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耿世杰 张鹤翔
一、回顾旧知,导入晚年鲁迅
师:孩子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出示)
致敬鲁迅
生:(齐读)致敬鲁迅。
师:要致敬鲁迅,首先得了解鲁迅先生。看王老师恭恭敬敬地板书“鲁迅先生”。(板书:鲁迅先生)
师: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鲁迅先生,我们这个单元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大家一起看——(出示)
“走进鲁迅”学习内容安排表
师:第一次,在你们的语文老师带领下,我们阅读了《少年闰土》《故乡》等课文和资料,已经了解了——
生:(齐答)少年鲁迅。
师:没错。第二次,也是在你们的语文老师带领下,我们阅读了《好的故事》《论〈野草〉》等课文和资料,已经了解了——
生:(齐答)中年鲁迅。
师:是的。那么第三次,就是今天,将由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课文和资料,我们要去了解——
生:(齐答)晚年鲁迅。
二、结合史料,初识晚年鲁迅
师:要了解晚年鲁迅,肯定需要各种历史资料。王老师查了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在1936年10月19日不幸病逝的,享年55岁。他去世以后,遗体躺在上海的万国殡仪馆。当时,成千上万的人,各色各样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万国殡仪馆,表达哀痛,向他致敬。鲁迅先生的灵堂里,堆满了鲜花,挂满了挽联。我从历史资料中找了其中的一副挽联,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
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
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
——《青年文化》社挽鲁迅
师:上联,请全体男生一起读;下联,请全体女生一起读。准备,起——
生:(男生齐读)一生战斗刚毅不屈,是青年先锋。
生:(女生齐读)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为大众导师。
师:同学们,当我读到上联“一生战斗刚毅不屈”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鲁迅先生写过的一句诗:横眉冷对——
生:(接答)千夫指。
师:那我想问一问,当你读到下联“满腔热血慈爱至诚”,你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先生的哪句诗?(指名回答)
生: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真好,老师也是这么想的。对敌人,对反动派,鲁迅先生“一生战斗”——
生:(齐答)刚毅不屈。
师:这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对人民,对老百姓,鲁迅先生“满腔热血”——
生:(齐答)慈爱至诚。
师:这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去世以后,几乎每年都会有人写诗写词写文章,表示纪念,向他致敬。据资料记载,在鲁迅先生去世五周年的时候,著名作家茅盾就专门写过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把这篇文章的结尾摘录了下来,我们一起看——(出示)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不能不是我们最大最终极的目标。为求“最理想的”,我们不能不抨击那些非理想且不合理的,鲁迅先生一生努力在此。
——茅盾《“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文字。(指名朗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抨击非理想的人性,抨击不合理的人性,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拥有最理想的人性。鲁迅先生一生努力在此。有人问,那怎样的人性是非理想,怎样的人性又是理想的呢?在鲁迅先生去世十三周年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叫臧克家,他写了一首诗就很生动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出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的题目叫——
生:(齐读)有的人。
师:这首诗的副标题叫——
生:(齐读)纪念鲁迅有感。
师:这首诗中,写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第一种人,反映的就是非理想的人性;而第二种人,体现的就是理想的人性。我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首诗。王老师讀第一种人,你们一起读第二种人。(领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领读)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生:(齐读)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领读)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齐读)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领读)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生:(齐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领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齐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领读)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生:(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领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生:(齐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了解了少年鲁迅,也了解了中年鲁迅,以你们之前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你觉得,鲁迅先生属于第几种人?(指名回答)
生1:第二种人。
生2:第二种人。
生3:第二种人。
生4:第二种人。
生5:第二种人。
生6:第二种人。
师:很显然,你们没有讨论过,但你们却异口同声,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看王老师把“第二种人”也恭恭敬敬地写下来。(板书:第二种人)
师:当然,这是在你们了解了少年鲁迅、中年鲁迅之后所作的判断。那么,当我们走进晚年鲁迅,是否还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呢?是否还会一致认为鲁迅先生就是第二种人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三、摘录资料,走进晚年鲁迅
师:要了解晚年鲁迅,肯定需要各种相关资料,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这份资料呢?說到资料的使用,有一种方法很常见,也很重要,这种方法叫作“摘录卡”。有一位小伙伴在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的时候,就为文章的第1自然段做了这样一张摘录卡,我们一起看——(出示)
师:认真看,看仔细。
师:好,看明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大多数学生举手)
师:真好!同学们,我们一起看。为了做这张摘录卡,这位小伙伴其实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为文章的第1自然段概括了一个——
生:(齐答)标题。
师:是的,标题。他概括的标题是——
生:(齐答)广受爱戴。
师:我把“广受爱戴”抄下来。(板书:广受爱戴)标题一共几个字?
生:(齐答)四个字。
师:才四个字,说明标题概括得非常——
生:(自由应答)简洁。
师:简洁——这是概括标题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个“广受爱戴”是讲谁呢?
生:(齐答)鲁迅先生。
师:也就是说,他是从鲁迅先生的角度来概括这件事情的。鲁迅先生——
生:(齐答)广受爱戴。
师:好!这是他做的第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是提取了第1自然段当中的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提取的时间信息是——
生:(齐读)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
师:他提取的地点信息是——
生:(齐读)万国殡仪馆。
师:有了时间和地点的信息,我们在使用摘录卡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情,他把第1自然段资料中他认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那一句话摘抄了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生:(朗读)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师:同学们,这句话能不能看出鲁迅先生广受爱戴?
