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继清,刘 颖
2014 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 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在区分师范类历史学专业和普通类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历史学专业学生增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及教学论课程。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卓越历史教师是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历史学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担任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负有重大使命。对照《意见》的标准,新时代培养的中学卓越历史教师,除了具备其他学科中学卓越教师应有的素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特别具备坚定的历史自信、严谨的历史思维与积极的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在遵循历史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中学卓越历史教师的培养力度,并取得显著效果。但在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的历史自信、历史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历史学专业学生对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充满信心,是历史自信的一种情感表达,并能够坚定地选择党、认可党、信赖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58,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部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塑并坚定其对党的历史自信,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形成正确党史观,确保其在未来的职教生涯中不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但目前有些历史学专业教师从政治的高度讲解历史知识不够,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等方面没有做到一以贯之,在党史国史的课堂讲授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背后成功密码的深入挖掘,缺乏把历史知识上升到历史成就感的高度育人,学生对党、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育存在缺失,导致历史自信培育不够。对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来讲,历史自信培养不足将影响他们未来从事历史学教育事业的自信。
历史思维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历史方法,是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并借助历史分析来探索和发现新事物,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历史学专业知识主要是人类社会过往的历史,学习者无法直观地感受。因此,需要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掌握与历史学专业相关理论,学会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思考历史,树立历史的观点,形成历史的视野,进而准确地认识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关系。从连续几级入校新生的历史思维情况调查来看,不少学生缺乏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不加分析地接受错误的历史观点,容易从错误的固化的历史认知出发思考问题;从目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较为流行,长篇大论的知识点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无法保证其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无法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形成历史思维。
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在认清历史方位和“两个大局”的基础上,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历史挑战,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的精神品质。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综合性大学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主要是培养目标不同、毕业要求不同、就业去向不同、今后的使命担当不同等,因此,历史主动精神培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与环节上要有差异。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存在同质化倾向,存在培养目标趋同现象。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为此,要着力围绕中小学、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历史课程、中小学历史课堂培育师范生的历史主动精神,让他们专注在振兴基础教育方面用心用情用力,提前做好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就调查的情况看,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对基础教育现状把握不够主动,对基础教育未来缺乏足够的关注,缺乏为基础教育奉献的历史主动精神。以上充分说明,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没有聚焦基础教育。
以上主要从历史自信的培塑、历史思维的培养及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三方面阐释了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提供了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
为切实解决好以上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探索经验,要采取以下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2]545-546为提升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历史自信,地方师范院校可以通过构建“课程化、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订单化”的“五化培养机制”来实现培养目标。
第一,课程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1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3]5。地方师范院校应注重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崇高的人文素养和坚定的历史自信精神,以确保其在未来的任教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具体实施时,要以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适当增设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管理课程、专门史课程、教学研究型课程及地方性特色课程等,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卓越历史教师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塑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历史自信。
第二,课题化。地方师范院校可以探索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鼓励与支持学生独立申报课题和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这样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自信。历史学专业立项研究的课题,可以是独立的历史事件,也可以是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事件。历史学专业开展课题化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撰写课题申请书前期,学生会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个人历史领域的知识面,也学习到了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于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重要意义;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盲区,并且在解决个人问题和团队问题时能够培养个人科研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在课题结项阶段,学生需要撰写结题报告,这是对研究效果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坚定历史自信。
第三,基地化。地方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利用课程实践教学、班级活动、庆祝纪念活动等载体,组织历史学专业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加深学生对党史、国史的了解,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艰辛,在感受历史变迁中强化历史自信。每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都是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诞生谱写历史的光辉见证,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高校、党政机关等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素材。学生在参观各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时都会对当时的历史事件有更深的感悟,对革命人物产生由衷的敬畏,在红色环境的熏陶下坚定历史自信,明确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并为此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社会化。地方师范院校要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学生历史自信的培育与践行。坚持用好历史自信教育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比如,在红色遗址建立教育基地,丰富历史自信教育载体;在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历史学学生见习、实习与研习基地,搭建践行历史自信活动平台;聘请党史研究专家、老红军作为学生历史自信教育的校外师资力量等,使历史学专业学生更加了解国情和当代社会,引导学生将现代中国与近代中国进行对比,以此更加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
第五,订单化。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对历史学专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出真正具有历史自信的卓越教师。实行订单化培养是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地方师范院校与定向县市区的中小学签订合约,拟定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为符合教学目标的卓越教师。以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为例,该校与定向县市区达成“优师计划”合作关系,对“优师计划”内学生进行独立培养,坚持把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放在“优师计划”培养的第一位,强调学生历史自信和教学本领的提高,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好老师,在服务黄冈基础教育、解决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师不足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告诫广大青年要勇于开拓实践,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4]56-5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历史思维”,之后又多次提到历史思维,强调历史思维对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对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历史自信的意义。地方师范院校针对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历史思维的养成可通过构建“读+听+辩+研+导”的“五环节”学习、见习与实习模式来进行。
