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为民
摘 要:农业发展作为国家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其关系着社会经济实力。为有效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便要注重播种、土地整理、栽种管理方面的技术措施优化,确保种植人员技术掌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有效改善其在种植过程中的便捷性,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水稻种植工作所需条件,同时细致阐述了相关技术优化措施、种植效益提升策略。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
伴随国家农业技术现代化转变以及相关建设工作的深入推动,相应机械化逐渐融入日常生产中。为有效改善目前种植技术水平,确保水稻种植可以达到高产、高收效果,便要不断优化目前应用技术的成效,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发挥自身价值,促进种植效益大力提高,从而使水稻产业具备良性循环。
1水稻种植工作所需条件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具有基础性的自然条件,如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土地肥沃、浇灌科学。水稻喜好阳光,一般情况下,水稻单叶在光照方面的需求量为3万~5万勒克斯,伴随水稻种植群体占地面积的快速增长,其中光饱和点也不断提高,由此了解到充足的光线能使作物快速生长。水稻需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成长,一旦发育过程中的周边温度偏低,生长因子活跃程度就会下降,当温度升高时,呼吸消耗量会增加,适宜的温度可保证作物在最佳状态下成长。肥沃的土壤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作物在发育环节对于土地的使用标准偏低,能在多样化土壤中种植,但在土层较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的情况下,作物生长周期会缩短,产出品质会得到提升。从水稻发育的角度分析,其在生长过程中对水源灌溉的要求较高,整个周期的需水量在700~1200mm之间,当湿度相对较高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随之提升。但在水稻返青、减数分裂、开花等时期,应适当减少浇灌量,否则会增加初生稻穗的腐烂概率,减少粮食产量[1]。
2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2.1强化准备工作
2.1.1种子选择
开展水稻种植技术优化工作时,操作人员应确保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品质。安徽省阜南县开展水稻种植时,种子类型选择作为重要基础,会直接关系最终产出数量。虽然水稻的栽种环境标准偏低,但当内部区域环境较为恶劣时,会严重影响作物产出结果。因此选种工作的核心便是挑选与种植区域相适宜、自身具备较强抗病虫害能力、高产出、抗倒伏能力优秀的种子类型。
2.1.2种子处理
在水稻种植工作开展前,为避免种子表面存在的细菌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产出造成负面影响,需在采购工作完成后采取晾晒、消毒、浸泡、催芽等一系列措施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先将种子摊平放置于阳光充足的区域,利用太阳光线消除种子表面的细菌,调动其内部活力,提高发芽概率。正常情况下,该环节会持续三天。之后将晾晒后的种子浸泡在调制好的药水内,有效补充种子内部的水分,使药剂进入皮壳内,防止害虫啃食。接着调控种子所处位置的环境温度,促使其幼芽发育。催芽温度应控制在25~30℃之间,时间为12小时,当80%以上的种子露白后,便可开展育苗播种。
2.1.3土壤调整
在进行水稻种植工作前,操作者需科学调整土壤状态,确保其酸碱值处于适宜范围。为达到理想效果,技术人员应进入实际栽种区域开展土地取样工作,细致检测土壤的酸碱度,结合检测结果合理配备出适宜浓度的药剂,将其与水融合,喷洒到土壤中,确保土壤的酸碱度符合种植要求。
2.1.4苗床整理
苗床作为培育幼苗的关键区域,所选位置的朝向、占据面积、温湿度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种子的发芽状况造成直接影响[2]。目前,为加大种子的萌芽速度,苗床为东西朝向,使其在发育环节具有充足的阳光,提升种子出芽整齐率;苗床间距规划环节,应依据种植密度、苗床放置区域面积确定相关规格,保证发育环节内具备充足的生长空间,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率;秧苗培育环节,应科学控制苗床温度,确保其满足稻种生长需要,操作人员应通过地膜覆盖的方式,降低外界环境对其萌发产生的不利影响。
2.2播种栽种
2.2.1播种时间
开展水稻播种工作时,种植人员应提前一段时间关注本地气候变化趋势,之后在气候、水体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开展水稻播种插秧工作,确保其在发育环节顺利度过缓苗期,提高移栽后的存活概率。正常情況下,水稻适宜的种植温度为8℃。在进行插秧工作时,为确保作物日后生长中具备充足空间,种植人员应合理控制植株的间距。目前种植人员可依据适度密植的栽种措施,为日后产量大幅提高创造条件。
2.2.2插秧温度
