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双花 王雪梅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须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参与全球治理。本研究以QS世界大学排名前十位的世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从语种开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支撑体系四个维度对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全球胜任力;一流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1002-2643(2024)01-0055-10
A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World-class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Competence
ZHAO Shuanghua WANG Xuemei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Jinan
250014, China; 2. China Center for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Studi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To build a global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we urgently ne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global competence to participate in global governance. Taking the top te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ranked by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from four dimensions: languages offered, objective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curricula, and supporting system,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with global competenc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global competence;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1.引言
2022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大国外交,要做好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工作,统筹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国际区域问题研究人才等的培养(生建学,2022)。但目前我国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工作起步较晚,能有效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相对匮乏。中国在联合国任职人员仅占职员总数的1.25%(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①,人数偏少,职位偏低,结构失衡等现实状况制约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成效。因此,面向国家需求,高等教育要做好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教育支持。
鉴此,各高校相继成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院系、项目基地等,开设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相关的课程、辅修专业等探索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模式(储昭卫,2022)。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外语能力提升,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技能培训,鲜有学者从外语学科视角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本研究拟以排名前10位的世界一流高校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语种开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支撑体系四个方面探索其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提供一定启示。
2.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全球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88年美国发布的《为全球胜任力而教》(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的报告中。2012年,《通过国际教育与国际参与制胜全球》(Succeeding Globally Throug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Engagement)将全球胜任力界定为“个体在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取得成功以及充分参与和应对全球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016年,《清华大学全球战略》提出全球胜任力是“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 2018)认为“全球胜任力作为一个多维度概念,是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成功地运用于全球议题和跨文化情境”。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基于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认知分析力、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反思行动力。
2.2 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学生角度展开的研究,如Peifer等(2023)探讨了全球胜任力培养过程中海外学习投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Han和Zhu(2022)讨论了体验式国际化教育对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作用。Yaccob等(2022)认为全球胜任力融入语言学习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另一类是从教师角度展开的研究,如Kerkhoff 和Cloud (2020)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了教师的全球胜任力感知和教学实践。Wu (2022) 通过案例研究阐释了探究式学习对中国职前教师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作用。
国内以“全球胜任力”为核心概念的研究始于2017年,主要关注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张沿沿等,2017)。此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域外经验介绍。如滕珺等(2018)认为借鉴美国教育政策建构中国“全球胜任力”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自身价值立场和历史传统。第二,课程开发研究。如胡钰、景嘉伊(2018)系统阐述了海外全球胜任力课程开发;刘雨田、陈时见(2019)探讨了美国教师全球胜任力教育认证课程的内涵、目标与实施路径。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研究,既有基于研究型大学的多案例研究(姚威、储昭卫, 2021),也有聚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个案研究(宋岩、李敏辉,2020)。
综上所述,基于外语学科探索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全球胜任力是全球治理人才的核心特征。武汉大学尝试从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支撑体系三个维度构建本科生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体系(明海英,2022)。何艳华、王雪梅(2023)对上海市36所中小學全球胜任力教育规划文件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培养目标是基础,课程体系是核心,校内外交流项目是平台。培养目标决定外语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高度;语种开设决定外语人才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课程设置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据此,本研究拟从语种开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支撑体系四个维度探讨全球胜任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设计
鉴于QS世界大学排名是目前较为综合、权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本研究以2022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为依据,选取综合排名前10的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因相关数据不足,暂不列入研究范围)和芝加哥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外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语种开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支撑体系进行数据收集,时间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1)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在语种开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支撑体系方面的现状如何?(2)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呈现何种特征?
