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
摘要:特殊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多、出现频率高。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干预,一方面,在学生层面需要教师用心观察其行为模式,分析成长经历,梳理重塑行为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在家长层面需要教师由衷地尊重和真诚地感化,通过共情、共研、共识、共育、共勉建立起教师和家长的统一战线,密切协作、家校共育,助力特殊学生的转化和提升。
关键词:特殊学生;家校共育;重塑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6-0070-03
很多青少年时期的特殊儿童家长在长达十多年的、与孩子共同经历的训练干预和思想上的痛苦挣扎中,经历了从否认到被迫接纳,从积极治疗到消极失望的反复过程。其中,一部分家长至今依然期待着“奇迹”降临,希望孩子在某一天能够完全康复。但现实是,处于青春期的特殊儿童不但无法在认知、情绪、行为和社会交往方面出现质的飞跃,反而会因为进入青春期又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案例描述
(一)学生简介
雯晴(化名),女生,自闭、口齿不清,存在情绪问题,认知能力较弱。该生具备较好的自理能力,能够独立就餐、如厕、列队行走,收拾桌椅等;理解力和记忆力较差,口齿不清,无主动语言,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刻板行为,教室细微处物品摆放的变化等都会引发她的情绪,如果刻板行为不被允许,就会情绪发作,歇斯底里。
(二)典型特征
1. 刻板行为泛化
雯晴不能忍受房门被打开,一开始她的刻板行为只局限于关闭自己教室的门,不管房间内的人是否要进出,只要她出去了就必须关门;或者,等大家都出去后,她会刻意回身关门。后来泛化到必须关闭路过的每一间教室、办公室的门,由于关门声音很大,严重影响了房间内老师和同学们的正常休息与学习。
2.除旧立新陷循环
在基本改掉雯晴关门的刻板行为后,学生又出现对拉链的刻板行为,表现为不能忍受目光所及之处有任何拉链打开。一开始她会在下课时给同学拉上书包拉链;后来泛化为不管在上课还是下课时,只要看到有书包、衣服的拉链没有闭合,雯晴就必须上前拉好拉链;最后,雯晴甚至在远处看见某人的拉链没有拉上,也会中跑过去,追着对方拉拉链。
3.青春叛逆不服管
进入青春期,雯晴的刻板行为日益严重,多种行为频繁出现、重复3~5次不等。这导致她几乎无法参与课间操,除前述的关门、拉拉链行为之外,她会反复摸索垃圾桶、洗手池、篮球框、椅子等物品,直至内心感到满足,不能如其所愿时便情绪发作,甚至跪地不起。
二、案例分析与干预
为了帮助雯晴适应校园生活,重燃家长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一方面,我用心观察雯晴的在校行为模式,了解其在家的行为表现,一对一地帮助家长分析她的成长经历,梳理重塑行为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我在班级层面通过家长会、与德育导师面谈、家访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作,帮助家长敞开心扉,重拾陪伴孩子的初心。
(一)倾听星语心愿,身心双线调节
雯晴患有生理原因导致的精神发育迟滞,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孤独症,病因不明,在全球范围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只能通过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帮助其修复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尽可能地增强自理能力,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简单的人际交往。
1.母女常伴心绪宁
在观察雯晴和妈妈的互动中,我发现雯晴似乎很依赖妈妈,在很多事上十分听从妈妈的指导,在我的观察中,雯晴十分享受与妈妈的配合。日常生活中,雯晴妈妈忙于小店生意,常常把孩子留在家里,雯晴在家和孤僻不语的爸爸没有任何互动,只会捧着手机看屏幕。长期得不到来自父亲的强有力支持,也得不到妈妈长时间陪伴,家庭之中缺乏爱的流动和爱的表达,孩子的安全感就得不到维持。时间长了,就有可能影响雯晴的身心发展。于是我建议雯晴爸爸多参与孩子的日常活动;建议妈妈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并在学校组织户外活动时,鼓励雯晴妈妈参与亲子活动,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体验来自母亲的爱与呵护。
2.改善睡眠显功效
在与雯晴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行为表现高度同步。雯晴在学校的刻板行为极度严重,师生被缠扰得焦头烂额时,妈妈在家也被搅扰得几近崩溃。通过了解雯晴在家的状况,我发现睡觉前是她的刻板行为反复出现的关键时间点。原来,雯晴妈妈因为忙于小店生意,回家较晚;而雯晴只有在妈妈回家后,才启动睡前整理模式。那种长时间的、系列性的、重复性动作会反复执行到深夜甚至凌晨,让妈妈和孩子都睡眠不足。而雯晴在缺少睡眠后,白天的刻板、躁动行为会异常活跃。于是我提议一方面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不能讳疾忌医;另一方面妈妈每天八点前回家,留给雯晴足够的睡前“折腾”时间,保障孩子的睡眠。后面证明,医生也给出了相同的解釋和建议:雯晴的异常刻板行为似乎和睡眠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导致孩子在白天神经活动异常,加剧了刻板行为;而重复难止的刻板行为,又进一步压缩了睡眠时间。在调整好睡眠之后,雯晴的刻板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
3.绘画疗愈伴成长
在一次面谈中,雯晴妈妈反映孩子回家就喜欢拿纸画画,动作急迫,想让她停止或减慢速度也停不下来。我告诉她绘画或涂鸦有缓和情绪、疏解压力的作用,雯晴快速狂涂的行为,说明孩子的内心非常躁动和烦乱;画画对她来说是排解情绪的一种方式,比起其他一些会干扰他人的刻板行为,绘画是一种利人又利己的排解方式,也是孩子自己为自己寻找到的情绪出口。因此应该允许她、支持她。雯晴妈妈听后豁然开朗,表示以后不再阻止孩子画画,也不强求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法画画了。
