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影响绿色小麦种植质量的主要因素,再通过专业的研究与分析,精准找寻出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优化设计,设计过程包括播种前准备、科学选种播种、水肥管理、定苗除草及把控收获时机等,然后根据小麦种植生长状态,确认极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并采用科学的防治技术开展病虫害控制,确保绿色小麦种植生长质量,提升小麦种植技术优化效果。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定苗除草;小麦种植技术
随着小麦种植量的增加,优化小麦种植技术已成为小麦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部门应根据安徽省内小麦种植生长的具体情况,合理探究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操作过程,优化小麦种植时的多种细节,合理把控防治小麦生长中的病虫害,实现绿色小麦种植生长效果的最大化。
1影响绿色小麦种植质量的主要因素
1.1栽培技术
若想确保綠色小麦种植生长质量,要采用合适的栽培技术。栽培密度与栽培技术的改变都会对小麦种植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操作人员可将不同类型的栽培技术分别作用在对应的小麦种植试验田中,详细记录小麦种植栽培时遇到的各种情况,并全面比较不同栽培技术所获取的种植生长结果,继而确认合适的栽培技术。相关部门要全面把控先进栽培技术的各项细节,将栽培技术的持续性应用更新当成小麦绿色高产的动力。
1.2自然条件
改变绿色小麦种植质量的要素中,除了栽培技术外,自然条件也极大影响小麦生长发育状态。比如,小麦种植栽培区域的自然条件较佳,会提升小麦栽培生长质量,反之,则降低栽培生长效果[1]。绿色小麦种植质量的提升要适当优化自然条件,科学调控不同类型的干预因素,借助科学栽培技术合理应对更多不利要素,为小麦高产提供有利条件。比如,平衡施肥、土壤改良、套种早播等都能人为控制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为小麦自然生长创造出舒适环境。
1.3种植品种
不同的小麦品种与种植时间也会改变绿色小麦种植质量。操作人员要尽量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佳的品种。选择小麦种植品种的过程中,不仅要适当参考区域农业局推广的优良品种,还要充分融合当地的生产制度、土壤与自然条件等,增进小麦品种与种植区域的适应性。在全面了解与掌握了改变绿色小麦种植质量的更多要素后,要对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进行科学设计,确保小麦种植生长效果。
2 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优化设计
安徽省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每年的平均气温在14.9℃左右,最冷时期的平均气温与最热时期的平均气温分别为0.9℃、27.9℃,每年的降雨量与蒸发量分别为904.4mm、1609.7mm。安徽省的各个城市皆属于平原地貌,中间部分带有些许丘陵,该类地貌较为适合种植小麦。相关部门将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引入到区域小麦种植中,要不断优化该项技术手段,规范技术操作中的各项细节,为小麦发育生长创建出合适环境。
2.1播种前准备
正式运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前,要及时开展整地与土壤施肥工作。具体来看,在合理整理小麦播种前的土地时,要明确当前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应条件,为该类作物的生长营造出合适环境。土壤携带杂草数量、土壤平整度、土壤疏松情况与土壤肥力程度都会给小麦生长质量带来较大影响。整理土地期间,要对土地开展除草、疏松与整平工作。鉴于安徽省内土地土壤的独特性,要明确绿色小麦种植时的耕植深度,其深度多控制在25cm左右,并在完成深耕工作后还要恰当开展土地平复工作,防止种植区域内的土壤产生凹凸不平的状况,确保各棵麦苗都能在灌溉中接收到足够水分,且在施肥时合理把控小麦受肥的均匀度。还要在整理土地的过程中检查土壤松软程度,根据土壤松软度来控制小麦种植密度,使种植区域的土壤下紧上松,不应存在大块状土壤。在绿色小麦生长发育期间,要合理控制所施加的肥料,明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肥料需求量,合理把控施肥力度。从安徽省的地理状况来看,该区域的土壤状况多为肥力养分较低、物理结构中的性能较差,即小麦水分与肥力需求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在面对该类情况时,要科学开展施肥种植工作,并对土壤肥力进行恰当调整,明确施肥种类。为缩减绿色小麦中的化学药物,最合适的施肥种类为农家肥,或将小麦收成以后的秸秆也运用到施肥工作中,利用秸秆还田来把控土壤肥力。
2.2科学选种播种
