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4-04-14 05:21郭梦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标创设教学法

郭梦玲

摘 要:新时期,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科学运用情境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研究,并归纳和整理新《课标》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契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此外,有效的情境教学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标》下,教师应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并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情境类型,还要抓住情境创设时机,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知识传授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切实有效参与课堂;在复习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2.0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并针对这一点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样化、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好奇心,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号召下,情境教学法越来越受重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仍然缺少正确的认识,而且对于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打造高效课堂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故此,本文就新《课标》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情境教学法展开讨论。

一、情境教学法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充分利用形象的基础上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契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不论是哪一种,都不能任意选择,而是要密切关联文本主题,确保所创设的情境具有陶冶、启发等功能。一系列的语文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情境教学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形象性等特点,不同类型的情境对学生的刺激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教学情境有实物情境、虚拟情境、想象情境等。其中,实物情境是指教师利用实物如动植物标本、地球仪等创设的情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困难。当然,教师也可以提前带领学生去社会或大自然中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去了解知识,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而虚拟情境则不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找到实物,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去重现情境,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能够将事物的特点反映出来即可。譬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音乐,或者用简笔画描绘情境,或者让学生扮演角色等,这些也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易于学生体会与感受。而想象情境则是既难以用实物去呈现也很难用其他方式去模拟的情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某些手段,比如续写童话、改编课文等,这类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本位的思想,取而代之的是将学生的兴趣、认知、需求等放在第一位。比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趣味情境,或者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带着激情、疑问等思考和探索,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情境,学生都需要亲身实践,通过实践去发现事实、解决问题等。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更加深刻,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一系列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果表明,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大多数学生都保持适度兴奋的状态,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相较于过去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契合语文学科特点,满足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兼具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其中,“人文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促进学生思想文化修养的提升,而“工具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的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注重对學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内容有很强的人文色彩与形象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需要引导学生带入情感,在情境中去对话,鼓励学生表达对文本的创新性理解和独特看法等。此外,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情感性与情境性。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重要且必要的,契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同时又能满足新《课标》落地需求。

3.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

在传统语文课上,通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因为缺少思考、探究的机会,所以思维得不到锻炼,甚至逐渐僵化。但情境教学不一样,学生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需要用语言表达,用情绪体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与拓展性思考。在部分情境中,学生不仅需要自主思考,还需要与同学讨论,其思维的深度、广度都有所加强。相较于枯燥的文字,大脑对于声音、图像等的记忆更为持久。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多种方法,刺激学生大脑功能区,可以激发树突的连结,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质疑问难、勇于表达、主动学习,这样一来,其认知能力也会逐步提升,而且伴随着思维活动,学生还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4.注重语文课堂生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提前预设,比如本节课的内容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更合适,但是至于学生在情境中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教师是无法预设的。具体来说,在语文课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两者共同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退居二线”,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讨论、探索、体验等,而自己则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注重学生课堂上的真实感受等。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敢于同教师互动,将教师看成自己的朋友、伙伴,教师也耐心倾听、适当干预,整体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这有助于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基于情境教学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1.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经常被教师忽视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師直接跳过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地引进新课知识,忽略了小学生是一个感性、多动的群体。具体来说,小学生自律意识、自律能力较强,不仅注意力很难集中,而且经过课间活动后整体的状态比较松弛,所以小学语文课上普遍存在学生“课前乱”的问题,即教师已经正式讲课,但部分学生还尚未进入状态,这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听课质量。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尽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快速调整好状态,跟上教师的节奏,这样才能开一个好头,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小学生是一个感性的群体,他们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相对来说,形象、生动的事物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受到他们的欢迎。抓住这一契机,教师在导入环节尽量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比如用实物创设情境,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等创设直观情境,这样可以最快地吸引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刚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从电影《开国大典》中选取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片段。播放这样一段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就完全被吸引到课堂上,并对视频中的场景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就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场景,举国同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看看当时天安门是多么热闹、场面是多么壮观。”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快速进入状态,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形象直观的情境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符合新课导入的简洁性原则,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所以不会压缩教师用于正式讲授知识的时间,反而能够给课堂开一个好头,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

2.在知识传授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切实有效参与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环节是最关键也是占据比重最大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新《课标》等,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刻板思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而情境教学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发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还其学习主动权,使学生真正做课堂上的主人。这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选择,也是拓宽学生学习深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幻景的句子,你能够将它们找出来吗?为什么小女孩的眼前会产生这样的幻景,说一说你的看法以及读完这些幻景后的感受。”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接着,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思维方式等,所以给出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被拓宽,而且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正依靠自己去获取知识,不仅学习效果得到了保障,而且各项语文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又如,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拓展需求以及小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地创设故事情境,以此增强教学趣味性,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很多都具有简洁性特征,尤其是一些选文,因为教材版面的限制,只能从一本书中选取一部分收录,教师在课上可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造”,拓宽学生学习深度。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在课上还可以给学生拓展讲解“空城计”的故事,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再以《朱德的扁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讲解朱德、周恩来等领袖的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这些故事情境的引进,不仅可以拓宽学生阅读深度,还能促进主题思想以及情感的升华,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3.在课堂复习环节创设情境,使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课堂复习是一个重要但经常被“边缘化”的环节,通常在一节课的最后十几分钟或几分钟进行,即教师在讲完新课知识后组织学生复习、巩固当天所讲的知识,通过带领学生回顾、梳理,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在课堂复习环节主要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这样的互动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复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可以结合当天所讲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以此提升复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自觉地复习新学习的知识,从而促进复习目标的高效达成。一般来说,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学习一节课的新知识后,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疲倦心理。这个时候适合创设游戏情境,通过开展游戏活动消除学生的疲倦,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例如,在识字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猜字谜”的游戏,由教师出示谜语,而学生回答谜底;或者由学生编谜语,其他同学猜对应的汉字。又如《陶罐和铁罐》《将相和》等课文,在阅读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角色,还原文中的故事场景。这类游戏情境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既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当天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规律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这既是对新《课标》的积极响应,也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能够显著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兴萍《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12期。

[2] 张静《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第11期。

[3] 边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教师》2022年第16期。

[4] 杨桂娜《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年第4期。

[5] 张亚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读写算》2022年第1期。

[6] 张慧《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年第12期。

[7] 徐梦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A0期。

猜你喜欢
课标创设教学法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