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麻醉中艾司氯胺酮结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作用及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2024-04-01 03:21陈元方杨明蕊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个旧66000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7期
关键词:瑞马艾司氯胺酮

陈元方,杨明蕊(.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云南 个旧 66000;2.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 临沧 677000)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属于胆管结石、胆囊癌等胆道疾病治疗时常应用的治疗方式,ERCP同时为确定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治疗中经乳头肌切开完成胆总管取石,该术式存在操作便捷、检查精细等特征,但耗费时间较长,容易对胃肠道组织造成损伤,干扰呼吸功能,增加疼痛感[1]。由此,临床为完全完成ERCP,需要在检查过程中予以病例有效、安全的麻醉用药,缓解疼痛感。该术式会在静脉麻醉下完成,麻醉中应用镇痛和镇静类药物[2]。临床上针对该术式的麻醉计划较多,并能充分实现ERCP完成需要,但在麻醉过程中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3]。右美托咪定存在镇痛、催眠和镇静的效果,能抑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多用于门诊手术中,可增加麻醉深度,进而减少麻醉用药量,其常和丙泊酚用于麻醉术式内。艾司氯胺酮取自氯胺酮,存在理想的亲和力,应用该药物时能减少麻醉药物剂量,毒副作用低[4]。苯磺酸瑞马唑仑属于静脉麻醉药物的一类,多用于镇静、催眠中,存在起效迅速、恢复快,有显著的安全性。目前对于这两种麻醉方式用于ERCP中的相关报道不多,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行ERCP患者180名,探讨艾司氯胺酮结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3年10月行ERCP患者180名,以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名。对照组:男女人数比例为54∶36;年龄范围在43-76岁,其均值为(56.72±4.21)岁;ASA分级:Ⅱ级、Ⅲ级人数比例为43∶47;疾病类型:胆总管结石、胆囊癌和胰腺占位人数比例为42∶34∶14;体质量指数范围在20-26kg/m2,其均值为(23.17±1.26)kg/m2。观察组:男女人数比例为52∶38;年龄范围在43-78岁,其均值为(56.74±4.23)岁;ASA分级:Ⅱ级、Ⅲ级人数比例为42∶48;疾病类型:胆总管结石、胆囊癌和胰腺占位人数比例为41∶34∶15;体质量指数范围在20-26kg/m2,其均值为(23.19±1.28)kg/m2。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为胆道疾病者;②符合手术指征者;③对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者;④麻醉分级在Ⅱ级、Ⅲ级。(2)排除标准:①中枢神经障碍者;②存在重要脏器功能损伤者;③开展其他麻醉方式者;④合并血液性、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术前禁食8h、禁饮4h,入室后,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局麻,实时监测研究对象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脑电双频指数,构建静脉通路,将平衡盐以每小时4ml/kg的速度输入体内。侧卧位,将头部偏向右侧,吸氧,速率控制在每分钟4L。予以麻醉诱导,对照组予以阿芬太尼+丙泊酚+右美托咪定麻醉,阿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参照患者体质量给予。观察组予以阿芬太尼+艾司氯胺酮+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阿芬太尼的剂量为0.1μg/kg。15分钟内完成静脉输注。评估患者Ramsay分值在5分时,予以ERCP操作。手术过程中予以麻醉维持,对照组丙泊酚用量为每小时4mg/kg,右美托咪定剂量为每小时1μg/kg。观察组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为每小时0.5mg/kg,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用量为每小时1mg/kg。手术过程中,结合脑电双频指数调节麻醉药物用量。

1.4 观察指标 ①麻醉效果:麻醉过程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无体动为Ⅰ级,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但有轻微体动,不干扰手术操作为Ⅱ级,麻醉中有生命体征波动,存在体动状况,需加深麻醉为Ⅲ级。Ⅰ级、Ⅱ级算入麻醉效果总有效率。②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状况进行评价,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③循环和呼吸功能:记录对比两组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98.89%,较对照组的91.11%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n(%)]