发现了这个突破口,我在学校的心理课堂上也配合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曼陀罗绘画疗愈课程,每周为包括该生在内的班级学生提供曼陀罗六阶彩绘模板,让其跟随着自己的感受自由绘制曼陀罗作品。同时,我也将废弃纸张和多余的画笔提供给雯晴,支持她随意涂鸦。后来,我时常在她的情绪和行为出现拐点和波动时让她进行曼陀罗绘画,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亲子曼陀罗绘画。
经过两年的观察,从曼陀罗作品上看,雯晴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她的笔触变得较为细腻,色彩逐渐变得明快、丰富起来。并且,雯晴由之前的正反双面都要无缝涂完,变为可以在圆形边界内绘制。这些微妙的改变表明她的情感正在变得丰富沉静,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二)修通家校关系,携手共育
雯晴母亲因为个人经历和婚姻问题而严重缺乏安全感。生计的逼迫、孩子的疾病以及屡次入学碰壁等压力造就了她自卑、敏感、要强的性格,也使她具有十分脆弱的一面,需要教师由衷的尊重和真诚的感化,才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的统一战线。除了家访、一对一面谈之外,我还通过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在班级层面做工作的同时,向她传递教师的善意。
1.共情——看见家长的艰辛
每个特殊儿童的家长,都因为孩子的成长困难,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婚姻的不幸、工作的压力、生活的艰辛。我深知雯晴妈妈的艰难:她看不到孩子的未来,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但仍然不抛弃、不放弃,尽己所能守护孩子上学和康复训练的机会;倾尽自己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康复。我利用家访、家长会向她表达敬意,肯定她是个有责任、有担当、非常令人敬佩的人。这种“看见”和鼓励能够带给雯晴妈妈及其他家长以力量。
2.共研——参详他人的经验
我组织家长观看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电影《海洋天堂》、《寻梦环游记》以及新闻案例,通过展现阅读障碍儿童、渐冻症儿童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与其家长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帮助家长寻找自我的力量和生活下去的勇气。片中特殊孩子家长所经历的那些无奈、纠结、自责、无助、幻想、焦躁,甚至是失望和绝望很容易引起家长们的共鸣,而片中家长们最终以接纳、包容和满满的爱,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通过别人的故事,让雯晴妈妈切实感受到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跟他们一样挣扎在苦难边缘、艰难前行的人,自己绝不是最不幸的那个;通过别人的应对方式,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
3.共识——凝心聚力计深远
孩子的未来生活是特殊儿童家长心中永远的痛,能否成家立业,能否独立生活,并在父母老去之后,能否有一个安身之所,都是特殊儿童家长迟早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我向雯晴家长解读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宣讲国家对残疾人的政策和优待,和他们一起憧憬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以后的相关政策和人文关怀会越来越细致。当前,作为特殊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孩子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磨砺心性,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自理、自立。
4.共育——家校合力强本领
我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日常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拇指奖贴结合阳光代币作为激励手段,从校园一日常规训练和自理能力训练入手,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在安全意识、课堂常规、文明礼仪和个人卫生等方面逐步提升。每学期根据雯晴的能力水平,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以“爸爸妈妈来监督”家庭训练表争取家长与学校进行协作,巩固和延续学校常规训练的效果,帮助她获得外界的接纳和理解,在自信与赏识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5.共勉——携手同行向未来
对待学生,我坚持以正面教育、鼓励为主的原则,用心交流,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对待家长,我努力畅通沟通渠道,分批、逐个谈心谈话,充分理解和尊重家长;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引导家长树立家校合作意识,尽己所能支持和帮助家长;在班级群内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课堂表现和点滴进步,引导家长感恩、理解学校工作,形成家校合力,护航特殊儿童成长。
三、总结与反思
经过我和家长两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雯晴的刻板行为约有九成全部消退,极端情绪出现频率越来越少,自伤行为几乎消失。虽然认知能力并未有很大提升,但雯晴已养成了不错的学习习惯,很少干扰他人。不了解她的老师只有通过她偶尔摆弄水杯、摸索本子等细微行为,才能推测出她可能有些刻板。
正常的儿童大抵相同,而特殊儿童却各有各的不同。一个特殊儿童常常会让我忙得脚不沾地,一个特教班级时常让我焦头烂额,有过失落、崩溃的烦乱一刻,也有歡乐、欣慰的感动瞬间。特殊儿童用他们独有的行为诉说着谜一样的故事;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唯愿通过自己的努力陪伴他们、教化他们、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