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想的涟漪:谷崎润一郎《春琴抄》的间离效果浅析

2024-04-07 11:48刘煜晗
今古文创 2024年9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

【摘要】“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著名戏剧理论。谷崎润一郎的《春琴抄》凭借其唯美浪漫的叙事风格、错综复杂的男女畸恋和日式传统的故事背景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谷崎润一郎通过“《传》——老妪——‘我”的三重叙事结构,大胆省略标点符号并引入“读者想象力”元素,在拓宽写作技巧之余亦延伸了文艺魅力的余韵。

【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春琴抄》;阴翳之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09-00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9.003

日本近代唯美派代表作家、戏剧家谷崎润一郎的中篇小说《春琴抄》于1933年6月在《中央公论》发表,因其文字极富视觉冲击力而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舞台戏剧。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更是将其倾情打造成中国传统越剧,引起广泛热议。时至今日,该书既得到了无数褒美,也不乏种种质疑之音。总体而言,文艺评论家们偏重于将研究视角置于人物形象分析与日本传统审美,而鲜少关注这部小说本身独辟蹊径的谋篇布局所带来的文学张力。有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贝托尔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戏剧理论对《春琴抄》的叙事结构作初步的考察,以揭示其所具有的“让作品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品味”的文字审视效果,以及达到的“存在于物与物之间产生的阴翳的纹理和明暗之中”[1]的文艺魅力。

一、《春琴抄》的“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吸取中国戏曲经验后提出的演剧理论“叙述体戏剧”的核心。与沿袭自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的娱乐陶冶和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艺术不同,布氏旨在将观众疏远于戏剧,即在表演理念上,他强调演员与角色应通过“陌生化”手段拉开观众与剧情的距离,抑制观众的感性认识,消除戏剧所产生的共情效果,从而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催生观众对舞台内容进行冷静的审慎思考;而在剧本创作上,他重视以模糊的时空背景和“说书人”的叙事视角,以达到陌生化的疏离效果。

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布莱希特“叙述性戏剧体系”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然而诚如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所述:“他(布莱希特)推翻了传统戏剧的总问题。”[3]119换言之,“间离效果”不仅通过吸收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底层逻辑——矛盾辩证——的元素,为西方文艺界注入由文本、舞台设计、表演者以及观众构成的复调创作观,带领西方文艺者跃入戏剧创作新次元,更是因其“消除共鸣”的内核推倒了舞台上的“第四堵墙”,扭转了观众的戏剧体验,从而使戏剧艺术拥有新的创作空间,为舞台功用、表演技巧和文艺审美开辟新道路。随着影视视效的发展丰富了现代光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成为欧洲艺术电影叙事对弈美国好莱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无疑是20世纪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纵观《春琴抄》全文,谷崎润一郎通过设置温井检校编纂的《鵙屋春琴传》一书、老妪鴫泽辉以及“我”的三重叙事视角以模糊叙事时空,在众说纷纭的故事情节中构建出扑朔迷离的春琴世界。同时,作者更是大胆实验,刻意避免使用逗号、引号、括号等标点以及改行等排版布局,调动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能动的再创造,促成该书向对话性的话语系统的范式转变。

“晦暗不明”是《春琴抄》一以贯之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也是产生“间离效果”的实践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以图形符号取代文字章节划分

首先表现在该书的框架体例上。该书通篇以简单图形符号“○”取而代之明确的文字章节划分,符号“○”共计27个,表面上将文本切分成27篇,而究其内在叙事脉络则可根据叙事视角的切换、情节延伸的起承转合,甚至是叙事时间的流动而进行不同划分。