小麦种子的选择直接改变小麦种植产量与质量,在挑选小麦品种时,要严格依照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比如,从安徽省地理环境来看,小麦种子应具备穗长粒大、颗粒饱满与抗病性强等特征,农矮抗58、淮麦20与徐麦30等都为优良小麦品种。在完成小麦种子的选择后,将小麦种子浸泡到盐水溶液内,其目的为去除质量不合格、颗粒不饱满的种子,再利用合适药剂来完成拌种工作,有效遏制小麦生长发育时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在确认小麦播种方式时,要根据小麦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合理规范播种深度,通过控制播种深度来提升小麦生长质量[2]。从安徽省小麦生长状态来看,其播种深度通常在3~4cm之间,要对播种深度进行适当控制,既不能让小麦苗木的出苗时间太长,还要适当遏制缺苗形成的断垄现象。在明确小麦播种方式后,要为小麦挑选合适的播种时间,借助对播种时间的控制来提升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操作效果。通常来讲,最佳小麦出苗时间段为70%~80%田间持水量时期,要适当控制播种时间段。比如,安徽省小麦的最佳播种时间多在10月中下旬,该阶段小麦种植环境中的气温在16~17℃之间,该环境下的麦苗可在越冬阶段生长出1心6叶的壮苗。
2.3水肥管理
田间管理的主要内容为水肥管理,将水肥控制当成改变小麦生长的重要内容,统一管理小麦水肥,最大化水肥施用效果。在进行肥料管理时,要明确小麦孕穗期与拔苗期的肥料数量,借助对该类肥料的针对性控制来保障小麦产量。当前小麦内部需要的肥料多为氮肥,施肥时间与肥料用量则要综合衡量当地气候条件、小麦生长状态、土壤内部肥力等[3]。在开展小麦施肥工作时,要始终坚持少量多次的基础性原则,并在施肥以后科学处理小麦田地,防止更多肥料出现在空气中,避免环境污染与肥料浪费。在开展土地施肥前,要设计出合适的施肥方案。比如,要率先开展测土配方,将有机肥、氮肥当成施加的主要肥料,坚持无机和有机充分结合的基础原则,不断改变土壤内部的有机质,使土壤内部肥力变得更加均衡。施肥期间要科学控制氮肥用量,利用此前开展的土地检测来确认钾肥、磷肥使用数量,及时调整氮肥追加比例。在开展耕地工作时,还要确保基肥充足,即每公顷都要有75.0~112.5kg的K20、90.0~112.5kg的P2O5、225.0kg的纯氮肥与30~45t的有机肥。水肥管理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为水分管理,及时规范小麦种植区域内的含水量,确保小麦灌溉生长效果。绿色小麦在开展灌溉工作前,要明确土壤内部含水量,详细比较当前含水量与此前测出的含水量标准,划定出小麦含水量变化范围,确认合适的灌溉时间和灌溉量。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存在对应的含水量需求,根据小麦生长的具体状态,要在孕穗期与拔苗期保障水分充足,并在施加肥料以后立即浇水,提升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开展效果。
2.4定苗除草
开展水肥管理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还要对小麦进行定苗除草。比如,在开展定苗工作前,要明确小麦出苗以后的数量与状态。若某些区域未能及时出苗或出苗状态不理想,则要及时开展补苗工作,确保麦田中不同位置的麦苗都能处于均匀生长的状态。在开展小麦栽培工作时,还要做到及时除草。田间杂草与小麦竞争土壤中的养分,无形中会影响小麦的生长状态,要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开展田间除草工作,拔除该区域的大量杂草。通常来讲,除草工作集中在12月份前进行,主要原因为杂草生长时间不长,且植株的强壮程度较弱,无形中降低了除草难度。若在12月份以后除草,受气候影响,植株的强壮程度逐渐变强,增加了除草难度,为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还会在除草工作时增加农药使用数量,而在农药使用量增加的过程中,部分杂草表面的残留农药会影响小麦的生长效果。选择除草剂与除草剂内部配比都要依照杂草生长状态、土壤变化状态来确定,科学控制除草剂使用数量,并在拔除杂草的过程中最大化观察小麦生长状态,使小麦生长处于理想环境中。在完成定苗除草工作后,操作人员要详细检查与记录当前区域内部小麦生长的具体状态,积极调整杂草数量,使杂草生长态势与小麦生长过程相适应,为小麦后续的生长发育打下较佳的基础。
2.5把控收获时机
收获时机的把控也会极大影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实际操作效果,要明确小麦生长成熟标志,即小麦生长需处在蜡熟末期,且小麦麦穗、穗下节与叶片都呈现黄颜色。操作人员要及时检查已经成熟的小麦,确保小麦颗粒变硬,枝干有弹性,且整棵枝干呈有光泽的暗青色,对小麦进行不同程度的收割。在开展小麦收割的过程中,要适时观察小麦内部粒仔的蛋白质含量,要运用合适方法控制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范围,对小麦出粉率进行合理规范。在确认小麦收割时间的过程中,要及时观察收割时的天气变化情况,在天气干燥的情况下开展收割工作,还要确保小麦内部颗粒的含水量处于理想范围内,以获得良好的储存效果。操作人员要及时检查小麦收割时的具体条件,明确收获时机的合理性,利用良好的收割控制来提升小麦收获效果。在开展小麦种植工作期间,要适当观察影响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操作效果的更多要素,对不同类型要素进行针对性处理,明确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实际操作状态,强化种植技术运用过程,提升小麦作物种植产量与质量,为此后该项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3优化绿色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
当前安徽省绿色小麦种植生长时常见的病虫害有条锈病、纹枯病、红蜘蛛和蚜虫等,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等属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
