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with复合结构赏析助力思辨性读写探索

2024-04-14 21:31赵军强张小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辨性包容性范式

赵军强,张小丽

思辨性阅读不是注重所谓的“慢阅读”速度,而是追求阅读质量。在思辨性阅读的理论描述、阅读策略和思辨能力培养研究方面,有学者认为思辨性阅读不是“批判”或者“评判”作者,而是理性地决定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1]当前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兴未艾,但教育者对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识往往流于表象,未能触及到思辨的核心问题,甚至偏离了思辨的本质和初心。[2]思辨性阅读是将语言学习置于质疑思辨、比较觅源、思辨验证、思维拓展等多维坐标系中,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内容的质疑和匡正。[3]这种质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文本的思辨性阅读。何明锋提出思辨阅读这种干预性阅读的五大策略,分别是读写策略、欣赏与思辨结合的策略、心灵辩证法策略、专题研究策略、创新策略。[4]思辨性阅读不止于简单的经验苏醒,而是要激活想象,通过想象让自我置身于作者际遇之中,让自我经验与文本交融生成新经验,从模糊的意识升华为清晰的认识,即思想。[5]“思辨”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任务和方法论,是理解能力养成的路径之一。思辨能穿透文本表象而深入到语言表达的内在机理,让学生形成辩证性认知,促成学生对文本的真正理解。[6]思辨性阅读则将理解与判断建立在质疑与反思之上,思辨性阅读是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7]思辨性思维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反思性的思维策略,在阅读中它体现为解释与分析、质疑与推理、比较与评估等思维流程。[8]师生平等对话是进行思辨性阅读、发展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最有效方式。[9]庄晓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思辨性阅读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10]思辨性阅读是指由教师主体策划的以具有思辨性的文本为学习资源,旨在培育学习主体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学习活动。[11]张成年等指出文章结构中的转折、承接、对比、概括、总结等环节都隐含着思维的激发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激发点并合理设计培养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活动。[12]国内对这个思辨术语的翻译有批判性、思辨性、评判性、评价性、批评性等不同版本。思辨性思维不是批判否定、无中生有、无理取闹、吹毛求疵,而是体现出缜密的逻辑、谨慎的判断、理智的分析。整体而言,已有关于思辨性阅读的研究重在对其概念界定和理论描述,唯独庄晓瑛的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示范了思辨性阅读策略的运用,而对于如何把思辨性思维体现在具体读写活动中的关注相对较少。

能够读懂英语长难句和写出高雅优美的英语句子是英语学习者的孜孜追求。正如Hirvela所指出的,阅读服务于写作,通过阅读获得的输入在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13]英语读写是语言技能培养的两大主要模块,但是听说主导的英语教学使得英语写作几乎是一张“白纸”。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语写作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提高语言准确性以满足标准化评估的手段。[14]可知,顺畅、自然、洒脱的英语长难句写作能力提升空间很大。本文从英语中非常普遍的with复合结构切入,结合具体实例赏析这种复合结构,从而开展英语长难句的思辨性阅读。通过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细读、研读与反思,分析英语学习中出现疲软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强调从真实地道的英语文本阅读体验中品鉴英语语言的魅力,实现英语浅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切换,以及英语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的相互促进。

一、思辨性读写的显著特征

思辨性读写体验需要体现学习者自觉的探究意识,在这种意识驱动下,学习者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欣赏语言魅力的意识,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悟性,对于思辨性读写的质量至关重要。在高质量思辨性读写过程中,学习者徜徉于思辨性读写的包容性、能动性和体验性特征之中。

