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裂痕与重构:山东莒县查拳的非遗传承论绎

2024-04-01 07:36谢智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莒县体育文化

庄 园,谢智学

(1.岭南大学 体育学院,韩国 庆山 38541; 2.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而融民族文化、智慧、精神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武术是体育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积极响应全球非遗的保护趋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博物馆,形成一套四级保护体系。20世纪80年代,流传国内各地“源头可考、拳理明晰、独具风格、自成一体”的武术拳种共129个[1]。莒县查拳是山东省非遗,亦是国家级非遗“查拳”的分支流派,属查密尔小架子拳。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今,莒县查拳面临传承发展的难题。本文梳理莒县查拳的发展轨迹并审视其当代非遗价值意蕴,探寻其传承重构路径,同时为中华武术非遗项目提供借鉴。

一、莒县查拳的非遗概述

(一)莒县查拳的文化生境与寻根溯源

作为莒国故都的莒县地处鲁东南,现隶属山东省日照市,夏代之前为“莒部落”,周代建“莒国”,境内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遗迹星罗棋布,其孕育而成的“莒文化”为古老东夷文化的重要历史印证,与齐、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古文化”。古往今来,莒县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众多民间民俗文化在其境内和谐共生,碰撞出动态平衡的多元文化体系。查拳在莒县这片沃土之上流传,其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郁勃,拳艺内容与武术文化积淀日益丰富,成就了多元一体的拳艺格局。

有关查拳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存在着层累结构的进化轨迹,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查拳创始人查密,鲁西冠邑有故居,流传民间数百年,歌颂前人留绝技”。查拳早期主要以血缘、地缘认同维度来支撑传承纽带,即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学艺为主导途径,是故派生出“张式”“杨式”“李式”等派别。莒县查拳属冠县“杨式”查拳,新中国成立后由第七代查拳大师萧羲之传入,起初主要流传在莒县城阳镇南关,后遍及莒县境内。在莒期间,萧羲之不断打破民族地域传承观念,无论地域无论民族,皆倾心传授查拳,他的弟子庄会升是目前莒县唯一精通查拳全艺之人。庄会升先后义务授徒五千余人,为这一拳种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二)莒县查拳的技术特点与传承现状

查拳多以腿法见长,乃北腿之主要代表,历经数百年繁衍,现在发展成了集查、滑、炮、洪、腿于一个体系的拳法,技术系统完整,功法全面。莒县查拳基本功有五步拳、十路弹腿、十路弹臂,徒手套路有正拳十路、副拳两路、滑拳三路、炮拳三路、腿拳一路、洪拳三路、黑虎查拳、十二生肖养身功。在演练风格及技法特色上,继承传统武术踢、打、摔、拿、跳、跌、扑等基本动作,模仿龙、虎、鹰、蛇、鹤、猴等动物的形态,与手、眼、身、法、步配合运用,形成刚烈、雄壮、舒展、大方的风格特点。

师门谱系相当于武术门派的“师徒档案”,也就是所谓的“传承谱系”,它记录了每一个习武者的个人信息、师承关系、辈分高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某一师门或拳种的传衍脉络之体现。莒县查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根据《日照非遗概览》及传承人庄会升的访谈补充,整理出莒县查拳传承谱系,见表1。

表1 现代莒县查拳传承谱系

许多体育非遗项目发源年代久远,通过言传身教、长久研习以传承其技艺,是不稳定的“活态文化”[2],随着时代环境辩证式的互为适应,“趣缘”“业缘”认同成为传承纽带的补充与延伸,“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封闭守旧观念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泛血缘关系的“师父-徒弟”模式亦逐步瓦解,于莒县查拳而言,师徒型传承已不再是主流。

二、莒县查拳的非遗传承价值

(一)历史孕育:独立存续的空间价值

人类学中的“文化空间”既是文化所在的自然场,又是人类建造的文化场,亦是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莒县查拳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就是在其孕育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塑造新的存在样态,并于多学科、多视角的融合下,形成自身文化的独特汇聚与流动过程的。那么用来习练或者展示查拳文化元素的“空间”,就是以地点和时间为主导所赋予查拳的“身体性话语”,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兼容和交叉性。具言之,莒县查拳体育文化空间主要有三种传承方式:其一,以村落、社区、寺庙、学校等固定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 其二,以表演、比赛、庆典、集会等时间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 其三,以影视作品、舞台剧、网络视频等借助一定媒介的虚拟场域为主导进行传承。这些文化空间所承载的是当地人民以共同经济发展水平、心理、语言、信仰为基础的价值认同习惯,其与众不同的空间文化内涵在于莒县查拳体育传统的沿袭与当地民俗性的彰显,特别是在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下,经济上的富裕及意识上的改变使莒县查拳更具民族记忆母体痕迹,从而促使人们通过继续习练查拳,将身体实践与社会记忆相关联,以满足建构、传达和维系集体情感、集体心理的空间需要。