4.数据分析
4.1 语种开设
本研究在相关9所院校的学士学位培养目录中对其语种专业进行检索,具体开设情况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英语为英美两国的母语,不列入语种统计。
由表1可见,哈佛大学开设语种最多,达到42个;其次为芝加哥大学36个,伦敦大学学院31个,斯坦福大学13个。理工类院校语种开设相对较少,如帝国理工学院9种,麻省理工学院仅开设3种。开设语种类型与数量往往同高校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传统有关。此外,外语专业基本在人文学部开设,这有利于打破文科内部的专业壁垒。综合以上数据,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语种开设主要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依据语种通用度开设专业。由于法语和西班牙语为联合国工作语言和官方语言,德语是欧盟最早确定的官方语言之一,因此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成为普遍开设的语种。第二,依据语言谱系开设专业。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东欧研究院开设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俄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和乌克兰语8个专业,基本覆盖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主要语种;芝加哥大学的罗曼语言与文学系专业设置基本涵盖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的语种。第三,依据地理区域开设专业。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语种开设多达11个,基本囊括地中海东岸地区语种。
4.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机构对人的培养和发展所做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一般由目标定位和目标预期构成。目标定位包含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目标预期由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等构成(张鹏等,2022)。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宏观考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中观兼顾高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微观聚焦个体发展需求(修伟、王雪梅,2023)。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色,本研究依据国别、语种专业和学科特点的不同,选取哈佛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具体见表2。
人才目标定位中,知识是基础,能力由知识内化而成,知识和能力最终升华为素养(陈春花等,2021)。由表2可见,知识维度主要包括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帝国理工学院关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教学,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语言教学中。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备STEM素养的人才是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换言之,外语专业融合STEM教学有利于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能力维度包括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就素养而言,哈佛大学强调家国情怀、同理心和跨学科素养;帝国理工学院重视全人教育,促进个体的整体发展。目标预期主要体现在职业方向和职业能力方面。两所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此外,帝国理工学院明确提出毕业生可适应国际化工作场所并获得成功。以芝加哥大学2022届毕业生为例,10%继续深造;86%选择就业,就业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生物、英语、公共政策、国际关系、历史和法学等,部分可入职苹果、亚马逊等大型跨国公司。②
4.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现以伦敦大学学院拉丁语与英语复语专业和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予以阐述说明,见表3。
伦敦大学学院拉丁语和英语专业为复语型专业,拉丁语方向和英语方向的专业课占比相同。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语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拓展论文。授课形式较为多样化,包括课堂讲授、讲座以及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配备1名英语和拉丁语导师,指导其日常学习。学业评价多元化,既有以学年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也有以课堂测试、课程论文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此外,课程论文可代替终结性考试。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由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孙芳、王凯,2019),前两年为通识教育。各专业学分由通识学分、专业学分和选修学分构成。以芝加哥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为例,学生需在通识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和第二外语的学习。系部通过学生提交的专业陈述,指导和监督其课程学习,帮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课程定制。
综上所述,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课程设置以复语型、复合型为主。伦敦大学学院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以复语型为主,包括现代语言与英语专业、拉丁语与英语专业、希腊语与英语专业等。牛津大学法语系除了开设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葡萄牙语/俄语/捷克语等复语型专业之外,还开设法语+人文专业,如法语+哲学、法语+历史学等复合型专业。另一方面,重视通识教育和学生自主性。学生在通识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部专业老师指导,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群。以学分为基础的选课制度赋予学生专业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既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经济状况和就业方向选择主修课程,也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课程学习。
4.4 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主要包括语言平台建设、海外学习与实践以及场馆建设等。第一,重视语言平台建设。以麻省理工学院全球语言(global languages)专业为例,1997年创立在线交流平台Cultura,帮助学生与德国、意大利、墨西哥、俄罗斯、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的语伴在线交流。类似平台还有法语多媒体交互平台(Dans un quartier de Paris),西班牙语短视频平台(Espan ~ a hoy)以及德语核心数据库平台(Berliner sehen)。语言平台提高了语言学习的情境性、交互性和有效性。第二,海外学习与实践形式多样化。除了常规的海外高校交流外,学生也可在海外企业工作、接受海外培训甚至在海外慈善机构或非政府组织担任志愿者,增强了语言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第三,图书馆、博物馆馆藏丰富、资料齐全。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和霍顿图书馆收藏了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相关的文献、历史藏品以及著名作家手稿;还拥有一座日耳曼艺术博物馆。此外,还有高校采取在地国际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斯坦福大学法语和意大利语专业设有“法语之家”和“意大利之家”,邀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工作。
5.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特征及其对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语种专业开设主要以语言谱系、地缘特征以及国家战略为依据。哈佛大学开设的42个语种专业分属凯尔特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以及依据地缘特征开设的东亚语言、南亚语言和近东语言。此外,语种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自2002年起,美国语言旗舰项目(The Language Flagship)就致力于培养具备全球化专业技能的外语人才,并确定了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10种关键语言。毕业生关键语种能力达到专业水平,具备在全球企业、非政府组织及其他领域工作的跨文化理解力。就业方向以政府部门为主,如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等,也包括国际事务、法律、商业等领域。③