(一)思辨性读写体现全纳教育包容性

思辨性读写的丰富包容性源于包容性教育理念,即在思辨性读写过程中学习者畅所欲言,表达不同见解,接纳不同理解,聆听不同声音。包容性教育理念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而言,包容是一种哲学思想和待人处事态度,它反对歧视、偏见与排斥;包容描述的是一种永恒过程和积极探索,一种持续完善教育体制的过程。包容性教育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理念是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服务,使其能从课堂中受益。因此,虽然包容性教育理念萌生的土壤是平等维权意识的唤醒,主要针对的是公平宽松的基础教育环境,但是其理念是永恒的,可以辐射到高等教育甚至终生教育。[15]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组织方式都是随班就读。由于读写教学中的每个班级中学生基础各异,学习风格多元,因此,教师需要践行包容性教学理念,尊重教学规律,营造协作、支持和包容的氛围,创造有利教学条件,重视学生需求和对课程的期待,消解教与学之间的认知落差,使学习者在有归属感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平稳过渡。包容教育的理念可以保障教学过程有序组织和实现有效教学效果,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属性。学校不仅无需忌惮成为“社会工具”,而且应努力成为正确、正当的“社会工具”,避免成为错误、荒谬的“社会工具”。[16]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包容性教育理念,学会运用包容性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前提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信念,体验学校适宜的社会属性。具体而言,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避免学生排斥学校,从而改善失落感弥漫、成就感缺失的课堂生态,提高读写教学的有效性。

包容性教学理念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师生相互促进、共生依存。这种教学理念赋予了教师多重角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学任务的管理者等。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当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重任务。在课前,筛选适宜的读写资料,要争取成为读写课程的生产者和开发者,为有效读写教学做好素材准备。这就要求教师灵活选用课文内容,能够及时准确地补充新知识,构思设计读写教学活动,提高读写教学的时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组织者的身份保障师生顺畅交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读写材料中汲取营养,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寻求多元化理解,促进学生获得独立建构语言知识的能力。只有师生之间形成这种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和彼此促进的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包容性教学。包容性读写教学就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尊重学生差异和个性,重在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包容性在英语读写中体现为赏析语言的不同变体,思辨不同表达方式的优缺点。比如,汉语中的“预计到……”通常情况下可以用“It is predicted...”这种形式主语结构表述出来,也可以使用其他方式表达。不同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各具特色。学习者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发散的思维去品鉴不同的表达,从中汲取学习营养。在这句英文中,“Withthe global populationpredictedto hit close to 10 billion by 2050,and forecasts tha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ome regions will need to nearly double to keep pace,food security is increasingly making headlines.”(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其亮点之一就是with 复合结构的使用,这种表达突破了对“预计到2050 年,全球人口将达到近100 亿”的常规译文。英汉读写中,学习者反复模仿练习,权衡利弊,乐在其中。

思辨性读写教学的开展需要在这种包容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围绕读写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思辨,挖掘读写文本的深层含义。在思辨性读写过程中,探索新知的动力源于持久的读写兴趣和好奇心。如果学生没有非常顽强的毅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支持,冰冷和乏味的读写材料是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其潜心品鉴的好奇和欲望的。这种对读写材料新鲜感的缺失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学生厌倦读写,如果遇到理解困惑,学习信心就会受挫,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因此,学生的读写兴趣和动力离不开教师的理解和宽容,读与写的特点就是异彩纷呈、包容并蓄。

(二)思辨性读写体现以学为中心的能动性

为了把思辨性读写落到实处,使学习者主动体验读写课文内容,需要从传统教学范式转换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动课堂教学范式。思辨性读写的内在属性是以学为中心,前提条件是以教为中心教学范式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移。为了实现将教学注意力从如何施教向如何学习转移,需要重新思考师生的角色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落实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和注重读写过程中的思辨意识,才能有效保障学习者更加深刻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而能够把以学为中心思辨性读写教学策略的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向以学为中心的能动课堂教学范式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是一个逐步修改和试验的过程。以学为中心的能动课堂教学范式允许在不断寻找最有效的学习路径的过程中改变方法。在这种教学范式中,读写教学目的不只是转移语言知识,而是创造环境和积累经验,使学生发现和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这样,在思辨性读写的真实情境中,学习者不至于产生只见树木、未见森林的迷失感。读写教学需要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范式的影响,改善学生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扭转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已经达成普遍共识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自认为只是教书的工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的想法,忽略了学习者的自由发展。以教为中心的范式,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此范式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输出训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动教学范式中,需要包容不同思想,把学生当作伙伴一起探求知识,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以教为中心的范式向以学为中心的范式转换,顺应了学习者生命成长的需要,符合教学发展规律。

