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昭 张咏梅
一、设限提问, 初步感知主题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那怎么才能认识一下呢?
生:你可以自我介绍一下。
师:好办法!但是这样我怕你们印象不深,所以我们换个方式来认识,你们可以向我提问,问我的个人信息,只要是你想知道的都可以问,好不好?
生:好!
师:但是,我有两个要求:第一,我只能回答你们6个问题,多一个也不行;第二,我只能用“是”或“不是”这样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也就是说,你们问我的,只能是一般疑问句。比如,如果你问我:“老师你来自哪里呀?”我是回答不了的,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准备好就可以开始提问了。
生:你来自于黑龙江吗?
师:是的,你猜对了。第二个问题——
生:老师,你是40岁以内吗?
师:是,我今年正好40岁。这问题好扎心啊,我都40岁了!
(生笑)
生:老师,你是姓赵吗?
师:是的。你怎么会猜得这么准?
生:我们语文老师是这样跟我们说的。
师:那你真不该再问,浪费了一次提问的机会。继续吧,看看你们能问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生:你是教学专家吗?
师:哈哈,我希望将来能是。现在还不是。第五个问题——
生:你属牛吗?
师:不是。我确定不属牛。最后一个问题——
生:你是不是得过特等奖?
师:你好会聊天呀!是的,我得过特等奖。但那只说明过去,相比之下,我更在意以后能取得哪些进步。
二、回顾单元,确定学习任务
师:6个问题问完了,虽然你们从我这里得到的有效信息并不太多,但我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以后一定会学会更多的提问方法和提问技巧。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课本单元页),请你来读这句话。
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师:很好。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如果你提问的话,就会有进步。
师:说得挺好!说出了后半句的意思,前半句“为学患无疑”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学习最怕没有疑问。
师:真了不起!确实是这个意思:做学问最怕没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有进步。
师:我现在就有一些问题想问你们,和你们刚才问我一样,也是6个问题。(投影逐一出示)
师:第一个问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
生:《蝴蝶的家》。
师:很好!第二个问题,这是本单元的第几篇课文?觉得是第几篇就伸出几根手指表示一下。
(生都伸出4根手指)
师:很好,都答对了。第三个问题:前三篇课文分别是——
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很好!这才是對整个单元的学习。接下来的问题会越来越难。第四个问题:简单来说,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我们学会——
(生有几人没举手)
师:我就喜欢不举手的小朋友。(走到一名没举手的学生面前)你说说。
生:是提问。
师:基本正确,能说得完整一些吗?
生: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
师: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15页,看看下边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提问”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是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提问。
师:也就是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只需要提自己想问的问题。第五题,你学会了哪些和提问有关的知识?想起一个就说出一个。
生:我们可以提写法上的问题。
师:很好,这是《夜间飞行的秘密》这课教给我们的。还可以提——
生:关于内容的问题。
师:对!还有呢?
生:还可以提关于全文的问题。
师:对。还有——
生:联系生活提问。
生:还可以提关于“题目”的问题。
生:还可以提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师:真好,你们几乎快说全了,太了不起了!你们的回答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没想到对于前面的内容你们能学得这么扎实。接下来是第六个问题,有点难:为什么要学习提问呢?我们总不能只顾着赶路而忘了为什么出发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提问呢?
生:提问有助于帮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多好。
师:答对了,但这只是学习如何“提问”的近期目标,从长远点来看,提问还可以帮助我们怎样?(出示课本单元页)
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师:对,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但从长远来看,它是我们的人生取得所有进步的前提。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如何提问。
三、分解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师:请同学们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蝴蝶的家》,我先请同学来读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示”。(出示本课课本页)
生:(读)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
师:很好,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来读一遍。这次其他同学要注意看,这一段“学习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几个学习要求?
生:我觉得是4个。
师:那说说吧,是哪4个?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第三个是“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第四个是“并尝试解决”。
师:说得挺好的。
师:他找出了4个,还有其他的要求吗?
生:还有一个是“读课文”。
师:之所以很多同学觉得只有4个学习要
求,可能是因为你们觉得“读课文”这个要求太熟悉了,不像学习要求,其实这恰恰是很重要的一项。请同学们按顺序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四、反向思考,对齐学习起点
师:现在先做第一件事:读课文。
(生一人一句轮读课文)
师:课文读得真不错,又清楚又明白,而且还有同学读得绘声绘色,了不起!现在第一个学习要求就完成了。第二个要求是——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同学们确定另一件事:我们自己先要清楚地知道在接下来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哪些东西是不必提问的,也就是说通过读课文你已经读懂了些什么?
师:谁想把自己在读文章时的发现分享给其他同学?
生:蝴蝶的家是我们找不到的。
师:有可能。因为课文到最后都——
生:“谁要是能说给我听,我就不着急了。”
师:谁还读懂了其他的?
