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设计并概念验证了一种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通过人造反射弧来重建“原生感觉”。这款人造智能角膜装备不仅可以模仿眼轮匝肌的收缩,像人类原生角膜一样具有保护、触觉感知和光折射功能,并且拓展了光感知和环境交互能力,为眼睛在光强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供了额外的自适应保护。
图1 将这款人造智能角膜装备在机器人上进行概念验证(图/南开大学 供)
日本研究人员将肌肉组织和人造材料结合,制造出一款双足生物混合机器人。该机器人有一个泡沫浮标顶部和加重的腿,能帮助它在水中直立,骨架主要由可弯曲以适应肌肉运动的硅橡胶制成。研究人员将培养的骨骼肌组织条连接到硅橡胶和该机器人的两条腿上,通过每5 秒腿之间交替进行电刺激其肌肉组织,使生物混合机器人以5.4 毫米/分钟的速度完成了行走。以机器人左腿为锚点,每隔5 秒反复敲击一次右腿,其在62 秒内完成了90°左转。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携手,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改造,使其可将聚乙烯作为食物,并转化为一种与蜘蛛丝织物相似的可生物降解的丝蛋白。这种丝蛋白具有柔韧、无毒、可生物降解等特性,是避免持续塑料污染的绝佳材料,未来有望应用于纺织、医学以及化妆品行业。
图1 双足生物混合机器人(图/东京大学竹内研究室)
可“变形”自适应智能手机采用全可折叠屏幕设计,用户可根据需求将机身按不同比例进行折叠,屏幕也会自动根据折叠位置进行分屏显示。不仅如此,这款手机还设计了一个磁吸式表带组件,用户可将其完全弯曲成一个巨大的“手环”吸附在手腕部使用。手机摄像头还能通过拍摄用户穿着的衣物,借助AI 自动分析衣物的色彩、纹理生成“穿搭壁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