以学为中心的能动教学范式中,学习者更多的是在积极参与而不是消极旁观,更多的是在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记忆,通过寻求新旧知识的关联,找到应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及学到了什么,关注无缝学习空间,联结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建构便于学生在空间中流动的相互交融的空间群,能让学生逗留的空间连续体,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灵活可变的室内空间。[17]with 复合结构的存现句是常见句式之一,如何将存现句绝妙地译出,需要积极反复试译。例如:“不仅在技术上不可能审查互联网的当前内容,而且互联网的数据呈爆炸性的增加,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变化和网络内容增添其中”。可以英译为:“Not only is it technically impossible to censor current contents of the Internet,but also the internet is set to explode tremendously in the data,with there beingliterally millions of changes and additions to web content on a daily basis.”(笔者自译)反复试译的能动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后半句with复合结构的使用中,思辨性英汉互译完美呈现。在理想的读写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知识,其读写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实现了自主探究和学以致用。

在思辨性读写过程中,需要把以学为中心的能动教学涉及的多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使其共同保障思辨性读写的效果和质量。学习者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体会读写文本的深层含义。学习者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态度解读读写文本,从中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以评判的视角分析本族文化和其他文化。思辨性读写过程中读者借助读写文本与作者反复对话,产生情感共鸣,在共鸣中学习者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三)思辨性读写体现充分的个性化体验性

思辨性读写教学离不开个性化体验学习,充分的个性化体验性也是思辨性读写教学的特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种“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被动单向传递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真实状况是学生在主动“思索”“想象”“研究”中领悟知识,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称为体验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是动态循环的,是建立在已有体验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意味着把已知投射到未知。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学习个体与学习对象、学习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其反映了学习者知、情、意的统一。思辨性文本读写是为了有效落实个性化体验学习的一种举措,个性化十足和体验性充分也是思辨性读写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

每个人都是一个有体、有情、有思的生命系统。与这三者相对应,则有三种最基本的生命体验,即器性体验、感性体验与智性体验,它们交互影响,彼此催生互动,从而丰富着个体内在的感知世界。[18]体验是为了获得某种结果或者为了验证某种结论而进行的尝试,心理不得不承受体验的结果,二者无法剥离。当主动的尝试探索和被动的心理承受结合时,就产生了多种经验。没有体验过程,没有主动探究,所谓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知识形成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主动积极探究和创造的结果,真正有效的知识是经学习者个人探究形成的个人知识。比如,“文艺复兴使得教会的教义和思维方式黯然失色,中世纪和现代时期的鸿沟被填平,因此这产生了新的未开发的知识领域”。这句可译为,“Withthe Church's teachings and ways of thinkingbeing eclipsedby the Renaissance,the gap(between the Medieval and modern periods)had been bridged,leading to new and unexplored intellectual territories.”(笔者自译)如果把“使得”这层意思用使动句表达出来,将会是极为普通的感受体验,学习体验远远比不上with结构高雅和悦心。此with复合结构中,如果使用being,则是现在分词被动形式;如果去掉being,就是过去分词表示被动和完成逻辑关系,两种形式都能解释得通。

为了在思辨性读写过程中践行体验学习,学习者将在一种渴望学习的热情驱动下,自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并积极主动地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以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从来都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知识的个性化决定了它不能像接力棒那样简单地被传递、讲授或转让。体验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是以知识观的变革为前提的,需要人们从旁观者知识观转换到参与者的知识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简单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思辨性地反思、创造性地理解、共同创生知识意义的过程。参与者知识观视野中的体验学习就是要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近知识、亲历知识,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而惊异、兴奋、欢呼雀跃。[19]可见,学习者只有从旁观者知识观中走出来,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在参与者知识观视野中主动探索,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把接受学习转化为真正的体验学习。总而言之,在体验学习中,观察让人知其然,思考令人知其所以然,实践则使人知其果真所以然。

二、with复合结构赏析

英语中普遍使用的with复合结构,具有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之功效,会使学习者目不暇接,忍不住惊叹于语言输出方式的绝妙。比如,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牵头开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的英语译文中,检索得到with 上下文使用的3 302 条记录。除去go together with、be confronted with、struggle with 等固定搭配和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等介词短语用法,译文中有大量的with 后接名词或者代词,再接非谓语动词、介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构成的复合结构,承载和传递着丰富的语言信息,使译文优美极致、意境深邃。学习者以思辨性思维,通过对with 复合结构的赏析品鉴,实现其对语言自如运用、灵活驾驭、提升输出档次的目标。