鉴此,外语专业在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时,要有学科意识,语种专业布局应充分考虑语系分类、地缘特征和国家战略。具体而言,目前各外语类专业主要依据语种建系导致各语种专业之间相对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文科”建设相悖。因而,外语類专业可考虑系部重组,根据语系建系,如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纳入同一系别,这有利于学生开展二语、三语学习;此外,可考虑将相同区域的语种纳入同一系部,如将日语、韩国语、越南语等语种纳入东亚语言系,以帮助学生在熟悉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提高区域语言能力。此外,语种专业设置还应考虑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语种,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精语言”的复合型全球胜任力外语人才。
第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以全球胜任力为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维度塑造满足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如前所述,世界一流高校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通常以语言文化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为基础,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认知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塑造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同情心、同理心、跨学科素养以及自主发展素养的全球胜任力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外语专业的使命是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为我国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国际交流提供人才支撑(刘铁娃,2023)。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为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尤其是国情知识、国际事务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商科知识等,同时具有批判思维能力、认知分析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外语人才可在掌握多种语言、熟悉不同文化、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全面地参与全球治理。
第三,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跨学科性较强,评价方式多元,选课制度灵活。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以跨专业、跨学科课程为主,既有语言专业内部的跨专业课程,也有语言学科与哲学、历史学的跨专业课程,更有兼具文理的跨学科课程。此外,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专业学业评价方式灵活,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考察方式,或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选课制度将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根据需求选择课程组合,完成自身发展所需的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
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提出通过专业课程重组,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学习,拓展其知识边界。课程设置是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外语专业应依托以文、史、哲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专业和以经、管、法为基础的社会科学专业形成“文文”融合模式(许明武、聂炜,2023),课程设置跨政治学、法学、世界史、理论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学科,涉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全球历史、国际法、国际金融、国际传播等方面。此外,还应注重区域国别课程的模块化与体系化,助力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国情、社情、民情,以服务国家战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评价方式而言,可尝试适当增加以课程论文为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就选课方式而言,可在对国家、社会和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外语专业课程群,助力兼顾个体差异、满足国家全球治理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
第四,现实与虚拟结合,建设立体化资源,丰富外语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教学资源是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是连接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媒介。世界一流高校外语专业既有现实中的“全球化课堂”(global classroom),组织整班学生前往目的语国家进行第二课堂学习,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建全球化课堂(MIT-IAP Shenzhen);也有虚拟课堂,如麻省理工学院的Cultura平台,学生可与不同国家的同伴进行即时跨文化交流。
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要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式支撑体系建设。线下资源主要指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图书馆、博物馆资源以及海外学习、实习和课外实践等活动。线上资源则以数字化学习平台、慕课资源等为主,也可考虑建设跨国在线协作学习平台(冯瑞玲,2023)。外语专业在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时,应对接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充分利用线下真实资源,坚持立体化、多模态原则,为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支撑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做好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外语类高校以及各高校的外语学科是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的主阵地。本研究通过探讨世界一流高校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现状和特征,为我国高校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未来将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为外语专业全球胜任力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注释:
① 详见联合国官网Personnel Statistics, Data as at 31 December 2022. https://digitallibrary.un.org。
② 详见芝加哥大学官网https://rll.uchicago.edu/undergraduate/program-overview。
③ 详见语言旗舰项目官网https://www.thelanguageflagship.org/careers。
参考文献
[1] Han, S.M. & Y.T. Zhu. (Re)conceptualizing “global competence” from the students perspective[J/OL].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022, 22. https://doi.org/10.1080/02188791.2022.2148091.[2023-07-30]
[2]Kerkhoff, S. N. & M. E. Cloud. Equipping teachers with globally competent practices: A mixed methods study on integrating global competence and teac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0, 103. https://doi.org/10.1016/j.ijer.2020.101629.[2023-05-07]
[3]Peifer, J. S., E. Meyer-Lee & G. Taasoobshirazi. Developmental pathways to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3, (2): 257-276.
