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要】在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部分儿童到了合适年龄进入学校读书,由于其长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陪伴,心理情感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初中是学生阶段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初中时期的心理得不到有效发展,特别是情感教育的缺失,对于留守儿童终身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需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心灵情感的缺失,让其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留守儿童
情感教育一直都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在其课堂上给予情感教育的内容足够重视,尤其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广大农村地区,更要着重实施情感教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提及,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是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有效实施情感教育,将情感教育融合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
一、整合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教育
师生间良好的教学互动,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教师积极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评价语言,是对儿童最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如能在课堂中,运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随之与教师产生积极互动,对于提升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的留守儿童,其由于平日里缺少父母的陪伴,导致自身性格也往往孤独而又敏感,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对自身语言进行认真斟酌,不可出现不走心的随意评价。
道德与法治教师,尤其是在给予留守儿童评价时,一定要运用自身的智慧,将机智巧妙而充满爱心的语言化作一泓温润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留守儿童的柔软内心。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时,由于当时处于下午,半节课过去,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已显得有些困意,部分同学已默默地趴在了课桌上,个别同学也开始窃窃私语,无法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如果现在的你在窃窃私语,那么此刻的你是没有睡觉的同学优秀的,因为你们已经打扰到睡觉的同学了。我们的生命在他日能否得到精彩绽放,就取决于我们此时此刻对待学习的态度。”这时的教师并没有用严厉和讽刺的言语批评、挖苦学生来打断教学,而是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分心的行为,如此既能使分神聊天和睡觉的同学回过神来,又能使学生端正此刻自身的学习态度,继而又将精力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通常可以使胆怯的学生内心得到激励和鼓舞,可以缓和课堂的紧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教师对留守儿童实施情感教育的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于无形中渗透着情感教育,使学生由散漫听讲到全神贯注地学习。教师要巧妙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将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让学生自然建立情感认知基础,在情感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
二、关注留守主体,强化情感体验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方式,将传授知识转化为留守儿童自觉主动地学到知识。留守儿童在自身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满足,其自信心也会在自身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教师需要有广泛的学情调查,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以便做出准确判断,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形成众多教学起点。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爱在家人间 体味亲情”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称为是真正的孝亲敬老。”教师首先让学生来算一笔账,“请估算一下,你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些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在听到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很是开心,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纷纷展开计算和讨论。在算完花费后,有些留守儿童显露出凝重的神情。接下来在思考这些钱是从哪里来时,教师明显看到学生的讨论声音降下来了。显然,一些留守儿童已经想到父母背井离乡,在外辛苦奔波挣钱养家的艰辛与不易。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没有一味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枯燥讲解,而是以学生为本,从留守儿童的现状出发,促使学生在运算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对在外劳动的父母多一分理解与体谅,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通过努力学习来减轻父母的工作负担,回报父母,实现自身的价值。
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较短,其长时间与父母分隔两地,导致留守儿童对亲情和情感的体验感差。留守儿童缺少了陪伴,缺少了心灵的伙伴,长此以往,一些情感问题也会随之滋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潜移默化中,教师在执行教学策略时,要给予留守儿童以足够的空间,通过在课堂中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身的观点,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指引人。
三、改进教育方式,升华情感认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其长期缺乏父母亲情的陪伴和关爱,其内心是闭塞而缺乏情感宣泄的。教师多种教學方法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留守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能更好实现。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加强留守儿童的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内涵。
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媒介,能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情感教育。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枯燥缺少灵性的,仅靠教师口头的知识讲解,很多时候难以达到情感烘托的效果。当今世界信息化不断普及,教师要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善于运用和结合多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课本上的无生命的文字,用图片和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留守儿童也更加感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创造欲,加深学生对课本上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达到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深深浅浅话友谊”时,对于教材中所呈现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的观点,学生仅凭课本上的简单文字和教师的口述式言语讲解,是做不到透彻理解这两个观点的具体内涵的。这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友谊的电影《怦然心动》,教师随之提出问题,“你认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友谊?”学生在观看电影中进行思考,进而讨论得出结论:心灵和心灵的相通才能算作友谊。友谊是十分美好的,真正的友谊是不以物质条件和学习成绩等来进行区分的。观之留守儿童,其大都物质水平较低,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差,在平日里生活和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是不够自信,和同学也不愿进行过多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播放的有关友谊的视频,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金钱无法买到友谊,真正的友谊不是以物质为前提的。就像影片中所呈现出的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友谊,贫穷的人和富有的人,依然能称为彼此最要好的知心朋友。物质贫困的人和富有的人一样,彼此都可以拥有最真挚的友谊,进而启发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交友,丰富自身的情感经历。教师从而可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照片或音乐来营造情境氛围,会促进留守儿童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兴趣,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感情操。
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不仅仅是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阶段,而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将情感教育融合到日常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借助教学互动,渗透情感教育;关注学生主体,做到以生为本;运用多种教法,加强情感体验,增加对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给予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小牛,何小彦.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补偿和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22(35).
[2]廖智慧,张晶晶.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素质发展影响及研究意义[J].新课程导学,2023(25).
[3]韩学金,李延洲.在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情感教育[J].江苏教育,2022(81).
[4]朱菊川.“双减”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书育人,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