在水稻进入缓苗期后,种植人员应对栽种地区周边温度变化状况多加注意,利用合理措施进行有效调节。阜南县的水稻插秧时间多为4月份或5月份,此时处于初春阶段,气候温度仍不平稳,早晚会存在较大温差,该阶段的幼苗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一旦环境温度变化过于频繁,植株容易死亡。水稻栽种区域内的水体温度调整至关重要,确保其在适宜的区间内,这样能有效提升夜间水温。
2.2.3插秧深度
在完成水稻种植准备工作后,种植人员便可开展正式的播种操作。水稻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应对植株间距、深度多加关注,确保其在移栽缓苗时具备优秀基础。在进行水稻插秧工作时,插入的深度是否恰当会直接关系日后水稻的生长状态,严重影响其生根条件以及植株整体稳定性。
2.2.4插秧顺序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过程中,从播种工作角度分析,还应确保插秧顺序科学、合理。实际操作中,种植人员应严格遵守水稻田间下方向上方移动的顺序操作,该方式不仅能保障下方区域幼苗利用田地内部水源完成缓苗处理,还可有效节约水源利用,减少肥料流失。在进行插秧工作时,还应重视田间使用率,关注边缘与角落,插秧操作完成后需全面查看,有效防止发生漏插情况,保障秧苗数量合理[3]。
2.3注重管理
2.3.1科学浇灌
水稻种植技术优化过程中,还应注重强化田间管理,最关键的环节便是保障浇灌的科学性。在种植水稻时,为确保其产量稳定增加,种植效益大幅提高,要确保水分处于充足、适宜的状态,严格执行科学浇灌准则,保证作物在各时期的浇灌措施合理。当水稻处于秧苗状态时,作物体积相对偏小,抗旱能力强,这时不应长期处于过度潮湿的状态,土壤含水量在60%即可;在水稻进入拔节期后,该阶段为作物生长壮大的关键阶段,因此水分方面的需求偏高,种植人员应保障浇灌处理科学化;水稻在抽穗时期的水分需求较为旺盛,此时应加大浇灌工作力度。目前安徽省在开展水稻种植工作时,较为广泛的浇灌措施为湿润灌溉、无水层灌溉,这不仅有效节省了水资源使用数量,还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保障其处于稳定富养状态,帮助植株根系快速发育。
2.3.2农药使用
水稻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为达到技术优化、效益提升的目标,要在种植范围内适量使用农药。该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病虫害,还能使植株处于正常健康的生长状态。在强化水稻田间管控工作力度、实现管理模式科学化时,用户需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喷洒适量农药。正常情况下,水稻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种植人员在害虫处于幼虫阶段、病害初期阶段时,可使用少量农药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当栽种范围内存在特殊状况时,种植人员需在药剂内添加一定比例的增效剂,提高其产生的效果,保护植株健康发育。农药喷洒环节还应确保剂量使用合理性,过多过少会导致全面消杀效果不理想,影响作物正常发育,增加农药残留,存在粮食安全隐患。
2.3.3施肥除草
在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加产出总量时,种植人员应保障施肥、除草工作的科学性。水稻种植工作初期便要进行第1次施肥,该方面的管理工作在之后的生长环节同样至关重要,应保证技术的合理性,植株度过缓苗时期后,还需保证操作的针对性。施肥工作的关键目标是提高水稻植株的病虫害抵抗能力,改善其生长发育状态。在开展水稻栽种田间施肥处理工作时,种植人员要严格把控使用数量,否则会导致植株被肥力灼伤,或无法发挥自身作用,应严格遵循适量均匀的原则。水稻在不同的生长期,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产生的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植株前期、分化期阶段应重视基肥、穗肥、分蘖肥、粒肥的施加情况,操作人员需对其种类深入了解,精准掌握施用时机和具体数量,为植株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4]。
水稻种植区域内存在过多杂草会影响作物的营养吸收效果,进而产生植株矮小、营养不良等问题。为合理改善以上情况,种植人员应间隔一段时间就开展田间杂草去除工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杂草的生命力过于顽强、旺盛,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也无法全面清除,并且除草工作还会对水稻的正常发育造成负面干扰。为此,在进行杂草去除工作时,种植人员应避免对土地环境的稳定性造成破坏、科学使用除草药剂。
2.3.4病虫害防治
我国南方在开展水稻种植活动时,会受到地区种植环境、技术应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水稻成熟时间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为一年两熟。由于种植环境、栽种条件的干扰,南方地区存在多样化的病虫害。在实际种植工作中,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水稻的生产品质,还会严重降低水稻的总体产量。目前,为有效提高种植活动效益,种植人员应以本地、附近区域水稻病虫害情况作为关键基础,有针对性地分析、改善相关防治技术,确保治理措施的合理性,降低病虫害的出现概率。在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时,种植人员需严格遵守“防重于治”的操作原则,尽可能选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避免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减少水稻农药残留,提高防控成效,降低成本支出。在该情况下,种植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合理控制化学药剂使用量,制定安全休药期,从而使水稻作物品质得到大幅提高。