生:(齐答)能。
师:所以,这句话最重要、最有价值,要把它抄在摘录卡上,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这就是做一张资料摘录卡必须完成的三件事情。现在,请你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如果一件事情做一张摘录卡,我们需要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做几张摘录卡?快速浏览。
(生快速浏览课文)
师: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其实,《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格式,你一旦看清了这个格式,那么要做几张摘录卡的问题绝对是小菜一碟。好了,真有眼疾手快的同学,
你请。
生:需要做六张。
师:一共要做六张摘录卡,是
吗?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一共写了六件事。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课文一共写了六件事情?
生:因为课文里的事情和事情之间都空了一行。
师:真好!就凭这份资料的这个特殊格式,你马上就知道课文写了六件事,马上就知道要做六张摘录卡。同学们,你们都看出来了吗?
生:(齐答)看出来了。
师:现在,第一张摘录卡已经完成,是吧?剩下的,还有五张摘录卡。来,下面王老师分一下任务。第一组同学,为第二件事情做摘录卡,明白吗?(生应答)第二组同学为第三件事情做摘录卡,明白吗?(生应答)第三组同学为第四件事情做摘录卡,明白吗?(生应答)第四组同学为第五件事情作摘录卡,明白吗?(生应答)第五组同学为第六件事情,也就是最后一件事情做摘录卡,明白吗?(生应答)好!打开摘录卡,时间5分钟。现在开始。(出示)
(生默读,思考,摘录。师一边巡视,一边作个别指导。)
师:好,时间到。把笔放下,抬头,挺胸,立刻,马上,目光炯炯看老师。现在,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都做了哪些摘录卡。有请第一组同学,你们是为第二件事情做摘录卡。好,这位同学,你请——(生起立)这样,我问,你答。其他同学请注意,你们一边听一边想:伙伴的回答正确吗?有需要改进或者补充的地方吗?好,现在开始。请问,你概括的标题是——
生:谈《水浒传》。
师:谈《水浒传》,四个字,既概括了这件事,也概括得很简洁,很不错!但这是五年级的水平,你现在是六年级了,对吧?(生点头)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水平真正进入六年级?
生:想。
师:一定想!那就请你再想一想,鲁迅先生谈《水浒传》的时候,什么表情?什么神态?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笑。
师:怎么谈?
生:笑谈。
师:大声地说——
生:笑谈。
师:太好了!笑谈《水浒传》。现在你概括的小标题是五个字,能不能重新变成四个字?笑谈——
生:水浒。
师:完美!这就是学习。学习就是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恭喜你,同学,你现在是名副其实的六年级学生!好,我把你概括的小标题抄下来。(板书:笑谈水浒)好,同学,你提取的时间信息是——
生: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师:没错!你提取的地点信息是——
生:伯父家里。
师:没错!你摘录的最重要的那句话是——
生:(朗读)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师:非常好,你一共摘录了三句话,再想一想,这三句话当中,哪一句话直接写了鲁迅先生笑谈水浒?
生:(朗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对,就是这一句。摘录句子,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因为正是现在的这一句,准确反映了你概括的小标题——
生:笑谈水浒。
师:好,谢谢你,请坐。好,下面要汇报的是第三件事情。(指名学生)我就不再一一询问了。你从标题开始,向大家完整地汇报你的摘录卡内容,明白吗?请开始。
生:我概括的是“笑谈‘碰壁”。
师:好,稍等。笑谈“碰壁”。这是真正的六年级的水平,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四个字,又准确又简洁。(板书:笑谈“碰壁”)好,请继续。
生:时间是“吃晚饭的时候”,地点是“伯父家里”,摘录内容是:“‘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真好。你摘录了三句话,其中,第二句话是周晔说的,可以把它删除。留下的两句话,集中反映了你概括的小标题——
生:笑谈“碰壁”。
师:没错,谢谢你的分享。好,我们继续,下面是第四件事情。来,这组同学有没有哪位愿意分享?
生:我的标题是“燃放花筒”。
师:燃放花筒,特别好,也是又准确又简洁。但如果能像“笑谈水浒”“笑谈‘碰壁”这样,把鲁迅先生燃放花筒时的表情和神态也概括进去,那就更好了。还记得吗,鲁迅先生是怎么放花筒的?在“放”之前能不能加一个字?
生:笑。
师:可以。但是,(指着板书“笑谈水浒”)请你读——
生:笑谈水浒。
师:一个“笑”,(指着板书“笑谈‘碰壁”)继续读——
生:笑谈“碰壁”。
师:两个“笑”。现在算上你的“笑放花筒”,那就是三个“笑”。我们的汉语,词汇极其丰富,“笑”的近义词多得是啊!请你换一个字——
生:欢。
师:欢,太好了,欢放花筒,我就用这个字。(板书:欢放花筒)
生:时间是“有一年的除夕”,地點是“伯父家里”,我摘抄的内容是:“爸爸放的是爆竹,声音真大,可怕极了,虽然关紧了门,掩住了耳朵,也照样听得见。我们紧张极了,气都不敢透一口。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
师:你觉得描写爸爸的话需要摘录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不需要?
