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扬,常玮倩,田煜坤,朱文增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1],我国MG 发病率约为0.68/10 万[2]。若患者仅有眼外肌受累,出现上睑下垂和/或复视,属于眼肌型MG。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中医学“痿病”范畴,病机主要为脏腑亏虚,肌肉筋脉失养[3]。既往医家辨治MG,多重益气而轻温阳,朱文增[4]多年临床经验证实,补气与温阳并重,组成益气温阳之法,治疗眼肌型MG 疗效甚佳。阴跷脉与阳跷脉属于奇经八脉,在经脉循行、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上与眼联系密切[5]。基于跷脉理论探讨眼肌型MG 的治疗,能为运用益气温阳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脉度》[6]曰:“举足行高曰跷,盖取其从下行上之义。”“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难经·二十八难》[7]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阴跷脉,起于内踝,循下肢内侧及胸腹上行面部,于目内眦与阳跷脉、足太阳膀胱经相交。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大惑论》[6]曰:“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起于足之外踝,循胁下肩髆,从口吻至目内眦,与阴跷会于足太阳之睛明。”《难经·二十八难》[7]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阳跷脉起于足外踝,循下肢外侧及胁上行头面,交阴跷脉于目内眦睛明穴,再上额循脑,与足少阳胆经合于风池穴。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寒热病》[6]云:“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项中两筋间指风府穴,足太阳膀胱经由风府穴入脑、联系目系,足太阳入脑后别络于阴跷脉与阳跷脉,阴阳跷脉经气相通,阳入于阴,阴出于阳。故阴跷脉与阳跷脉除了在循行上直接经过目内眦外,还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入脑联系眼系。
《难经·二十八难》[7]曰:“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正经为沟渠,奇经八脉为湖泊,正经之气满溢则流注于奇经八脉以蓄积,正经之气不足则奇经八脉灌渗、供应。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脉度》[6]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阴跷脉乃足少阴之别,阳跷脉乃足太阳之别,阴阳跷脉分别携足少阴、太阳精水上行至目以濡养目窍,则眼睑开闭正常,眼球运动灵活,视物功能完好。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寒热病》[6]曰:“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黄帝内经集注·灵枢·大惑论》[6]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卫气行于阴分则阴气满,阴气满则流注于阴跷脉,阴跷脉气盛则目阖;卫气行于阳分则阳气满,阳气满则流注于阳跷脉,阳跷脉气盛则目开。阴阳跷脉随卫气循行适时而盛,适时而衰,故眼睑开阖协调平衡。
由于先天不足、过度劳力、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素体阳气亏虚,再加过度劳累耗损阳气、或突受风寒之邪气伤阳,则卫气循行于阳分之时,阳跷脉难以充盛,无法正常开目故可见眼睑下垂;阳跷脉气不充,无力携足太阳精水上行濡目,故可出现复视、眼球活动不灵活及眼睛干涩等表现。
3.2.1 脉络阻塞 《难经·二十九难》[7]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缓急指虚实而言。阳气亏虚无以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可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产生,阻塞跷脉,跷脉经气运行受阻,无法正常充盛以开目,故可见眼睑下垂;跷脉阻塞,影响濡目功能则可出现复视、眼球活动受限。跷脉分主左右半身,若一侧经络阻滞明显,则本侧眼睑下垂或复视症状相应明显,故眼肌型MG患者可出现非对称的眼睑下垂与复视。
3.2.2 外邪阻滞 《黄帝内经集注·素问·缪刺论》[6]:“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躯体阳气亏虚,除可产生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外,亦可由于卫外功能不足,易感风寒外邪。外邪侵袭跷脉,则经络之气运行受阻,且风寒邪气可进一步损伤阳气,导致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外感风寒为眼肌型MG 常见诱发因素之一,预防外感为其调护要点。
眼肌型MG 以益气温阳为治疗大法。益气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兼具益气与升提上睑之功[8],常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葛根、甘草等。黄芪甘温,擅于补气升阳,可重用80~120 g 为主药[4]。党参助黄芪益气之功,若气虚明显,可用人参、红参代替党参。温阳常用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仙茅、附子、桂枝、锁阳等药,视阳虚程度不同调整药物味数与剂量。若阳虚明显,附子亦可重用至30 g,同时可加用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增强温阳之功效[9]。在温阳益气的同时,须配合使用滋阴补血药,一是制约补阳药温燥之性;二是补益阴跷脉,阴阳跷脉经气相通,阳入阴,阴出阳,阳得阴助则生化泉源不竭;三是由于MG 患者多需要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改善肌无力症状,但长期服用,易导致患者出现口干、盗汗、手足心热等阴伤表现,故临床常须配合使用滋阴药[10]。
由于气滞、血瘀、痰阻等导致跷脉经气运行受阻,故须视病理因素不同,辅以行气、活血、化痰、通络等治疗。活血可以四物汤为基础,常用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鸡血藤等,加用天麻、穿山龙、马钱子等增强通络之功。马钱子为MG 治疗常用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11]中载马钱子“而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实远胜于他药也。”现代药理学[12]亦证明,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等具有类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可明显改善MG 症状。马钱子有毒,须特殊炮制后使用,常用制马钱子粉末冲服,每日0.3 g[9]。若复视、眼球运动不灵活症状明显,则可加用虫类药物如僵蚕、蜈蚣、全蝎、水蛭、地龙等,增强通络之力[13]。若气滞明显,如伴有明显疼痛、腹胀,可加用延胡索、姜黄、香附、枳壳等行气之品。若痰浊明显,如咳痰、苔腻,可加用浙贝母、半夏、黄芩、陈皮等化痰。
眼肌型MG 的治疗,除益气温阳通络之外,须配合益卫固表之法,尤其对平素体质虚弱易外感者,应扶正气、防外感,可用玉屏风散、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为底方[14]。玉屏风散中黄芪具有益卫固表、补气升阳之功,为主药,防风可御风寒之邪,体弱、畏风寒者多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附子辛热温阳,麻黄、细辛可温阳通络散邪,阳虚怕冷明显者可选用。
跷脉循行经过眼,生理功能上主蓄积灌渗、主濡目、主司眼睑开阖,阳气满则阳跷脉盛以开目,阴气满则阴跷脉盛以闭目。各种病因导致阳气亏虚,跷脉无以充盛,兼有气滞、血瘀、痰浊或外邪等病理因素阻于跷脉、经气运行受阻,则目失濡养、眼睑开阖失司,可出现眼肌型MG 之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治疗时,以益气温阳为基本大法,根据不同病理因素,配合使用行气、活血、通络、化痰、固表等治法,可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