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生命的

2024-04-11 07:26彭才华向爱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螳螂

彭才华 向爱平

教学版本:《昆虫记》(武汉人民出版社)

一、学情检测,引入课堂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昆虫记》这本书。一起看屏幕,第一关“对错我来判”,看看这些说法对不对。(出示)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

生:我认为是对的。

师:声音不大,但听得出很坚定。正确。我们继续——(出示)

2.法布尔用了50多年时间,一共写了22篇关于昆虫和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生:这是对的。

师:同意的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些人拿不定主意,不盲目跟着别人举手。虽说是整本书阅读,其实,有的时候不用把整本书全部翻看完,因为有些地方可以帮助我们很快掌握一些信息。比如说,我们可以——

生:看卷首语。

师:是啊,卷首语。赶快翻翻看。

(生翻阅、查找)

生:这种说法是错的。法布尔一共写了200多篇关于昆虫和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师:大家找到這句话没有?拿起笔来,把这句话标记出来。卷首语,不要错过。《昆虫记》不仅仅是我们手头的这一本书啊。翻译家陈筱卿也说——(出示)

这个译本基本上是独立成篇的,读者既可以从头往下看,也可以根据目录,先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昆虫去看。

师:我们可以——

生:从前往后读,也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读。

师:爱读哪篇读哪篇。继续看这道题——

(出示)

3.法国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说,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正确。

师:我们仍然可以在卷首语里找依据。

生:(翻阅)找到了。卷首语当中的原话。

师:好。第4题。(出示)

4.法布尔对自然万物的赤子之心,像极了我们的童年:天真、纯净、童趣、美好、温馨。

生:我觉得是对的。

师: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是吗?

生:是的。

师:你刚才特别提到“我觉得”,真好。读书就要找感觉,你的“觉得”很重要。来,最后一道——(出示)

5.《昆虫记》除了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种种描写,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和对万物的赞美。

生:我感觉还是对的,

师:好。又一个“感觉”。没错,读一本书,刚开始我们大多就是朦朦胧胧的感觉。当然,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后,我们不仅仅是“感觉”而已,好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第二关来了——“昆虫我来认”。读了一本《昆虫记》,不要说你不认识它。(出示:蜣螂)第一种动物,喊出它的名字来。

生:蜣螂。

师:蜣螂又叫什么?

生:屎壳郎。

师:还叫什么?(出示:神圣甲虫)

生:神圣甲虫。

师:继续——(出示:白面孔螽斯)

生:白面孔……

师:彭老师本来也不认识。没错,有些昆虫长得怪怪的,连它的名字也是怪怪的。一起跟我说——白面孔螽斯。

(生读)

师:继续——(出示:西西弗)

生:西西弗。

师:继续——(出示:樵叶蜂)

生:樵叶蜂。

师:继续——(出示:西班牙犀头)

生:西班牙犀头。

二、悟科学之眼:客观精准

师:接下来,我们看图来猜。(出示狼蛛、条纹蜘蛛、蟹蛛的图片)

(师引导学生逐个猜认)

师:看来,大家的阅读非常细致。当然,我们还要感谢这些文字,感谢法布尔细致的描写。在有的同学笔下,别说不同类的蜘蛛了,就是猫和狗也长得一个样。这样的外形描写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是啊。我们一起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师:像美术家一样观察。美术家那双眼睛特别锐利,是吧?他看得总是比我们细致。比如这一处——(出示)

蝉找到合适的细树枝,就用脑部尖利的工具,在它上面刺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细枝,常常在根枯枝上刺上三四十个孔。蝉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个个斜下去的狭窄的小径。每个小穴内,一般会有十个卵,所以总数在三四百个。

师: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看哪一处描写是你想不到的。

(生自由读)

生:我来说说这一处。每一个小穴一般会有十个卵,总数在三四百个。他连蝉卵都数得这么仔细。

师:这卵有多大?

生:只有一丁点儿大。

师:有没有鹌鹑蛋那么大?(没有)有没有黄豆那么大?(没有)有没有芝麻那么大?(没有)连芝麻那么大都没有啊。

生:……用脑部尖利的工具,在它上面刺一排小孔,就连这个针都能看得见。

师:这针有没有缝衣针那么大?

生:没有。

师:如此小小的细微的针,都被法布尔看到了。

生:孔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

师:什么纤维?(植物纤维)把植物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你觉得怎么样?