生:作者很为蝴蝶着急。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从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
师:而且这句话重复了好多次,对吧?谁还知道别的?
生:我还知道家雀一下雨的时候就会飞到屋檐下面避雨。
生:我知道课文里作者做了很多的猜测,比
如作者猜测蝴蝶的家在麦田里,然后还猜测蝴蝶的家有没有可能在桥下面。
师:说得真好!你们看只要读过就会有收获。现在请你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收获告诉给同桌,开始吧!
(生交流)
五、梳理学法,尝试独立提问
师:知道了不必提问的内容,我们接下来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问。谁还记得《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告诉我们哪些提问的方法?想不起来的同学就翻翻书。
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给我们提供了两种提问方法,有一些问题是针对一个段落的,还有一些问题是针对全文的。
师:对,提问既可以针对一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一课教给了我们哪些提问的方法呢?
生:《夜间飞行的秘密》这一课告诉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问,第一种是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
生:第二种是针对题目。
师:不对,再想想,看看书,是针对什么提问?
生: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
师:很好。第三种呢?
生:第三种方法是针对从课文中得到的启
示,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师:很好,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种提问方法、三个提问角度,提示一下,提问的时候是提自己想问的问题。
师:那今天我们用什么形式提问呢?请同学们看自己座位上的便签纸,可以把它贴在书上你想提问的旁边,把你想提的问题写在上面,如果一會儿谁的便签纸不够了,就可以向我要。开始吧!
(生提问、贴纸)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五个学习要求,该进行下一项了。第三个要求是什么?
生:再试着把问题分分类。
师:谁还记得怎么分类?
生:三个方面,关于内容的、关于得到的启示的、关于写法的。
六、“拼图”分组,完成专属任务
师:对。其实给问题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但是我们这节课只先用这三种。在分类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件事:分组!请同学们看投影、认真听。(见图1)
图1
师:这个方向是黑板, 4个人1个小组,这4名同学的顺序分别是1号、2号、3号、4号。现在每组的一号举手示意大家;2号起立再坐下;3号跳一下;4号转个圈。
(生做相应动作)
师:现在注意看,每个人的任务不同,1号同学的任务是“读”。读什么呢?把你自己提的问题一条一条地读给小组的另外三个人听。
(生点头)
师:2号同学、3号同学的任务是“想”。想什么?刚才一号读的这个问题应该归到哪类?是关于内容的还是关于写法的,还是关于启示的?想完之后把你的答案告诉谁?
生:4号。
师:对了,4号同学的任务是“贴”,4号同学要把刚才2号同学和3号同学告诉你的内容一条一条地分类贴到学习任务单里边。
师:一会儿哪个小组最先贴完,就在2号同学的统一口令下拍掌三下,证明你们小组完成了。
(生读、想、贴)
师:我看各个小组都已经完成任务了,现在请每组的3号同学把你们组的任务单举起来,给全班同学看,站起来转一圈。
(生全班展示)
师:好,请坐。现在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也完成了,第四个学习要求是——
生: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师:那么问题来了,什么叫“值得思考”?
生:可以深入了解的问题。
师:什么叫“可以深入了解的问题”?
生: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师:说得特别好!还有吗?除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的,还有什么是值得思考的?
生:我认为应该还有可以引发更深入思考的问题。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是把前几课学明白了,翻到《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课后习题页。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程控电
话?”如果这个问题不懂,影响对整篇文章的大致了解吗?
生:不影响。
师:所以这个问题算值得思考的问题吗?
生:不算。
师: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一条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值得思考吗?
生:值得!
师: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所以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那我们怎么来判断哪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哪些问题是不值得思考的呢?通常来说,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都可以用“是什么”来回答,而通常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用“为什么”来回答。
七、筛选问题,二次设限提问
师:现在看看你们小组同学的问题,把认为不值得思考的全部撕掉。
(生边商量边撕掉不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请4号同学把自己小组筛选过的清单举起来,给全班同学看。
(生展示筛选后的问题清单)
师:现在我们来全班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
题,有5个机会可以读自己小组提出的与“启示”有关的问题。第一个机会,哪个小组来说?
生:它们的家在哪儿?蝴蝶到底有没有家?
生:我们组的问题是蝴蝶真的有家吗?
生:如果蝴蝶有家会在什么地方?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生:还有什么动物有家?
生:为什么其他昆虫可以在雨中飞?这么多地方都不是它的家,它到底有没有家?
师:你们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感兴趣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关于“写法”的提问。所有想汇报的同学都起立。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起立)
师:起立的同学都有机会告诉大家你提的问题,但如果别人和你的提问内容差不多,你就请坐,不用再重复提问了。
生:作者为什么要在第2~4自然段一直写
“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雨幕斜挂起来?
