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刘嘉惠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时要找对教学目标,将其作为发力点,找到组织课堂活动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有效展开进阶学习。这样能将碎片化教学行为转变为系统化教学,用“一条线”串联知识内容,整合真实任务,促使学生更好地知识迁移,提升核心素养。民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涵盖的知识点众多,包括民歌的唱词特点、发音特点、调式特点、音乐风格、人文内涵等内容。教师不妨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整合与民歌有关的音乐知识,设计层层递进的阶段性学习活动,这样能让学生系统化了解民歌,提升学习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确立单元学习的目标,教师要结合民歌的典型特点,展开深度研磨,设立民歌教学的发力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民歌的歌词特点,思考在民歌歌词中是否蕴藏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衬字衬词。
在解读民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到作品中没有明显语义的词句,这些词句极有可能就是衬字衬词。此后再结合当地的音乐风格和语言风格,体会衬字衬词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是否暗藏着情感。最后再思考衬字衬词在整首作品中的位置,了解它们是否能丰富音乐结构。例如,在指导学生解读《森吉德玛》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啊呵依”“啊咿呀嗬咿”“啊哦”等衬字衬词部分。此后再让他们结合作品旋律,体会这些衬字衬词的情感性。如有一名学生提出:“这些衬字衬词给人悠扬舒缓的感觉,让人能体会到草原的辽阔,感受到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我觉得加入这些衬字衬词能很好地体现一见钟情的爱人形象。”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旋律结构再解析衬字衬词,认识到它们具有衔接整首作品的效果。
衬字衬词的运用是中国民歌的一个典型特点。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的发力点,让学生分析衬字衬词是否体现了民歌的地方特色,是否具有加强语气、增强情感、丰富音乐形象、拓展音乐结构的重要作用。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演唱技巧作为教学的发力点,了解在作品中有哪些具有民族旋律风格的音调和特殊唱法。通过拓展赏析和对比分析,学生能梳理各种不同的音腔装饰,进而深刻了解民歌的旋律特点,掌握演唱技巧。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聆听民歌,找出该作品中与众不同的旋律和节奏,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此后再引导学生拓展赏析,欣赏更多该民族的音乐作品,总结归纳该地区民歌有哪些典型的音腔装饰。最后再引入跨学科学习活动,给学生介绍该地区的地域、民俗特点,让学生结合起来,分析为何该地区会形成如此独特的音腔。如《森吉德玛》是一首典型的蒙古族短调,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短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给他们介绍其他的蒙古族短调民歌,让学生整合起来,分析这些作品的音腔特点是什么。此时学生可以总结发现短调的特点是曲调简洁,装饰性,旋律起伏不大,具有的宣叙性特征。在《森吉德玛》中运用了附加式曲尾衬腔,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在演唱的时候需要投入感情,展现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结合当地的生活特点,学生可以发现蒙古族以农牧为主,生活的地域比较广阔,所以在唱歌的时候也常常会用悠扬的衬腔装饰,这样能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
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民歌的基本方法,这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的发力点,设计对比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歌的地域特点。
在民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唱词、唱腔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理解作品中蕴藏的人文要素。故此,单元整体教学要体现出文化性的特点。
人文内涵的探索包括“探究民族历史、了解生活习俗、体会民族情感”这三个方面。其中“探究民族历史”指的是给学生推送一些展现民族起源、记叙民族历史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该民族的悠久历史,体会到历史传承的厚重。“了解生活习俗”指的是通过视频展示、组织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具有地域特色的风俗活动中,唤醒生活体验,感受该民族的文化传承。“体会民族情感”指的是让学生在倾听作品的同时体会当地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森吉德玛》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蒙古族民歌的文化内涵”探索活动。利用《蒙古秘史》等历史资料,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的发源。此后再让学生了解那达慕、蒙古包等蒙古族文化的关键词,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赏析蒙古族民歌,学生能感受到蒙古族人对草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体会到他们的勇猛和豪迈。
通过主题探究,学生了解某个地区民歌的起源和历史,认识到民歌展现了该民族人民群众的智慧、情感和生活方式。这样学生的解读就会突破作品表面,显得更深入。
音乐教学要以音乐赏析、演唱等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民歌单元教学也要关注民歌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和风格特点,将其作为民歌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对比鉴赏活动,围绕这些切入点进行辨析。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各地民歌的典型特点。
《李玉莲调》《打麦号子》是江苏民歌,《小白菜》是河北民歌。教师可以整合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歌的魅力。在分析“节奏特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这些音乐作品中不带有哪些音,并借此机会引入“五声调式”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在调式上的相似点。此后再安排学生对比分析不同之处,看看各个地区民歌的节奏特点分别是什么。如有一名学生总结发现江苏民歌常常带有切分节奏,而河北民歌的节奏一般来说比较稀疏。最后再安排学生拓展分析,赏析课外的民歌作品,拓展眼界,并再次总结各地民歌在调式结构上的特点。
通过上述对比,学生不仅整合了课本内的民歌,而且还拓展赏析了很多课外的民歌作品。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将上述学习资料转化为下一个学习环节的信息,引导学生探究民歌的旋律特点。
探究旋律特点,这也是民歌学习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不同地区民歌的跳进幅度,进而了解各地民歌的特点是什么。
