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术传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创新

2024-04-02 09:52王卓韩冰
山东外语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

王卓 韩冰

[摘要]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进步,中国学术的海外传播已日渐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增强学生的跨学科学术英语能力,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本文结合山东师范大学“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改革,从英语跨学科知识体系养成、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创新、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教学方法创新、跨学科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等层面,思考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创新路径,为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中国学术传播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融学术;学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1002-2643(2024)01-0065-10

Innov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ModelOriented to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WANG Zhuo HAN Bing

Abstract: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strength and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ics overseas communica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topic of high concern at home and abroad. How to enhanc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English ability and tell Chinas “academic” stories well is a huge challenge faced by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Combined with the reform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 “interdisciplinary and academic integrated”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the inno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based in-dept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English thinking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innovative approach of college English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model reform, and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o better serv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integrated; academic communication

1.引言

進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技进步,中国学术的海外传播日渐成为海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2021)。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和国家外语能力的“新外语”建设要求,既要注重国家形象和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力,也要关注学生对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思想和科研的传播能力(蔡基刚,2022:5),而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增强学生的学科学术英语能力和跨学科学术英语能力,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结合山东师范大学的大学英语“跨学科、融学术”创新改革,本文从英语跨学科知识体系养成、跨学科教学组织模式创新、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教学方法创新等层面,思考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创新路径,为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中国学术国际传播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2.“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包括中国文化故事、政治故事、经济故事,也包括中国学术故事和中国科技故事等。而从学术传播视野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则是一个讲好学科故事、跨学科和跨文化故事的学术旅程。

2.1 “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是讲好中国“学术”故事的要求

“只把外语学好不等于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话语能力”(蔡基刚,2022:5)。国际传播能力不仅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更包括以专业知识、专门用途语言、特定学科或领域的话语方式、特定学科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学术写作、交流、发表、讨论、辩论等学术行为。而目前开设的大学通用英语主要以文化交际为主要教学目标,很难满足高层次国际学术传播的要求。同时,在学科交叉融合意义日益凸显、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还需要面对从学科英语教育到跨学科英语教育的巨大挑战。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学术传播能力培养至少应包括三个维度,即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养成和英语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表达、传播的基础。然而,对于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英语国际传播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仅仅关注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讲好中国的“学术”故事,大学生还应该具有英语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基于知识体系的跨学科思辨能力(孙有中,2011;2019)。在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思辨能力均是学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基础。

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和综合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全球的互联性和系统性更加突出,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张德禄、吴连春,2021:45)。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学科移植、学科渗透、学科融合、学科联结已成为当代科学的主导思想方法”(徐炎章,2006:1-2),因此,跨学科教育是知识范畴不断拓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尤其如此。知识范畴的不断拓展使得高等教育的学科从“高度分化”走向“交叉融合”,知识生产从“学科中心”走向“问题导向”,人才培养从“专业教育”迈向“跨学科教育”(刘海涛,2018:6)。可以说,跨学科教育是“四新教育”的核心要求,而跨学科学术英语教育则是助力我国当下“四新”建设、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助力科技创新“走出去”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路径。

2.2 “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学是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提升的需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中国学者,包括大学生,在讲好“学术”故事层面依旧存在不足。我国学者的英文专著、论文写作能力、出版机构的翻译能力等仍有很大欠缺(张庆园,2019)。很多大学毕业生依旧无法适应国家国际化战略需求,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学术国际化战略等方面均存在短板(蔡基刚,2015)。而这也是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国家战略高度,定位大学外语教学任务、使命和意义的原因所在。《指南》“前言”明确指出:“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和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科技、人文等领域进行交流的最主要媒介,是中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资源。”(《指南》,2020:1)