生:十分细致,把常人看不到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师:好一个“把常人看不到的写出来”。法布尔真不是个常人。我们看——(出示)

我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每个小时我都很认真仔细地照顾着他,不知疲倦地守候着他。我真的是一点儿也不想错过小螽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情形,以解答之前遗留在我心中的疑问。

师:你们看看哪个细节还可以看出他不是个“常人”。

生:我想说说第一句。这里体现出了他的耐心比常人要多得多。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是半个月,而且他还是每个小时都很认真仔细,真是不知疲倦。要是我,根本就做不到。

师:给她鼓掌。这才叫用心体会,这才叫切己体察。我想请问一下,你们看过昆虫吗?比如说蚂蚁搬家,你看多久?

生:两分钟。

生:几十秒。

生:我只看几下就跑了。

师:是的。我们没能像法布尔这样子,是吧?法布尔真不是“常人”。我们继续看——(出示)

松毛虫继续着,他们已经走了好几个钟头的征程……

他们已经走了十个小时,一定又累又饿……

第二天早晨,当我再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像昨天那样排着队……

第三天,一切也还都没有变化。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在这以后又过了一天。

第六天的天气很好,我发现有几个勇敢的领袖,实在热得受不了了……

生:他这里说第六天的天气很好,说明他连着观察了整整六天。

师:六天,连续六天呀。就看小小的松毛虫啊,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接下来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挑战,你们找找,这些句子在书里的哪一处?快。翻书也是一种能力。

(生快速翻阅)

师:这些句子,跨越了多少页?

生:10页。

师:小小的松毛虫,法布尔观察了多久啊?你觉得法布尔是“常人”吗?

生:不是常人。

师:不仅仅如此。大家还记得吗?关于“砂泥蜂是如何发现灰毛虫在地下的藏身之处”这个问题,法布尔是怎么研究的?我们一起看——(出示)

……这绝不是视觉的问题。到底是他的什么器官在起作用呢?是他的嗅觉吗?

……如果要说昆虫确实拥有较强的嗅觉器官,那么就必须知道他的嗅觉器官究竟生长在他身体的哪个部位……他并不是靠着敏锐的嗅觉来感受气味的。那么,难道他是依靠听觉吗?

听觉也跟嗅觉一样,完全被排除了……那触觉到底在起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不清楚,而将来能否搞清楚,我也不敢奢望……

生:从嗅觉开始,再想到听觉,再想到触觉。

师:就这样一步步不厌其烦地推想、猜测。

(稍顿)砂泥蜂怎么明白灰毛虫在哪个地方的秘密,法布尔最后清不清楚?

生:不清楚。

师:从这里你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谦虚。

师:还不够准确。

生:我觉得他是个严谨的人。

师:好。严谨。或者说——

生:尊重事实。

师:好。我们再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师:表扬这位同学,他敏感地察觉到法布尔这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學态度。其实,无论是看蝉产卵还是去琢磨砂泥蜂发现灰毛虫的秘密,法布尔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态度极其严谨。这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地方。

三、悟文学之笔:生动多姿

师:说起严谨的科学态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昆虫——(出示螳螂图)这叫什么?

生:螳螂。

师: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螳螂的?赶紧翻书找找,这考验你对这本书熟悉的程度。

(生查找)

生:(朗读)他竖起前半身,立在被太阳灼烧的青草上,态度很庄严。他那宽阔、薄如轻纱的翼,前腿形状如臂,伸向半空,好像是在祈祷……他就是一个虔诚的女尼。

师:戴眼镜的就是有学问,连翻书都比别人快。一起看大屏幕,(出示学生刚刚读的文字)读一读。

(生齐读)

师:当然,也有人这么写螳螂——(出示)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

——搜狗百科

师:请问你更愿看第一种文字,还是第二种?

生:第一种,因为语言更生动有趣。

师:哪儿有趣?

生:他把螳螂比作是一个虔诚的女尼。

师:好。我们知道《昆虫记》这本书里,这样的描写很多很多,其实,主要是因为他用上了很

多——

生:修辞手法。

师:比如——

生:拟人。

师:比如——

生:比喻。

师:还有很多,对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比赛,拿起笔,看看《昆虫记》里有多少地方用到修辞手法。在哪个页码?什么句段?赶快翻书,每发现一处,立即在旁边做个批注。

(生翻阅,查找,批注。)

师:如果找到了6处,请跟身边几位小伙伴交流一下,聊一聊修辞手法。

(生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停一下。这本书里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没有10处?

生:有。

师:有没有100处?

生:也有。

师:有没有200处?

