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诠释与实施路径

2024-04-01 07:23颜文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县域耦合高质量

颜文华

(洛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受“城市中心主义”发展逻辑等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和要素链等都主要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大型都市或国家中心城市。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长期挤压,尤其是后发地区县域经济短板更加明显[2]。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县域GDP虽稳定增长,但占全国GDP比重持续下降,且县域间GDP差距显著,2016—2020年,百强县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但同期全国县域GDP的占比却从44.5%下降到38%[3]。壹城智库发布的《2021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客观上看,县域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51.63%,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37.9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54%。县域与城市相比发展差距巨大,千亿元级别的县域大多分布在国家重点发展的城市群里。与此同时,1501个县域(占比约为80%)的经济规模低于300亿元,还有70多个经济规模低于10亿元的“微型”县域[4]。虽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但县域经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县域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战场,还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又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

不同地区的县域,其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有所不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要关注基于这种客观差异基础上的有效的发展路径选择。在众多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中,以县域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不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生态优势较为突出的县域的重要战略路径选择,尤其是位于生态功能区的县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探索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的关系,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如:杨梅等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分析了武隆县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5]; 李永强和冯淑慧指出,阳朔县旅游产业和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6]; 陈晓艳等指出,县域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每增长1%,将会带动邻近县域入境和国内旅游经济分别增长0.192%和0.249%[7]; 穆学青等指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高级化、交通通达性、市场需求规模和政府干预是云南边境地区旅游扶贫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信息化对旅游扶贫效率具有负向影响[8]; 戴学锋和杨明月以溧阳市为例,研究了全域旅游引领下的县域治理模式创新[9]; 杨梅等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管理域选取了8个关键评价指标作为条件变量,探究全域旅游发展对县域脱贫的多重影响因素的组合效应[10]; 张大鹏等指出,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对绝对贫困减缓效应明显,但存在明显的族群差异[11]。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在肯定了县域旅游对县域经济积极作用的同时,忽视了理论层面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对其实施路径也缺乏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尝试思考县域旅游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合理合规性,探索其内在逻辑; 并从旅游经济和县域经济都涉及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切入,探讨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二、逻辑诠释:县域旅游是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与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有赖于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与制度框架[5]。在对我国有关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厘清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对充分理解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作用。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流动性等特征的典型产业[12-14]。旅游产品也被广泛认为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同在性”[15]。县域旅游缘何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其内在逻辑在于旅游自身特性使得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具备可能性,两者的融合又随着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使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同时,伴随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在地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和县域大产业生态系统不断延伸、提档和一体发展,使县域经济与县域旅游进一步深度融合,实现县域旅游不断循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见图1)。

图1 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建构

(一)旅游的“同时性”和“同在性”能够推动在地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形成与发展

旅游所具有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和“同在性”,使得县域旅游流及其所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县域空间在地汇聚并转化为在地化旅游及相关产业价值链,推动县域在地化发展。县域旅游越是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内部经济要素结构、产业与消费结构就越优化[16],旅游资源转换效率越高[17],旅游产业外部与县域其他产业的融合也越深,县域空间旅游产业系统内的价值增值与系统外的价值溢出效应就会更加明显,从而减少县域要素资源单向流出,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一体发展、深度融合,进而使县域在地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得以最大程度地优化。

(二)旅游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能够推动县域大产业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

旅游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得旅游业可以与县域空间各类经济载体融合共生成为大产业生态系统。田里和刘亮指出,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开放性强、边界性弱的经济部门,发展旅游业能够带动其他诸多行业转向旅游服务[18]。县域旅游越是高质量发展,旅游产业系统内外、县域城乡两地、县内国内市场三大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循环互动越畅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系统结合[19],“旅游+”与“+旅游”越能深度推进并走向共生发展,越能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耦合,从而形成以旅游为平台的县域大产业生态系统。这种类型的大产业生态系统并非旅游一业独大,出现“资源诅咒效应”,而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以旅游为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平台或桥梁,带动县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大产业体系。

(三)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耦合使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20],是以促进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发展[21]。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耦合,既能促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又因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而助推县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两者耦合越紧密,越有助于形成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22]。一方面,深度耦合给县域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旅游目的地居民与游客友好相处的良好环境氛围得以形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供给的地方化、特色化和多元化能够在县域空间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实现旅游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均衡,使游客的旅游质量更高,进一步促进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高质量以助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使命[23],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的高水平发展。伴随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与县域旅游耦合越紧密,越能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高水平均衡,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正义兼顾,人—地关系更和谐,实现人民共享美好生态; 越能促进旅游流在县域空间的全方位价值转化和旅游乘数效应的全面释放,使经济效益与文化自信兼顾,主—客关系更和谐,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越能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县内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循环流动,使经济效率与社会正义兼顾,城—乡关系更和谐,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越能促进县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的高水平发展,使县域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高、生活更美好。

综上所述,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耦合使县域产业优势更突出、产业特色更鲜明、产业结构更优良、效益更高,实现供需高水平均衡和“四生”高水平发展,并使游客的旅游质量更高、县域居民的生活更美好,进而循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路径:以“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

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无论是县域旅游,还是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都是建立在独特的产业链、畅通的供应链、强劲的创新链、活跃的要素链和完善的制度链等基础上的。研究者们认为,产业化不强、供应链短缺、创新驱动弱、要素配置效率低和制度保障不足等,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24-27]。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山西、河南等地的实践揭示了“五链”耦合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8],高质量发展的依托和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驱动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奠基工作[29-30]。构建有利于激活市场主体和保障各方利益的制度链或政策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转型需要激活生产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31-32]。楼阳生在山西、河南省委系列会议和《经济日报》等刊文中多次提出,要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完善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健全制度链,加快“五链”深度耦合,推进高质量发展。乔金燕[33]、卫国锋[34]认为,要破解存在的痛点、堵点、难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重塑产业链、提升创新链、畅通供应链、优化要素链、完善制度链,推动“五链”深度耦合。因此,以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制度链“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五链’耦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模式,是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实施路径(具体见图2)。