3水稻种植效益提升措施
3.1种养技术结合
为达到水稻种植效益提升效果,种植人员可将水稻种植区域作为关键切入点,根据植株品种、生长特点以及生长环境需求科学挑选种植地区、苗床。
目前种植人员多将水稻种植、螃蟹养殖工作共同开展,在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的基础上,开展养殖业,这便是“种养结合”模式。该方式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稻种植空间,还能同时开展水产养殖,达到施肥、淤泥清除、杂草清理效果。
种养结合模式具有多样化,不限于螃蟹养殖,还可与其他水生动物结合,例如甲鱼、小龙虾、泥鳅、田螺等生物,这能为水稻发育提供良好帮助。
种养结合模式的科學使用能够有效推动种植、养殖两个行业的共同进步。水稻田内部养殖水生物,可达到土地翻动、淤泥处理、拔草清理效果。
3.2三控施肥技术
水稻种植技术不断优化是效益提高的关键措施,安徽省阜南县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三控施肥技术来达到预期效果。三控施肥技术便是依据幼苗、肥料、病虫等方面的科学控制,实现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基于对控苗工作的分析,种植人员需对基蘖肥中氮肥的使用数量进行科学控制,管理其中无效分蘖数量,增加幼苗数量,保障水稻植株的成穗率和整体品质。在分析控肥工作后,了解到种植人员应严格管理控制施肥总量和施肥时间,降低前期阶段的施用量,增加利用的有效性,降低对于生态的污染。在分析病虫害的防治后,病虫害的科学管理能保障粮食产量达到最佳状态[5]。
在深入贯彻三控施肥技术时,重要核心环节是氮肥施用总量和施肥时间。植株的健康生长无法与氮肥支撑相脱离,管控的关键目的在于避免植株出现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水稻种植前期应降低氮肥施用量,保障各种元素的含量适宜,前期过量使用该肥料还会影响植株发育和周边生态环境,后期养分吸收能力也会降低。
3.3采用叶龄模式
水稻叶龄模式是安徽省近段时间水稻种植工作中的全新理论,其主要依据植株生长器官同伸规律,实现主要茎干叶片生长发育的全面控制,达到水稻高产培育效果。叶龄模式与传统种植技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合理应用该模式可实现水稻种植数据定量化,因此在大规模栽种工作中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一般情况下,水稻叶龄模式主要应用于田间管理层面,实现生长全过程的实时监控,降低外界因素对植株正常发育造成的负面干扰,并且还可有效利用植株各时期的生长信息合理调整种植方式,以便在移栽初期、分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实现全方位检测,还能合理利用水稻茎叶数量、外观状态、叶片颜色等相应信息分析水稻的目前生长趋势,应用科学措施进行优化。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技术的优化与种植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存在直接联系,这不仅可以保障产出品质大幅提高,还能改善种植人员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分析水稻种植条件、技术优化措施、效率提升策略后,了解到目前种植工作开展过程中,本地相关部门应在种植工作实际情况基础上,科学开展幼苗培育、肥料应用、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作物在适宜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大幅提升相应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厉招阳,黄情,童金花,等.优质稻晶两优1468作再生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3(17):16-20.
[2]金惠芳,王镇,张惠泽.早籼稻新品种“中组143”在柯桥区的种植表现及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23(4):69-71,75.
[3]肖大康,胡仁,韩天富,等.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我国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整合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23,37(5):529-542.
[4]房贤涛,游晴如,王洪飞,等.播期及温度对紫两优737农艺性状、品质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23,38(7):772-782.
[5]潘锦勇,孙义祥.全量秸秆还田条件下播种量和施氮量对直播稻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6):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