生:……

师:我可以确定地告诉你,肯定不止200处。俯拾即是。你们觉得整本书里用得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自由应答)拟人。

师: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一起看——(出示)

在一顿拳打脚踢的痛捶之后 ,再加上前番万分的恐惧,蝗虫头脑的运转能力逐渐下降,动作也渐渐地迟缓下来,也许是因为如此重创使他头脑发昏了吧。

师:你们读一读,哪个地方让你觉得很想笑?

生:“一顿拳打脚踢的痛捶之后”,拳打脚踢一般是打架的时候才会用到的词,法布尔在这里形容螳螂。

师:螳螂有拳吗?

生:没有。

师:但法布尔还给他分了拳和脚。

生:我觉得“头脑发昏”很好玩。

师:是啊。真不知螳螂的头脑发昏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奖励你读第二句话。(出示)

“滚开。”老蜜蜂摇了摇头说道 。蚂蚁吓了一跳,悻悻地走开了。

(生读)

师:两位同学配合着演一下。

(两位学生朗读、表演。生鼓掌,大笑。)

师:大家都给你们鼓掌了,多好。谁来评价一下刚才的表演,你觉得哪个词被表演得活灵活现?

生:他表演的“吓了一跳”,有意思。

生:悻悻地走开。

师:是的。什么叫“悻悻地”,他刚才的表演真的很到位。老蜜蜂会摇头,小蚂蚁会吓一跳,会悻悻地走开……在法布尔的笔下,所有昆虫都像人。(出示)

如果狼蛛看到一只可以当作食物的昆虫从旁边经过,他就会立刻像箭一般地跳出来,狠狠地用毒牙叮咬那猎物的后颈,得手后,他总会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

师:快速搜索,这段话又有哪个词你觉得好玩儿?

生:他总会露出满意又快乐的神情。

师:你露出“满意和快乐的神情”给我们看一下。

(生演示,众生大笑)

师:是啊,连狼蛛也有表情。正是因为这些拟人手法,让我们读起来感到那么有意思。(稍顿)我知道,当这几位同学上台表演的时候,很多人心里想,我其实可以表演得更好。接下来又有一次机会来了。请大家先自己朗读,想一想选哪个角色来表演。(出示螳螂和蝗虫对峙的片段,扫描左方二维码查看。)

(生读,师指名表演。)

师:多有意思啊。我们除了要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表演,还要感谢谁?

生:法布尔。

师:是啊,正是他,让我们感受到昆虫的乐趣。而这种乐趣,主要就是归功于他用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修辞。同样是螳螂,搜狗百科是那样写,但法布尔是这样写;螳螂遇上了蝗虫,法布尔能让我们像看谍战片一样,多么过瘾啊。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板书:文学)我们一起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师:同学们,说到文学,法布尔的《昆虫记》里有一篇《蟋蟀》。这篇文章一定让我们想起了一篇课文,哪一篇?

生:《蟋蟀的住宅》。

师:我们看这两段文字:(出示)

1.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

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

2.在草地里居住的蟋蟀,几乎是和蝉齐名的动物。他们在为数不多的几种模范式的昆虫中,表现得极其优秀。他之所以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所建造的住所,和他出色的音乐天分。

——《昆虫记》(武汉人民出版社)

师:为什么两篇文章开头不一样?

生:因為课文中只讲了蟋蟀的住宅,而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写的是蟋蟀的各个方面。

师:哪些方面,你还记得吗?

生:家政,它的住所,它的乐器。

师:没错。《昆虫记》中这一篇《蟋蟀》可以用我们课文的开头吗?

生:不可以。因为原著里讲了三个内容。

生:还有一个原因,原著的开头用的是“和”,他的住所“和”他的音乐天分。

师:太棒了。关联词的不同,决定了后面内容的不同。所以,咱们再看,课文的开头作了改动,变成了——

生:“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师:为什么这样改?

生:因为这篇文章专门要讲蟋蟀的住宅。

师:真好。这便是作家,包括课文改编者那份缜密的思维。来,我们再读——(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四、悟哲学之思:真切深邃

师:除了作者在思考,这里讲谁在思考?

生:哲学家。

师:哲学家。你们听说过哲学吗?

生:哲学就是思考一种问题。

师:思考一种问题。同学们,我们才五年级,哲学对我们来说太高深。但是,你看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哲学却已经出现了。(出示)

在某种意义上,蟋蟀绝对是个地道的哲学家,他似乎对世间万物的虚无缥缈了解得非常清楚。他仿佛还能够感觉到那种盲目追求的快乐,甚至近乎疯狂的人的烦扰,并且深刻地知道避开这种烦扰的好处。

师:哲学就是“思考一种问题”。这句子里有没有讲思考某种问题?