(一)with后接非谓语动词的复合结构

非谓语动词形式能够避免单独成句而引起句子结构松散的弊端,其镶嵌于句子之中,是构成长难句的得力抓手。比如在这句中,with复合结构和现在分词接踵使用,亮点不断。“There has since been a vast exchange of yoga knowledge in America,withmany studentsgoingto India to study and many Indian expertscominghere to teach,resulting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ide variety of schools.”(摘自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课文)其参考译文是,“从此,瑜伽知识在美国传播开来,许多学徒专程前往印度学习,很多印度瑜伽师也来到美国教学,创办了大量瑜伽学校”。如果把这句中的四层含义分别用四个独立分句表达出来,衔接逻辑关系则显得逊色。先后连续使用英文中with复合结构和表示结果的现在分词,极大增加了此句语法结构的厚重。又如,“中华文明有着5 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句译文刻意使用了复合结构,追溯历史,动态呈现。“Chinese civilization,with a history going backmore than 5,000 years,provides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country's ceaseless self- improvement and growth.”(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这种复合结构的使用增强了译文的画面感和学习者的融入感,如果只是使用of后置定语修饰中华文明,则有平铺直叙之感。类似的译文处理又如,“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s steadily advanced,with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reaching600 million tons.”(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复合结构使用有效连接了逗号前后两个分句,同时译文中把1.2 万亿斤折算为6 亿吨,更加符合不同文化的重量单位表达,细节处理惟妙惟肖。

汉语中的四字词语铿锵有力、意蕴丰富,极大地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比如,“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始终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更大的胜利,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句译文中,增译翻译策略灵活使用with后接不定式构成的复合结构。“We should remain modest and prudent,work hard,and forge aheadwith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new and bigger victories in realiz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ccelera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and thus make new and bigger contribution to mankind.”(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译文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显示了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不我待之多重关联条件。

总之,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使用非常普遍,对其推敲反思和自如驾驭可以使得语言文本更加精彩。

(二)with后接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复合结构

with 后接形容词或者副词的复合结构可以理解为一种言简意赅的简化形式。比如,“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China follows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opening up,developing its economywith the door opento the outside world.Through maj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lik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e work to create a more comprehensive,diversified and deeper opening-up structure.”(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此句译文with 复合结构中,形容词open 之前没必要使用being,而是现在分词developing与with复合结构镶嵌使用,精彩纷呈。又如,with 后接形容词复合结构和现在分词结合使用,丰富了句子语法意蕴。“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online education,learning resources have become more accessible,with studentsfrom remote areas now able toattend high-quality course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这句汉语原文为,“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学习资源变得更加易于获取,偏远地区的学生现在能够参加高质量的课程,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此句中的多层信息如果采用独立分句传递,其整体的衔接逻辑关系将受到影响。

(三)with后接介词的复合结构

英语中的介词犹如纽扣把分散的词语连接起来,使词语错落有致,行文有条不紊,介词可谓含义丰富、功能强大、名副其实。比如原文“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半句译文中词性转化,with 复合结构的使用使得整句连贯顺畅。“We shoul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ith the focus on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 creative way.”(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译文)

总之,英语中with 复合结构出现频率很高。学习者在阅读中遇到此类复合结构时,有必要驻足停留,赏析其绝妙使用,有效诠释思辨性阅读的要义。可以尝试逆向思维,假设此处不使用这种复合结构,反思句子的精练逻辑和丰富含义如何表达,把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联动起来。在这种思维的反复调试和切换中,推敲如何做到绝妙表达,使思辨性读与写实现螺旋上升,良性互动。

三、结语

深度理解语言的思辨性读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读写教学实践。美妙的语言输入是高质量语言输出的保障,长难句读写过程彼此紧密关联。英语with 复合结构推敲赏析是思辨性读写的具体体现,思辨性读写离不开with复合结构等句型句法赏析。在长难句读写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客观分析学情,也需要注重营造包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考虑多种情境要素和个性要素,对比多种译文或者句法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思如何充分体现思辨性读写的包容性、能动性和体验性。

猜你喜欢
思辨性包容性范式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