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胜 王湘娟 江亮
摘 要:种植技术是保障农作物品质与产量的核心要素,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流程相对复杂,整体周期较长,若未应用恰当的水稻种植技术,则会面临减产等现象。本文以现阶段我国水稻种植状况为切入点,阐述了水稻种植技术根本要点,重点分析了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同时进一步探讨了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手段,以期提升水稻种植产量与品质。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灌溉除草;农业推广体系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有着十分广阔的水稻种植范围,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中,产量提升更多依赖于增加化肥使用量,这容易对土壤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农业建设要朝着可持续与现代化方向发展,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实现水稻种植绿色高产,做好优化技术推广工作,保障新技术可以落实到位。
1现阶段我国水稻种植状况
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投入较高的成本,涉及种子、化肥与农药等多方面,再加上水稻机械化种植尚未实现全面落实,所以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成本。相对其他农作物来说,水稻的种植效益相对较低,近年来,种子等市场价格的不断提高使得水稻种植收益被进一步压缩,导致原本的水稻种植人员选择种植果蔬等其他农产品。由于我国水稻种植范围较广,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气候环境条件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各个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水平有着较大差异,水稻产量与品质良莠不齐。当前时期,我国水稻种植集约化与规模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分散状况,无法做到统一管理,这使得市面上的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呈杂乱状态,机械化作业难以落实,生产种植效率一般[1]。
2水稻种植技术根本要点
2.1育苗播种
水稻种植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为育苗,此环节是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基本前提,是水稻种植技术的根本要点。在开展正式的水稻种植之前,需在苗床上进行水稻育苗。水稻选种要考虑到实际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因素,结合以往的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综合化地实施育苗工作。在进行水稻育苗时,要将育苗床压实,这样更加有利于水稻幼苗的健康生长。但需注意的是,土壤不可被过度压实,否则容易出现土壤板结情况,对幼苗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对苗床的土壤和肥料拌合时,要做到均匀搅拌,且把控其具体含量,防止育苗土壤出现酸碱失衡状况。预处理水稻种子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育苗之前需对种子进行翻晒,将其酶活性充分激发出来,整个晾晒时长控制在3个小时内为最佳。之后将种子放在清水内浸泡12小时,将其捞出后再放置于强氯精药液中浸泡12小时,捞出洗净表面药液后,即可进入种子催芽环节。
2.2整地与水肥管理
土壤是水稻生长的基本载体,所以对田地土壤进行翻整,实施整地作业,使得土壤可以更加疏松,地块更为平整,有利于水稻健康生长。整地时应当采取旋转式翻整手法,深度为20cm,先施一遍底肥,之后再进行水整理。水整理有助于对土壤的湿度及氧含量进行调节,为水稻幼苗生长给予充足的养分。整地除了要重视土壤疏松度和养分外,还要将田间土壤中的杂草进行全面清除,防止杂草后续与水稻幼苗抢夺养分,以及规避病虫害问题。水肥管理是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品质与产量的关键。从水稻幼苗移植插秧后的第10天起就要開始施肥,这可以促使水稻分蘖速度加快,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3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3.1叶龄种植技术优化
应对叶龄种植技术优化予以充分重视,观察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茎叶状况,在恰当的时期强化水肥管理。此技术的优化有助于减少水稻种植成本投入,确保水稻生长状态合乎指标要求,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收益。该技术优化的具体表现为:其一,仔细观察叶龄。种植水稻时,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叶龄观测点位,当所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同,茬口等生长数据也会有所偏差,所以需立足水稻种植品种,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妥善挑选最佳观测点,在水稻叶片上标记叶龄,便于之后掌握叶片生长状态[2]。其二,基于所应用的水稻种植技术,以水稻叶龄表现来判断水稻生长状态,以此为基础,对水稻种植技术加以改进,促使水稻种植收益有所增加。其三,有机融合田间诊断技术,实时准确地掌握水稻生长状态,以便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通常情况下,自然环境中的各项因素都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要善于应用田间诊断技术,做好水稻不同叶龄期和抽穗期的诊断工作。
3.2灌溉除草技术优化