图2 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机制

(一)更新融合理念

要更新和转变融合理念,强化共生发展、全球价值链、平台化发展和人民中心等理念。共生理论建构了以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为基本要素的共生系统理论架构,广泛运用于产业融合发展中。遵循共生发展理念,以做大旅游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主线,依托要素链,充分发挥创新链和制度链的推拉作用,不断优化县域产业共生环境,充分激活产业共生单元能量,促进县域各类产业互为补充、共享共创发展所需资源、共同做大县域产业共生体系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全球价值链理念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要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结构、功能等问题,科学定位全球价值链分工[35]。作为县域经济,要基于县域资源禀赋,充分思考县域旅游和县域经济应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扮演怎样的独特角色,从而凝练县域产业特色,塑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同时,也要看到旅游经济具有较强脆弱性[36],建设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不是追求旅游一业独大。要遵循平台化发展理念,把县域旅游做成汇聚县域内外要素资源,整合上游并赋能下游的县域经济赋能大平台。旅游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理念[37]。因此,建设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促进“五链”耦合进程中始终以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和广大游客美好旅游为价值遵循。

(二)激活融合主体

以“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要充分激活各级政府、城乡居民、投资商、运营商与产业协会等主要融合主体,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共同作用。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利益相关者众多,既需要领导者树立互利共赢的理念来协调内外关系,也需要构建各类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价值共创生态系统动态网络[38]。因此,各级政府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合理布局要素链并创新制度链,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充分吸引乡贤、大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等回乡返乡创业、运营,鼓励支持头部运营商、产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参与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活动,共同打造旅游价值共创体。

(三)聚焦融合方向

推进以县域旅游为平台的县域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业态、新兴业态和未来业态的差异化、集群化、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现代化,是以“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全国具备建设文化和旅游专业功能县基础条件的县域数量多,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与体验,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集群化旅游产业链条、规模化旅游服务,决定着旅游供给质量[39],对于县域旅游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融合发展要善于在旅游产品端、旅游原材料或装备设备供应端、现代综合服务端等方面寻找差异,形成区域范围内优势突出的以旅游为平台的特色产业集群。智慧化升级和绿色化转型是中国县域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思路[40],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产业功能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发挥创新链和要素链的作用,共同聚焦产业绿色化与智慧化转型,注重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和产业数字化运营创新,增强旅游经济韧性和县域经济稳定性; 共同促进产业链与供应链提档升级,着力高品质产品和现代化服务的谋篇布局。

(四)扩宽融合场域

旅游产业系统内外、县域城乡两地、县内国内市场是以“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实践场域,这三大场域的循环互动有助于形成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发展格局。基于共生发展理念,以旅游业为平台的县域产业链与供应链拓展提升应以创新为驱动,在这三大场域围绕研发设计、开发建设、设备制造与原材料供应、土特产品与周边产品生产与销售、广告宣传、销售推广、游客综合服务、数字化建设、现代运营管理等全链条、全环节寻找融合点、延长融合链、拓宽融合体,促进在地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和县域大产业生态系统不断提档升级。要素链和制度链围绕促进三大场域循环流动进行制度创新,提供充分政策激励与保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要素单向流出。

(五)提升融合动力

在“单链”拓展提升的基础上推进“五链”一体融合,是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力。第一,充分发掘当地资源塑造特色旅游品牌和以旅游为平台的各类品牌集群,通过品牌运营,推进传统业态、新兴业态和未来业态的横联纵延、跨行业跨地域融合提档,不断做优产业链,打造耦合主战场。第二,以智慧赋能创意创新为核心,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运营管理创新、产业平台创新,不断做强创新链,增强耦合驱动力。第三,围绕旅游品牌塑造,强化在地化集中供应,通过设备设施供应、能源材料供应、人员技术供应、商品服务供应等全方面在地化供应,做大供应链,夯实耦合供应端。第四,构建统一要素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促进旅游资源、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41]在三大场域自由循环流动,做活要素链,提升耦合支撑力。第五,强化制度的适度超前创新和制度联动,通过完善供给型制度、需求型制度、环境型制度等,做新制度链,巩固耦合保障力。第六,推进“五链”整体以创新链为轴,像车轮一样循环滚动优化,不断推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五链’耦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模式,在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结论

明确县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对于位于生态功能区的广大县域坚定旅游发展信心、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致力于揭示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合理合规性,并探索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主要结论有二。

第一,基于旅游的同时性、同在性和综合性、开放性等自身特性分析,得出旅游自身特性使得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具备可能性,两者的融合又随着县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使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现实。这一结论是孙九霞等[42]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拓展和深化,深入揭示了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说明了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源于旅游自身特性,核心在于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并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循环促进。

第二,本文基于这种逻辑关系,结合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性发展基础,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和楼阳生书记在山西、河南的相关实践,得出以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促进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五链’耦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模式,是县域旅游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行实施路径,并从融合理念、融合主体、融合场域、融合方向、融合动力五个方面研究了具体实践方式。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不仅指明了县域旅游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在于“五链”耦合,而且指明了县域旅游通过“五链”耦合实现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借鉴。

猜你喜欢
县域耦合高质量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