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在德国:君特·艾希的广播剧《笑姑娘》

2024-04-04 04:11黄文君
中国故事 2024年1期
关键词:广播剧

黄文君

【摘要】德国著名广播剧作家君特·艾希参照卫礼贤的《中国民间故事》,创作广播剧《笑姑娘》,将中国的“婴宁故事”搬上了战后德国的广播舞台。艾希借《笑姑娘》为德国听众提供战争伤痛的疗愈之所,又经故事杂糅寄寓铭记历史的谆谆劝诫,并阐发了“弃置文明,重返自然”的道学之思。

【关键词】君特·艾希;广播剧;《笑姑娘》

德国著名诗人、广播剧作家君特·艾希(Günter Eich)先后创作50余部广播剧,获得评论界高度褒奖。人们甚至常以其作品为范例,将所谓的“艾希标尺”作为衡量德国广播剧艺术水平的标准。1956年,艾希从世界文学中取材创作10部广播剧剧本,并命名为“幻想故事”(Phantastische Geschichten)。该系列第5部剧作《笑姑娘》(Das lachende M?dchen)选材于《聊斋志异》中的婴宁故事。艾希的改编使“笑女”形象首次出现在广播剧作中,实现聊斋故事的跨媒介传播。

一、《笑姑娘》来源问题考

自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首次将《聊斋志异》外译以来,德语学者相继出版几十部《聊斋》译本。其中,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中国民间童话》被奉为极具经典性的外译作品。经卫茂平教授考证,艾希的《笑姑娘》有多处翻译与卫礼贤译本一致。譬如,艾希与卫礼贤对“目灼灼似贼”、“游女如云”等句表述相同,均为“blitzende Diebesaugen”、“Wolken von lustwandelnden M?dchen”。對比引文可知,艾希几乎完全移用卫礼贤译本。艾希与卫礼贤均采用归化策略,将文化标记词“欧洲化”以便于德语受众阅读。在《笑姑娘》中,艾希整体上保留了《婴宁》原作的情节,又将另两则中国故事——《旁观因果》与《杜子春》杂糅其中。二则故事文本同样来源于卫礼贤的《中国民间童话》,分别译为《复仇》和《好心道士》。

二、《笑姑娘》与战争历史

(一)东方志怪叙事:战后民众精神疗愈

广播剧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后沦为纳粹政权的宣传工具,文艺生命力逐步停滞。二战摧毁了德国的文化和文学场所,大量作家因收入困境而停止创作。纳粹政权在执政时期大力普及无线电收音机,广播行业得以持续发展。战后广播剧因满足了剧作家的创作需求与普罗大众的文化需求而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门类。

艾希的发小约尔根·埃格布莱希特(Jürgen Eggebrecht)时任北德意志电台下“文化之声”部门的领导人,在他的邀约下艾希为广播电台供稿。《笑姑娘》题材中包含中国鬼怪元素,艾希试图通过营造对东方异域的幻想来转移德国民众的注意力,短暂忘却历史伤痛。艾希还保留了婴宁原住处的诸多乌托邦式特征,是战后重建时期德国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花木密布的南山人迹罕至,秦氏与婴宁虽生活朴素但怡然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则温和无害的“幻想故事”,《笑姑娘》契合了战后德国的时代需要,提供了一处可短暂忘却历史伤痛的歇脚之所。

(二)因果轮回观:超越乌托邦的现实隐喻——铭记历史

艾希借《婴宁》疗愈历史伤痛的同时,有意插入了《旁观因果》,提醒听者不可沉溺于乌托邦幻想,将历史伤痛抛诸脑后。《笑姑娘》中的王服彼时已身处秦氏家中,婴宁不谙人事,竟欲将二人的枕席之语当堂讲出。王服以探究婴宁如何方能不笑为由,讲起《旁观因果》,以马生的叙述视角展开关于因果报应的故事。这则故事教育人不可无端行恶,与广播剧作的道德教化功能相吻合。其次,婴宁对该故事的反应值得玩味——她一如既往笑出了声,并解释说“我笑的不是这个故事”。婴宁之笑其实有所指涉——五十年代的联邦德国虽实现了经济奇迹,却见保守主义风气盛行之势,社会改革等话题成为禁区。战争的伤痛伴随着城市废墟的重建被搁置遗忘,人们不再谈起那段黑暗历史。文学领域不乏逃避时代、选择自我幽闭的写作。艾希借婴宁之口发出一声讥笑,笑现代人竟如王老翁一般,漠视过去所行之恶,不惧历史因果报应。结尾处,王服随婴宁重返村庄,昔日乌托邦已消失不见,唯留秦氏陈尸野外。在艾希笔下,志怪情节竟隐隐透出时代隐喻之意:乌托邦终是幻想,不可沉溺其间,民众仍需反思历史。

