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新纪元学校 杨金阁 孙华丽
“教、学、评”一体化由“学教一体化”“教评一体化”“评学一体化”三要素组成,要求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与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教师教和学生学达成一致,引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展开更加富有导向性的课程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评”一体化,从不同维度出发,让教、学、评三者间协同一致,为学生提供更为深远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其教学价值,一案到底,论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旨在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更为优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师要贯彻“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由此观之,高中化学教师在推进实现教学改革与优化的过程中,要着力于教、学、评三者间的协调一致,让教学评价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支撑学生完成更加富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化学学习活动,发挥以评定教、以评促学的价值与功能,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循环体,整体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着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教、学、评”一体化指的是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三个要素“教”“学”“评”以科学的方式融合成一个整体,合力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是“学”,即学生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知识的理解、应用及实践,培育并发展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核心价值观。以“学”为中心,“教”与“评”活动均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让其掌握高效学习的技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学、评”一体化中的三要素并非独立、静止的,而是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互相串联、互相融通,三者间相互对应、相互促进,力求驱动学生取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综合分析“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其特征如下:
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作用是落实教学目标。从教、学、评的组织形式分析,“学”与“评”的活动围绕同一教学目标展开,且随着新课标的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应围绕核心素养落实下来。所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得到了充分体现,提高了目标的一致性及统整性。
教学评一体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关系,而是循环进阶的结构化关系,即围绕相同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教与评、学与评之间循环往复,促成新的发展关系,使得三者互相协同,有效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基于丰富且多元的评价结果,修正、反馈教学目标,调整教与学的方式。以此为基础,便能够反作用于教学目标的螺旋式进阶,使整个教学活动具有结构循环性特点。
教学评一体化将评价的价值与功能放在了与“教”和“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强调对教与学活动的反馈与修正。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合理铺设教学活动,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评价、及时修改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支撑,以量化的方式整体性评估教与学目标的达成度、提升度以及在循环中产生的教与学新需求,分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估与分析。这样便使教学活动的各个主体均能参与到评价中,全方位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调整,弥补不足,使整个教学更具修正性、反馈性,趋于完善。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并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教师的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将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向学生更加富有导向性的实践。同时,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制定环环相扣的教学评价标准,让其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有着更强的导引性,能预期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指向课程标准,驱动学生完成更加富有导向性的学习,也将指向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着更为明确的判定与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结构化转变。教师致力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三者间的协调与整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也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环环相扣。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分步设计教学活动,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理解,又以可行性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展现学生思维从低阶转向高阶、学习从浅层走向深层的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进而明晰知识本质,形成关于知识的结构化认知,将推进学生获得长远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深层理解,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教师聚焦教学目标,能为学生设计多样化、挑战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教师以评价分析学生深度学习的程度,指向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能改变传统只注重学生对知识记忆和复制的桎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将从简单记忆走向深度思考,从单纯封闭、缺乏挑战性的活动中跳脱出来,走向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层面。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开放的,具有探索性,能驱动学生从个体学习走向共同学习、从自主思考走向合作交流。此外,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能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帮助他们获得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先驱作用,让其起到统领后续教学活动及高效开展评价活动的功能。教师要明白,“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教学与评价二元隔离孤立的状态,要让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及教学评价达成前后一致,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作用,让后续的教学活动及学习活动都能依据教学目标实施,前后协调一致,引导学生在目标引领下加深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系统、全面认知。
以鲁科版高中化学课本教材必修二册第三章第三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科学统筹各个部分,系统分析各项元素,完成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让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此,教师要在分析课本教材、学情的基础之上,聚焦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出发加以落实: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乙醇、乙烯、苯等简单烃类物质之后,将逐渐认知复杂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了由简单有机化合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等认知过程,契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使学习过程更为科学、合理及高效。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以生活中的营养物质为切入点,按照“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一线索展开,学生将系统探究并分析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属性,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的性质。学生在本节知识内容的学习中,不仅能认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还能丰富日常生活,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化学核心素养。
3.目标设计。
在完成了学情分析及教材分析基础上,教师要聚焦核心素养,科学设计契合本节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目标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和结构,能从官能团的角度认识糖类、油脂及蛋白质的组成及性质。
目标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能够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结构性质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目标三: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生能够充分认知糖类、油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设计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聚焦教学目标细化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活动富有统领性,支撑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铺设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联结、生成、迁移,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改变传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在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知识与思维的迁移规律,完成对知识的深层及细致解读,以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活动,也是素养立意、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还是彰显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
比如,设计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教学目标之后,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分步设计学习活动,指向学生参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具体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1.自主学。
对于一些基础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学习,激活思维,快速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经历认知、理解、迁移、应用等学习过程,巩固并内化基础知识点,提升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108 页内容,从中提炼出“糖类”的组成、分类及用途,并通过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完成对这一部分教材内容的多维解析,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布局。如图1:
按照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继续完成后续油脂、蛋白质等基础概念知识的自主理解与探究中,引发对基本性质的深度思考,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彰显学习的自主性。
2.合作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以恰当的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完成对知识的深度探究,让学生于合作交流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辨析。
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了糖类、蛋白质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淀粉的水解和葡萄糖的检验”“蛋白质的性质”等实验。同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效果。比如,在完成“蛋白质的性质”这一实验时,各小组学生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实验方案,依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并基于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一:(NH4)2SO4饱和溶液能降低鸡蛋清在水中的溶解度,但是不改变鸡蛋清的性质。
实验二:加热CuSO4溶液、乙醇的水溶液,都能让蛋白质的性质发生改变。
实验三:部分蛋白质遇浓硝酸会变黄。
实验四:蛋白质烧灼含有特殊气味。
依据以上实验,确定蛋白质的性质如下:
性质一:能水解生成氨基酸。
性质二:蛋白质盐析过程中并不影响其生理活性。
性质三:蛋白质在遇到紫外线照射、加热或者加入酸、碱、重金属盐的情况下将失去活性。
性质四:蛋白质具有显色性质。
评价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辅助作用,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全方面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方式,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要聚焦课程教学目标,精准设计与教学目标遥相呼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同时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协同开展,让评价活动更为科学合理。
比如,在设计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聚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三大核心素养内容,分步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标准,让这一教学标准综合反馈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做到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然后,在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不同的评价手段。比如,在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先让他们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等三项物质组成、分类及用途的分析与理解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再让他们依据自己制定的思维导图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全方面分析自身的自主学习效果。教师则要根据两项实验操作的过程,让组内成员进行互相评价及组与组之间互相评价。组内成员主要是依据实验过程中组员的参与度、活跃情况、配合情况进行评价;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自主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立体、全面反馈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此得出更为科学、立体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认知“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明确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让教、学、评三者间达成一致,通过精设教学目标、细化学习活动、重视教学评价等实践操作,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让学生展开富有特色的学习实践,让化学教学走向新的突破,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