生:他仿佛还能够感觉到那种盲目追求的快乐,甚至近乎疯狂的人的烦扰,并且深刻地知道避开这种烦扰的好处。

师:你觉得这就是一种哲学,对吗?

生:是的。

师:其实,我们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这就是哲学。哲学的确可能有些遥远,但是,我们不妨用自己十来岁的心智去理解。接下来,给大家一个任务,我们再次翻翻这本书,看看哪个地方也像这段话一样,讲了某一种哲学,好不好?

(生翻阅查找)

生:嗯,我不太确定。29页有些句子大概是。

师:没关系,念出来。

生:(读)“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再厌恶她,烦躁她浮夸的歌声,因为她掘土四年才能穿起漂亮的衣衫,长起可以飞翔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浴中沐浴。”掘土四年才能穿起漂亮的衣衫,长起可以飞翔的翅膀。这是有哲学吧?

师:是啊,四年的蛰伏,只为那一刹那的灿烂。这真的是哲学。一起来看屏幕。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些地方尤其需要我们慢下来,停下来,像刚才一样,回味一下。因为在这本书里确实在有些地方藏着——

生:哲学。

师:这些哲学在告诉我们某些道理。当然,哲学有难度,我们不强求,现在能读懂一点就是一点。一起再读这段话——(出示)

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

(生读)

五、悟赤子之心:以文化人

师:再次回想一下,在课前我们看到的这段话,太有道理了。经典名著就是这样,精彩无处不在。再比如这段话——(出示)

每当八月夜深人静的晚上,我们都可以听到她优美的歌声。我常常俯卧在迷迭香旁边的草地上,安静地欣赏这种动听的音乐,这种感觉可以说是无比惬意了。

师:我当时读到这段话,就被一个词深深感动了。大家猜一猜,大概是哪个?

生:我猜是“动听的音乐”。

师:动听的音乐,也挺美。再猜。

生:俯卧。

师:为什么?

生:哪个正常人会没事趴在那个迷迭香旁,

只有法布尔这种热爱昆虫的人才会俯卧迷迭香旁,听她优美的歌声。

师:你知道法布尔俯卧的时候大概多大年纪吗?

(生沉默)

师:同学们翻看一下卷首语,推断一下法布尔那时大概多大。

生:53岁。

师:嗯,你猜53岁。再看看,书里写到,从1854到1908年之间,50多年他都在写《昆虫记》。53岁,仍然没有根据。其实,你还要看他是哪一年出生的。

生:1823年。

师:他从哪一年开始观察昆虫的?

生:1854年。

师: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至少多大年纪?

生:31岁。

师:是啊,至少31岁。你今年几岁?

生:11岁。

师:你有没有俯卧在地上看昆虫?

生:没有。

师:如果你俯卧在地上看昆虫,会有什么后果?

生:我妈妈会揍我。

师:你们不能看昆虫,要去干什么?

生:我要写作业,看书。

师:你呢?

生:我也要写作业,看书。

生:我觉得法布尔那么大的年纪,已经算一个大人了。他俯卧在地上,肯定会让别人觉得怪怪的。

生:我喂蚂蚁去了。

师:好。你一次能够喂多久?

生:没事的时候,我能喂一个多小时。

师:你们羡不羡慕他?

生:(自由应答)羡慕。

师:今晚回去跟妈妈争取,不要报那么多辅导班,不要做那么多作业,我们也需要像他一样去喂蚂蚁,也需要像法布尔一样,不顾旁人的目光,不顾旁人的议论,去俯卧在迷迭香旁,静静地聆听蟋蟀的叫声。

师:感谢这位同学,你是我的知音,确实是“俯卧”这个词。这个词真的让我遐想了好半天,回不过神儿来。今天,我们比法布尔小很多,居然不能像法布尔一样,尽情地投入到观察昆虫的这种快乐当中。所以,让我们回想起这句话,读——

生:法布尔对自然万物的赤子之心,像极了我们的童年:天真、纯净、童趣、美好、温馨。

师:什么叫赤子之心?能俯卧在迷迭香旁边聆听昆虫的鸣叫,能静静地去观察一只蚂蚁,这就叫赤子之心。所以,同学们,《昆虫记》可不只是记录昆虫的生活啊,透过昆虫,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比如这里——(出示迷宫蛛妈妈养育孩子的片段,扫描右方二维码查看。)