(二)冗缀标点符号的省略

其次表现在标点运用的构思上。如前所述,谷崎在《春琴抄》中除必要的逗号、句号与分行外,另辟蹊径采用省略标点符号的写作技巧,刻意规避标点停顿对格式美的破坏和读者的再创造接受活动的干扰。通览全文,当非必要的标点消失后,通过精密的语言描述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路设定阅读节奏,生产出与之相匹配的视觉画面,从而定制符合读者自身审美意趣的《春琴抄》舞台。此外,这一挑战使得原本瑰奇华丽的文字读来略显佶屈聱牙,更加要求读者全神贯注以保持与文字的同频共振,充分调动读者阅读过程中时刻思考的再创造能力,最终在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三者合力之下共同完成小说的最终创作——基于不同读者个性色彩的定制化《春琴抄》 ——而这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本就具有强烈的“间离效果”。

(三)迷影重重的三重叙事

最后集中表现在别出心裁的三重叙事视角的设计上。谷崎润一郎一反“全知全能”的传统叙事方式,以旁观者的“我”前往市内下寺町净土宗一座寺院内扫墓为线索,经由与荻茶屋的老妪鴫泽辉的对话,围绕《鵙屋春琴传》内容徐徐展开盲眼女春琴与仆人兼弟子的温井检校之间的“畸情虐恋”。

第一層叙事视角属于“我”:“我”作为求知者来到寺院祭拜《鵙屋春琴传》主人公,意外发现温井检校之墓并逐渐揭开往事。基于“我”处于未知状态,《春琴抄》书中对第一视角的“我”所使用的语言描写多表达出意味不明、小心揣测等诸如此类的语义色彩,从而奠定该书如梦似幻的异世调性。例如,“我”推测《鵙屋春琴传》的真正作者是温井检校本人时做出如下表述:

近頃私の手に入れたものに「鵙屋春琴伝」という小冊子がありこれが私の春琴女を知るに至った端緒であるがこの書は生漉きの和紙へ四号活字で印刷した三十枚ほどのもので察するところ春琴女の三回忌に弟子の検校が誰かに頼んで師の伝記を編ませ配り物にでもしたのであろう。されば内容は文章体で綴ってあり検校のことも三人称で書いてあるけれども恐らく材料は検校が授けたものに違いなくこの書のほんとうの著者は検校その人であると見て差支えあるまい[1]9。(下划线笔者注,下同。笔者译:近期,我得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小册子名为《鵙屋春琴传》,它是我何以获知春琴女的缘由。这本书约三十张,在淡褐色的传统和纸上用四号活字印刷而成。由此推测,大概是于春琴女三周年忌日时,其弟子检校请托他人将师父的传记编纂并赠送分发的。故全文以文言文写就,检校的事迹也以第三人称撰写。然而,想必素材是由检校提供,因此,将此书真正的作者当作检校本人也不为过吧。)

如下划线所示,谷崎润一郎连用“であろう”与“恐らく……あるまい”的表述来展现“我”只能借助推测来解答“《鵙屋春琴传》究竟是谁所著”这一疑问的一知半解的人物心理。

第二层叙事视角属于荻茶屋的老妪鴫泽辉:老妇人曾殷勤侍奉过晚年的春琴与温井检校,是对他俩晚年生活情况了解得最为详尽的健在者,她的描述是对往事的补充说明。从辉女口中“我”进一步得知,春琴与佐助二人双双盲眼后,温井检校不仅恪守师徒礼法,更变本加厉,卑躬屈膝地侍奉春琴身侧的晚年境况。

てる女の言によれば当時門弟達は佐助の身なりが余りみすぼらしいのを気の毒がり今少し辺幅を整えるように諷する者があったけれども耳にもかけなかったそして今もなお門弟達が彼を「お師匠さん」と呼ぶことを禁じ「佐助さん」と呼べと云いこれには皆が閉口してなるべく呼ばずに済まそうと心がけたがてる女だけは役目の都合上そう云う訳に行かず常に春琴を「お師匠様」と呼び佐助を「佐助さん」と呼び習わした[1]82。(筆者译:据辉女所言,当时门下弟子们对佐助衣着过于寒碜而心疼不已,也有人讥讽道他不修边幅,可他充耳不闻,并且仍然禁止弟子称呼他为“师父”而要求弟子唤他“佐助”。对此,弟子们皆闭口不提,尽量不予称呼。唯有辉女出于服侍工作的缘故,不能不唤称谓,便经常惯称春琴为“师父”,佐助为“佐助”了。)