对旋律特点的对比分析可以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对比同地区民歌,找到它们在旋律上的相同点。第二个方面是对比不同地区的民歌,感受它们的差异性。例如,可以先让学生对比《李玉莲调》《打麦号子》等江苏民歌,总结出江苏民歌的旋律特点是级进为主,间有小跳,而《小白菜》等河北民歌的特点则是旋律起伏比较大。在对比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唱体验,这样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此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演唱方式,体现出跳进幅度的不同,展现出不同地区民歌的典型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体验,认识到下面几个关键点。第一点是在唱大跳音的时候要唱好高音前面的音,注意控制好声带,避免出现“挂嗓儿”的现象。第二点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唱大跳的高音时,共鸣位置没有变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将声音“翻”上去了。
在赏析对比和演唱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对各地民歌的旋律特点有了深刻认知。教师后续可以组织他们进一步参与体验活动,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体会民歌的风格特点。
在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节奏、旋律特点后,教师进一步要安排他们体会该地区作品的风格特点,尝试辨析哪些地方的作品较为悠扬婉转,哪些地方给人豪迈奔放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来辨析,提升辨析效果。
在总结归纳中,学生可以发现《李玉莲调》《杨柳青》等江苏民歌的旋律比较婉转悠扬,而河北民歌相对来说比较刚直爽朗。此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推送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思考:“你认为各地民歌的独特风格和当地的民风民情是否有关系呢?”在辨析中学生发现,在地域位置上,江苏处于南方,民风婉约,柔情似水,这或多或少也体现在了民歌的风格上。而河北属于北方,民风彪悍,自古多壮怀悲歌之士,这使得当地民歌的风格也显得豪迈一些。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想一下和河北、江苏周边其他地区的民歌,是否也具有相似的风格。
在探究民歌风格特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学会结合民风民情辨析各个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
单元整体教学要体现出阶段性、延续性,这样能将各种学习环节和音乐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避免碎片化学习,构筑“一条线”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民歌教学中要设计若干进阶学习环节,为学生搭建逐步上升的“线”,拓展民歌教学的落脚点。第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展开民歌赏析,该环节的落脚点是激发学生对民歌的浓厚情感,让他们体会作品的抽象意境。
教师可以整合《李玉莲调》《杨柳青》《打麦号子》等课内外的江苏民歌,并分三个阶段,设计进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核心素养。在欣赏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音乐和美术、语文、历史等其他的学科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结合美术学科可以将抽象的旋律转化成具体的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境。教师展现一些描写江苏风情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这些画作是否符合音乐情境,再让学生画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意境。结合语文学科,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枫桥夜泊》等体现江苏风情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展开配乐吟诵,并说说哪些江苏民歌具有和古诗词一样的情境。
在审美感悟的过程中,学生从作品的艺术语言入手,挖掘出蕴藏在其中的抽象意境。这样能提升他们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
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学唱民歌。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要试着调整发音,运用各种演唱技巧体现出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进而感悟民歌的独特韵味。
在唱歌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律动体验法、角色扮演法、交流探讨法,让学生逐步体验江苏民歌的曲调韵味。律动体验法指的是给学生播放《李玉莲调》《紫竹调》等江苏民歌,然后让他们伴随音乐吟唱起来,并辅以肢体动作,如摇晃身体、拍手、捻指、转圈等。这样能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作品中,增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角色扮演法指的是给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让他们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主人公,一般演唱一边体会曲调中蕴藏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进入情境,认识到这些民歌都展现了江苏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当地独特的韵味。交流讨论指的是组织学生展开探讨。他们一方面可以互动讨论,说说如何提升演唱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讨作品的曲调韵味,提升感悟能力。
在演唱中,学生不仅体会了作品的曲调韵味,而且还创造了艺术形象,增强了形象思维能力。这样他们对民歌的情感会更为浓厚。
第三个环节为创编环节。在该环节中,教师可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民歌编创活动。这样能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自由运用民歌知识展开创作,将独特的想法转化为艺术成果。
在创编环节,教师可以组织“说江苏、画江苏、唱江苏”这一系列活动。在“说江苏”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江苏人的了解,谈谈人们的生活状态,辨析一下苏北和苏南人在生活习俗方面有什么差别。在“画江苏”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将自己对江苏的感受融入到画作中。学生可以展现江苏的自然风貌,也可以展现江苏独有的风土人情。在“唱江苏”环节,学生可以参与到歌曲编创中。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选择《李玉莲调》等经典乐曲,换掉里面的歌词,融入自己对江苏的看法。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总结江苏民歌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自主编创旋律,填写歌词。
在创意实践中,学生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交流自编的民歌作品,这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
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要围绕民歌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综合性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而全面了解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