生:因为我摘抄的内容主要讲伯父的,没有讲到爸爸。
师:她完全明白了,应该从鲁迅先生的角度去摘录。所以,删除爸爸的话,保留伯父的话。但是,你保留的话里却看不到伯父欢放花筒的“欢”呀。所以,你要继续摘录,看看哪一句需要补充上去。
生:(朗读)“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师:真好,这就完美了!学习就是这样,在错误中改正,在错误中进步。谢谢你的错误,让我们看到了一次真实的学习。好,我们继续,接下去是第五件事情了。(指名回答)
生:我概括的标题是“救助车夫”。
师:四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不能换一个字,救助车夫,完美!(板书:救助车夫)好,请继续。
生:时间是“有一天黄昏”。
师:没错。
生:地点是“伯父家门口”。
师:没错。
生:我摘录的内容是:“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没错。写的是鲁迅先生——
生:救助车夫。
师:真好!还有最后一件事情。(指名回答)
生:标题是“关心女佣”。
师:哎呀,真好,又是一个完美的标题。(板书:关心女佣)好,请继续。
生:时间是“伯父逝世以后”。
师:再说一遍——
生:时间是“伯父逝世以后”。(笑声)
师:你能再说一遍吗?(笑声)
生:时间是“伯父逝世以后”。(笑声)
师:我的天!瘆得慌!伯父都已经逝世了,他还能关心女佣?(笑声)
生:(终于意识到)应该是伯父生前的事。
师:这就对了!伯父生前。请继续。
生:地点是“在伯父家里”。
师:地点没错。请继续。
生:我摘录的内容是:“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师:没错。你摘录的这几句话写出的就是鲁迅先生——
生:关心女佣。
师:真好!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的摘录。这份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晚年鲁迅的六件事情。我们做的六张摘录卡,不仅概括了这六件事情的小标题,还摘录了每件事情中最重要的内容。通过摘录卡,我们知道《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晚年鲁迅的六件事情。(指着板书)第一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广受爱戴。
师:第二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笑谈水浒。
师:第三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笑谈“碰壁”。
师:第四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欢放花筒。
师:第五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救助车夫。
师:第六件事情,写鲁迅先生——
生:(齐答)关心女佣。
四、互文还原,聚焦晚年鲁迅
师:那么,同学们,晚年鲁迅的六件事情,是否依然会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第二种人”的精神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体会“第二种人”的精神。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第二种人”呢?(出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领读)有的人死了——
生:(齐读)他还活着。
师: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人。(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人。(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人。(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人。(领读)给人民作牛马的——
生:(齐读)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领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齊读)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领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齐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人。其实,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第二种人,有一个非常直接、非常可靠的办法,那就是看这个人去世以后,老百姓对他的态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资料中,第一件事情“广受爱戴”写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请大家打开课文,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件事情。(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请注意,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放进去,用心感受,尽心体会,想一想:资料中的哪一个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你。好,请开始——
(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就是当年鲁迅先生去世后的场景。在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中,哪一个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你?(指名回答)
生:这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说说你的触动。
生:鲁迅先生十分受人爱戴。
师: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的?
生:我从“数不清”“挂满”“大大小小”“堆满”这些细节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十分受人爱戴。
师:你真的是在用心感受啊!推想一下,数不清的挽联背后,那是数不清的人啊!大大小小的花圈背后,那是成千上万的人啊!我们继续交流——(指名回答)
生:“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师:哪个细节触动了你?
生:有学生,有工人,还有各色各样的人。
师:我想,一定是“各色各样”的人触动了你,是吗?那么,这“各色各样”的人,究竟都有哪些人呢?有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比我们现在的这份资料记得更具体、更详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这份资料,是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一个片段。当年的巴金,一直在上海万国殡仪馆为鲁迅先生守灵。同学们,这各色各样的人,究竟都有哪些人呢?看——(出示,指名读)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师:发现没有,在各色各样的人当中,有一个秃顶的——
生:(齐答)老人。
师:还有一个十三四岁的——
生:(齐答)女孩子。
师:我们继续看。(出示,指名读)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师:发现没有,在各色各样的人当中,有一群恭恭敬敬的——
生:(齐答)小学生。
师:像你们一样的——
生:(齐答)小学生。
师:继续看——(出示,指名读)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师:发现没有,在各色各样的人当中,有一个穿着一身整齐西装的——
生:(齐答)盲人。
师:还有盲人的——
生:(齐答)引路人。
师:继续看。(出示,指名读)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师:发现没有,在各色各样的人当中,有穿粗布短衫的——
生:(齐答)劳动者。
师:有抱着课本的——
生:(齐答)男女学生。
师:有穿着绿衣的——
生:(齐答)邮差。
师:有穿着黄衣的——
生:(齐答)童子军。
师:有做生意的——
生:(齐答)小商人。
师:有站柜台的——
生:(齐答)小店员。
师:还有,还有国籍不同、还有职业不同、还有信仰不同的——
生:(齐答)各种各类的人。
师:所有这些人啊,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同学们,这样隆重、这样盛大的吊唁活动,在当时的中国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才是第二种人啊——(出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领读)有的人死了——
生:(齐读)他还活着。
师:(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领读)有的人——
生:(齐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领读)给人民作牛马的——
生:(齐读)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领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齐读)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领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齊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请把他抬举得再高一些!(领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齐读,响亮地)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
很高。
师:请把他抬举得更高一些!(领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齐读,更响亮地)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五、利用卡片,研读晚年鲁迅
师:同学们,晚年鲁迅的这件事情,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身上“第二种人”的伟大精神。那么,其他事情呢?其他事情是否同样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呢?请大家打开各自的摘录卡,默读摘录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晚年鲁迅的这件事情,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默读摘录卡,在书上作批注。)
师:好的,把笔放下,抬头,挺胸。同学们,我们随机交流:哪件事,哪个细节,让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指名回答)
生:我汇报的事情是“关心女佣”,我摘录的内容是:“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我觉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不要照搬书上的话,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因为他自己病得很重,还一直在照顾他的女佣阿三。
师:他照顾的是女佣,名字叫阿三。同学们,听听女佣的名字,想想女佣的职业。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有地位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有身份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有权势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但是,鲁迅先生却不顾自己病重,常常劝她——(指名回答)
生:多休息。
师:常常劝她不要干——(指名回答)
生:重活儿。
师:同学们,那是因为,鲁迅先生在乎谁?
生:(齐答)女佣阿三。
师:鲁迅先生尊重谁?
生:(齐答)女佣阿三。
师:鲁迅先生的心里装着谁?