由下划线处可见,根据老妪所言佐助(即温井检校)虽然已经成为独当一面传授三味线技艺的师父,却仍然从一而终保持与盲女春琴的等级分明的主仆关系。

第三层叙事视角属于《鵙屋春琴传》一书:这本书作为推动《春琴抄》情节发展的动力,不仅是促成“我”得以概知春琴与温井检校二人畸恋并前来扫墓的动因,还是“我”预知二人部分生平并通过与老妪对话以挖掘后续的故事脚本。基于第一视角“我”而创作的《春琴抄》中多处可见对《鵙屋春琴传》内容的引用,其引用表述总结如下表所示:

正是基于多重叙事视角的铺陈,谷崎得以实现不对女主人公春琴进行直面描写的创作意图,而是借由书——老妪——  “我”的三重叙事主体以华丽晦涩的文字晕染出春琴的古典唯美的朦胧身影,将娇纵恣意的鵙屋琴、天赋异禀的春琴师傅以及端丽高雅的盲眼女春琴等多元形象婉转生动地勾勒于读者的想象空间里。

由是观之,谷崎润一郎匠心设计,不以情节转向做明确章节划分,除却冗余标点造就一气呵成的成文气势,达成将作者隐藏着文字背后,把抑扬顿挫的解读主动权交给读者的创作野心。此外,他还通过切换叙事主体,把主人公与故事情节穿插在三重叙事之间,让主人公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重生。可以说,谷崎力图在“真实情景”与“想象虚构”间寻得平衡,从而营造出迷离诡谲的陌生化效果。(如图1与表2所示)

二、“间离效果”的阴翳之美

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明确提出:“私以为,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之间产生的阴翳的纹理和明暗之中。” ①《春琴抄》是谷崎呈现神秘幽远、余韵绵绵的东方美学的又一力作。他以痴迷的笔调拥抱含蓄内敛、忍而不发的阴翳的余味,将这种“美”播撒在文本的多重叙事结构与读者的自由想象之中。

(一)立体时空中的游移感

《春琴抄》的阴翳之美呈现在立体化的“时空互补”叙事结构中—— “我”、老妪以及《春琴传》的作者温井检校这一套在时间概念上由近推远的叙事登场顺序,而在空间图谱中自远及近的人物关系。

首先,由近及远的三位叙事者的登场顺序模糊了一维时间的确定性,弱化了读者阅读过程中建构春琴世界的思维定式效果,为事件注入“历史”这一变幻的色彩使之具有异世界的架空感。如此一来,便在时间层面打碎了读者身处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秩序,将“时间”抽象为推测事件真相的一个符号,用文字表现力为“时间”笼罩上架空世界的朦胧美。

其次,由远及近的人物关系生成了各叙事人物的主体间性。如前文所述,作者采用外聚焦叙事的表现手段,而其特点是叙事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温井检校立于全知全能视角,却选择性释放他心目中美好的春琴;老妪参与春琴佐助二人故事的后半场,与她的对话看似能够证伪《鵙屋春琴传》的内容,然而究其身份,倾听晚年温井检校诉说往事的她其实正是春琴故事的第一位听话者,有鉴于温井检校崇拜痴迷于春琴的态度,在“温井检校讲话-老妪听话”之间往事的真实性逐渐消弭;“我”是一知半解的求知者,是《鵙屋春琴传》的读者,《春琴抄》一书实乃基于“我”的追溯与猜测著成。基于上述逻辑,随情节推进,三位叙事者向读者提供基于自身印象所表达的三种故事,使真实的听话者,即正在阅读的读者陷入似是而非的重重疑云里。人物关系迸发出强劲的空间张力,衍生出不同的叙事立面,它们编织成层层纱幔遮挡在每一位参与《春琴抄》的人物眼前,在作者笔下文字的“明”与读者心中猜测的“暗”中,使真相潜伏在思绪纷繁的人物间。