2.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术后6h、12h和24h,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s,分)

组别例数术后6h术后12h术后24h观察组902.54±0.432.51±0.471.87±0.32对照组903.89±0.463.27±0.432.65±0.35 t 20.33911.31815.603 P<0.001<0.001<0.001

2.3 两组循环和呼吸功能对比 麻醉前,两组循环和呼吸功能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循环和呼吸功能对比(±s)

表3 两组循环和呼吸功能对比(±s)

组别例数心率(次/min)平均动脉压(mmHg)呼吸频率(次/min)血氧饱和度(%)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前麻醉后麻醉前麻醉后观察组 90 83.21±4.76 79.42±3.65 97.32±5.21 91.32±4.32 17.14±1.53 16.02±1.97 98.53±4.3297.45±4.23对照组 90 83.02±4.63 68.67±4.12 97.11±4.98 86.21±4.87 17.09±1.62 13.64±1.76 98.12±4.0994.12±4.82 t 0.27118.5280.2767.4470.2138.5470.6544.926 P 0.786<0.0010.783<0.0010.832<0.0010.514<0.001

2.4 两组麻醉情况对比 观察组起效、苏醒及离室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4。

表4 两组麻醉情况对比(±s,min)

表4 两组麻醉情况对比(±s,min)

组别例数起效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观察组901.23±0.133.45±0.3521.64±1.87对照组901.78±0.156.63±0.4229.52±2.05 t 26.28755.18026.941 P<0.001<0.001<0.001

3 讨论

本研究针对ERCP麻醉应用艾司氯胺酮结合苯磺酸瑞马唑仑,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98.89%,较对照组的91.11%高(P<0.05),麻醉后,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且均较对照组高(P<0.05)。艾司氯胺酮为苯环利定衍生物,镇静、镇痛效果显著,作用迅速,不会抑制人体自主呼吸,仅轻微兴奋循环系统[4]。苯磺酸瑞马唑仑作为精神类药物,也是一类麻醉药物,是苯二氮䓬类化合物,能对γ-氨基丁酸受体发挥效果,对神经元兴奋性进行抑制,有着强镇静效果,两者结合应用麻醉效果良好,且对呼吸、循环功能作用小[5]。本研究数据显示,术后6h、12h和24h,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苯磺酸瑞马唑仑能抑制人体神经元,降低其兴奋作用,控制机体活动,起到镇静效果,其代谢多依靠血浆酯酶水解,药理活性低,安全性强。艾司氯胺酮在镇痛镇静时,可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两者结合麻醉作用理想,便于手术完成,镇痛镇静效果理想,减轻不必要损伤,也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数据显示,观察组起效、苏醒及离室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苯磺酸瑞马唑仑无镇痛效果,应用过程中并不经过人体肝肾代谢,不良反应少,其在应用过程中对呼吸循环抑制性极小,能有效缩短术后苏醒时间。艾司氯胺酮作为外消旋氯胺酮异构体,生物利用度较高,应用后仅半小时便可实现最大血药浓度,可经尿液排出,安全性强。艾司氯胺酮较氯胺酮有着更显著的亲和力,镇痛效果更强,麻醉可控性强,不会形成呼吸抑制。联合应用可补充单一用药的缺陷,促进患者麻醉起效、帮助术后恢复,缩短离室时间。

综上所述,ERCP麻醉应用艾司氯胺酮结合苯磺酸瑞马唑仑可提高麻醉效果,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改善麻醉情况,麻醉安全性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瑞马艾司氯胺酮
瑞马唑仑药动学和靶控输注的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瑞马唑仑诱导PC-12细胞炎症因子表达和凋亡
瑞马唑仑用于重症患者镇静的研究进展*
艾司奥美拉唑钠结构研究
氯胺酮及其异构体和代谢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老年失眠症患者艾司唑仑治疗前后睡眠脑电Quisi及失匹性负波观察
氯胺酮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艾司洛尔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