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接地气”的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2024-04-04 14:06孙长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中学教师

【摘 要】新时代应大力弘扬“接地气”的教育家精神,支持和鼓励中学教师开展各种教育實验和探索,关注和研究他们对于区域教育的影响过程与成果。积极鼓励教师采取扎根校园、心无旁骛,立足讲台、深耕易耨,胸怀大爱、有教无类,关照后辈、甘为人梯等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中学教师;教育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7-0026-03

【作者简介】孙长春,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江苏泰州,2255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家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教育之魂。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们身上的教育家精神光耀千载。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力回应,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教育家。我们要在中学教育中大力弘扬和发展“接地气”的教育家精神,支持和鼓励中学教师开展各种教育实验和探索,关注和研究他们对于区域教育的影响过程与成果,为他们喝彩加油、树碑立传。

一、用扎根校园、心无旁骛的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1.扎根校园是一种信念

校园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和根基,扎根校园是教师成长的基本保证。不浮躁、不焦虑、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是一个教师从初出茅庐到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名成熟教师扎根校园的信念之基。陶行知先生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开始他富有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大力主张“到农村去”,办“平民教育”,1927年,他在南京郊外农村创建“晓庄”师范学校,脱下西装,穿上草鞋,开荒办学,一干就是10多年。这样的大教育家就是我们的榜样和楷模。

2.心无旁骛是一种态度

中学教师在自身成长和发展中,需要一种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就是心无旁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其实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工作,在安静的校园里,师生彼此遇见,在同一个时空和磁场中完成教学相长。如果因为一些杂质和噪音,或者是诱惑与纷扰,就背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一个教师必定不能成长为好教师,也必然不能教出好学生,这样的教师一定与教育家精神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我们提倡在中学校园里,校长静心办学,教师潜心教书,长于斯,成于斯,专于斯。

3.长期坚守是一种操守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师就是那深谙耕作原理和具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农夫,这里教师和农夫最大的共性就是长期地、默默地、心甘情愿地守护。长期坚守、静待花开是教师的一种操守,也是教师向教育家精神进发的核心要义。农民如果不按农作物的规律耕种,一味期待庄稼快速生长,甚至拔苗助长,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缺少了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缺少了长期的坚守和静默的守候,无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培养学生,都不能成功,都会走向世俗和平庸。

二、用立足讲台、深耕易耨的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1.立足讲台需一份底气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这是世人对教师的普遍称颂。当然,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课堂了,而是数智赋能、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但这同样需要教师有站稳讲台的能力和底气。立足讲台首先需要教师有专业技能,没有过硬的本领,讲台立不住;立足讲台还需要教师把工作当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样才能在讲台上熠熠生辉;立足讲台更需要教师对自身严格要求,注重修身养性,这样才有底气和骨气,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精神信仰坚持到底。

2.深耕易耨需一份定力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师教书育人必须有深耕易耨的定力,负重前行的动力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力。对中学教师而言,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深耕易耨是不二的法门。面对嫩芽般的一众学子,须得深耕、滴灌、倾注,方能现万千生机;面对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须得踅摸、钻研、投入,方能展万紫千红;面对国家的教育方针,须得凝心、聚神、着力,方能结累累硕果。

3.始终坚持需一份恒心

中学教师要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需要向古人学习。王羲之练书法,把门前的一池清水染成了墨池;他的儿子王献之练书法,用完了院子里整整十八缸水。也正因为这样一种始终坚持的传统,才成就了史上“二王”父子书法家的佳话。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有一颗始终坚持的恒心。一个中学教师即使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距离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也就不远了。

三、用胸怀大爱、有教无类的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1.胸怀大爱必有情怀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造就更多立德树人的“大先生”,就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温度。如张桂梅这样的教育家,就像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命运置她于危崖,她馈人间以芬芳。对于普通而平凡的中学教师而言,也应该主动去追随光、进而成为光、散发光。光虽微,行而能致远;爱虽微,付出必有所偿。

2.有教无类必有智慧

教师关爱学生不仅需要情怀,还需要足够的智慧。教师要尊重每个生命自然生长的特性,充分认识不同学生的家庭、智力、健康状况、年龄、认知水平等各不相同,既要看到差异,又要根据每个个体的差异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提供最佳的成长条件,扬长避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大先生”于漪老师说:“天工造物十分奇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学生的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必须关心。”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最大责任,也需要最大的智慧。

3.孜孜以求必有执着

韩愈在《争臣论》里讲了一个道理:“自古圣人賢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孜孜矻矻就是勤勉不懈,教师的孜孜矻矻是对专业成长的执着追求,更是关爱学生成长的一种内在执念。从哲学上讲,这种执念是通过长期反复不断寻找而得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同时自身的观念又被这种需求管束,相互作用不断上升的过程。很多中学教师做得很辛苦,是因为他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心上,他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找到有差异的育人路径,教师因此愁白了头,因此老花了眼,因此佝偻了背,但仍乐此不疲、孜孜不倦,这便是接地气、有执念的教育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四、用关照后辈、甘为人梯的教育行动践行教育家精神

1.关照后辈乃为传承

“压担子、搭台子、让位子、引路子”,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有一个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前辈教师对后辈教师的关照和呵护是良好生态的关键点和着力点。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师徒关系有别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它是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由师父传授经验,引领徒弟快速成长所形成的新型教师关系。师父“传帮带”的不仅是工作经验,还有思想认识、优良传统、职业操守——传的是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与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职业精神;帮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的是标杆导向,师父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新教师向着立德树人的方向努力。

2.甘为人梯乃为担当

其实,我们的校园里并不缺乏一直默默无闻、潜心育人、关爱后辈、甘为人梯的孺子牛式的教师。被全校近4000名学生授予“最帅校长奖”的江苏省沭阳如东高级中学的校长周桂官,不仅被学生满怀真情地称为“校长爷爷”,还是学校年轻教师的守护人和架梯人。该校有一个传统,每逢老师生日,周桂官一定会送上亲手写的生日贺词;周校长坚持每天上午听四节课,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周校长坚定地认为,教育必须秉持一个“爱”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要爱学生,也要爱老师。这不就是最接地气的教育家精神的真切践行吗!

3.互学共进乃为前瞻

校园里的师徒结对,不仅有着中国传统“师徒制”的优点,更有新的时代内涵,即更加注重师徒间的双向交流输出。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师徒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通过相互磋商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法,精益求精,这既有助于徒弟快速成长,也能促进师父不断进步,更能将双方的专长和知识技艺转化形成组合优势。很多优秀的公开课、竞赛课其实都是“师徒互学共进”的绚丽果实。传承匠心,携手共进,这是面向未来、有着前瞻性的传承与发展理念,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接地气”的教育家精神的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接地气中学教师
教师作品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从“封闭”走向“开放”——北京市远郊区中学教师教育创新的瓶颈与突破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0年“读中国、看世界”阅读主题征文启事
西藏中学教师职业压力指数及其缓解对策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中学教师工作投入问卷的编制
西藏中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其提升建议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