生:(齐答)女佣阿三。
师:还记得那句挽联吗?对老百姓,鲁迅先生满腔热血——
生:(齐答)慈爱至诚。
师:还记得那句诗吗?俯首甘为——
生:(齐答)孺子牛。
师:是啊!同学们,这样的人,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好!关心女佣,让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身上第二种人的精神。继续交流——(指名回答)
生:我汇报的是“救助车夫”这件事,我摘录的内容是:“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很关心车夫,也可以看出他关心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
师:后半句话说得特别深刻。王老师注意到,你摘录的这句话中出现了很多动词,你能重新梳理一下吗?第一个动词是——
生:扶上。
师:第二个动词是——
生:蹲着。
师:第三个动词是——
生:半跪着。
师:第四个动词是——
生:夹出。
师:第五个动词是——
生:洗干净。
师:第六个动词是——
生:敷上药。
师:第七个动词是——
生:扎好绷带。
师:是啊,整整七个动词。那我来问问你,鲁迅先生为谁半跪着?
生:车夫。
师:鲁迅先生为谁敷上药?
生:车夫。
师:鲁迅先生为谁扎好绷带?
生:车夫。
师:车夫是什么人?鲁迅先生根本不认识。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有地位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有身份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有权势吗?(指名回答)
生:没有。
师:但大名人、大文豪、大作家鲁迅先生,却为这样的人半跪着,为这样的人敷上药,为这样的人扎好绷带。我想,你应该记得那句挽联吧?(指名回答)
生:满腔热血慈爱至诚。
师:对车夫是这样,对女佣是这样。你应该还记得那句诗吧?(指名回答)
生: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对车夫是这样,对女佣是这样。孩子们,这样的人,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好!救助车夫,让我们又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身上第二种人的精神。还有吗?继续交流——(指名回答)
生:我要汇报的是“笑谈‘碰壁”这件事,我摘录的内容是:“‘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从这里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
师:笑谈“碰壁”,确实体现了鲁迅先生身上的那种冷幽默。但是,冷幽默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你再想一想,这里的“碰壁”是真的碰墙壁吗?
生:不是。
师:请继续。
生:它的意思是鲁迅先生受到了反动势力的迫害。
师:你由“碰壁”想到了迫害,厉害!看来,你大有潜力可挖!那就请你再想一想,面对反动派的迫害,鲁迅先生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退缩了吗?
生:没有。
师:投降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你更明白,鲁迅先生除了冷幽默,还有什么?
生: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说到“碰壁”,王老师又找到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鲁迅先生笔名一览表)
1898年:戛剑生
1902年:树人
1903年:庚辰、自树、索子、索士
1907年:令飞、迅行
1910年:树
1912年:黄棘、周豫才
1913年:周树
1918年:鲁迅、唐俟、俟、迅、神飞、庚言
1921年:风声、尊古、巴人
1922年:某生者、小孩子
1923年:雪之
1924年:敖者、宴之敖者、俟堂、“……即鲁迅”
1925年:L.S.、冥昭、■、杜斐
1927年:楮冠、楮冠病叟、华约瑟、中拉
1928年:葛何德、封余、许霞
1929年:EL、ELEF、许遐
1930年:L、隋洛文、洛文
1931年:令斐、豫才、豫、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乐贲、它音、佩韦、阿二、丰瑜、明瑟、不堂
1932年:白舌、遐观
1933年:何家干、罗怃、动轩、周动轩、飞、干、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苇索、旅隼、越客、桃椎、虞明、斡、家干、荀继、史癖、尤刚、符灵、余铭、元艮、子明、白在宣、敬一尊、一尊
1934年: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宓子章、翁隼、孟弧、韦士繇、士繇、黄凯音、崇巽、常庚、燕客、白道、梦文、曼雪、公汗、董季荷、霍冲、杜德机、莫朕、中头、史贲、康伯度、朔尔、焉于、茹纯、华圉、越侨、张沛、仲度、直、苗挺、及锋、隼、直入、乐雯、阿法、且介
1935年: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
1936年:齐物论、乐文、周玉才、晓角
師:你们现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一生使用过的所有笔名。我们来读一读。我读年份,你们读笔名。但是因为笔名实在太多,你们只读第一个,明白吗?好,准备。1898年——
生:(齐读)戛剑生。
师:1902年——
生:(齐读)树人。
师:1903年——
生:(齐读)庚辰。
师:1907年——
生:(齐读)令飞。
师:1910年——
生:(齐读)树。
师:1912年——
生:(齐读)黄棘。
师:1913年——
生:(齐读)周树。
师:1918年——
生:(齐读)鲁迅。
师:这是你们最熟悉的笔名。1921年——
生:(齐读)风声。
师:1922年——
生:(齐读)某生者。
师:1923年——
生:(齐读)雪之。
师:1924年——
生:(齐读)敖者。
师:1925年——
生:(齐读)L.S.。
师:1927年——
生:(齐读)楮冠。
师:1928年——
生:(齐读)葛何德。
师:1929年——
生:(齐读)EL。
师:1930年——
生:(齐读)L。
师:1931年——
生:(齐读)令斐。
师:1932年——
生:(齐读)白舌。
师:1933年——
生:(齐读)何家干。
师:1934年——
生:(齐读)张承禄。
师:1935年——
生:(齐读)庚。
师:1936年——
生:(齐读)齐物论。
师:鲁迅先生一生用过150多个笔名,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其罕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同学们,猜一猜,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笔名?(指名回答)
生:因为反动派嫉妒鲁迅的才华,不想让鲁迅的文章发表。
师:有这种可能,继续猜——(指名回答)
生: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会引起敌人的恐慌。
师:所以——
生:所以他要换笔名。
师:这种可能也完全存在,继续猜——(指名回答)
生:会不会有可能是反动派要抓捕鲁迅,所以鲁迅要更换笔名呢?
