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志怪”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引文:“齐谐者,志怪者也。”该引文表明,鬼神怪异之事是著书人齐谐所记录的内容,后来将记录鬼神怪异之事的故事称为“志怪”。战国时期正值百家争鸣的时代,志怪文化从诸子百家中汲取灵感。志怪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志怪小说,它的文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纪实记录”“传闻记录”和“凭空杜撰”,主要包括地理博物琐闻、历史传闻和鬼神怪异之事。志怪小说多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源于世俗兴于世俗,在多元化电影时代再生于世俗。近年,一系列志怪主题动画作品展现了志怪文化与动画结合的潜力,从《白蛇缘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得到印证,志怪文化正经历从书面文本到视觉文本的跨媒介性转变,志怪影视动画初步成型。
《中国奇谭》是一部以“奇谭志异”为主题的动画短片,以创造性、艺术化的方式书写传统的志怪文化。该动画由8个独立的、主题各异的“志怪神话”改编创作而成。它通过对志怪文学书面性修辞进行视觉形象的创造与还原,实现了对传统志怪文化的艺术化书写,这种结合为志怪文化的重新解读与再创造带来了可能,为志怪文化赋予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国奇谭》在技术表现与美术设计上创新突破,将中国动画几近所有的创作形式都涵盖沿用,在艺术审美上吸收整合中式多元文化元素,再进行现代性融合,其根植志怪文化之上创新或改编沿用的多个角色形象,以传统文学映射当代社会的投影,实现志怪文化的跨媒介性艺术化创新。志怪文化题材影视动画作为新时代视觉艺术载体,承载着中式动画创新、发展、转生的新路径,为中国动画发展的视觉艺术研究提供优秀范式。
一、文学艺术影像化创新
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曾指出:“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事作品,叙事有其自身规律可言,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保持连续性而产生的。”正因文学与影视的相通性,文学艺术的影像化改编才有可实施性。文学艺术作为叙述历史的媒介,其艺术性、人文性与哲学性一道构成植根于中国民众心中的民族文化认同。探讨当下中国动画的民族性,可以发现,文学艺术所沉淀的文化奇观与蕴含的传统意象奠定了中式动画的重构与民族认同的探寻,使中国动画重现传统文学艺术。“文化艺术影像化创新”是传统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现代化转变,是中式动画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的影像化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层面,如何将静态书面性文化重构为动态影像进行跨媒介性传播。《中国奇谭》中《鹅鹅鹅》的导演胡睿以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中的《阳羡书生》为脚本蓝图进行动态影像创作,该片沿用传统电影默片风格,将中式水墨笔法与西方素描技法融合完成形象场景的绘制,并融入哥特式表现手法,结合中国画中留白意境,全片以黑白红三色展现画面景观浓郁的志怪之美,这种志怪美具有强烈的中式文化的含蓄意蕴。再观《飞鸟与鱼》,将田螺姑娘的传说进行现代化形象转码,影片运用3D建模技术降维2D动画制作出孤僻海岛、海底鱼群、81199消散海底等奇幻的视觉景象,其视觉景象塑造构成故事片段,引导剧情的开展。
第二类是内容层面,关于文学艺术在影像化过程中刻画塑造的重点,在原本文本内容与新编内容的取舍中创新。例如《小妖怪的夏天》,其剧本搭建在《西游记》的大背景之下,然主人公跳脱出大人物,选择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底层小猪妖,整个故事围绕小猪妖为大王卖命工作发展,剧情紧凑,曲折幽默,既保留了经典神话《西游记》中的人物特征,又将故事空间结合当下社会时代环境,从传统文化中窥探出新的文化导向。画风一转,《玉兔》将中国本土神话“嫦娥奔月”与现代科技融合,以传统木偶戏风格制作定格动画,机械“玉兔”与垃圾回收员王小顺颠覆传统志怪文化对人物与故事梗概的统一认知,打破了观众对志怪文化的既定印象。
第三类是理念层面,对客观物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想高度后的观念被称为“理念”,理念是动画作品思想情感的体现,是内在本体,是动画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思想。例如《林林》所传递的情感寓意与价值体现来源于人与动物的志异性,故事以狼与人为主题,虽未直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叙述,但作品整体都蕴含着对人类身份认同的思考。《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与神仙》叙述了一个平淡的民间“聊斋”故事,故事中的土地庙、公共厕所、乡村巴士牵扯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而剧情本身所表现的巴士带走神仙实则是超越离别本身所隐喻的“童年离别”,志怪文化塑造叙事框架,并通过影像化传递出时代变迁、乡土民俗、社会发展等精神内核。