三、弃置文明,重返自然——汉学家艾希的道学之思

艾希既是文学家,也是汉学家。他自述与这“奇异且遥远的语言”结缘于与一位中国年轻人的偶遇。年轻人与他相谈甚欢,兴起时甚至讲起了中文。这激起了艾希的好奇心,他决心接近这门“充满神秘的语言”。中国的道家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对艾希的广播剧创作产生影响。

艾希从道家思想中提炼出“弃置文明”的概念,强调重返自然,回归天性。婴宁本生活在南山,天真无邪。王服与婴宁初遇时,婴宁手拿桃花。王服前去寻访婴宁时,发现婴宁家宅周围竹柳桃杏环抱,婴宁出场时更是以花作簪。嫁入王家后,婴宁四处寻求花种,为买花不惜典当家中首饰。花作为媒介,建立起了婴宁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南山人迹罕至,与人类社会相隔绝。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婴宁,天性自然活泼。入世以来,婴宁的自然天性屡屡遭到压制。婴宁因不谙礼数,向邻居露出笑颜,不料勾起其淫欲,招来蜚语。受王母训斥后,婴宁竟不再发笑。其中隐含纯真天性与世俗规范的矛盾冲突,艾希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剧中增加了《杜子春》故事作为注解。在《笑姑娘》中,该故事由秦氏讲述,婴宁听毕却一反常态,未露笑容,从中已隐隐预见自己踏入人世社会行将面临的困境。借杜春与婴宁的经历,艾希肯定了自然天性,批判理性主义和世俗教条对人性的摧残。

艾希在塑造婴宁形象时,多次强调其自然属性,意图加强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他在标题处将婴宁称为“少女”而非“美人”。一方面,这显露出他对20世纪50年代保守主义政策大力推崇古典主义教育的抵触;另一方面,他以中性的“少女”一词,弱化婴宁狐妖之女的身份。

四、结语

君特·艾希的广播剧《笑姑娘》参考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借情节改动与故事杂糅为“婴宁故事”赋予时代意义:一方面,《笑姑娘》中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状态为饱受战争创伤的德国民众提供逃离现实的精神乌托邦;另一方面,通过婴宁的“笑”与“不笑”,讽刺保守主义盛行下逃避历史的风气,反思工业化以来现代社会理性与人性愈加抵牾的现状。同时,艾希阐发其“弃置文明”的道学之思,倡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赫尔穆特·伯蒂格. 四七社——当德国文学书写历史时 [M]. 张晏,马剑,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

[2] 李昌珂,范大灿,主编. 德国文学史:第5卷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 蒲松龄. 聊斋志异 [M]. 于天池,注.北京:中华书局,2022.

[4] 卫茂平. 君特·艾希与中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9.

[5] 卫茂平,马佳欣,郑霞. 异域的召唤: 德国作家与中国文化 [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6] Eich, Günter. Gesammelte Werke: Die H?rspiele 2 [M]. Frankfurt a. M.: Suhrkamp Verlag, 1973.

[7] Hagen, Wolfgang. Das Radio. Zur 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rfunks-Deutschland/USA [M]. Mü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2005.

[8] Wagner, Hans-Ulrich. Günter Eich und der Rundfunk. Essay und Dokumentation [M]. Potsdam: Verlag für Berlin-Brandenburg, 1999.

[9] Wilhelm, Richard. Chinesische Volksm?rchen [M]. Jena: Eugen Diederichs Verlag, 1917.

[10] H?rspiel: Phantastische Geshichten [EB/OL]. [2023-12-5]. https://www.ndr.de/kultur/epg/Hoerspiel-Phantastische-Geschichten,sendung1263096.html.

作者簡介:黄文君,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及启示研究”(20JZD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广播剧
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剧传播新业态分析
广播剧的沉浸式传播分析
论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性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中国现代网络配音研究
——网络广播剧创作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
——以“猫耳FM”为例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