师:完全有这种可能。事实上,正是为了躲避敌人的审查、通缉甚至暗杀,鲁迅先生才要通过不断地更换笔名,跟反动派斗争到底。这150多个笔名告诉我们,面对敌人的审查,鲁迅先生害怕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面对敌人的通缉,鲁迅先生退缩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面对敌人的暗杀,鲁迅先生投降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对敌人,对反动派,他一生战斗——
生:(齐答)刚毅不屈。
师:为人民,为劳苦大众,他横眉冷对——
生:(齐答)千夫指。
师:同学们,这样的人,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指着板书)同学们,我们在鲁迅先生笑谈“碰壁”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他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我们在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他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我们在鲁迅先生关心女佣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他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如果用心品读,我们同样也能在鲁迅先生笑谈水浒、欢放花筒中,体会到他就是——
生:(齐答)第二种人。
六、沉浸体验,致敬晚年鲁迅
师:第二种人。可是,第二种人的鲁迅先生,却在1936年10月1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走了。他的遗体安放在万国殡仪馆。各色各样的人,成千上万的人,被同一颗心牵引着来到了那个现场。同学们,想一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周晔,会在现场吗?
生:(齐答)会。
师:假如有可能,那个被鲁迅先生救助过的车夫,会在现场吗?
生:(齐答)会。
师:假如有可能,那个被鲁迅先生关心过的女佣阿三,会在现场吗?
生:(齐答)会。
师:假如有可能,那个被鲁迅先生指导过的诗人臧克家,会在现场吗?
生:(齐答)会。
师:打开作业纸,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请把自己放进去,此时此刻,你就是他。你来到了万国殡仪馆,你看到了鲁迅先生的遗容,往事历历在目,你有多少心里话想要对鲁迅先生说啊!拿起你的笔,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恭恭敬敬地写下来。(出示并播放背景音乐)
敬爱的鲁迅先生:
永远爱您的
(生写话,师巡视并发现优秀作业。)
师:同学们,把笔放下,抬头,挺胸,立刻,马上,目光炯炯看老师。不管你有没有写完,也不管你写多写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提笔的时候,你不再是你,你真真切切地成了周晔、成了车夫、成了女佣、成了臧克家、成了就在现场的那个人。来,有请打了星号的五位同学起立。
(打了星号的五位学生起立)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樣也在现场,让我们一起,屏息凝视,心怀敬意,静静地倾听他们讲给鲁迅先生的心里话。
师:(走向第一位打有星号的学生)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你是谁?
生:我是周晔。
师:周晔,有话请说——
生:(朗读作业)敬爱的鲁迅先生:今天我来到了这里,眼泪不知为何往下流。我想到了您慈祥的目光、柔和的面庞,就红了眼眶。我也看到了千千万万人红了眼眶。是您,用幽默教育了我,让我明白了读书的道理。现在,我读书再也不会马马虎虎了。您送我的两本书,我一直珍藏着。您就是我心中的向日葵。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您的侄女。永远爱您的周晔。
师:周晔啊,在你的心里,鲁迅先生会死吗?
生:不会。
师:就这样,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了周晔的心中。(走向第二位打有星号的学生)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你是谁?
生:我是女佣阿三。
师:女佣阿三,有话请说——
生:(朗读作业)敬爱的鲁迅先生:您在世的时候,是您让我知道,身份不是让自己背的。我曾经给许多人做过女佣,他们对我如同对待一条狗,我吃饭不能上桌吃,不能用厕所,我如果生病了,他们就认为我没有利用价值了,把我赶走。而您,给了我暖和的床,明明我的身份比您低贱很多,您对待我却如对待您的家人一样。这在以前,我是万万不敢想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永远爱您的女佣阿三。
师:阿三啊,在你的心里,鲁迅先生会死吗?
生:不会。
师:就这样,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了女佣阿三的心中。(走向第三位打有星号的学生)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你是谁?
生:我是车夫。
师:曾经被鲁迅先生救助过的车夫,有话请说——
生:(朗读作业)敬爱的鲁迅先生:那天黄昏,如果不是您出手相助,我可能就要冻死在街头了。别人见到我都避之不及。只有您,给我冲洗,上药,扎好绷带。您从未说过要为人民服务,可您用行动证明了它。您的恩情,我还没有报答,您怎么就走了呢?您跟我们一样,都是人民。可您又跟我们不一样,您一生为人民服务,最后为人民而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爱您的车夫。
师:就这样,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了车夫的心中。(走向第四位打有星号的学生)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你是谁?
生:我是臧克家。
师:诗人臧克家,有话请说——
生:(朗读作业)敬爱的鲁迅先生:您的逝世,对我来说,对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悲痛的。因为,这世上不仅少了一位伟人,更是少了一位勇士,一位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勇士。您换了一百多个笔名,只为唤醒国人。您以笔为枪,不怕敌人的迫害。您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是啊,多么伟大的勇士。您就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永远爱您的臧克家。
师:臧克家啊,在你的心里,鲁迅先生会死吗?
生:不会。
师:就这样,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了诗人臧克家的心中。(走向第五位打有星号的学生)1936年10月19日,上海万国殡仪馆,你是谁?