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学术英语需求,笔者团队曾针对所在学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做过问卷调研。在参与问卷的579位同学中,文科学生为295人,占50.95%,理工科学生为284人,占49.05%。问卷中涉及学术英语能力问题7题,涉及通用学术英语需求问题13题。问卷数据显示,79.27%的学生表示在听外国专家用英语做的一般学术讲座时有困难;82.21%的学生表示在阅读英语原版专业教材和专业文献时速度慢,不能快速检索所需要的信息;88.43%学生表示用英语做学术论文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有困难;85.32%学生表示用英语写文献综述、论文摘要和期刊论文等有困难;76.86%学生表示在英语学术写作中不知道如何规避学术剽窃;73.92%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运用恰当的语体进行学术写作;85.32%学生表示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国际期刊论文的研究范式、写作规范和发表要求。从以上调研能够看出,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学术英语能力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渴望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英语水平。而在学科高度交叉、科技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学生只有同时具备了学科英语能力和跨学科英语能力才能表达、解决和传播日益复杂、交叉的学术问题。在“四新”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就是解决好语言和学科融合(Widdowson,1983)、语言和学术思维融通、学科和跨学科汇通等方面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跨学科学术英语教育是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跨学科、融学术”的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从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育的角度看,外语教育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王卓,2018;2019)。外语教育的内在知识体系是以语言、文学、文化等交融交叉建构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性。外语教育的外在知识体系架构在历史、哲学、心理、教育、音乐、美术、舞蹈等人文学科和生物、化学、计算机、数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不仅是外语教育的学习内容,也为其提供了方法论(王卓,2018:66)。可见,外语教育实际上都是在多种不同学科的交叉进行中实现的。外语教育的“内在跨学科性”和“外在跨学科性”意味着,在内容上围绕社会发展、人类生存等重大问题来组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改变以往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进行的知识型教学,形成超越学科界限的教学内容是完全可行的(徐岚等,2018:64)。

基于外语教育的“内在”和“外在”跨学科性理念,笔者所在学院围绕这一理念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分别进行了有效实践,形成了清晰的外语教育跨学科改革脉絡(王卓,2021)。2018年,学院提出“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强化学科和专业融通,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和学科专业平台课教育模式相结合,以解决外语类专业学科属性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的问题,为探索新时代培养符合国家对外战略需求的外语人才提供学理性、策略性、实践性指导。具体实施包括学科专业一体化招生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等环节。这一改革模式的学理基础就是外语教育的“内在跨学科”属性。这一改革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外语“内在跨学科”改革之后,学院着手开展双语双科卓越师范生书院制改革,而这一改革强化的就是外语学科的“外在跨学科”属性。这一改革模式是以现代书院制为培养载体和机制,探索双语(英汉)双科(英语师范专业复合×师范专业)、本硕一体、高质量师范人才培养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以培养我国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行业发展领军人才。

学院不但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融入跨学科理念,而且在课程中也不断融入跨学科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学院的在线共享课《综合英语》教学改革中,从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全面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融通。团队参编的《人文综合英语》教材是根据12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架构并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的,包括历史、艺术、教育、科技等不同语篇,带有鲜明的综合性、融通性和跨学科性。再比如学院建设的国家级一流课程、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美国文学》,重构了美国文学的知识体系,将文学和历史、文学和科学、文学和艺术、文学和政治、文学和教育进行主题融合,构建了五大跨学科教学板块,在文学教学中全面融入跨学科思维和范式(王卓,2023)。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全面贯彻跨学科理念的同时,我院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也不断融入跨学科思维。而“跨学科、融学术”的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模式就是这一改革的全面体现。

4.跨学科、融学术的教学内容改革:大学综合英语中学术英语的有效融入

近几年,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学外语教学一直考虑如何在大学综合英语层面有效融入学术英语,而前期的问卷调研充分表明,學生高度认可学术英语有效融入的模式:79.96%学生认为通用学术英语对从事本专业研究非常重要;82.04%学生认为在讲授大学综合英语课程中应融入通用学术英语知识。围绕大学生英语学术传播能力的三个维度,即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养成和英语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笔者团队做了三个层面的教学创新改革:一是基于“跨学科、融学术”的教学内容整合;二是基于“分级混科”的教学组织融合;三是基于“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创新(见图1)。

4.1 教学内容整合:英语学科知识体系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养成

当大学英语教学从语言走向学科层面之后,整体教学设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笔者团队在传统意义上将学术英语融入大学综合英语课程的尝试已开展多年,但该尝试从本质上说依旧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团队将大学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文本中体现的部分学术英语语言技巧、语篇范式进行了初级的拓展,如借助文本中体现的语篇构建模式,拓展常见学术英语写作范式的基本技巧和常见英语表达;借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讨论活动,拓展补充学术语篇中驳斥他人观点的路径和英文表达等学术语言;借助语篇中对部分图表的表述,拓展学术语篇中柱状图、线形图和饼状图所呈现的数据特征及表达方式等等。