[4]Wu, X. Fostering Chinese preservice teachers global competence through inquiry learning in glocalized educational context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22, 122.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22.103961.[2023-09-30]
[5]Yaccob, N. S., M. M. Yunus & H. Hashim. The integration of global competence into Malaysia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essons for quality educ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848417.[2023-06-15]
[6]陳春花,尹俊, 刘霄等.共生协同的大学教育模式——基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案例分析[J].大学与学科,2021,(3):70-79.
[7]储昭卫.中国特色的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挑战与应对[J].高等理科教育,2022,(3):99-107.
[8]冯瑞玲.基于跨国在线协作学习的 “外语讲述中国故事 ”课程思政探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3, (3):57-66.
[9]何艳华,王雪梅.教育规划视域下的上海市中小学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3,(5): 3-10.
[10] 胡钰, 景嘉伊.基于海外实践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开发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8,(8): 98-105.
[11]刘铁娃. 提高我国全球治理的能力[N]. 人民日报,2023-4-7 (9).
[12]刘雨田, 陈时见.美国教师教育全球胜任力在线课程设置与实施经验——以全球胜任力认证(GCC)课程为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7): 65-71.
[13]明海英. 推动和促进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A/OL].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2-9-27. http://www.sklib.cn/c/2022-9-27/652878shtml.
[14]生建学.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公费留学创新发展[R]. 中国教育报,2022-12-27(1).
[15]宋岩,李敏辉.学术型研究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以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6):106-113.
[16]孙芳,王凯. 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兼论对我国“金课”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6-10.
[17]滕珺,张婷婷,胡佳怡.培養学生的“全球胜任力”——美国国际教育的政策变迁与理念转化[J].教育研究,2018,(01):142-147+158.
[18]修伟, 王雪梅.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规划70年:路径与动因[J].当代外语研究,2023,(2):124-134+158.
[19]许明武, 聂炜.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文文”融合模式的内涵、学理、路径与向度[J]. 山东外语教学, 2023,(2): 7-16.
[20]姚威, 储昭卫. 新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多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 (23): 21-29.
[21]张鹏, 陈华胜, 陈琳.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阶段演进逻辑及教育实践审思[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 (11): 30-33.
[22]张沿沿, 赵丽, 张舒予. 美国“全球胜任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2017, (10): 90-96.
(责任编辑:孙炬)
收稿日期: 2023-10-04;修改稿,2023-12-25;本刊修订,2024-01-1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学科范式重构研究”(项目编号: 21BYY023)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材法律模块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SD0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双花,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政策与外语教育。电子邮箱:alanazhao@163.com。王雪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政策与外语教育。电子邮箱:wxm97@163.com。
引用信息:赵双花,王雪梅.全球胜任力视域下世界一流大学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4,(1):5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