师:我们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深受感动。)

师: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迷宫蛛妈妈太伟大了。

生:迷宫蛛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生:(抽泣着)她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筋疲力尽地死去了……

师:我们以前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为了孩子,迷宫蛛何尝不是这样啊。(全场默然)法布尔从31岁开始研究昆虫,一研究就是50多年。在当时,人们研究昆虫,更多的是采用解剖的方式。所以,有人质疑他研究昆虫的方式,而法布尔的回答则是——(出示)

你们研究死亡,而我探究生命。

师:我们一起读。

(生大声读)

师:你们研究死亡,而我探究生命。(板书:生命)请记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昆虫,不仅仅是科学地记录昆虫,他也在用文学的方式记录昆虫,他还在表达他深刻的哲学思考,他更在礼赞生命。读——(出示)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科学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爱因斯坦

师:关心人的本身。请记住,所有的科学,都跟人有关,都跟生命有关。不仅法布尔的《昆虫记》要这样读,今后,所有的科普类书籍我们都要这样读。因为,所有的科普类书籍背后都有人,都有人的情感,都有人的生命和灵性。

师:本节课即将结束,看课后作业——(出示)

昆虫俱乐部将评选“       达虫”。请代替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昆虫写一篇自荐语。可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及《昆蟲记》原著相关内容,用第一人称写,字数不少于150字,要求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

师:除了这份作业,请所有同学记住,今晚就翻开刚才“俯卧”那段话,捧给爸爸妈妈看,然后跟他们说:我可以“俯卧”下来观察一只小昆虫吗?

教学评析

才华老师,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我是2023年7月14日在宜昌走进你的《昆虫记》整本书阅读课堂的。一堂课结束了,可是给我的思考与回味却是永远的。下面就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

你怀抱着一种情怀——

我们做语文教师是要有情怀的,我对这种情怀的理解是,我们要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向他们的未来。我记得你在教学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整本书阅读,带学生到哪里去?”当我在思考的时候,你随即对问题进行了回答:“教学,是把学生带到他们自己到不了的地方。”学生“自己到不了的地方”是哪里?是他们的未来,而这又是他们必须要到达的地方。

在这个“到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深情关注,需要我们睿智引导,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程。教学须如此,整本书阅读尤须如此,你在学生阅读《昆虫记》时的做法正是如此。你关注的不是一部《昆虫记》,而是《昆虫记》后面的阅读主体——那些年龄尚小、认知有限,但创造力无限、发展无限的学生。你帮他们树立阅读信心:“‘我觉得,真好。孩子,读书就要找感觉,你的‘觉得很重要。”你对他们充满期待:“没错,读一本书,刚开始我们大多就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当然,也希望今天这节课后,我们不仅仅是‘感觉而已,好吗?”你给他们智慧的引领,学生在你的带领下走进科学之眼,领略文学之笔,开启哲学之思,感悟生命之力……

你带学生到达了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又把他们引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

这就是你的情怀。

你坚守了两个站位——

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站位”。你说你总在思考这种“站位”:我们要从“整本书”三个字上跳出来,把目光放到阅读上去。是的,当我们把目光放到阅读上去的时候,视野就会开阔起来,“站位”自然也会“高起来”。

在你的《昆虫记》一课上,我看到了两个“站位”——

第一,站位于有价值的阅读。首先是选择有价值的文本。你告诉我,在选择《昆虫记》读本的时候,你购买了市场上的八个版本,并认真进行了比较,最后选择了课堂上使用的读本。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你的这种选择无疑是非常必要而且十分有意义的,为有价值地阅读奠定了基础。其次是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挖掘。你认为“《昆虫记》,不是‘记昆虫”,在这本书里,你发现了关于科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生命的阅读价值,让学生阅读向“有价值”更进了一步。再次是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价值,你以文本的四大阅读价值为主线,创设情境,抓住关键,互为关联,层层推进,学生“入乎其内”探寻,又“出乎其外”慎思,在学生的阅读进程中,我看到了阅读价值的提升。

第二,站位于有品质的阅读。缘于你的情怀,你把重点放在了阅读的“人”上。你关注学生的阅读品质,在阅读习惯上做到细致,在阅读过程中追求“沉浸”。比如,你引导学生抓住“我常常俯卧在迷迭香旁边的草地上”中的“俯卧”一词,感受到“法布尔对自然万物的赤子之心,像极了我们的童年:天真、纯净、童趣、美好、温馨”。你以文化人,注意让学生在阅读后有品质的提升,比如,在课堂结尾,你引导学生:“关心人的本身。请记住,所有的科学,都跟人有关,都跟生命有关。不仅法布尔的《昆虫记》要这样读,今后,所有的科普类书籍我们都要这样读。因为,所有的科普类书籍背后都有人,都有人的情感,都有人的生命和灵性。”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你遵循了三个规律——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按照整本书的规律教,教出这本书的个性来。”那么,在《昆虫记》的教学中,你遵循了整本书的哪些规律呢?