不能说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英语融入没有效果,但强化的仅仅是学术英语的语言层面,依旧存在语言和内容、语言和学科割裂的情况。而大学生们来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众多专业,“他们学外语、用外语就必须具体到所在学科、专业的思想理论”(蔡基刚,2022:5)。当团队开始尝试把“跨学科、融学术”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根据“跨学科、融学术”理念、课程特征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本课程重新定位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见表1):

例如,团队在讲授《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关于网络暴力的文章时,基于跨学科、融学术理念,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分别与语言、学科、跨学科对标:

知识目标:记忆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通用语篇英语表达及语篇范式;理解并记忆本学科problem-solution pattern语篇范式及表达;了解其他学科此主题的学术规范表达;

能力目标:应用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语篇范式,结合本学科专业知识,分析、阐述网络欺凌现象;与其他学科就此主题进行讨论,探讨融合不同学科的解决方法;

素养目标:提升思维的逻辑性,重组学科专业知识,实现跨学科思辨,增强职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中特别提到,结合本学科专业知识分析阐释城市网络欺凌现象;素养目标专门提出提升思维的逻辑性,重组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团队专门设计了真实的主题任务,即依托校园欺凌研究中心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要求学生针对这次会议,根据语篇范式,完成一次从本学科角度探讨该主题的学术报告。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当中,均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见图2)。本轮分班是信工、心理、教育、法学四个学科的学生混合分班,在课前的任务布置当中能够看出,针对不同的学科,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见图2)。例如,对信工专业学生,任务是分析在网络欺凌现象中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对心理学专业学生,是剖析网络欺凌发生的心理因素;对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是分析学校在应对网络欺凌中的作用;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则是阐释国内外相关立法情况。最终,学生们合力完成自己学科和网络欺凌相关知识的一种阐释,最后的任务也和各自的学科相关,并且通过学科交叉共同完成以现实为基础的主题任务。具体如下:

这一课程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们在真实的学术场景中的社会语言能力和学术语用能力,也对学习者的学科知识体系、跨学科知识体系、认识能力等综合素养进行了有效拓展,实现了学术语言与学术素养的融合(龚嵘,2015),而且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并实现了学术语言与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培育。

4.2 教学组织融合:分级混科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整合和跨学科思辨能力的培养,团队在教学组织上采用了“分级混科”的模式。这一模式符合教育部日前下发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到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研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文科教育组织模式”的要求(《指南》,2021:3)。笔者所在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自2016年9月起,就采用分级教学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独立学院的界限,根据学院特色和学生情况采用混合编班,全校17个学院/部(音乐、体育、美术学院单独编班),按照以下六个模块进行了“分级混科”编班:

“混科”既遵循相近学科原则,体现融合性;也鼓励反差学科原则,体现互补性、差异性(王卓,2022:68)。融合性是两个学科深度交叉融通的基础,而差异性是两个学科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动力,从而实现学科之间“动态融合过程”(李艳、朱佳斌,2020:28)。对于跨学科外语教学而言,“混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混科”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基本的课堂组织架构,确保了跨学科教学组织实施;其二,“混科”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跨学科教学素材,为教学内容创新提供了基本元素;其三,“混科”为项目式教学提供了跨学科项目支撑;其四,“混科”为以成果为导向的合作学习提供了研究路径和方法。

4.3 跨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大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跨学科、融学术”教学改革,团队创新了大学英语“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是笔者所在学院从2018年以来倡导的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模式,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和大学外语教学。在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教学中,综合英语教学团队创新了“混合式深度学习圈”教学模式(王卓, 2021:180);在《美國文学》教学中,采用的是“跨学科深度学习圈”模式(王卓, 2021:127);而大学英语则采用了“跨学科项目化深度学习”模式。“深度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提升对核心学术内容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掌握一种学术思维方式。“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何玲、 黎加厚,2005)。可见,“深度学习”本身即具有跨学科性。Mehta & Fine(2019:12)曾指出:“我们的深度学习观建立在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传统的先例。我们认为,更多地跨越这些领域的对话和融通是有益的,因为当大量关联性元素汇聚在一起时,深度学习常常就发生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三种类型的融通—认知和情感、短期和长期、个人和社会——是思考如何创造更深入学习经历的重要基础。”