《中国奇谭》将志怪文化移植至银幕的策略创新,从视觉感官上来说,创新地展现了志怪神话的奇异与神秘,通过运用多种绘画风格,呈现出令人称奇的场景,成功地营造出志怪文化的奇异氛围。此外,这一系列作品从传统美术文化中汲取沿用的造型设计,与现代艺术语言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极具艺术性和辨识度。通过这些创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绪,引发了观众的多元化审美体验。
在对志怪文化的改编与重构中,志怪文化通过影像构建出中式文化景观与思想内涵,两者相互作用架构出《中国奇谭》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志怪文化的影像化创新其实是当代国产动画将文本美学、传统美学、现代美学融合,使其能够有效地将观众与影片、文本与影视、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今串联起来,展现多元化的中式动画神韵。
二、场景角色意象化设计
庄涛在《写作大辞典》书中阐述:“意象化是文学作品创作构思的一种审美倾向,是对传统式具象化的直抒其事和直白式抒情化的反拨。”主观层面的“意”与客观事实的“象”融合形成艺术概念中的意象,动画作品的意象往往通过画面本身的精神内核指向更浩大的情感复合体,场景角色的设计风格极大程度决定了动画所想展现的文化内涵与风格形式,意象隐喻传统美学的“意”“象”“形”“神”等概念,在设计场景角色时将表意、含意转换成动画形象、景象,才能使观众直观感受到动画通过意象所传递的思想与情感。
场景是影视动画中人物活动与表现的重要场合与环境,场合和环境既能表现空间与人物的关系,也通过镜头语言表现时间、氛围、背景等基本要素。把場景设计作为交代时间与空间的表现途径,这种表现途径凭借镜头语言将时代背景变换为影视动画中的实体画面与音效,通过画面的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意象化的情感蓄意与美学特质。例如《鹅鹅鹅》在动画场景设计上充分吸收传统志怪文化的内容形式,采用传统国画水墨笔法兼素描绘制,并在一开始的场景绘制中运用到了国画技法——披麻皴,借此来体现山石的质感与纹理,为第一幕卖货郎和书生的相遇交代故事背景与人物活动,随着主线剧情的推动,在鹅女与卖货郎离别之后,具体描绘了鹅山的全景,并在远景的云海描绘时效仿了米氏云山,借用水墨深浅变化来表现云层缥缈、虚无之感的特点。云雾缭绕间山石耸立、秋色晚霞枫叶鲜红、白鹅高飞云雾之间等都充满了怪异、奇幻的东方美学风格,展现志怪文化的同时使中式传统绘画蕴含的写意之美得到诠释。《小卖部》中营造的北京老胡同景象,清晰直观地让观众联想到相对应的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整体采用水彩式画风,琳琅满目的小卖部、缝满补丁的炫目花被子、满墙时代风格的海报等诸如此类的场景画面冲击了观众的视觉感官,搭配传统复古音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景观被尽数展现,从外景、小巷到屋内陈设,随着老大爷的步伐层层递进,该影片在引发部分观众共鸣的同时又展现出与以往怀旧作品不同的奇幻韵味,既保留地域文化的古朴风格,又为观众提供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趣味,构建出独有的志怪风格的地域文化气韵。
回溯中国民族风格动画巅峰之作《大闹天宫》,孙悟空身着鹅黄上衣、腰束虎皮短裙的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经典角色创建视觉符号与民族文化产生共鸣守护了一代代人的童年回忆。设计立体生动的动画角色时,不仅需要在当今社会语境中探寻新颖的艺术文化模式,还需要汲取中国传统元素。例如《小妖怪的夏天》在角色设计上,人物形象性格趋于饱满、丰富,小猪妖、乌鸦怪、熊教头、狼大人等角色,以线条为主,简单却轮廓精确的角色设计,性格立体、动作自然,该故事背景设定在西游记世界之中,角色造型设计可谓大道至简,没有精美细致的建模或逆天比例的造型,但生动、立体、深入人心,小猪妖的形象并没有迎合当下日漫、美漫形象,矮小的体型搭配青色灯笼裤与领带,再背上一个旧旧的酒葫芦,俨然一个平凡的底层人物形象,在经典文学的基础上深化故事内容,并通过幽默、风趣的叙事手法引发观众共鸣与思考。《小满》用剪纸加定格动画的形式并运用唐乐作為原声展现传统中式韵味,角色的五官、服饰、发型都精致考究,小孩的服饰参考了传统年画《百子图》,而其余人物场景也有着传统国画的轮廓与神韵,极力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以东方审美涵养了本片的文化品相。
影视创作的画面与视觉形象通过意象化设计调动了精神向度的发散,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到影片所传达的氛围与情感。由场景与角色所构建的意象化景观营造出中式文化景象,《中国奇谭》通过场景与角色意象化设计交织共育出一个新的志怪美学世界,凝结出一幅多元共鸣的中式动画图景。