生:我是其他人。
师:跟鲁迅先生素未谋面的其他人,有话请说——
生:(朗读作业)敬爱的鲁迅先生:我是一个学生,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读了您的文章,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您写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永远记在了心里。向您致敬!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爱您的普通学生。
师:就这样,鲁迅先生永远活在了其他人的心中。因为,鲁迅先生的身上体现了理想的人性,鲁迅先生就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第二种人!(出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领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领读)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生:(齐读)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领读)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生:(齐读)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领读)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生:(齐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领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生:(齐读)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领读)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生:(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领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生:(齐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同学们,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当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放在一起的時候,第一种人将变得更加可恶,也更加可怜;而第二种人却将变得更加可敬,也更加可爱。鲁迅先生,就是这可敬又可爱的——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让我们怀着敬意,再来读一读“第二种人”——(出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生:(齐读)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生:(齐读)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
生:(齐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领读)给人民做牛马的——
生:(齐读)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领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齐读)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领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齐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同学们,王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用一生的时间追随鲁迅先生,学习鲁迅先生,让我们努力成为像鲁迅先生这样的——
生:(齐答)第二种人!
师:下课。
附:板书
鲁迅广受爱戴笑谈水浒笑谈“碰壁”欢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第二种人
教学评析
大概念的生成与精神的成长
——王崧舟《走进晚年鲁迅》课堂教学赏析
耿世杰
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近年来,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教学逐渐受到老师们的关注,教育界对其讨论的热度持续上升,许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通过大概念这一重要途径来实施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大概念具有统领性、抽象性、可迁移性等特点,最大的功能就是活化知识脉络,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知识点分散与割裂的缺点,更好地整合学科内外的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更高形态、更具概括性的课程设计向度。(路爱好《浅谈大概念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汉字文化》2022年第3期。 )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最新课例《走进晚年鲁迅》,积极践行2022年版课标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以大概念为教学取向与实践范式,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在原有编排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调整,设计了一个新的单元学习总任务——“致敬鲁迅”。在这个总任务的框架下,王老师又精心设计了若干子任务,《走进晚年鲁迅》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课例中,通过“回顾旧知,导入晚年鲁迅”“结合史料,初识晚年鲁迅”“摘录资料,走进晚年鲁迅”“互文还原,聚焦晚年鲁迅”“利用卡片,研读晚年鲁迅”“沉浸体验,致敬晚年鲁迅”等板块的构建,让学生对“使用资料”这个大概念得以掌握,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应用迁移。这并非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一个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迁移能力的实践过程。
一、初识大概念,让鲁迅形象“长”起来
确定大概念与学习任务只是大概念教学的起点,除此之外,还需要真实学习情境、驱动性问题、表现性任务等将大概念进一步进行分解,使学生的大概念学习实现情境化、活动化。(侯志中、阳建雄《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提取与落实》,《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年第8期。)
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建构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成功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既然目的指向的是“为了真实情境”,那么学习就应该“根植于真实情境”。因此,大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便是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大概念。
王老师上课的第一步,便是跨越时空,创设一个真实性问题情境。他首先借助鲁迅先生病逝这一事件,通过“万国殡仪馆”的场景,构建了“成千上万的人悼念鲁迅先生”的情境,并展示了《青年文化》社为鲁迅先生献上的一副挽联,作为本次课程的开篇资料,同时也丰富了该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下,王老师紧扣大概念,紧接着又相继给出了其他两份资料,分别是茅盾的《“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和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对于这些资料,王老师的统一处理方式是朗读,并利用多种朗读形式,如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指名朗读、师生互读等。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使用资料的过程,又是学生融入情境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认识大概念的过程。本课大概念的核心就是使用资料,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使用资料的方式。从学生角度来看,就是他们能够通过这三份资料,基于之前脑海中已经建构的少年鲁迅和中年鲁迅的形象,来走进晚年鲁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形象理解,使其更为立体化。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将大概念学习具体化,项目情境使大概念学习连通学生生活实际,使得单元学习活动有了意义,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大概念奠定了良好基调。(侯志中、阳建雄《语文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提取与落实》,《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年第8期。)
二、感受大概念,让鲁迅形象“亲”起来