基于“深度学习”的整体性(王蔷等, 2021)、跨学科性、跨文化性、思辨性、问题导向性等特点,团队在《新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真实的学术任务项目化,依托“分级混科”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以下四个层面实施跨学科深度教学:(1)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各单元主题的深度挖掘探索,将多样化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有效整合;(2) 确立跨文化体验, 重构认知体系。在跨文化情景的体验中批判性地学习思考新思想和各种社会事实,不断建构新的认知体系;(3)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将语言课堂所学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在知识的迁移中实现多学科思想的联系和融合;(4) 基于OBE理念, 建立跨学科学习任务,鼓励跨学科合作学习以及设计并完成任务。

5.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学科、融学术”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是一次外语教育的自我赋能,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这一创新模式得到国内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高度认同。2023年5月,笔者团队以这一教育理念为引领,成立了“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虚拟教研室,全国数十所高校加入该虚拟教研室,共同探讨这一创新理念和实践,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60多年里,中国外语教育一直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我国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出重要贡献(文秋芳、 常小玲,2021)。新时代给外语人提供了更大的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外语人应在讲好校本故事的基础上,讲好中国学术故事,丰富中国故事的内容,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自信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Widdowson, H. 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Mehta,J. & S. Fine. In Search of Deeper Learning: The Quest to Remake the American High School[M].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9.

[3]Wikipedia. Deeper Learning Competencies[EB/OL]. 2018. http://www.hewlett.org/up-loads/documents/Deeper_Learning_Defined_April_2013.pdf.[2023-10-16]

[4]蔡基刚.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光明日报,2015-2-3(14).

[5]蔡基刚. 通用语言还是专门语言:“新外语”建设要融入学科话语[N].光明日报, 2022-3-27(5).

[6]龚嵘.本科生学术英语素养课程的逆向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5,(4): 48-55.

[7]何玲,黎加厚.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8]李艳,朱佳斌.理工科高校如何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基于国内外三所高校的组织模式分析 [J].高等理科教育,2020,(1):28-34.

[9]刘海涛.高等学校跨学科专业设置: 逻辑、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8,(2): 6-11.

[10]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11]孙有中.思辨英语教学原则[J].外语教育与研究,2019,(6):825-837.

[12]孙有中, J. C. Richards. 新未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1.

[13]王蔷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7-25.

[14]王卓.从简单复合到跨学科外语人才培养——谈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18,(3):61-69.

[15]王卓.回归与创新:《国标》视野下高校英语专业外国文学课程体系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9(5):7-12.

[16]王卓.新文科·大外语·新思政:新文科时代学科专业一体化外语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21.

[17]王卓.新文科时代文学与教育学跨学科融通的学科意义、路径及发展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22,(1):65-76.

[18]王卓.《美国文学2》:基于“双跨”理念的“思维重构”[N]. 21世纪英语教育报,2023-5-1(A05).

[19]文秋芳,常小玲.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2):7-19.

[20]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6-2(1).

[21]徐岚,陶涛,周笑南.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基于美国 IGERT 项目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61-68.

[22]徐炎章. 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五) ——论交叉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5):1-2.

[23]张德禄,吴连春.超学科知识的融合模式及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21,(1):45-52.

[24]张庆园.加强学术对外传播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25(4).

(责任编辑:孙炬)

收稿日期: 2023-10-09;修改稿,2023-12-27;本刊修订,2024-01-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四新背景下‘跨学科、融学术大学英语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2022029)和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进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创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1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诗歌和诗学,英语国家族裔文学、英语教育。电子邮箱:wangzhuo_69@sina.com。

韩冰,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电子邮箱:amberhanbing@126.com。

引用信息:王卓,韓冰.面向学术传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跨学科教育模式创新[J].山东外语教学,2024,(1):65-74.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