(二)崇德开放:“莒文化”外延价值体现

文化宛如同心圆,其核心是区分并支撑不同文化的主体,围绕此核心汇聚了诸多文化要素,构成一个文化体、文化圈[3]。“莒文化”是莒地孕育的地域性文化形态,并非仅限于先莒时期和春秋时期的古文化,还包括与今时莒县人民日常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莒县查拳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流传的,这亦是文化生态系统内交融互适的表征。新时代,价值理性诉求逐步衰弱,更应具备《吕氏春秋·直谏》中“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所述“毋忘在莒”的精神品质,也正如莒县查拳弟子所信奉的“天地君亲师”[4]。查拳弟子将自己的感激敬畏之心融于信仰之中,亦是莒文化外延价值的展现,诠释着勿忘初衷的精神内涵。毋庸置疑,文化接触实现了不被占有的互融与碰撞,实现了价值及意义的传递,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莒县查拳不仅具有崇德开放的文化底蕴,在质朴精湛的非遗中更蕴含对其发展起到“作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津梁”的秉要执本之力,从因果关系的哲学辩证看,这亦是莒县查拳所凸显的与莒文化境遇之间的应答。

(三)理一分殊:多元耦合的现代价值

文化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文化要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展现出多样且关键的价值和功能[5],洞察莒县查拳文化分层的内在价值规律,其主要有四层。其一,制度文化层面。作为中国传统拳术的查拳,于“外”讲究身体技艺的修身实践,于“内”更讲求通过身体实践而达到修心与精神升华[6],其“十二生肖养身功”通过模仿动物动作形态创编而成,具有《黄帝内经》之“形与神俱,以养长生”等理念,亦是查拳内外属性推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应然之举与实然之责。其二,物质文化层面。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从“遗产”到“资源”的理念,莒县查拳亦是通过比赛、表演、教学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将动作技术和艺术表现融入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中,进而拉动教育、体育、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融入当今社会物质文化层面价值的转化。其三,行为文化层面。非遗的某些要素在社会群体的情感与思想认同方面,发挥着借鉴和身份确认的作用[7]。莒县查拳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浪潮中已打破地域性传承滞碍,传承空间及方式也随之改变。譬如莒县查拳进校园活动实现教育价值与学校体育相融合,使学生在体验中华传统武术和文化深层内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民族的自豪与归属感,于无形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四,心态文化层面。孔子的“张”与“弛”学说生动地诠释了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必要性。从这一观念出发,查拳皆具修身与修心功效,练习查拳能够使人们从日常工作的束缚中得以解放,实现心灵的调和、压力的缓解和情绪的优化,进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莒县查拳的非遗传承裂痕

(一)存在非遗保护的社会化问题:传承人群流失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赖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特定的时期诠释着特定的功能,彰显其时的民风民俗和社会风貌[8]。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都或多或少存在社会化问题,即受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传统的传承方式已然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过去的莒县查拳习练时间是在农闲季节,人们在闲暇时间跟随师父习文练武。如今农业科技化生产使农村解放了生产力,民众逐渐离开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原生场域,更多的青年群体选择离开故土外出发展,人口结构变迁随之显现,亦使莒县查拳传习人群流失严重,于后继无人的现实窘境中逐渐失去传承基础。

(二)具有非遗保护的思想化现象:传承代际萎缩

由人创造的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也以人的自主发挥为基础,非遗传承人既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和逻辑起点,同时还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根基与灵魂。从现实情况来看,莒县查拳传承的代际萎缩是其传承裂痕最为突出的体现,目前经常练拳的人大多年事已高,能够掌握查拳特点与精髓的拳师仅有庄会升。

(三)位于非遗保护的边缘化位置:传承路径过窄

有些体育非遗活动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渐次消亡,有些则渐次走向由“兴盛”到“生存”的发展转折。在市场化、现代化的裹挟下,工具理性成为社会意识主导力量,消费文化趋势重塑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莒县查拳的传承路径也无法避免地呈现了“脱域”现象。为此从资本逻辑上把握当前莒县查拳传承体系的生成机制与互联结构,通过梳理文献及实地调研,将莒县查拳主要传承路径大致分为传统传承、公益汇演、武术比赛、网络传播、营利表演、校园查拳这六类方式。调研结果显示,传统传承方式依旧是最主要的方式,紧随其后的是公益汇演,而现代社会最热衷的网络传播方式和非遗项目生存最根本的营利表演方式却参与极少。不言而喻,莒县查拳传承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但又存在一定非遗保护的边缘性问题,即传承路径不平衡。对莒县查拳传承人来说,传承文化是莒县查拳发展的本质命题,但经济利益则是传承查拳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先决条件,传承路径过于公益化使查拳传承者的利益难以保持平衡。换言之,即传承者个体会不可避免地从资本增值角度考虑现实问题,唯有在获取一定回馈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发生传承行为。