生:为什么要写家雀儿?
生:为什么要说雨点渲染着?
生:为什么说是银色的笔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为什么课文要一直重复“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生:我们提的问题是“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顺”这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为什么几乎每个自然段都要写“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青鸟和麻雀?课题不是“蝴蝶的家”吗?
八、集结提问,再次设限解答
师:你们提了那么多问题,我们接下来该做第五件事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我没有办法解决太多,原因有两个:1.并不是所有的答案老师都知道。2.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将来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去体会和感悟答案的。其实,有的时候答案并没那么重要,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
生:有进!
师:真好!这节课剩下的一点点时间,我们就来选一个整篇课文中同学们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来回答。你们最想问的排名第一的问题是什么?
生:蝴蝶的家到底在哪儿啊?
师:都最想问这个吗?
生:是!
师:好,那就解答这个问题。你们可以通过向我提问的方式来得到答案,但是,我有个特殊的要求:我只能回答6个人的问题,我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所以,你们还是只能用一般疑问句来提问。你们先商量一下,怎样提问才能不断缩小范围,不然6次机会得不到答案。
(生商量)
师:开始吧,第一个问题——
生:蝴蝶有家吗?
师:是的,但是不固定。
生:蝴蝶的家在蘑菇下面吗?
师:有时候是。
生:蝴蝶的家在高处吗?
师:不一定,有时是。
生:作者为什么要为蝴蝶着急?
师:哈哈,这个问题我可回答不了,你们浪费了一次机会。
生:蝴蝶是不是随遇而安?
师:天啊!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问题!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
生:世界上的所有地方是不是都是蝴蝶的家?
九、揭晓谜底,走进蝴蝶的“家”
师:这可要我怎么回答呢?你们已经无比接近答案了,我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片。(播放蝴蝶视频,见课件。)
师:录像片里有句话说:无处藏身的蝴蝶难逃死亡的厄运,蝴蝶的身体不足1克,所以任何一个雨点砸在它的身上,都像是一个保龄球砸到了人身上一样。那么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树叶下是吗?蘑菇下是吗?房檐下是吗?石头房是吗?所有能够让蝴蝶避雨的地方,都是它的家!
师:蝴蝶很轻,薄翼如纱;蝴蝶很美,绚烂如花;蝴蝶很弱,浪迹天涯;可是蝴蝶又很强,因为它们能够做到——四海为家!
师:下课。
教学评析
当初赵昭老师要上《蝴蝶的家》,我很鲜明地表达了意见:太难,不适合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
难在哪里?
第一,阅读策略单元很容易走到机械的方法操练,这样的课不好看。
第二,《蝴蝶的家》是本单元最后一课,這不是只备这一课,也不是一堂课的教学能做成的事,不好上。
第三,如何将内容学习与策略学习有机融
合,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深入到策略学习全过程,同时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对文本特点、文本阅读方法、策略学习机制等问题有深刻认识,这个题不好解。
我看到了这节课,无疑,赵昭老师闯关成功。
我和听课老师都认为,他创下了阅读策略教学新高,在听课笔记里,我写下了三句话:扎实的方法运用课、妥帖的思维训练课、温暖的人文审美课。
一、基于单元整体准确定位单课教学目标
教师用书在教材解析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旨在让学生自主运用前面几课学到的提问方法,边阅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给问题分类,筛选出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再试着自己解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强调本课以自主运用已经学过的提问方法为主,要经历从阅读到提问到筛选问题到试着解决的全过程,阅读的最后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充分彰显了语文课本阅读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以策略学习为主线呈现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最后的目标指向阅读理解。
与常规的阅读课相比,策略学习的难点有二:一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元认知,帮助学生在掌握阅读策略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最后形成策略迁移;二是这个过程如何顺应学生学习规律,将策略学习与文本理解有机融合。为此,跟赵昭老师曾有过近一个小时的电聊,作为教研员,我们有共识,不玩形式,紧贴教材,走好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最后一步。
围绕学习目标的设定,课堂上,赵昭老师走了两步。
第一步:用6个问题带着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内容,还原教材本身的结构。
借助6个问题帮助复盘已有学习,将已有认知结构化,这是本课学习的前提。这里的第四和第六个问题设计太妙了。辨析什么是“自己的问题”是真实提问的关键,而追问“为什么要学习提问”则是在引导学生走到元认知,引导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从这一刻起,学生开始进入到真学习、深思考的最佳状态。
第二步:和学生一起将学习提示进行分解形成五个学习步骤,还原教材提供的学习过程。教师问:这一段“学习提示”中对我们提出了几个学习要求?综合学生所答,提示学生标序号的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梳理学习任务,清楚把握学习流程,需要严谨、细致、有条理。
经历这两步,学生很清楚地掌握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之所以说掌握,我们看到这两步用时10分钟,每条目标、每个过程都是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共同建构起来的。赵昭老师的教学非常值得深入剖析的是他对学生的尊重与学情的把握,他总能找到学生喜欢的形式帮助学生将认知结构化,给学生创造自主参与的空间。
结构化的认知与练习是素养形成的基础,自主参与与实践则是绕不过的路径和方法,赵昭老师的目标定位准确还原了“这一篇”在单元整体中的教学价值,并以综合运用的五个方面促成学生学以致用,走好素养形成的课堂学习第一步。