水稻种植技术中的灌溉技术与除草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需要对这两项技术进行优化。第一,水稻种植灌溉技术优化。对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水量的实际需求有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优化灌溉用水。不可以污水作为水稻田间的灌溉用水,因为其带有有害物质,进入稻田后,不仅会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污染稻田的整体环境。因此,实施水稻田灌溉作业时,要严格把控灌溉水源质量,应用清洁水源。当水稻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则要使用不同的灌溉方法。水稻返青期应主要为渗水灌溉;水稻够苗后则需晒田控苗;水稻孕穗期则只需确保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即可,而无需对稻田进行大规模灌溉;水稻收割前15天,则应停止灌溉。总的来说,优化灌溉技术就是要使用清洁水源作灌溉用水,立足于水稻生长期的实际情况应用恰当的灌溉方法,合乎水稻生长实际需求。第二,水稻种植除草技术优化。以往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常用的杂草处理方式为使用化学药剂,它有着十分明显的防治优势,见效快且成本低,但是长时间应用此处理手段,杂草的耐药性会提高,化学药剂的除草效果逐渐降低。再加上化学药剂渗入土壤之后,还会污染土质,不利于水稻生长,还会影响其品质。所以,在开展水稻田间除草工作时,应当优先选择考虑使用秧田除草剂来进行除草,因其为复合药剂,既能够保证除草效果,又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3施肥控肥技术优化
实现施肥控肥技术优化是必不可少的,做好科学化与合理化的施肥工作,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每667平方米的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至少需要(纯氮12~15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1)10千克的尿素与15千克的过磷酸钙,保证施肥质量,以此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实际养分需求。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所采取的施肥措施有所不同,水稻幼苗移栽10天后,需追加提苗肥,确保幼苗营养充足。水稻施肥的主要类型为有机肥,相较于化肥,有机肥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常见的优质有机肥主要是由动物粪便和植物腐熟产生的,但有一点需强调的是,它并不能被直接放置于水稻田内,而是必须经过发酵腐熟处理之后才可以当作化肥使用。向水稻田里施撒配方有机肥,主要是以比例配比的形式,即80%的有机肥是基肥,而20%的有机肥是返青肥。有机肥施撒的类别与时机都会直接影响水稻品质,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对氮、钾、磷等元素的需求量较高,尤其是氮元素,所以需做到氮肥的合理投放,为水稻的优质优产保驾护航[3]。
3.4田间诊断技术优化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病虫害的侵袭,在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中,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大多为事后防治,也就是说在水稻田间暴露病虫害问题后,才使用化学药剂等防治手段,带有较为显著的滞后性,与预防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不相吻合。在此背景下,要有针对性地对田间诊断技术加以优化,构建病虫害预警体系,推动病虫害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在远程监控技术和GPS技术的支持下,实时监控水稻田间状况,掌握水稻长势,对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含量加以监测,找到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条件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在不良因素萌芽状态下将其扼杀。在水稻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种类的病虫害,所以需在水稻种植全过程贯穿田间诊断技术,实现病虫害有效防治,将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若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出现无效分蘖情况,就会造成肥料浪费,影响水稻群体结构,给病虫害入侵提供可乘时机,引发倒伏现象。加强对于水稻田间病虫害的防治,要重视对水稻种植户的宣传培训,使其能够了解水稻的具体病虫害类别,掌握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需保证灌溉与施肥工作质量过关,水稻有着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此增强自身的病虫害抵御能力。
3.5田间管理技术优化
优化田间管理技术是水稻种植技术优化的重中之重,田间管理从水稻种植前的播种阶段到之后的育苗管理与收割,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优化水分管理技术。水稻种植人员要对水稻每一生长阶段的核心特征具有充分了解。在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期后,采取向水稻田间歇性灌水的方式来构建潜水层,方便水稻吸收水分。在水稻生长初期,保苗是重点内容,立足于水稻生长的具体状态,做好施肥工作。当水稻进入抽穗阶段后,施肥量要适当增加。每667平方米的水稻至少要施撒2千克尿素。在进行水稻移栽时,既要保证有水层,又要确保所移栽的水稻为活棵。第二,优化育苗技术。在挑选水稻种子时,要对以下几个指标充分考虑,包括播种地块的土壤含水率和酸碱度等,优先采用较高发芽率的种子或稻苗。在种植前后,对水稻种子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增加发芽率,增强种子对于病虫害的抵抗能力。采用晾晒、药剂浸渍和清除种子的方法,降低种子中所含有的微生物与细菌数量,优化种子的生长性能[4]。
