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容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政府重视,而由于新事物涌入、技术手段落后、缺少相关传承人等诸多问题,非遗保护并不尽如人意。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保护也需要与时俱进,镇江市是扬剧金派的发源地,扬剧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组成部分,本文以镇江扬剧的保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
扬剧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组成部分,在镇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扬剧这一地方剧种的传承面临多种问题,生存与发展的相关考量日渐紧迫,镇江扬剧的保护刻不容缓。
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对于艺术的理解开始转向西方思维,在艺术的审美与表现上也更加热衷于西方表达,而戏曲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典文化与传统审美的集大成者,综合了包括音乐、舞蹈、文学、舞台、造型等多种艺术,极富东方神韵,由于宣传的缺失与资金的匮乏,还有大量西方拥趸的反对,戏曲却慢慢沦为俗套、落伍的代名词。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城市中电影院的大量建设,家庭电视机以及移动智能化设备与网络极大的普及,电影与电视剧开始大量出品,相比于观看这两者的便捷性,观看一场戏曲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显得尤为高昂,而对于剧团来说,戏曲表演需要付出大量演出成本,戏曲演出所具有的不可复制性,往往是付出远高于回报,这也导致地方剧种包括扬剧的式微,以及大量地方剧团的解散。
电影电视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在其发展脉络中以技术革新作为发展节点,在快节奏的当下,电影电视善于营造视听效果上的奇观化呈现,而戏曲演出以符号化、抽象性作为属性特征,由于现场演出的局限,很难产生如同电影电视的效果,而由于缺少技术干涉,戏曲舞台表现能力与电影电视相比相去甚远,甚至与同为舞台剧作品的话剧相比都难以媲美。
戏曲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相比,對于观众来说观看门槛较高,由于戏曲拥有抽象性的艺术特征,其演出方式也是高度符号化,在演出道具与表演方式上,对于一般观众难以理解,如马鞭代表骑马,服饰象征的身份,脸谱表现的性格等,都给观众带来了观看障碍,其他诸如对腔调等表现内容的欣赏,更是一门学问,往往是多年戏迷与行内人士才能分辨,戏曲所具有的观看门槛一方面是戏曲所独有的审美内涵,但另一方面又在客观上让新时代观众难以理解。
地方戏曲是地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着极浓厚的地域特征,在过去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员流动十分稀少的年代,地方剧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站稳脚跟,其所具有的贴近群众、富有当地生活化特征的表演形式,可以获得当地极大的声望与热爱,而到了现代,地方剧种其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为观看障碍,由于当今各地人员往来便捷,各地人群交流普遍,大量外来人员进入地方,地方原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生活下被逐渐改变,而原有的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剧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地方方言用语习惯与字词口音随着普通话以及其他各地方言的交融逐渐改变,原有的戏曲剧目用词遣句在这种情况下变得难以理解,慢慢便被冷落。
戏曲同时又是一个实行演员本位制的艺术形式,由于戏曲演员所具有的极强的专业性质,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种难以速成的艺术形式显然难以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而由于学生的缺乏,以及学生本身天分的参差不齐,地方戏曲往往会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局面,这对于地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产生了较大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路径探索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政府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发重视,地方戏曲发展开始走向复苏,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以扬剧为代表的诸多优秀文化遗产逐渐开始复苏,登上新时代的舞台,而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是抓好青年美育工作。任何文化成果都需要人来继承,只有更多新生力量能够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扬剧的队列中来,才能让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让扬剧走进课堂,走到年轻人身边,当下,国家正在倡导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而戏曲进校园不仅仅是在校园里唱戏,而是需要做到让学生们爱戏。校园美育教育也不是仅仅带学生观赏几幅西方现代的、后现代的、印象派的画,而是需要让学生们建立一个对于美的欣赏评判标准、一种东西方兼容的对于美的理解,让青年对于戏曲这种东方美学形式与内容不再陌生,镇江在江苏大学建立的扬剧戏曲传承基地便是在这种思维下,对于戏曲进校园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当学生们能够欣赏戏曲所承载的东方美学的时候,戏曲便会拥有茁壮成长的土壤,而不会是高屋建瓴。
二是做好政策扶持工作。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撑,只有让观众有戏可看,让群众知道戏曲有发展、学戏有前途,才能解决戏曲目前面对的人才匮乏的现状,如在当前依旧有大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开设戏曲专业学校,以专业的老师教导戏曲的学习,才能让戏曲蓬勃发展。政府对于非遗传承人也需要一定的照顾,以扬剧为例,政府可以采取声源采样、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让非遗文化有迹可循。政府还可以采取财政支持补贴票价、社区宣传召集观众等手段,让观众能够走进戏曲剧场,在现场观赏戏曲的表演,感受戏曲魅力,观众是演出的受众,有他们才有戏可演,有他们才能保护与传承扬剧这一非遗文化。
三是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以扬剧为例,现在既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现代戏即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与现代技术,如减少过于形式化的内容,加强舞台布景与现代多媒体大屏的使用,让舞台更富有层次感。扩大乐队规模,将西式乐器加入乐团,摆脱“老三件”的束缚,在谱曲上也以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融合的方式,使音乐更富有感染力。在戏曲的表演过程中尽量以当下人的习惯为标准进行演唱,降低观赏门槛。在剧本创作上也以现代戏为主,减少传统戏惯有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将创作目光转移到现实生活,转移到人民群众身上,讲述人民群众身边的故事。
四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我国一直很重视传统文化传承,而逐渐普及的互联网无疑是很好的发展和宣传渠道。互联网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互动群体,也有着几乎全国的年轻面孔,新时代年轻人更乐意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与交流。非遗文化可以在社交平台媒体交互网站上建立自己的网页,在其中把准时代热点,追随观众需求,更新以及发布内容,让更多的人能够足不出户感受扬剧这一传统戏曲,以及在网站上开展简单的教学,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戏曲知识,从而热爱戏曲文化,进而自发地学习戏曲艺术,构建起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对于扬剧等非遗文化的发展裨益良多。
三、结语
扬剧等非遗文化发展也许还存在西方文化影响与现代技术冲击,技术手段落后与观看门槛较高,地方色彩浓厚与传承人才缺失等问题,但我们可以抓好青年美育工作,做好政策扶持工作,紧随时代发展步伐,运用互联网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真正做到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