二、遵循学习规律,开发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如何展开,我一向提倡结构化评课,也就是先要看到过程展开的整体,看到学习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再深入具体步骤看到操作。我们借一个记录表(见表1)来看。
整个过程用时41分钟,按照学习提示推进,没有半点花架子。从时间分配上能看到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重点,最大的特点是每个部分都有匹配的思维支架或者学习工具,其呈现颇为讲究,都用了最形象的方式,让每位同学过目即懂,一做就会,细到提问横向写到便利贴上,分组及组内角色轮换用不同动作表示,筛选问题时以“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思维支架来区分问题价值,解决问题时给学生提供6次追问的机会,最后精心编辑的录像片将学生带进广阔的大自然中,感受蝴蝶的美妙和提问的神奇,让阅读策略学习与文本理解有机交融,在获得阅读策略的同时感受精神与情感的共生。
2022年版课标倡导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以此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把《蝴蝶的家》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试着来做以下解读。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现情境性。
本课的情境创设仅仅围绕单元“提问”这个核心展开,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节点,每次6个问题,一唱三叹,使整个教学呈现出清晰的结构。
课标提到: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源于”“服务于”很清楚地将情境创设的目的表述得很清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的第一组问题指向师生初见面时学生想了解老师的真实心理;第二组问题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真实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策略基础;第三组问题更综合,不但引导学生认知提升,还让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自主获取答案。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层次逐级上升,从思维启动到思维结构化再到策略综合运用,学生始终处于“我想知道”的自主学习状态,从最开始想了解老师到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到了解更广阔的世界,问题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2.设计思维支架,开发学习工具,带动人人参
与,突出实践性。
李煜辉、郑国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中给核心素养做了个界定,“核心素养是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综合力和胜任力”,这也道出了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在有效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综合力和胜任力。
《蝴蝶的家》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最后一课,担负的课程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出问题—问题分类—筛选问题”这个过程如何面向人人有效展开,每个部分赵昭老师都提供了思维支架,围绕“不必提问”展开的讨论尤其精彩,这有效避免了“为问而问”的现象,不熟悉学生是抓不住这个重点的,这是原创的思维支架,彰显本课学习真实阅读、真实提问的价值取向。
因为是学以致用课,前面每一课已学的策略就是很好的思维支架,赵昭老师通过大屏幕展示,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如何保证人人参与,赵昭老师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站在儿童立场准确预设每一个学习难点,开发学习工具突破难点。赵昭老师引入的第一个工具就是便利贴,并就如何把问题写出来,如何贴在相关位置用一张课件做示范,让并没有默契的学生一看就懂;小组如何合作,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同时,还能通过小组讨论篩选问题,赵昭老师用了两张课件提要求。
如果我们来还原赵昭老师备课的过程,应该能想象出他在理解学生学习规律,如何开发工具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以此来保证课堂上人人参与,人人在思维进阶的重难点上精准发力。
3.回归人文主题,链接科普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生活,彰显综合性。
阅读策略单元是语文课本的创新编排,人教社资深编辑郑宇老师说:策略单元的学习和
普通单元学习不同,普通单元学习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阅读学习;而策略单元,需要学生与文本保持距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己要觉察学习的路径,要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怎么读的,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当学生与文本保持距离,觉察学习路径的时候,如何回归对文本深度理解,这看起来是一对矛盾,《蝴蝶的家》最后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赵老师说:你们提了那么多问题,我们接下来该做第五件事了:“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可是我没有办法解决太多,原因有两个:1.并不是所有的答案老师都知道。2.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将来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去体会和感悟答案的。其实,有的时候答案并没那么重要,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这个画面让我瞬间关联起了第一次听他的课《自己的花儿是给别人看的》,最后的结语是“岁月会教给你们更多”;也听过他讲《延安,我把你追寻》,最后他说“有些答案藏在时间里”;学提问的单元最后定格在“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赵昭老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教育观,短短的视频带着学生走进了更加广阔的时空,“蝴蝶很轻,薄翼如纱;蝴蝶很美,绚烂如花;蝴蝶很弱,浪迹天涯;可是蝴蝶又很强,因为它们能够做到——四海为家!”这样的语文化表达让本课的学习上升到审美的层面。
课标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本课从目标到活动设计到课堂效果得到整体实现。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