4水稻种植技术推广手段
4.1从种植户思想观念转变为切入点
若想水稻种植技术实现大范围推广,就要从种植户思想观念转变为切入点,使其从思想上愿意接受新技术,从以往的传统种植技术局限性中跳脱出来。水稻种植户作为水稻种植工作的核心群体,对先进化的技术应用成效起主导作用。当种植户从主观上愿意接受新技术,才能够将其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当前大部分水稻种植户对种植技术投入存在一定的怀疑,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因为信息接收呈闭塞化状态,对新型种植技术了解不全面,仍秉承着传统较为落后的种植观念,不愿去主动尝试水稻新种植技术。再加上水稻种植户缺少良好的技术认知能力,对新技术与新事物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相关农业部门要面向区域内的水稻种植户加大农业知识与新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采取定点帮扶的方式,每间隔一定的时间,水稻种植专家到各個村里向种植户普及与讲解新型水稻种植技术,重点宣传其所具有的核心优势,加深种植户对新技术的理解,使其可以逐渐认可与接受。为了促使种植户对新型水稻种植技术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可采取播放视频、图文并茂以及专家亲自示范等方式。
新型水稻种植技术需要用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种植户无法承担农业机械化和种植技术升级的经济投入。所以相关的政府农业部门应适时出台助农政策,以助农贷款、农机设备采买补贴以及技术扶持等多样化形式,为种植户的技术与产业升级予以援助,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不再因资金问题对新型种植技术有所排斥,能够主动接受新技术,以此实现水稻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
4.2促使农业推广体系趋于完善
促使农业推广体系趋于完善是做好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升推广效率。农业部门应对当地的水稻种植实际状况有着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促进推广体系更加完善。第一,建立健全水稻种植技术推广管理制度,科学任命负责技术升级与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对技术资源和项目资金管理规范做出清晰界定,防止出现生产资源浪费情况。水稻种植技术推广人员要对新型技术有着扎实的掌握,具备向种植户深入全面讲解新技术与技术应用方法的能力,为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的全面落实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对制度管理标准做出清晰划分。因各个种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要以当地的水稻种植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应用水稻种植技术,并且对以往水稻种植常见的问题加以总结,做好新技术推广工作,优化水稻产量与品质,帮助种植户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收益。
4.3强化种植户种植技术水平
在推广水稻种植技术这一农业技术时,要着重强化种植户的技术水平,保证其可以做到技术的合理化应用[5]。若想达成新型技术的大力推广目标,应当着重解决种植户的认知问题。由于种植户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于技术的一些重难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处于较差水平,易浪费一定的生产资源,也没有正确看待水稻种植技术对于提升产量与品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使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用了新型技术,也会因为操作不够规范或熟练,而未达到预期效果。农业部门应将具有强烈主观意愿、愿意接受水稻种植技术的种植户组织在一起,共同学习,带领其去参观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对新型技术效果有着直观清晰的认知。在种植户参观示范基地时,要配备技术人员在一旁进行讲解与示范,对种植户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技术是否落实到位与水稻最终产量及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加良好的经济收益,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集中在叶龄种植技术、灌溉除草技术、施肥控肥技术以及田间诊断技术,同时在技术优化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我国农业建设朝着现代化方向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毅,李晓波.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与农业推广[J].种子科技,2023,41(09):43-45.
[2]郭卫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推广模式探讨[J].种子科技,2023,41(07):48-50.
[3]章鑫强,邵国强.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04):64-66.
[4]马姜静.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与农业推广[J].种子科技,2021,39(24):117-118.
[5]宁国玉.浅谈水稻种植技术与措施的创新优化[J].广东蚕业,2021,55(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