四、莒县查拳的非遗传承重构

(一)创新传播途径,拓宽传承脉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主体,莒县查拳的社会化问题使其传承主体流失严重。鉴于此,推动莒县查拳体育文化与创新传播途径来拓宽传承区域一体化,是当前非遗项目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进程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唯有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武术发展相结合,方能推动莒县查拳向新型传承脉络方向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演进和“融媒体”理念的日益兴盛,各种媒体交叉整合形成新的传播生态圈,同时场地的便利化、时间的自由化、人员的不受限制性等因素,为莒县查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平台与发展空间。在拓展莒县查拳新媒体传播脉络中,管理者可精准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优质内容素材,进行“遍地开花式”的传播推送,进而达到1+1≥2的实际效果; 传承人可采用云端直播、录播等方式进行授课,让更多人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莒县查拳; 习练者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莒县查拳交流网站等,使查拳学习者自由交流自身学习经历,互相督促坚持练习。通过管理者、传承人、习练者三方共同努力,逐步提高查拳传承主体数量,使非遗保护落实到人。

(二)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

莒县查拳蕴含着中华武术文化内核和强健、中和、永续的天地精神。面对多元文化传播,其传承可顺势而为,立足人民体育需求,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发展道路。在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设计者、规划者及管理者的角色职能。中国向来有“礼”“俗”结合的礼治社会传统,要立足文化自信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莒县查拳长远发展战略; 同时做好基层保障,落实乡村传承人待遇补贴,减轻传承人的经济压力。

日照非遗保护中心应采取“理实并重、多点开花”的策略方针。于“理”,应以社区及村落为模块,定期开展查拳文化的宣传、推广、交流等工作,唤醒内外兼修本源思想。于“实”,应以查拳的健身、娱乐、养生功能与“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相适配,在文化输入和身体践行中,渐次激发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进而不断形成新的传承主体,以满足新时代莒县查拳传承的人才需求。在学校层面,莒县教育局应做好非遗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学校支持、武术协会参与,以地域非遗保护为主要支撑融入学校体育推广发展,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协同联动,形成一个综合的教育生态圈,助力学生在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赛事锻炼等多维育人体系中实现教育的协同增效。

(三)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莒县查拳开拓经济市场取决于其文化价值、地域文明以及时代发展等多种因素,持续发展的策略亦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融入体育旅游资源开放共享。莒县查拳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应借鉴国内外利用旅游精品线路带动非遗项目的成功经验,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便是韩国著名旅游线路“江南”,于2015年伊始便和国技院共同运营跆拳道定期展演活动,进而为韩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9]。日照市有着“水上运动之都”的美誉,连续四年入选“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境内有许多旖旎绚丽的风景,其海滨山岳行体育休闲旅游线路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将莒县查拳设计融入日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当中,通过展演创造实与虚的意境,使旅游者如入鸢飞鱼跃之境,同时,亦使莒县查拳于高速流变的社会中寻找新时代的系泊点。二是研发莒县查拳文化的消费品。深入落实《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政府要和体育、文创、工艺企业等联合研发受众可接受的多种类型消费品,将莒县查拳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数字产品、文化服务产品以及发明、专利、商标等无形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共享的同时服务于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如此,以体旅路线为龙头,以文化消费品为保障,形成互惠共利的良性互动局面,从而保持与时代同步同行,切实为莒县查拳提供稳固的发展基础与前行动力。

五、结语

传承是莒县查拳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有序传承一方面体现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是其生命力的反映。从非遗层面来审视莒县查拳的“传”与“承”,不仅可以窥知莒县查拳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存在的共性裂痕,也可使其客观存在的本真性淡化、文化认同式微、无法自给自足等问题得到更加具象化的呈现,而且,发现其所蕴含的“莒文化”哲学思想空间和现代多元价值亦是莒地人民由心而发的一种外在表达。文化不是静态的,它必然要在新的环境中被新生代加以创造。在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给予一定规划与支持,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满足社会需要,通过创新传播渠道、促进体旅融合、走进学校体育、普及全民健身等多元联动、协调运作,使莒县查拳在新时代实现转型发展与活态延续。

猜你喜欢
莒县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山东省莒县2003—2013年登记结核病流行特征及DOTS策略实施效果的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