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航 陆永青 沈洪帆 杜凡
【导读】文学与艺术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文学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民族品质和文化脊梁,而艺术造就了华夏文明的独创性与包容性以及独特的美学观。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的陶瓷绘画艺术对华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将古典文学题材融入陶瓷艺术创作,能为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中国古典文学表现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的绘画同样包含着各种形式,工笔画、写意画、岩画、壁画、瓷画等风格共同造就了中国绘画包容而又具有民族特性的绘画形式。
陶瓷绘画是基于陶瓷材料,结合釉料与各种陶瓷绘画颜料形成的诸如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颜色釉瓷等类型的绘画形式,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防水、可长久保存的优势。作画的空间不仅仅拘泥于一个平面上,还可以将画作与陶瓷器皿进行结合。陶瓷绘画的历史久远,究其源流,可以追溯至仰韶时代的远古陶器,远古先民在陶器制品上绘制图案,开创了中华陶瓷绘画的先河。在中华绘画史上,能工巧匠们借助陶瓷制品这一良好的载体,绘制了大量的陶瓷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美术作品的图像性,更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使用价值,真正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一、中国古典文学是陶瓷艺术创作灵感的来源
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知名度很高的素材,如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同时,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许多素材被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传播。2023年夏天,电影《长安三万里》就将古诗融入动画之中,取得很好的成果。类似的传播形式在陶瓷上也有很多运用。如近代大师林风眠曾借鉴《三国演义》中的场景创作了瓷板画《武松杀嫂》,一块系武松举刀, 另一块系潘金莲下跪,寥寥几笔,潘金莲的形象便跃然而出。另外,还有不少以《四美图》为主题的陶瓷绘画,张松茂、戴荣华等都曾经创作过相关佳作,不同的艺术家采取了不同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风格。
陶瓷绘画创作需要丰富的灵感,而灵感的激发又需要有深厚文学修养的积累。古典文学为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借鉴经验,能提升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品味。要感悟古典文学意境,创作者必须走进古典文学,吸收古典文学的精髓。若是没有读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无法感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更无法将意境通过艺术手法再现出来。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要发挥想象力,把古典文学中所反映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并结合不同的陶瓷材质、釉料、肌理等特点,进行校准和反思。
二、古典文学有助于提升陶瓷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既要体现一定的审美倾向,又要融入创作者自身的思考。中国传统绘画除了对技巧的运用外,更强调“气韵生动”,要求以内在的精神体悟来超越外在的形式束缚。所以“文人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提倡“成教化,助人伦”,瓷器上的绘画内容都有深刻的文化含义,并对民众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方复先生创作了许多具有典型历史教育意义的作品,借鉴了许多传统文化素材,如古代的四大贤母教子素材——孟母教子、陶母教子、阳母教子、岳母教子;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上官婉儿、李清照等。通过作品,我们不仅能享受到艺术的美感,而且能增长历史知识,获得一定的教益。
人们常说,画品即人品。艺术創作初看是技巧,再看是修养。以瓷都景德镇的陶瓷为例,其陶瓷绘画历经千年,留下的精品举不胜举,但大多都是没有作者的,原因就是这些精品的官瓷都是按样订做,分工又很细致,每个工匠只负责自己的一道工序,作品也不能融入个人风格,而这些工匠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限。直到近代“珠山八友”的出现,景德镇的瓷画艺术才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与之前的工匠不同,他们博览群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情怀和喜好,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位。如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昭君出塞》,系历史人物典故的人物画,来源于其平日的大量阅读。王大凡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在读书上。他将古典文学中的意境内涵通过他自己的理解转化成笔下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风格各异,性格鲜明,堪称一绝。文学修养和绘画有密切关联,文学的内涵能通过绘画作品来体现,艺术作品因此有了生命。
三、中国古典文学元素在陶瓷绘画作品中的体现
陶瓷绘画作品不仅要再现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还要针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与内涵进行深度、具体的刻画。根据诸多案例,笔者试总结如下:
(一) 历史题材
以景德镇古彩大师方复的作品为例,他创作过大量历史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其作品堪称陶瓷艺术中少有之佳作。他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句形容四大美女的俗语中获得了设计灵感,创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作品《四美图》。在作品中,处于前景的美女神态婀娜,背景用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加以铺陈,整体画面清新秀丽,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
(二)名著题材
四大名著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这些元素在陶瓷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由景泰蓝非遗传承巨匠刘永森老先生与国瓷永丰源联袂创作监制的四大名著转心杯,采用金属珐琅与陶瓷珐琅创意结合工艺,传承非遗景泰蓝工艺,历经多道繁复工序,成就美轮美奂的匠心之作。这套作品内壁分别绘有四大名著主题插画,古韵悠长,赏心悦目。
