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引领支撑

2024-04-16 04:11孙锐
人民论坛 2024年6期
关键词:人才战略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人才驱动 人才战略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紧密联系,更与人才作用发挥密切相关。其中不仅深刻蕴含着要进一步突出、强化人才要素特别是创新人才要素核心作用的内在要求,更为回答中国为什么要走一条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强国之路提供了逻辑解析和道路诠释。

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型生产力,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进阶和跃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以人才创新作用发挥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高价值性、高延展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为一个经济体实现加速赶超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能力。

对新质生产力而言,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其核心意涵,与之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与研发、创新密切关联的科技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够做出原始性发现、颠覆性创新,带领我们走入科技“无人区”的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还有那些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新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即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而言,新质生产力比传统生产力更加依赖于高素质、创新型的劳动者,也即高水平人才这一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通过调动发挥其内在创新创造能力,组织、整合新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开展复杂性的创新活动,特别是智力密集型、知识依赖型的原始性、颠覆性创新活动、“0-1”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调整国家人才工作布局。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清洁能源等技术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这些前沿性、战略性、颠覆性技术的不断突破,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而这种战略范式的升级和转变,要求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由学习模仿走向前沿突破,实现若干重大发展课题的自主独创解决,形成引领全世界向前发展的动能和势能。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经济发展战略是一级战略,人才发展战略是二级战略,人才发展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关键路径在于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传统生产力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并以此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由此,人才发展及人才政策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布局中,都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一次国家人才总体战略的升级,与当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工作布局同频转向。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来看,所谓“人才优先发展”,其内涵仍旧是将人才资源要素与数字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等物质资源要素放在同等位置,但是人才发展要“先行一步”。而所谓“人才引领发展”,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是将人才资源要素摆在其它各类生产要素的前置位置,人才发展不仅要“先行一步”,而且要发挥人才引领驱动作用。从“人才优先发展”到“人才引领发展”的调整转变,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新时代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同时,这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战略需求一脉相承。

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人才发展及其作用发挥对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内生性和路径依赖性。历史上發达国家高速赶超的事实表明,一个处于加速追赶进程中的国家或竞争实体,其人才智力资源,特别是由高精尖人才水平、总体人才质量、人才发展活力所组成的人才智力资本,对其战略赶超效率发挥着倍增效应。研究表明,一个经济体发展的阶段越高,其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贡献率当中,人力资本包括专业型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0%。由此可见,高水平人才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贡献不仅会产生直接正向作用,甚至会产生非线性的爆发性正向效应。

环顾世界发展大势,我们可以看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一个战略机遇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不抓紧,就会落后于时代。人才助推发展的“马太效应”,或者说新质生产力捆绑的人才发展协同放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质生产力的先发国家“越跑越快”提供了动力基础。

笔者在实践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其人才工作发展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可划分为城市化进程、传统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经济发展进程四个阶段。其中,处于城市化阶段的地区(例如西部一些依靠农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首先要解决“人才在哪里”“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处于传统工业化阶段的地区(例如包头),首先要解决“人才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处于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地区(例如宁波),则首先面临解决“人才强不强”“活不活”的问题;处于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例如深圳),要大力解决“人才优不优”“精不精”的问题,而在这一阶段中,配置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汇集顶尖人才智力、开展基础原始创新,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是其重要任务和机遇挑战。

相關调研认为,总体上,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阶段迈入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关键节点,或已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处于创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地区较少,但其数量在不断增加。其中显现出的基本规律是,当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后,也即完成“动能转换”之后,引进一个人才、组建一个团队、兴起一个产业,发挥其人才“雁阵效应”会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在这一阶段,人才引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物,在此阶段人才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产生了规模效应和变轨效应。

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来看,所谓“动能转换”,其核心是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实质上是将传统生产力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转变过程。当前的世界人才高地,如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法国苏菲亚园区等已经由创新经济发展阶段进入大脑型经济阶段,其竞争正是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竞争,可具体表现为高端人才争夺、留用和“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塑造的竞争。这表明,新型人才力量的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以人才创新发展为牵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地方探索

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北斗导航、大飞机制造等一批前沿领域取得了核心技术突破;高速铁路、5G通信、新能源汽车、疫苗等重大创新成果领世界潮流之先;华为、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大疆等正成长为世界级头部企业,这为形成壮大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中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期,各地以人才创新发展为牵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地方探索呈现出如下特点:

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人才工作体系。北京聚焦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建设为引领,启动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计划、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朱雀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学院、国家火炬创业学院,大力盘活驻京高校院所科教资源,吸引优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上海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于自贸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双自联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大力汇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深入实施国际引才聚才工程,建立“学科(人才)特区”,探索外国专业人才“自由执业”制度改革,按照薪酬水平推动外籍人才市场化评价,产生了国际引才传播效应。杭州围绕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新天堂”,大力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大科学装置落地,支持西湖大学等民办大学超常规发展,聘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担任之江实验室主任,建立人才服务银行,培育阿里系等创业创新人才“新四军”,推行“店小二”人才服务,以特色小镇人才集聚模式推动产业、投资、创新、人才、服务“五链融合”。

