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实践

2024-04-02 20:05张栋杨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轴对称课前预习双减

张栋杨

“双减”政策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课后作业负担。在这种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前预习作为知识学习的起始环节,应该得到重视。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进一步减少课后作业的数量。本文基于“双减”背景,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展开研究,分析了培养初中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在做好课堂学习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方面的重要价值,针对培养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具體对策,希望能够为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课前预习是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预习目标,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的疑惑点和重难点知识的前置环节。我国“双减”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压缩课后作业数量。为了达成既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解决各种问题,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增加课堂学习的知识准备

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基于在预习环节中对各项任务的认知,合理利用不同的预习方法探究数学知识。一般而言,数学课前预习能力具体分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外部环境以及自我心理管理和向他人求助等。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持续提高认知水平以及综合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开展教学工作。

由此不难发现,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准备,全面地了解课前预习的内容、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使其结合自己的真实状况对新学习知识质疑,进一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预习目标以及任务,在预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对比,明确自己在知识预习中出现的不足以及优势。学生的课前预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心理方面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好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双减”背景下对初中生数学预习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学生的预习意识较弱

学生的预习意识,指的是对课前预习环节重要性产生的科学认知,初中生因认知能力和心理方面依旧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尚未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成熟的学习习惯,对于课前预习的价值认知不够充分。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一般会以一种应付的心态应对数学课前预习学习。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预习只对教材进行翻阅,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预习任务,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对预习的目标把握不够精准,尚未掌握正确预习策略,导致课前预习的未能达成既定的目标。

(二)学生缺乏正确的预习指导

数学课前预习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探索学习活动,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正确的预习策略,代表着学生能否突破已有的学习认知的局限。数学课前预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相关理论不难发现,教师提出适度的预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种趣味性的学习体验,但明显超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挑战,则会影响到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从目前初中阶段的数学预习发展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向学生讲解课前预习的各项基础技术,导致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只能够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翻阅,无法利用各种正确方法进行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对比学习,课前预习的学习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教师未布置科学的课前预习任务

教师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引导者和评价者,数学课前学习任务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前预习的具体效果。但部分教师通常只在口头上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将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并未向学生点明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这种过于简单的预习任务,无法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探究,导致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翻阅数学教材。

三、“双减”背景下培养初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策略

(一)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价值

意识是行动落实及改变的先导,初中生对于数学课前预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性尚未形成客观的认知,导致其在心理层面认为课前预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无形中加重了学习负担,即便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也是以一种敷衍态度来应对老师。

为了达成“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减少课后作业数量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提升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前预习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对自己预习的各项成果进行汇报,或者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制作数学手册,发现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单元知识学习完成之后,通过小测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在课前预习中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策略对于自己的数学成绩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思想认同感。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课前预习导学案

导学案作为一种由教师编写的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的,带有明确引导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方案,可以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支持,全方位总结在预习过程中的各种重难点知识以及尚未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需要保障设计的导学案内容带有明显的新颖性、探究性和主体性特征,帮助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问题和训练进行知识探索,让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础性质,观察身边存在的轴对称图形。教师需要在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章节知识点分布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预习导学案,具体如下:

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发现这类图形中的固有特征。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搜集身边常见的各种轴对称图形以及物体,动手尝试建立各种轴对称图形,确保学生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轴对称图形以及最为基础的性质。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准确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其他普通图形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之處。

问题引入:教师需要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其特征。

疑难点总结:该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记录,并在课堂学习时及时向教师、同学寻求帮助,独立或自主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前预习作业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前预习中,作业内容是完成练习题和书上例题,但这种课前预习与学生的课后作业内容并不存在本质区别,也不符合我国“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科学预习作业内容,激发学生参与课前预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基础知识的探索欲望。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查阅性作业。要求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建立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补充各种尚未接触的学习内容,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发展历程等。例如,在学习《正数和负数》这部分知识时,其中会涉及数的产生、发展以及我国古代的算筹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源,并在课堂学习时进行分享。

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料的搜集以及课前交流,在持续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各种手工制作的作业。比如,在学习《设计轴对称图案》这一节知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设计轴对称图案,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利用最为常见的纸和胶棒等材料,制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分组进行观察和探索,进一步分析轴对称图形以及对称轴的性质。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以及操作,将教材中的抽象知识进行具象化转化,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这种动手实践操作和成果展示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意愿。

(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赖学生预习习惯的改变,要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将读、思、练三者有效结合,确保在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对例题的思考过程以及解题方法全方位进行分析,并探讨解答问题所用的知识,回答教材中设置的各种例题。学生也能够将所学的新知识用于对教材问题的解答中,以此对个人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

其次,考虑到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选择采用合作预习探究的方法,确保学生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信心,并且通过相互配合以及共同努力来发挥个人的优势。在小组合作预习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产生相应的愉悦感和体验感,从而增强与其他同学持续合作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体会到通过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

最后,在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置“结对帮扶”的学习方法,两个学生一对一进行帮助,以此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对子或者优等生和中等生结对子等,确保优秀学生能够在持续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锻炼和提升,而学困生则能够在学优生的影响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对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进行调整,中等生的学习品质也能够得到提高。在确定合作对象之后,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综合条件为基础适当调整座位,确保学生能够在帮扶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体验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五)提升预习评价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普遍缺乏对预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能力,尤其是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和评价,即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通常也是通过对比习题的答案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测,整体的方法较为单一。从某种程度上看,除了对比答案之外,学生也可以对个人的预习方法以及预习态度进行反思和评价,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案例示范,引导学生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优势、劣势进行全方位分析,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以及反思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生检查预习作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而并非简单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对其学习自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在检查学生预习成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创新性以及探究性等进行考查,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而对于学生存在的计算失误,应及时进行纠正或者提醒,鼓励学生注意起来。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自行掌握各种基础知识,教师则需要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解答和教学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课后作业负担。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试,以及课前导入环节、预习成果汇报,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对自己学习效果和数学能力发展的价值。在学生形成良好预习意识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预习导学案,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完善的指导,配合资料查找以及手工制作等多元化的课前预习作业,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轴对称课前预习双减
说说轴对称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