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详
笔者以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初中体育与健康)的26份课时学习目标为例,对学习目标制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问题1:学习目标分层描述中主体描述不全。
如,《田径:跨越式跳高》中“90%左右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术跳过横杆(男生100cm,女生90cm)”。
分析: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面向的群体是全体学生,对此,要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提出具体要求,而不是只对大部分或部分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以上课人数为40人为例,只对80%的学生提出课堂学习目标要求,那么剩下8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课堂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学习目标设计时没有明确描述表达,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迷茫与无助。
对策:进阶性描述学习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要保证学习目标覆盖的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等方面对不同学生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要求,从而保证参与学习的每一名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以《田径:跨越式跳高》为例,其学习目标中运动能力维度描述可通过进阶性分层思路进行设计,首先是每名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对于不同运动能力水平的学生提出差异化的提高要求(见表1)。通过上述学习目标的描述,对学生的学習提出基础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又对不同学生提出差异性要求,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问题2:学习目标描述表现性不清晰。
如,《田径:快速跑》中“知道步频、步幅与跑速的关系,摆臂的重要性”;《足球:脚背正面运球及其组合》中“在多种形式的个人、双人学练与比赛中基本掌握脚背正面运球技术,知道其运用时机和价值,提升攻防转换意识,并在比赛中运用”。
分析:教师应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观察性与表现性,使用体现不同层次的表现性行为动词。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与表现(做什么和怎么做)、结果(做到什么程度)3个部分[4]。在上述案例中,从学生或旁观者的角度试问一下,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学生)基本或初步掌握了某个动作方法?知道了某个知识点或增强了某种意识、能力?从上述案例中,显然没有明确的、可观察的外显性行为作为依据进行判断,学习目标描述得不清晰。
对策:清晰表述学习目标中的条件、行为与表现、结果。
在撰写学习目标时要清晰表述学生主体在什么条件做出什么样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做到什么程度,从而保证学习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外显性突出。如,《足球:脚背正面运球及其组合》《田径:快速跑》中学习目标的主要问题在于行为与表现、行为结果表述不清,可以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对学生做什么和做到什么程度进行具体描述(表2)。
问题3:学习目标描述不准确。
如,《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投篮》中“养成勇敢、果断、团结合作与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
分析:虽然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都是提前预设的,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与实际结果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基础的了解等,尽可能地保证预期目标与实际课堂学习效果相接近,做到学习目标制订和描述的准确性。尤其是课时学习目标中关于体育品德维度的表达要“接地气”,保证可操作、可实现。众所周知,学生能力、习惯、品德等内隐性心理活动特征的培养是需要在有长时间保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单从一节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学习就能够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品德”等描述,从时间要素上考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也就意味着上述案例中学习目标描述的预期效果与课堂实际结果是不相符的,即学习目标设计的不准确。
对策:以课堂学生真实表现客观设计学习目标。
首先,要把大单元学习目标按照课时量分解到课时学习目标中。需要提出的是,在大单元目标向课时学习目标分解时要关注进阶性,如,以培养学生某项运动的志趣为大单元总目标,那么在分解目标时要以“兴趣—乐趣—志趣”的阶梯式逻辑进行描述。其次,在课时目标中再逐级提出进阶性的关于体育品德方面的具体要求。同时,教师要把“价值观”“意识”“精神”等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品德维度目标,从学生能够讲出来、做出来的实实在在行为方面进行制订,从而让学生理解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尝试与运用。在《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投篮》中“勇敢与果断”的描述可以用“在面对防守时能敢于尝试,失误后仍能积极参与学练”;“团结合作”的描述可以用“传球前能主动与同伴示意呼应,传球失误后能主动与同伴沟通”;“遵守规则”的描述可以用“在突破时不做推人、顶肘等危险动作”的学生具体行为进行具体设计,以提高学习目标可落实性(表3)。
目标引领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对于一堂课而言,学习目标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质量。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教师对于课时学习目标存在着主体描述不全、目标描述表现性不清晰、目标描述不准确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建议,但仍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希望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理念和实施建议,积极思考,提出更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