推动产才互嵌融合,塑造城市新动能新优势。苏州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生物医药“大脑型”园区,与世界生命科学先进实验室美国长岛冷泉港试验室共建亚洲会议中心,将新加坡园区打造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网络核心节点,形成35000余名高层次研发人才集聚、交流、合作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近期其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规上产值超过2100亿元。宁波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重构现代制造业产业人才体系,与吉利汽车集团共建杭州湾汽车学院,实施“2年在校+2年在企”数字化汽车工程师联合培养新探索,对学院引进的博士师资,按照在编教师与吉利工程师的双身份管理,在编制、考核、待遇方面大胆创新,实现“产业人”和“高校人”的“无缝链接”。沈阳推动中德园及中德学院建设,建立了“一个中德学院+一个跨企业实训中心+N个企业培训中心”的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新体系,形成了企校人才培养“双主体”“双教师”“双教材”“双证书”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深圳“一人一策”为顶尖科学家量身定制事业平台,仿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建制,建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并引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出任创始院长、执掌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为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定制打造特殊事业平台,引起广泛带动影响;支持腾讯公司基金会等市场化机构设立10亿元“科学探索奖”,每年遴选50名青年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深圳前海通过资格认定、合伙联营、执业备案等特殊安排,为香港金融、财税、法律、规建等专业服务人士在前海执业创造便利条件;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试行科创合作跨境政策,加快推动两地数据、物质、资金以及人员流通。珠海横琴对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广州南沙推动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展重点人才项目自主举荐试点,探索建立南沙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管人才协同发展促进机构。

调研表明,各地在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汇聚国际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打造人才干事创业新型平台,深化重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创业链深入融合,在基础性、颠覆性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占得先机。未来这些人才中心城市将在国家层面上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和增长极。

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但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新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高精尖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人才创新产出的世界级贡献不多等。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方面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书本,轻实践;重白领,轻蓝领;重论文,轻实绩;重资历,轻能力;重增量,轻存量;重引进,轻培育;重院所,轻企业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紧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制度体系。

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在工作实践中,当前还广泛存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各说各话、各办各事、各自为政的相互脱节、“两张皮”问题。为此,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高目标,开展“三位一体”流程再造,重构部门间统筹协同运行机制,明晰相关工作逻辑、权责体系、组织职能和操作运行机制,形成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职能整合、体系贯通和动力支持系统。坚持大系统观念,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产城融合、科教融汇,一体化解决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强、工程人才培养“科学化”、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钱学森”之问未解答,人才创新活力激发不足以及“0-1”和“卡脖子”科技问题的人才支撑度不够等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和产业联盟作用,建立前沿项目、人才发现机制,构建新型人才创新发展支持平台和一体化政策保障平台。

二是培育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首先要能够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其中更加突出专业性、创新性、技能性、发展性和贡献性。新时代的人才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此,要大力实施名家大师、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培育计划;建立新动能、新经济产业骨干人才、“天才少年”、战略企业家、现代服务人才支持计划;加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重点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投入。推动实质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广“清华姚班”经验,实施“天才少年”书院制培养试点,打造应需化、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新体系。在国家重点项目实施中,对资深专家设置人才培养任务指标。建立新型企业学徒制,打造新时代权威性“新八级工”制度。

三是深化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人才资源、创新资源配置方式,下大力气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堵点卡点。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打破传统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国家实验室引才用才体系,用好用足人才调用调配机制;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发起设立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集聚使用制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对标国家赋予的使命定位,对各类高校院所建立使命达成任期考核制度,试点理事会管理改革,使机构领导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以世界一流原始创新为导向,建立国际一流人才主导的人才发展体系和科研体系,进一步扩大领衔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和“PI”负责制范围。针对从事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应用转化和技术开发人才,加快建立分层次、分类别,体现其具体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科研平等竞争,改变凭人才“帽子”获取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探索技术经理人制度,按照科研规律优化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推广经费“打包制”试点。建立体现知识、技术、人才市场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快形成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建立健全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下决心改革高校科研和医疗事业单位官僚化管理体制,将“行政本位”转换为“专家本位”,构建“使命导向型”“专家本位型”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分层分类推动人力服务业态升级,支持人才资本服务机构业务创新,提高市场化人才资本配置效率。

(作者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2ZDA03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两会特稿|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新华网,2024年3月6日。

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社,2024年2月1日。

③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

④孙锐、孙彦玲:《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年第2期。

⑤孙锐:《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工作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

责编/谷漩 美編/李祥峰

猜你喜欢
人才战略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促进人才战略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创新探索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实现科学化管理的企业人才战略思路
对安阳师范学院2008—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