一是“读”。“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这句话曾被无数人用来提醒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对历史老师来说,更应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广泛、持续的阅读来增加知识储备,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吃老本。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因为历史本身在不断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历史的内容会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5]历史学专业师范生要在看书学习上花时间、下功夫,做到学史明理,理解好过去的历史,领悟好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好历史思维。
二是“听”。培养卓越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形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合力。首先,学生自身要认真听课。不仅要掌握课堂理论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逻辑思维和教学方法。其次,历史学专业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教师要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尽最大所能帮助学生取得成长和进步。最后,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聆听学术讲座的机会。讲座的内容应广泛、有益,讲座的形式可以是线上讲座和线下讲座,无论以哪种形式进行,学生都可以学习到专家们思想的精髓和理论的精华,强化历史思维。学生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许多在日常课堂学习中接触不到的内容,从而开阔学术视野。
三是“辩”。辩论是强化观点、深化思维的有力手段,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强化用正确的思维模式阐释观点,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以主题为“究竟要铭记历史辉煌还是铭记历史苦难”辩论赛为例,学生无论赞成哪一观点都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论证的前提是要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具有高度的历史自信,论证的过程是要科学运用历史思维。历史学专业学生通过讨论历史问题和分析时代现状,进一步厘清了历史脉络,实现了历史思维的升华。
四是“研”。参与科学研究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实现最大进步和成长,对学生当前学业的发展、未来就业的选择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历史,这不仅需要学生搜集大量可靠的、真实的资料,还需要学生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以研究“铭记历史苦难”问题为例,就是以“时间轴”的形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路径,因为学生在探讨和解释这一问题前,需要梳理清楚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总之,做好“研”字文章,帮助学生在探寻历史发展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中弄清历史活动的真相,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在提升研究能力中形成历史思维。
五是“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知行合一,因此,要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实现“导之以行”。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学校历史教育的必然担当,是衡量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要通过历史案例教学,强化历史思维的重要性,倡导全体学生树立历史思维;教师要针对错误历史观点,告知学生偏离历史思维的危害,引导全体学生逐步牢固树立历史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的思维品格。总之,教师要在倡导、引导、辅导方面,助力历史学专业学生养成运用历史思维的习惯。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6]483历史教师是传承历史故事、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桥梁和关键角色,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工作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搭建“德育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特色实践”一体化的“五大实践平台体系”,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实学实用”中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
第一,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指将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品质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历史主动精神。地方师范院校开展德育工作是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基础,可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中开展党史国史教育活动,增强历史学专业学生对党的信仰,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对时代使命担当的历史主动精神。
第二,社会实践。地方师范院校要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需要极其注重对历史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到红色教育基地,可以到基层社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历史自信的教育,可以是历史自信的实践。例如,利用寒假、暑假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历史学专业学生在“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检验自己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返家乡”活动可以使学生与基层产生更进一步的联系,拓宽历史学专业学生的认知领域和就业领域,培养其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勇担社会责任和伟大使命。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够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主动精神。
第三,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是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通过专业实践可以发现思维方式的欠缺和知识能力的不足,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阶段,首先是通过旁听优秀教师示范课,可以从多角度理解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未来自己的备课和讲课过程中能够将知识讲解得更加透彻;其次是在实习过程中拥有多次上台讲课的机会,这是培养历史主动精神最好的实践过程;最后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指导教师都有着宝贵的教学经验,在长达半年的实习过程中,历史学专业学生可以虚心向指导老师寻求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塑造。
第四,科技实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地方师范院校每学年均会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活动,此类活动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历史学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科技实践,能够形成科学的态度,能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够增强历史主动精神。
第五,特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讲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7]111比如,开展讲红色故事的特色实践活动。讲红色故事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也可以营造校园氛围、建造校园景观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了解红色故事[8]209。以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为例,在新生入学之际,学院会带领历史学专业学生参观校内红色博物馆,馆内有专业的工作者向学生讲解黄冈的红色革命史和伟人的红色故事,这是对学生精神的洗礼,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敢于担当时代使命。通过带领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进而深化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因此,特色实践是培养历史学专业学生历史主动精神最直观、最高效的方式。
地方师范院校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路径的有效落实,还需要理念、师资与制度等做保障。一是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要以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引领。教育部开展的师范专业认证与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特别强调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只有把这一理念贯穿到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各环节,真正从学生成长成才出发,围绕培养出更多的中学卓越历史教师,打破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要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支撑。俗话讲,名师出高徒,人才培养工作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意见》中强调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9]其中,“四个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历史学专业教师自身要有历史自信、历史思维与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学卓越历史教师。三是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要以完备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为保证。“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定、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践教学的管理规章等,只有通过不断健全与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提升执行力,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的轨道上推进中学卓越历史教师培养工作,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就会出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的做法,致使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切实提升。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学卓越历史教师任重道远,我们将不断深化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新思路,为基础教育输送越来越多的卓越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