首先,你重视学生的阅读经验。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阅读整本书都当作了零起步。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得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己的阅读经验,而且对他们很重要。课初,你用阅读检测,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课中,你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经验;课末,你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新生成的阅读经验走向未来的阅读。

其次,你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有一种现象你关注到了:我们的学生往往读了很多书,但是,“读了”等于“没读”。为什么?是因为学生没有使用阅读策略。能使用阅读策略,是一个人阅读的基本素养。在教学中,你关注了阅读策略。比如,在悟文学之笔的时候,你引导学生用图像化的策略,展开想象,在表演中感受《昆虫记》文学语言的生动;在悟赤子之心的时候,你引导学生用转化的策略,去感受法布尔的“俯卧”。

再次,你关注了学生的阅读过程。整本书阅读的过程是关键,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一是关注读前的积累,在交流中,重视学生自读的感觉;二是注意读中的参与,引导学生沉浸阅读,深度阅读;三是落实读后的交流与分享,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体现阅读价值。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你观察学生的阅读表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准确评价,用评价推进学生的阅读进程。

你教出了四大个性——

还是借王崧舟老师的话:“按照整本书的规律教,教出这本书的个性来。”你是怎样“教出这本书的个性来”的呢?

《昆虫记》这本书的个性是什么?法国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说,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像文学家一样去感受和表达。这就是《昆虫记》这本书的个性。你依据这一个性,立起了整个课堂。

依据科学性,引导学生悟科学之眼。你紧扣“像美术家一样观察”,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的眼睛像美术家一样锐利,体会法布尔“真不是‘常人”,通过“蝉产卵”和“小小的松毛虫”,认识到科学家的观察是多么细致而有恒。不仅如此,你又引“琢磨砂泥蜂发现灰毛虫的秘密”,发现了法布尔作为科学家的态度极其严谨。学生走进了“科学之眼”,更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精神。

依据文学性,引导学生悟文学之笔。《昆虫记》的文学语言魅力表现在法布尔对修辞的运用。在法布尔的筆下,每一个昆虫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如人一样,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你以修辞为抓手,将法布尔的文学语言与一般的科学语言进行比较,再通过情境表演,获得了深刻的文学体验:“同样是螳螂,搜狗百科是那样写,但法布尔是这样写。螳螂遇上了蝗虫,法布尔能让我们像看谍战片一样,多么过瘾啊。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依据哲学性,引导学生悟哲学之思。我在观课的时候,看你提出哲学的问题,我感到很惊诧。哲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太高深了?但是,我低估了学生,也叹服于你的睿智。你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才五年级,哲学对我们来说太高深。但是,你看法布尔的《昆虫记》里,哲学却已经出现了。”是啊,哲学已经出现了,那我们就去感受一下哲学是什么。你让学生带着自己对哲学的模糊认识(只能是模糊认识),去书中寻找藏着哲学的句子。你关注的不是学生对哲学的理解,而是对哲学的感知。你说“我们不强求,现在能读懂一点就是一点”,把握有度,点到即止。

依据人性,引导学生悟赤子之心。说实话,当你提到人性的时候,我有点不解,《昆虫记》里讴歌的应该是一种生命性啊。但是,随着学生的阅读交流,我也走进了《昆虫记》的另外一个世界。正如你说:《昆虫记》可不只是记录昆虫的生活啊,透过昆虫,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看到学生为昆虫的伟大献身精神而哭泣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看到“你们研究死亡,而我探究生命”一句时,我的心震撼起来。你在黑板上重重写下“生命”二字,你的心我懂了。

彭才华老师就是这样教出了《昆虫记》这本书的个性。

写到这里,我依旧意犹未尽。我最后想说的是,阅读的路很长,我们还要一起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带孩子到达未来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湖

北仙桃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昆虫记法布尔螳螂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昆虫迷”法布尔
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法布尔
螳螂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螳螂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