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4-04-02 10:52颜欢欢
家长·中 2024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

颜欢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养”成为关键词,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实施教学,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分析了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探寻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发展及学生素养的进阶化前行,推进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将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丰富评价方法,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学习需求,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改变学生浅层探究知识的样态。学生将在语言锻炼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更多的语言文字学习与探索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审美素养,丰富文化感知,健全灵魂、人格,获得更为愉悦的情感及学习体验,达成自身的综合及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推进学生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样态,实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剖析与理解,与文本之间进行深度互动与沟通,持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发展文化自信及审美创造等素养。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是相互對应的,深度学习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有效解决问题,体现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学生基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将完成深度解析,自主处理文本知识,感知文本背后所蕴藏着的人文精神及文化内涵,完成一系列实践性、经验性、动态化的实践探索活动,多角度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有利于调整课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实施课程教学,能有效调整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将基于自身的工作模式进行全面探索,明晰核心素养下教学的变化。如教学目标由局部走向整体,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学内容从理论走向实践,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方式从单边灌输走向双边互动,更强调学习活动的建构性、自主性、实践性,促使学生自主多元地探究知识。由此观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将能得到创新及优化,更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彰显,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自主参与知识生成的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论落后,忽视核心素养培育

现阶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的情况,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教师作为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组织者与实践者,是实践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知与解读情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只关注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渗透,难以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于丰富多元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发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等素养,因此也阻碍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教学过于泛化,难以聚焦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应具有精准化、导向性、全面性。然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于泛化,目标不精准、选点不精确、流程不精简、训练不精当,使整个教学效果比较低下。大部分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与教学用书给出的全文参考教学目标相差无几。教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内容及核心素养内核设计丰富多彩、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后续所展开的教学活动、课堂训练等内容也比较繁杂,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也没有取舍,使整个教学较为单一,没能凸显重点,因此也难以聚焦核心素养,无法体现教学的精准性、高效性与合理性。

(三)评价较为固定,难以评定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各项表现,予以针对性指导。然而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固定、单一,依旧将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完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能力,无法以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评价结果评定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更难以指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推进其获得愉悦且完善的课程学习体验。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指向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教学理念的创新优化,为学生呈现最为理想化的语文课堂,提升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自信心与积极性,能真正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就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从以往的以“知识本位”为主转向为“素养本位”为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并不仅仅将教学任务局限于知识传授模块,而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以此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构建科学且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指向核心素养,彰显学生的学科核心思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等。教师在分析课本教材时,应明确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在自主交流与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为切实地感受并体验文章中的场景和意境,感悟作者情思。基于课本教材的分析基础,教师便可以明确整个课程教学要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先引导学生从对昆虫、草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入手分析作者内心最为真切的情感内核。这样便使整个课程教学重点得到了凸显,指向了从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再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抒情化的语言,融入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使学生层层递进,完成对作者情感思想的逐层认知,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在自主解剖中明晰了文章的内核,参与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实现了高质量学习。

(二)精确教学过程,落实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侧重地实施课程教学,做到目标明确、选点精准、训练有度,全方位落实核心素养,让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大幅提升。因此,教师就要指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创新教学活动,推进学生完成高效实践。

1.指向文化自信实施教学。

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亲近、了解、喜爱文化,在对文化内容的多元解读中加深文本感知的深度与效度,深层体会文本教材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核,丰富自身的文化感知经验,促进文化的传承,全方位达成文化自信素养的培育。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教师要以专业的视角解析这篇课文中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即描述了画中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和桥头的具体场景,最后总结全文,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感悟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画卷,而后运用“放大”功能,放大画卷中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现出来的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街景及当时人们的生活,使学生切身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蕴藏着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结束了课程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再继续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我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画家及代表作品,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圖》等。教师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解析中国传统的书画文化,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将持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2.指向语言运用实施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言训练放置在重要位置,关注学生对词句、俗语、诗句的理解与积累,同时也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迁移。因而教师就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多元表达的契机,使学生完成富有条理的表达与阐述,持续发展语言应用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乡下人家》按照房屋前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时间顺序,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更展现了作者赞扬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的美好品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解析了鸡鸭觅食图、瓜藤攀檐图、雨后春笋图、月落晚餐图等图景,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练笔”活动,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引学生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遣词造句及谋篇布局技法迁移应用,完成“乡下人家冬景图”的描写。这样便能真正地实现读与写的结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语言表达,将自己想象中的乡下人家冬季图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呈现,持续发展学生的语言应用素养,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3.指向思维能力实施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逻辑、富有体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解读与判断,以此达成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课程教学的重点便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能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基于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针对性阅读,发展各项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可以聚焦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整篇课文中,哪几天是详写,哪几天是略写?作者详写、略写排版布局的原因是什么?

如上,教师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为学生设计了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学生将有针对性地完成阅读,找出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所体现出来的北京的春节习俗,同时理清详写及略写的部分,从中分析作者使用这一手法写作的目的,进而完善对文本的解读,发展综合思维能力,提升阅读的效率。

4.指向审美创造实施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挖掘其中的审美要素,引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持续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新课标对审美创造这一素养的具体要求,需要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作品的美,同时能够在口语交际及表达中展现自己心中的美,以此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审美感悟,大幅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要聚焦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引领学生感受整首诗极强的画面感,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维朗读整首诗,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圈画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如空山、松林、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等,结合注释,大致描述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让学生感悟诗词的画面美。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诗的题目入手,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中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结合的特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教师根据具体的古诗词内容,引领学生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加以欣赏,阐释古诗词中别具一格的美,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丰富审美情操,推进其达成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教学评价,提升核心素养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以评价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反哺学生完成针对性地实践探索,提优补差,持续深化核心素养,让整个课堂充分凸显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要求。因而教师就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有侧重点地实施评价,全面反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使得评价与核心素养维度相互对应,支撑学生完成综合性发展。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对作者情感思想的探索,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予以针对性指导,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导向与指引作用。例如,学生根据自己所领悟的作者的情感思想基础,感受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情。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迁移应用,回顾自己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可以通过录制视频解说、写作文、写日记的方式体现。而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成果,分析学生思想情感、语言运用等素养的延伸情况,借此指引学生持续完善自我、升华素养,推进高效教学课堂的打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与创新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意识理念层面清晰地认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晰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核心素养方面的不足,根据不足,对症下药,持续完善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例如,教师要创新理念、精确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评价,以此让教学课堂指向核心素养、落实核心素养、升华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与帮助,开展高水平、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活动,推进学生实现更为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