三、精神内核艺术化表达
中国动画的精神内核是构建系统性中式动画,在探索中式动画的艺术道路上,追寻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的艺术价值,才能创作出蕴含中国风范的优秀动画作品。志怪文化融入动画电影中,结合了当代社会价值观与审美趣味,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通过将志怪文化的故事、形象传递,延续了志怪文化的活力,同时为文化多样性与交流做出贡献。
“中国动画学派”时期的核心理念就是凸显强烈的民族特征,那个时期的动画作品形式多变、传承传统民族绘画,艺术造诣极高。而从审美感知去探讨《中国奇谭》,可发现《中国奇谭》竭力效仿“中国动画学派”时期技术与艺术集合的创作手法,追求以传统美学为本的艺术境界。“中国动画学派”时期上美影的厂训是: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多元的创作方式成就了当时的“中国动画学派”和今天的《中国奇谭》。《中国奇谭》的创作类型多元,剪纸动画《小满》,将民间剪纸艺术与动画相结合,凸显民间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具象化结晶;水墨动画《鹅鹅鹅》将传统水墨引入动画创作之中,虚与实交融的意境与诗意唯美的画面展现鬼魅浪漫、引而不发的志怪美感;水墨2D动画《小怪物的夏天》借鉴留白艺术与经典文学底蕴隐射社会环境引发共鸣;3D水墨《林林》精细优质画面突破作品艺术格调,展现“善与恶”,“似与不似”的传统美学思想,建立身份认同的探讨;插画风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以散文叙事手段呈现地域志怪聊斋传说,传递乡土情怀;定格动画《玉兔》融合赛博机械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将神话文本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视觉隐喻传达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核;水彩动画《小卖部》追忆北京胡同深处的旧风韵,运用色彩缤纷的老物件传达老人对旧物的情感,演绎老百姓所追寻的幸福生活;《飞鸟与鱼》运用现代元素演绎“田螺姑娘”,叙述现代人的情感回应与思想共鸣。《中国奇谭》整体向大众展现的志怪文化的延续也是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的延续,对东方独特的生命文化以不同表现形态和观感呈现出来,始终传达生生之道,即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美学思想。动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其图像、音乐、动作的结合为观众展现强大的生命活力与盎然的生意,动画作品唯有真正意识到中国文化的意境,领悟中国文化的美学之道,才能使中国动画蕴含无限的生命意识与生命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国动画的生生之美。
志怪文学与传统美学进行跨媒介融合,唤起大众的文化认同与审美风向,传达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国奇谭》涉及多个主题,环境保护、乡土情怀、童年回忆、旧物追忆等承载着时代符号,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母题进行艺术化、意象化演绎,成为国产动画对志怪文化与民族艺术探索的基石,助力构建多元共融的中式动画文化体系。
四、结语
志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原生性文化资源,不仅为我国电影产业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指引,也为动画行业提供指示性启示。《中国奇谭》成功将志怪故事跨媒介艺术创新,将创作主体与作品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用实践证实了志怪文化艺术创新的成功与影响力。当代国产动画想要走出中式风格的道路,应积极践行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让传统文化在中式动画的发展中枝繁叶茂、枝叶扶疏。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禹神话传说融合动画创作协同发展研究”(yjscxx2023-211-2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鑫:《新世纪中国奇幻电影对志怪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上海戏剧学院学位论文,2022年。
[2]克—埃·马格尼,陈梅:《电影美学和小说美学的比较》,《世界电影》,1983年第3期。
[3]王世勇:《浅谈诗歌的意象、意象化和意象变形》,《甘肃科技纵横》,2009年第1期。
[4]董笑:《民族故事的跨媒介叙述——以〈中国奇谭〉为例》,《当代电视》,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