在初步认识本课的大概念之后,王老师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大概念。该环节引领学生感受大概念最主要的方法是提供一个范例作为“支架”,通过该“支架”来指导学生如何提取有价值的资料,并且根据既有目的进行整理、分析与转换。这里用到的“支架”就是“摘录卡”,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份本课最主要的资料为主。在这个环节中,支架式教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王老师在课上展示了一张已经完成的摘录卡作为范例,即“支架”。然后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概括事件并制作摘录卡,明确指向本课的大概念。接着,在与学生讨论他们的摘录卡内容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对摘录卡中事件的标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例如,从“谈《水浒传》”到“笑谈水浒”,这其中的变化不仅在于用词,更在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如果只是“读《水浒传》”,那么任何人都可能“读《水浒传》”。而“笑谈水浒”,更注重“笑”。鲁迅先生面对年轻的周晔,他的阅读量肯定远超于她,但鲁迅先生并没有因为周晔的张冠李戴而对她进行说教或嘲笑。相反,他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个细节是理解鲁迅先生形象的关键,也是本课大概念“整理、分析、转换信息的思维过程”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师,在其他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类似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通过对细节的深入挖掘,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经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感受本课的大概念,加深了对晚年鲁迅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走进晚年鲁迅。
三、掌握大概念,让鲁迅形象“厚”起来
大概念存在于关系、联结之中,单元内的文章与其他资料也要在关联的结构和大概念的统摄下才能产生价值和意义。机械讲析课文和线性阅读,只会令学生的语文学习陷于浅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状态而不能进阶跃升。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整体教学与孤立分割的单篇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更加强调课文之间的关联,更注重互文性阅读、比较阅读等非线性阅读。(李卫东《大概念: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支点》,《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7期。)王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大概念之后,下一步就是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资料的互文阅读,来帮助学生掌握大概念。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再次品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个事例“广受爱戴”,其次,补充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片段,通过资料中“各色各样的人”,丰富和补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个事例“广受爱戴”的描述,填补学生的认知空白,使其深入感受鲁迅先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随后,再次展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突出文本中“第二种人”的部分。通过对三份资料的互文阅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鲁迅先生作为“第二种人”的理解和认识。
互文性阅读是在文本的互联中深度阅读,比孤立地阅读一个文本要有更多的比较、辨析、联想、归纳和发现。单元教学中,在基本问题的引领下,多一些互文性阅读、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性理解,有利于大概念的迁移运用。(李卫东《大概念:重構语文教学内容的支点》,《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7期。)不难看出,这个环节的教学以大概念为主线,以互文阅读为抓手,联结多个文本,做到前后勾连,新旧关联,引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晚年的待人接物和行事风格,使其对晚年的鲁迅有更深入的认识,达到了更高层次的领悟。至此,学生已经对“使用资料”这一大概念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化理解,完成了对少年鲁迅、中年鲁迅以及晚年鲁迅的全面了解,鲁迅先生的整体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已变得更为丰满和立体。
四、运用大概念,让鲁迅形象“活”起来
大概念是综合性的高阶目标,指向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水平,使得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迁移,并能够广泛应用于一系列新的情境中。因此,可迁移性是大概念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由于其具有生活价值,大概念才有机会在日常生活具体情境中不断被运用,而每一次的具体运用都在提升其可迁移性和可生长性。(王良英、李永红《大单元教学中的大概念建构:凝练、检验、迁移》,《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23期。)本单元定位的学习任务群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表明大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一个“用”字。因此,在学生掌握大概念之后,应该帮助他们进行迁移和运用,而这也是王老师的教学意图。
王老师在上一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使用资料来具体、真切地感受鲁迅先生的“广受爱戴”。为了进一步佐证鲁迅先生属于“第二种人”,王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摘录卡,相机品读“笑谈水浒”“笑谈‘碰壁”“欢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事例,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作为第二种人的形象品质。并且在品读具体事例过程中,结合鲁迅先生的一百多个笔名加深对鲁迅先生作为第二种人的形象品质的理解。
学生理解“大概念”的过程,总体呈现螺旋上升的形态。形成对大概念的真实理解,是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以点连线、以线结网的过程,在学生对大概念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郭晓雯、代建军《大概念统摄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33期。)本课至此已经完成了大概念的初识、感受、掌握与运用,形成了闭环。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资料”这一大概念并且能初步运用,而“使用资料”的能力是很关键的,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可以利用本课习得的大概念实现其他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这样从学校教育到现实世界就有了迁移的发生。创新发生高通路迁移,实现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解决——这也是大概念、跨学科和核心素养的最终指向。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通路迁移能力,以帮助学生达成最终目标。(梁云真、蒲金莹、袁书然《大概念统摄下的“AI+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以“探寻四季更替的奥秘”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23年第11期。)
总体而言,王老师在本课例教学过程中遵循了一种迭代逻辑。这种迭代逻辑指的是不断重复、反馈和提升的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结构。与基于线性逻辑的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更倾向于遵循迭代逻辑。在迭代逻辑的框架下,学习内容是由更上位的共同目标所连接的,《走进晚年鲁迅》就是为了实现“致敬鲁迅”这个总任务所服务的。
从初识大概念到感受大概念,从掌握大概念到运用大概念,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学生的学习结构化,推动他们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最终实现对大概念的深入学习与运用。在大概念的生成教学中,学生完成了走进晚年鲁迅的学习任务,实现了“致敬鲁迅”的价值体认,也在不断与鲁迅对话中获得了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成长。
统整:在复合语境中感悟鲁迅
——王崧舟《走进晚年鲁迅》课堂教学评析
张鹤翔
单元统整教学,是指以单元为组织单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过程的重构,实现价值最优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单篇教学,大多停留在单篇课文的单点或多点的学习上。单元统整教学,融通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学习联点为线,串线为面,立面为体,真正落实为理解而教,为核心素养而教的根本宗旨。然而,当前的单元统整教学,有理念却难以操作化,有框架却无法结构化,有整合却不能情境化,实施现状不容乐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方案”)提出,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走进晚年鲁迅》,是在2022年版方案理念指导下的单元统整教学。这一课,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灵活运用“使用资料”这一大概念知识,促进学生从低通路迁移走向高通路迁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鲁迅精神”的丰富内涵,最终彰显“致敬鲁迅”这一单元统整教学主题。