(三)诗词题材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具备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特点。将诗词用于陶瓷艺术作品设计,能够拓展创作者的思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经典诗句都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常用的元素。诗词带有的文学气息能使得陶瓷更为高雅,同时增强陶瓷的思想内涵;诗词可以表达感情,诗词与陶瓷的结合,使得陶瓷有了“说话”的功能,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直到现代,依然有很多人喜欢用诗词作为瓷器的装饰。陶瓷追求意境美,诗词的运用能够帮助营造氛围,烘托意境,更加清楚简洁地传递出作者的思想。诗词与画面结合,能让观者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心思,增强陶瓷的可观赏性。
(四) 神话或民间故事
神话与民间故事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彰显了文学先辈对于世间万物的想象。传说多来源于民间,在人们广泛流传中形成了固定的故事情节,如牛郎织女、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主要依靠想象而生,而陶瓷作品的创作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如王隆夫创作的粉彩瓷板画 《铁拐李》,其灵感来自元朝无名氏杂剧 《争玉板八仙过海》 中的铁拐李形象。这幅陶瓷作品描绘了“谁云铁拐,行跛长年,芒鞋踏破,醉倒华巅”的经典片段。画面人物仪态自然洒脱,彰显出铁拐李的个性特征。其头顶有一只飞来的蝙蝠,寓意“福来”。作品既有苍劲之感,又有秀雅之风,集诗词、绘画、书法、金石等艺术于一体,可谓独具匠心之作。
四、古典文学在陶瓷中的呈现对当代艺术工作者的要求
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且受众面广,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元素巧妙地呈现在陶瓷艺术中,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古典文学的传播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当代从事陶瓷绘画艺术的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深度探究古典文学与陶瓷艺术结合的路径,让传统的文化更好传承,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这对当代的陶瓷艺术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创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与专业技能
艺术家要了解文学修养与绘画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品不仅要在外观形式呈现美感,更应当传递文化内涵。古典文学题材为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来源。创作者要想更好地结合古典文学题材内容,提升陶瓷艺术创作的意境,就必须具备理解与消化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张大千曾经说过:“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国画家,诗、书、画、印务必样样精到。”从陶瓷绘画创作层面来说,创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创作对象时,应结合相关文献与图片资料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收获更多的创作灵感,让作品具备一定的文学性。此时作品是创作者自身主观意识与艺术文化结合的产物,会具备更高的价值。
(二)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内涵与描绘对象进行类比
中国古典文学的种类与题材非常宽泛,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尊重大众审美观念,从经典题材入手,从而确保作品被更多人理解。对原有古典文学题材进行完善与创新,是陶瓷绘画中常见的绘制手法。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可以凸显陶瓷材质的特色,将其与古典文学进行结合,并且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深度创作。以牡丹为例,它寓意富贵、大气。因其形象饱满、寓意深刻,所以在传统绘画和陶瓷装饰中被广泛运用。在粉彩瓷、青花瓷或新彩工艺中均可见到相关的表现类型。在当代陶艺创作中,艺术家可借用古典文学中牡丹的含义,以当下的图形设计与版式编排的方式进行绘制,凸显出时代的特色。
(三)发挥想象,在创作中把握意境的转化
古典文学中的场景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想要将文字符号准确转换为图形意象,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情地发挥想象与联想,进行二次创作。创作者还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纹饰特色、人物的配饰、发型等元素。例如,“四大美人”是陶瓷艺术创作者常用的古典文学题材。戴荣华、章亮、方复等人都曾创作出各领风骚的作品。由此可见,创作者想象力的差异也会导致其创作出的作品各有不同。
五、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互补共生
典故、神话、诗歌等古典文学经典可以在图形艺术中以多种形式呈现。文学的发展充实了绘画的素材,也提升了图像的内在含义。历史上著名的瓷器艺术作品大都与古典文学有关,如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等。这些图形具有直观的美感特点,能推动古典文学的二次傳播。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在形式与内容上能够互补与共生,陶瓷艺术家便能创作出更具内涵的艺术作品,这对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智鸿. “诗画本一律”——浅谈古典文学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12).
[2] 曹伟德,徐勇. 浅议古典文学对陶瓷艺术创作的影响[J]. 陶瓷研究,2013(z1).
[3] 王智鸿. 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对陶瓷艺术作品创作的影响[J]. 陶瓷学报,2018(4).
[4] 江重焱. 借鉴中融合 升华中转换——浅谈古典诗词对中国画与陶艺创作的影响[J]. 景德镇陶瓷,2008(3).
[5] 余晓燕. 论陶瓷画中诗文的艺术功能[J]. 景德镇陶瓷,2011(2).
[6] 余明华,高常青. 谈谈陶瓷艺术创作如何从古典文学意境中获取营养[J]. 陶瓷研究,2011(1).
作者简介:任航,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陆永青,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博士。
沈洪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杜凡,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