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动手操作,提升数学素养

2024-04-14 15:34黄碧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动手操作数学素养

黄碧珍

[摘 要]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生要参与数学活动,更注重学生对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联系的感知,并进一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有效地融入动手操作,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动手操作;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5-0094-03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数学的抽象特性与小学生主要依赖的形象思维认知形成对立,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挫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综合与实践”和“动手操作”应运而生,作为抽象与具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动手操作,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样,数学学习不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而成为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数学世界的大门。本文将根据目前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现状,重点探讨如何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有效地融合动手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教学现状

(一)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往往“畫龙未点睛”,过于注重课堂的表现形式。如对高科技教具的运用和互动游戏的设置,却忽略了数学核心内容的传授。这种只注重“皮毛”的教学方式,尽管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重流程,轻思考

教学形式的固化, “按部就班”成了某些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程序化和规范化的教学步骤,使得学生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流程固化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使数学学习变成了单一的操作演练。

(三)重理论,轻实践

“说得天花乱坠,做起来却手忙脚乱”这种现象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时有出现。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灌输抽象的数学理论,而忽略了对学生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导。这样的话,学生虽然可以记住许多公式和定理,却难以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无法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原则

(一)以生为本,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以“以生为本”和“联系生活”为核心教学原则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施。

以“以生为本”为原则,教师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通过满足学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中。这种基于学生实际经验的教学方法符合约翰·杜威的“经验教育”思想和维果茨基的“区域性发展理论”,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超越自我能力的成长。

以“联系生活”为原则,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能够让学习过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构建知识的过程。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能够创造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或跑道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加深对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中。

(二)利用载体,挖掘要点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中,强调教学中媒介载体的运用,能提高知识的传递效果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一原则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多媒体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多媒体和实物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根据布鲁纳的“表示性发展理论”,学生的知识构建需要经历具体操作、形象化和抽象化三个阶段。在具体操作阶段,使用实物和具体材料对学生至关重要。维果茨基认为,具体且形象的教学载体能够成为学生“近发展区”的桥梁,帮助他们跨越当前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的鸿沟。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每个数学知识点与具体载体的关联,探索使用不同载体开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三、动手操作教学策略

(一)深研教材,选好课

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深入挖掘教学目标,并研读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这样能够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应该精心策划教学环节,确保所选内容既有足够的深度和挑战性,又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常言道:“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分一杯水。”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知识量和深度。因此,教师需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并精选教学素材确实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借助专业教辅资料来增强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例如,《小学数学实践教程(微课版)》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的课程;史宁中教授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也能够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点,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知识重点。教师还应意识到教材本身是教学工作的“根”和基石。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中适用于“综合与实践”的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中。

(二)巧引情境,开好课

引入现实情境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和运用。这种策略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个体主动参与并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发掘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日常生活情境,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构建知识。

例如,在教学“测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宝藏寻找之旅”的情境。先通过展示由各种长度的线段组成的地图,并标注一个大大的“X”表示宝藏的位置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教师提供第一条线段长度的线索:“距离宝藏最远的这条线,其长度是10厘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拿起尺子测量地图上的线段,探讨哪条线路可能是10厘米。至此,教师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题,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不仅对测量长度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长度,从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操作,讲好课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动手操作不仅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知识内化的重要桥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的。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具有创意的任务。例如,制作几何图形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幾何概念,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理解。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理论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通过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假设、推理、实验和验证。例如,在构建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想象不同的连接方式和结构,探索哪种结构更稳固,为什么更稳固,从而深化对图形属性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单元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年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动手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首先,教师需要提前收集和整理不同类型的年历样本,如墙挂式、台历式等,并向学生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年历制作的兴趣。其次,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并引导每个小组对年历的制作方法进行资料搜索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年历的结构、设计和使用功能。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获取到足够的信息,为后续的动手操作打下基础。再次,在动手实践操作阶段中,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日历的基本知识,包括年、月、日的概念,重点强调闰年和平年的区别,以及不同月份的天数变化等。这些知识点是年历制作的基础。最后,在动手制作环节,教师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等。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年历制作中。

动手操作不仅是一种操作技能训练,更是一个深化理解、促进思考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美感。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动手操作活动时,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从探索中成长。

(四)增强交流,结好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构建和掌握数学知识。然而,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是认知过程,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体验。而加强互动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几何形状的认知、空间的想象和测量等多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建构主义理论指出,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人经验构建的。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制作,并且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和总结所学的知识。例如,通过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进而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性的理解。

(五)做好延伸,评好课

课后,教师应布置具有延伸性的作业或项目,以激发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仅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注重评价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

以“生活与百分数”的作业布置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百分数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打折促销、营养成分表等),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还可以布置类似于“我的储蓄计划”的活动,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计算存钱的目标和周期;或者组织一个“百分比市场日”,让学生准备商品,给予不同的折扣,并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销售。对于项目和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小组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增加学习的互动性。通过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和评价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将“生活与百分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还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注重动手操作既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 参 考 文 献 ]

[1] 卢丽华.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有效动手操作活动初探[J].考试周刊,2023(45):61-66.

[2] 宋成忠.新课标背景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浅谈小学数学动手操作的教学实践[J].考试周刊,2023(43):126-129.

[3] 郑启发.动手操作,开启学生数学智慧之门: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3(25):82-84.

[4] 邱逢祥.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教学创新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23(24):84-86.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动手操作数学素养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