由此可见,借助嵌套叙事结构营造的空间的延展性而弥补一维时间的压迫感,同时这一叙事手法强调了“时间”的存在,从而谷崎润一郎得以利用时空上的历史可能性渲染出故事的隐忍不发、亦真亦假的迷惑性,为读者自由的想象与辩证性思考制造时间与空间的条件。

(二)辩证想象的游戏性

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4]。德国哲学家康德开宗明义:“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德国当代美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指出:“作者的思想绝不是衡量一个部艺术作品的意义的可能尺度……只有通过遗忘,精神才获得全面更新的可能,获得那种用新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能力,以致过去所信的东西和新见到的东西融合成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5]8-29由是观之,《春琴抄》之“美”不仅得益于谷崎唯美的文采,更高度依赖于读者阅读时无拘无束的想象与游移在三重叙事视角间的辩证思考。

谷崎润一郎作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成功地将沸腾的激情与诡奇的构想交织在作品中。日本文学评论家佐伯彰一曾对《春琴抄》作出解说:“谷崎作品的最大魅力之一在于其操纵丰富多彩的技巧织就奥妙无穷的叙事。” ②诚然,谷崎精心谋篇布局:省略标点还原文本节奏,避免分行筑就篇章气势,华文丽藻烘托唯美意境,三重视角打造立体世界。种种手段,不仅把“美”熔炼于静态的语言文字,更是企图把“美”延伸至动态的读者阅读过程。美的生成活动源于天马行空的想象,文字之美迸发于被阅读的瞬间。由此,开放性的文本获得了多样性,每一位读者的阅读以及读者的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延续文本的生命。《春琴抄》一方面通过人物关系、情节和语言的含蓄暧昧建构起作者、文本与读者的对话机制,使得读者在“真实”与“虚构”、“征求”与“猜测”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进入更深层的思辨以求真相,在无意识中与书中角色实现既对立又统一;另一方面,读者徘徊在情节与角色之中的个性化阐释能量赋予既成文本多样性与生命力,二者共同构成《春琴抄》秘而不发的阴翳之美。

三、结语

谷崎润一郎以精湛的叙事技巧搭建出唯美的《春琴抄》世界,而借助于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戏剧理论,大家不仅能够品味出作品中蕴含的阴翳之美,更可以明晰达成这一审美感受的内在对话机制,领悟该书何以跻身世界戏剧宠儿之列,从而诱发读者的自由想象与辩证性审思,实现文艺的再创造。

注释:

①原文见于文学数据库“青空文库”谷崎润一郎《陰翳礼讃》一文:“美は物体にあるのではなく、物体と物体との作り出す陰翳のあや、明暗にあると考える。”中文系笔者译。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1383/files/56642_

59575.html,2019.

②原文见于1986年11月17日由岩波文库刊行的《春琴抄·盲目物語》一书封面:“谷崎の作品の大きな魅力の一つは,多彩な技法を駆使して紡ぎだされる語りの巧みさにある。”中文系笔者译。

参考文献:

[1](日)谷崎润一郎.春琴抄[M].东京:角川文库,2020.

[2](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3](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德)H·G·伽达默尔.诠释学: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日)谷崎润一郎.文章写法[M].李慧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布莱希特与方法[M].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王玉婷.谷崎の「卍」 と 「春琴抄」 における女性崇拝—— 「語り」 · 「人物」 · 「身体」を中心に[D].中国文化大学,2012.

[10]王捷.从审美鉴赏的角度看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J].戏剧文学,1988,(11):47-49.

[11]张睦龄.浅谈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理论核心—— “间离效果”[J].戏剧之家,2017,(19):33.

[12]林婷.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再认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89-94.

作者简介:

刘煜晗,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社會文化、日本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
花园
献给母亲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新时期以来关于布莱希特与中国文化的研究述评
陌生与间离——以孟京辉版话剧《茶馆》为例分析布莱希特的艺术理念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最精彩的发言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