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娴雅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为主,满堂灌地“教”导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值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的出台促使一线老师对课堂教与学重新思考与定位,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新的理念,力求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探索出有效提升学生素养的方式方法。课题立项以来,笔者积极尝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只有教学评一致,教学才能更具有实效性。一体化的设计能够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习活动的深刻性,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从学习目标的制定、探究任务的设计、评价活动的设定等方面入手,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意义
(一)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利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解题熟练度,学生的学习相对模型化。单一的教学方法、紧张的“教”“学”关系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的授课产生无趣、枯燥的认知,从而降低对数学学习的期待值。在“双减”背景下,教学追求的是“减负增效”和学生素养的真正提升,只有教、学、评三者一体的课堂才真正具有实效。教师要借助“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明确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一体化考虑教学整体构架、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确保“教、学、评”三者整体统一、不脱节。具体来讲,“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引领下设计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开阔自身的认知视野。“教、学、评”一致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障。
(二)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由于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数学课堂缺乏必要的学习氛围,而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教师在目标的统领下可以选择更灵活、多元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整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大任务”,改变学生只是听和记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思考探索、同伴互助中完成“大任务”,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互动的增加意味着学生对數学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既能够与教师积极配合,又能够与同伴互动交流,从而高效完成教学活动。同时,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三者在有效的互动下可以充分结合,进一步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学习活动的深刻性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存在浮于表面的情况,课堂存在假繁荣现象,而这种情况的长时间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让“教、学、评”目标一致,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一体化的教学一改原来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让“学习活动”成为课堂中心,师生围绕目标开展真正的学习。课堂模式的这一调整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针对教与学的评真正融合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性与逻辑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带给学生的自然是思维的锻炼和提升。只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对教与学的评价三者相融合,才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一)多方分析,确定学习目标
在运用“教、学、评”一体化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目标的设定不仅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提示、单元教学要求、课时教学要求,还要重视对班级学生学情的分析,这样才能让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充分吻合。学习目标作为教与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对教与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合学生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师需要在正式教学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高效学习。在对学生的观察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知识讲解,而是喜欢在各种形式的案例中认识知识、理解知识。特别是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结合后,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极大提升,且对知识的掌握力有所加强。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第一,借助电子日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学习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大月、小月、特殊月等知识,并领会如何有技巧地记住每个月份的天数,发展比较、推理等数学思维;第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见到的日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便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带领学生进行正式探索学习。如教师可以设计探索日历的任务,借助电子日历的展示,将每周、每月、每年的日历数据进行整体呈现。日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整体展示能够有效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明晰年、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围绕目标,立足学生的真实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在感受数学实用性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提升数学素养。
(二)紧扣目标,设计探究活动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对“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运用。为了确保应用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研读,如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技能要求、重难点、能力培养等内容,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实施过程是有效的。并且,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使教学效用得以充分发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几分之一与几分之几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分比萨”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验进行学习,创设“分割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种不同形状的比萨,便于单独售卖”的情境,引入1/2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学过圆的相关知识,但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在切割圆形比萨时怎样可以将其平分。在探究环节,学生会发现多种切法,如沿着对角线切割、沿着长切割、沿着宽切割等,都可以平均分出大小一致的两份比萨。完成初步认识后,教师继续提问学生:“同学们,经过对比萨的分割,你觉得怎样分才能得到1/2呢?”学生结合探究过程思考,自然就明白要平均分,1/2是将整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接着,教师继续借助“分比萨”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对几分之一分法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如在吃比萨时,小红吃了比萨的1/3,小华吃了剩下比萨的一半,最后剩下的比萨被小李全部吃掉,请问三个人分别吃了该比萨的几分之几?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画一画,最终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对教师而言,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其产生教学激情、全身心投入教学的重要条件;对学生而言,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而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教师会更有激情完成教学活动,这是教学共进、教学相长的过程。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对以下知识的学习:第一,熟悉有难度的搭配问题,能够学会化抽象为具象;第二,借助图形连线过程,学会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学会运用文字法、图形法等方法;第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对问题的分析和梳理,建立起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意识与习惯。对此,教师要借助情境创设法,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完成上述知识的学习。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某位同学在儿童节这天进行的三项活动:模特走秀穿新衣、吃饭、动物园半日游。如在第一项活动中,先展示的是不同类型的衣服,学生需要根据该同学的需求为其搭配合适的衣服。可选择的衣物有衬衫、连衣裙、长裤、短裙、长袖等,在选择时,上装与下装每次只能选择一件,學生要思考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种穿搭形式。其次,在学生完成基本的穿搭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搭配成果,以此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的是三者融合,因此,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围绕目标设计探究任务,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在教学中适时讲解,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具体的情境进行呈现。只有“教、学、评”一致,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积累基本经验、感悟基本思想,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即时评价,优化教学反馈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评价”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将评价要素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让评价与“教”和“学”融为一体,有学者称这种评价为“嵌入式”评价。对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表现的即时评价,让学生准确认知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数学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建议指导”的形式,让学生在有良好学习体验的前提下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意见,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有效调整。只有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一定的锻炼,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有效落实课堂评价,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结合学习目标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价目标,再结合评价目标确定评价任务、选择评价手段。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本单元在学生掌握表内乘、除法及一位数乘多位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扎实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口算除法、笔算除法、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内容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基于对单元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教师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后进一步细化课时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熟练,教师要借助教学活动的开展,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学生及时反馈。首先,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如随机列出口算题目,让学生抢答。
师:56÷8=?
生:7。
师:400除以5的商是?
生:80。
如果学生又快又准确地做出回答,便说明学生做到了充分预习,教师需要给予其积极正向的评价,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动力。如果有的学生抢到了回答的机会,却没有回答正确,教师要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帮助其找到未回答正确的原因,是太紧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清晰?这样,虽然学生没有做出正确回答,也能够从参与中获得学习反馈。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即时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以判断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知识点,并结合学生给出的回答给予其有效反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取得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能够融“教、学、评”为一体,让“教、学、评”三者高度一致,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等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时注重情境创设、“大任务”设计、信息技术辅助、评价设计等,优化教学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教师才能适时调整策略,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化、高质化,从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注: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Z2022GH05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