一、宏观语境:基于大单元的主题统整
单元统整教学是结构化的教学模式。纵向来看,王老师所呈现的统整教学不只是一个单调的叠加结构,而是环形嵌套式结构。既有宏观上单元学习内容的大统整,又有“走进晚年鲁迅”课堂中两篇课文,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互文统整,还有作为拓展资料的主文本与副文本之间的统整,是全过程、全序列、全要素的单元统整教学。
鲁迅是妇孺皆知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六年级学生要想真正走进鲁迅,了解“鲁迅精神”的内涵,有着相当难度。单元统整教学,重视解构与重构。即,打破现有的单元编写秩序,从中寻求某种新的学习组织线索,重新构建一个新的学习单元,以实现单元学习效能的最优化。王老师通过对该单元教材资料的分析统整,提炼出“致敬鲁迅”这一学习主题,并据此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使用资料,将其定位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传统的语文教学,按照课文顺序以单篇教学方式落实知识点,而王老师将学习要素解构后重构,把学习内容按照鲁迅生平安排为“走进少年鲁迅、走进中年鲁迅、走进晚年鲁迅”三大部分。在“走进少年鲁迅”这部分中,学习内容为《少年闰土》《故乡》等;在“走进中年鲁迅”这部分中,学习内容为《好的故事》《论〈野草〉》等;在“走进晚年鲁迅”这部分中,学习内容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等。以上重构,赋予每个部分以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又用“使用资料”这一大概念將它们有机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大单元。
因此,王老师执教的《走进晚年鲁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基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或者基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单篇教学,而是成为“致敬鲁迅”单元统整教学中的“课”。这里所谓的“课”,完全有别于单篇教学中的课。这些课,自身已经失去了独立、封闭的教学论价值,而是成了完成单元统整学习任务的一个个支架,最终实现单元统整学习目标——致敬鲁迅。
二、中观语境:基于大任务的结构统整
在课例中,王老师聚焦“走进晚年鲁迅”这一学习大任务,选择了本单元的两篇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作为主要的学习文本,通过对两篇主文本的互文统整,形成了统整教学的主干结构。
首先,王老师《走进晚年鲁迅》一课,实现了主文本之间的顺承关联。在两篇主文本的第一次统整中,王老师以联结新旧知识为统整接点,先通过创设鲁迅逝世的情境,引出社会各界对鲁迅寄托哀思的材料,带出主文本《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学生凭借对少年鲁迅与中年鲁迅的学习,通过师生共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方式,初步感知“第二种人”的人格特征,王老师顺势反问“晚年鲁迅是否能印证这一点”,进而引领学生走进晚年鲁迅。在这次导入中,王老师实现了两个文本的顺接关联。
其次,王老师《走进晚年鲁迅》一课,实现了主文本之间的迭代关联。在第二次主文本的统整中,两篇主文本不再以线性的方式顺接关联,而是遵循迭代逻辑螺旋上升、交替呈現。统整前,王老师先点出统整的接点“要判断一个人是第一种人还是第二种人,最重要的办法是看这个人去世以后别人如何看待他”。在互文过程中,王老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主干,《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价值指引,通过剖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事件,反复反观《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进而挖掘鲁迅精神的内涵,深入理解“第二种人”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又不断印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精神品质。这一次统整是进阶的统整,两篇主文本的统整并不是断联的,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王老师通过创设以文本情境为主、历史情境为辅的复合情境,在基础的顺接统整之上对两篇文本进行了深度关联与互证关联,真正体现出单元统整教学的深度。
最后,王老师《走进晚年鲁迅》一课,实现了主文本之间的迁移关联。第三次两篇主文本的相交,是更高层次上的运用和迁移的统整,体现出单元统整教学的温度。王老师创设虚拟生活情境,通过情境写话与角色扮演的学习活动,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回到《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学生的情感得到完全升华,深刻体会到“鲁迅精神”的丰富内涵。
就中观层面的统整看,两篇主文本的三次相交,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再到超验结构,在建构过程中不断统领和整合。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很好地呈现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互文效果,真正展现出单元统整教学的深度与温度。
三、微观语境:基于大情境的资料统整
借助资料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是什么,不能只流于形式,应为学而用,为理解而用,为迁移而用,最终落实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上。王老师将本单元的大概念定位于“使用资料”,这同时也是该课的统整基点,并将其分为了三个层级:搜整资料、整理资料、使用资料。其原因不仅在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在于鲁迅所处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学生比较陌生。正如王老师所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如果脱离了鲁迅先生去世前后的历史资料,学生进入回忆录,也只是琐碎的精神片段,无法真正体会鲁迅精神的内涵。同样,《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需要有足够的社会各界缅怀资料的支撑,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真正读懂“第二种人”。历史记忆如果不能有所触及,学生的学习只会流于表层,无法进入深度学习。
以“第二种人”为统整核心,王老师将该课中使用的四份拓展资料整合在一起,包括《青年文化》社的一副挽联、茅盾的《“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以及鲁迅先生的笔名,每份资料的使用方式与作用大不相同。
教学伊始,王老师呈现的史实资料是《青年文化》社的挽联,结合鲁迅逝世的背景营造出进入晚年鲁迅的课堂氛围,同时引出学生所熟知的鲁迅《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奠定整堂课的基调。紧接着,王老师抓住社会各界对鲁迅的纪念,呈现出茅盾的《“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与此同时,教学走向便从“历史情境”向“理想人格”前进,更好地为主文本《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第二种人”的引出铺垫基础。在第四板块“互文还原,聚焦晚年鲁迅”中,通过主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1自然段中“各色各样的人”,王老师引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主文本中对于“各色各样的人”的阐述是比较简略的,但这却是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广受爱戴”的最佳切入点。王老师抓住这一点,通过层层拓展资料,造境还原,引学生入情。这样做,既能与主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场景相呼应,又能与《“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进行情感联结。可见,拓展资料不仅有自身使用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成为主文本关联的纽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学生理解“碰壁”的隐喻是比较困难的,要了解一个人,把他放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是必须的。王老师呈现出鲁迅所使用过的所有笔名,笔名数量之多,给学生感官上以强烈冲击,学生理解鲁迅精神不再是泛泛之谈。当然,王老师所使用的资料,各自所占篇幅是有所取舍的,详略得当地使用资料,使整堂课没有因为丰富的拓展资料而显累赘。
纵向看资料的统整,王老师以使用资料为统整基点,通过资料间互补或递进完成系列学习内容,凸显单元统整教学的实践性。横向看资料的统整,更是呈现出了情境的整合与能力的整合。单元统整教学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王老师利用拓展资料,打破了单一的文本情境,二者结合形成“情境链”,走向了文本情境与真实情境相融合的复合情境,帮助学生实现了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的整合。
总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走进晚年鲁迅》,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依托大概念把握整体与联系,既有宏观层面的大单元统整设计,也有中观层面的课文统整教学,又有微观层面的资料统整使用,为当前小学语文单元统整教学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