3.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的关键步骤为合理规范播种管理,明确绿色小麦种植技术中的播种细节,将小麦病虫害控制在发病初期。比如,安徽省内的小麦在种植生长时多含有条锈病与纹枯病,除了在该类病害发生时进行恰当的药物防治外,还可运用农业防治手段,对小麦种植品种与播种时间进行合理规范。当小麦播种品种属半冬性种子,可将播种时间控制在10月中上旬;若小麦播种品种为春季性种子,则要将播种时间后移,在10月底到11月中上旬开展播种工作[4]。还要在运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期间,高效开展田间管控,明确查苗和补苗工作内容,定期检测与记录苗木数量,若麦苗的生长势头未达到理想狀态,则要适当开展补苗工作,提升麦苗整体生长质量。农业防治的持续时间较长,操作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关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的操作过程,根据小麦种植生长时的更多细节,切实把控病虫害发展状态,使绿色小麦生长发育更具持续性。
3.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式的主要操作原理为借助自然界食物链。比如,在观察绿色小麦种植生长状态时,可发现大量蚜虫,而蚜虫规模的扩大会给小麦种植发育效果带来不良影响。鉴于不同种植区域蚜虫的生长规模有所不同,若采用药物防治,则难以有效遏制蚜虫生长状态,该阶段可运用生物防治法,即找寻出蚜虫天敌,再将蚜虫天敌放入到小麦种植生长区域中。经过调查可知,蚜虫蜂为蚜虫天敌,详细调查当前小麦种植生长区间内蚜虫的规模与发展数量,再将蚜虫蜂投放到蚜虫生长区域中,既能科学消除蚜虫虫害,还能合理保障绿色小麦生长环境,确保小麦种植效益。
3.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方式多借助化肥与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一般来讲,可在播种前就将某些化肥与农药适量喷洒在小麦种子中,经过适当的拌种、浸种与干燥处理后,提升种子品质。在正式开展播种工作前,还要在土壤内适当增加可湿性粉剂,并在兑水稀释后开展喷施操作,有效遏制小麦生长时常出现的条纹病与纹枯病。在挑选化学药剂时,要明确药剂来源,且药剂购置要通过正规渠道。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耐药性,即某类化学药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适当轮换,确保该类药剂整体使用效果[5]。比如,红蜘蛛虫害为小麦种植生长时的常见虫害,要根据该类虫害的发展规模,确认化学药物的使用数量。在小麦返青阶段,每亩地可使用1.8%阿维菌素100mL,兑水50kg进行药物稀释,继而开展喷雾防治工作。喷雾防治的时间需集中在下午4时后或清晨露水干后,其原因在于该时间段多为红蜘蛛虫害的活动时间。
3.4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为绿色小麦种植生长创设出合适条件,使小麦生长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其种植生长效果极易遭受杂草影响,杂草快速生长既会吸收小麦内部的更多养分,还会给小麦带来病虫害。操作人员可利用合适的机械与人工手段,适当拔除杂草,增强麦田的光合作用和通风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用物理防治技术时,还要及时观察红蜘蛛虫害与蚜虫虫害的发展变化特征,根据该类害虫具有的喜光习性,利用诱虫灯或色板进行捕捉。
综上所述,推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已成为当前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要求,相关部门要全面了解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操作现状,明确小麦种植生长现状,根据病虫害出现的具体类型,合理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物理防治等方法,全面提升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操作效果,保障绿色小麦生长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国.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推广意义及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23(05):78-79+81.
[2]马东妮,温彩虹,罗鸿.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策略[J].黑龙江粮食,2022(10):33-35.
[3]陈广胜.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建议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7):63-65.
[4]高林飞,王录琪.刍议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实践[J].农业科技通讯,2021(11):16-17+220.
[5]闫聚财.绿色小麦种植技术要点与推广策略探究[J].基层农技推广,2021,9(0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