于1~5岁,平均(3.51±0.82)岁;探究组有女性18例、男性25例,该组患儿年龄皆介于2~5岁,平均(3.49±0.73)岁。经分析2组川崎病患儿的基线数据并未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已经顺利通过澧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且研究自开展至结束期间并未存在任何伦理纠纷事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纳入标准:① 患儿各项检查结果符合川崎病临床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备;② 患儿在研究开展前未曾接受过诸如抗生素类的相关药物医治,且对本研究中所使用药物无过敏表现;③ 患儿家属知悉本研究所涉内容及基本过程,自愿配合研究并已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① 患儿存在有先天性心脏病;② 患儿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③ 患儿存在传染性疾病;④ 患儿已出现感染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⑤患儿在研究中途因不可控因素而脱落研究。

1.2 方法

2组川崎病患儿在研究期间皆为其提供常规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给予营养支持等措施。在此基础上参照组川崎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为其提供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120236,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规格:0.1 g×30粒),在患儿发热期间以30 mg/(kg·d)的剂量口服该药品,每日3次,在患儿退热后则可将服用剂量调整至3~5 mg/(kg·d)。同时为参照组患儿提供常规剂量的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国药准字:S10980026,生产厂家: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5 g/支),结合患儿体重遵照1 g/(kg·d)×2 d的剂量实施静脉滴注。

探究组川崎病患儿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为其提供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的用法用量等皆与参照组相同,而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的用量则调整为2 g/(kg·d)×1 d,为患儿静脉滴注。2组川崎病患儿皆为其提供为期2周的连续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2组川崎病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测定2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数据。

治疗前后检测2组川崎病患儿的CD8+、CD4+、CD3+水平数据,以此观察2组川崎病患儿接受治疗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

严谨统计并记录治疗后2组川崎病患儿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用时、发热消退用时、下肢肿胀消退用时、球结膜充血消退用时、躯干红斑消退用时等数据。

严谨统计2组川崎病患儿接受治疗后的有效率数据,划定标准为: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其发热、下肢肿胀、结膜充血等症状消退用时在4 d及以下,且患儿的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的指标数据皆已恢复到正常范围则记为显效;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其发热、下肢肿胀、结膜充血等症状消退用时在8 d及以下,且患儿的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等指标数据皆有所改善则记为有效;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其效果未能达到上述标准的要求,甚至患儿病情有加重迹象则记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借助SPSS 27.0软件开展全部数据分析工作:计量数据诸如治疗前后2组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数据等在分析中运用t检验,且以±s的形式展开数据描述;计数数据诸如2组川崎病患儿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数据可在分析中运用χ2检验,且以[n(%)]的形式展开数据描述。如果分析工作中呈现出P<0.05,即表明2组川崎病患儿数据已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性。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开展治疗前,2组川崎病患儿的CRP、IL-6、TNF-α等指标数据并未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实施治疗后,探究组川崎病患儿的CRP、IL-6、TNFα等指标数据皆显著性低于参照组患儿数据(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数据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水平数据对比(±s)

组别探究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n)43 43 CRP/(mg·L-1)治疗前78.33±4.02 78.19±4.12 0.159 5 0.873 7治疗后23.09±3.14 34.11±3.25 15.990 6 0.000 0 IL-6/(ng·L-1)治疗前54.07±4.16 54.17±4.05 0.112 9 0.910 3治疗后16.12±2.31 23.95±3.08 13.336 3 0.000 0--TNF-α/(ng·L-1)治疗前23.18±2.41 23.37±2.27 0.376 3 0.707 6治疗后10.11±2.01 14.03±2.41 8.191 1 0.000 0

2.2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对比

开展治疗前,2组川崎病患儿关于CD8+、CD4+、CD3+等指标数据并未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实施治疗后,探究组川崎病患儿关于CD8+、CD4+、CD3+等指标数据则显著性高于参照组患儿数据(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指标数据对比(±s)

CD8+CD4+CD3+组别例数(n)治疗前32.07±4.16 32.11±4.05 0.045 2 0.964 1治疗后41.05±5.13 36.09±4.82 4.620 6 0.000 0治疗前44.09±5.61 44.17±5.48 0.066 9 0.946 8治疗后51.08±7.61 47.18±6.03 2.633 9 0.010 0探究组参照组t值P值43 43--治疗前54.08±6.92 54.19±7.13 0.072 6 0.942 3治疗后62.18±7.26 57.19±7.14 3.213 5 0.001 9

2.3 川崎病患儿相关症状表现消失用时数据对比

探究组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关于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用时、发热消退用时、下肢肿胀消退用时、球结膜充血消退用时、躯干红斑消退用时等数据皆显著性低于参照组患儿数据(P<0.05)。见表3。

表3 川崎病患儿症状表现消失用时数据对比(±s,d)

表3 川崎病患儿症状表现消失用时数据对比(±s,d)

组别探究组参照组t值P值例数(n)43 43--颈部淋巴结肿大消退用时3.22±0.79 4.68±1.13 6.943 8 0.000 0发热消退用时3.15±0.59 4.51±1.03 7.513 1 0.000 0下肢肿胀消退用时2.53±0.81 4.71±1.36 9.030 8 0.000 0球结膜充血消退用时3.08±0.91 4.82±1.04 8.256 6 0.000 0躯干红斑消退用时3.83±1.02 5.47±1.39 6.237 6 0.000 0

2.4 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数据对比

探究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后其总有效率数据高达95.35%,与参照组川崎病患儿总有效率数据(79.07%)相比较则显著性偏高(P<0.05)。见表4。

表4 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数据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率日渐升高,该病症在早期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诊治将会致使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的风险提升,严重时则会诱发患儿出现心肌炎、冠状动脉肿瘤等并发症,进而为患儿的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威胁[5]。因此,临床上需要对川崎病患儿的病情进展高度关注并尽早为其提供有效治疗干预,力求借助有效治疗为患儿缓解其症状表现,并帮助患儿遏制其病情。阿司匹林作为临床上川崎病治疗期间较为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患儿的发病急性期可以发挥显著的消炎、退热效果,能够明显缓解患儿的相关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抑制其血小板聚集,进而预防血栓的形成;而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则可以更为有效抑制患儿内皮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患儿血管组织的损伤,并促使患儿的免疫功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改善,同时该药物还具备良好的降温效用,有利于促使患儿的发热症状更快消退,从而帮助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川崎病患儿的CRP、IL-6、TNF-α等指标数据并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探究组川崎病患儿的CRP、IL-6、TNF-α等指标数据则显著性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2组川崎病患儿的CD8+、CD4+、CD3+等指标数据尚未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探究组川崎病患儿的CD8+、CD4+、CD3+等指标数据则显著性高于参照组(P<0.05);同时与参照组患儿数据相比较,探究组川崎病患儿其淋巴结肿大消退用时、发热消退用时、下肢肿胀消退用时、球结膜充血消退用时、躯干红斑消退用时等数据皆显著性偏低(P<0.05);并且探究组川崎病患儿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数据也显著性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可知,在临床上为川崎病患儿实施治疗期间联合运用阿司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取得显著性效果,既能够促使患儿的免疫功能获得一定提升,又可促使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获得明显改善,同时还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相关症状表现的消退用时,推荐参考运用。

猜你喜欢
川崎阿司匹林显著性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春季当心小儿川崎病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