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林秋霞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系列公式和算法,而是基于核心素养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涉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全方位的数学思维培养,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未来人才。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对数学学科建立初步认知的时期,深入浅出、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既有助于他们在学科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也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培养数学思维,能够使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运用。这种深入理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各种数学难题时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找到解决方案。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最后,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有益,也对其他学科的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探索和实践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引入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探索和主动性提问等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小学数学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还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可以促进数学教学的不断进步,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向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使命,不仅关乎学生的发展,更关乎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搭建全新的课后教学框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成,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
1.应用多媒体,提升学生认知。
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受到了诸多教师的青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索中,多媒体技术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媒体通过图像、动画、音频等多元素教学材料,可以生动形象地呈现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更为深刻的概念体系,进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问题,结合问题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指导。如:“超市进行扩建,扩建前超市共24 块土地(在多媒体上用蓝色正方形方块表示),已扩建的面积是超市总面积的⅓,红色方块是扩建面积的¾,问红色方块有多少块?”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包括扩建前超市总面积24 块、已扩建的面积是扩建前面积的⅓、红色方块是扩建面积的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求解目标,即求红色方块的块数。问题中没有直接提到红色方块的块数,但通过与已知信息的关系,学生理解到红色方块的块数与扩建的面积有直接关系。为了求红色方块的块数,需要知道已扩建的方块块数,而已扩建的方块块数与超市面积总数的⅓有直接的关系,即24×⅓,得到已扩建的土地块数为8 块。然后,将扩建的土地块数看作单位“1”,再分成4 份,取3 份表示红色方块的块数,列式计算24×⅓×¾,最终,学生通过列式计算得到红土地的块数为6 块。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逻辑顺序。这样的授课方式既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图的呈现,又通过互动和引导的方式促进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互动式探索,拓展学生思维。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维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单一的思考方式和有限的思维视角可能阻碍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不利于其数学思维及其他思维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得以分享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在协作中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在趣味交流和探讨中进一步提高对数学的探究兴趣,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圆的周长》课时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展示真实的圆形物体,如轮胎或球,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共同探讨圆的周长,并通过观察、讨论和提问的方式展开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小组成员进行思维拓展式探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圆的周长”测量。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测量方法进行指导。例如,有的小组学生选择使用滚动测量法,将轮胎滚动一定距离并记录滚动的次数,通过计算得到近似的周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做好标记点。有的小组学生选择使用线绕测量法,用绳子绕住轮胎并测量绳子的长度,再计算周长。教师可以将其与“滚动测量”的小组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总结与讨论。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了“圆的周长概念”,并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拓展思维。同时,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互动式探索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了更加深刻的数学概念,强化了学生数学思维。
3.主动提问,增强学生意识。
在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探索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有所成长。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这一方向出发,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与问题探索中实现数学思维的提升。
还以《圆的周长》课时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如展示一个篮球或其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然后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对于我来说,这个篮球非常大,一只手抓不住,那么篮球到底有多大呢?”激发学生对“圆的周长”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和观察。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问题,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探究圆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性的问题,如:“你们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呢?”或者“你们有没有其他关于圆周长的问题?”学生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鼓励、肯定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分享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或是遇到的问题。在问题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将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进行分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整个课堂逐渐进入对“圆的周长”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中,培养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提问过程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亮点,能够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和讨论。
1.以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搭建课后教学新框架的第一步是强调数学思维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体现,在生活中随时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
以《这月我当家》课时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年货节”为主题情境,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探索任务,即“新春即将到来,超市在做促销活动,家里需要置办年货,请大家化身‘小当家’选购物品吧”。假设学生扮演家庭采购员的角色,需要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购物,而商店提供了一些商品打折促销,任务是通过百分比计算每个商品的折扣,以确保在预算范围内购买所需的物品。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商品的原价、商店提供的折扣幅度,以及家庭的预算限制。通过运用百分比计算,学生可以确定哪些商品是最划算的,如何在有限预算内最大化购物。通过这个贴近家庭生活的例子,学生将更容易理解百分比在实际购物中的应用。这样的实际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培养他们在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举一反三,深化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问,即便是答案相同,其解题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神奇的数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与探究,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以《数与代数》课后复习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体问题,如“有一袋苹果,小明拿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小红拿走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最后还剩下6个苹果。请问一开始有多少个苹果?”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方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解题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和回顾,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解法。例如,学生可以尝试通过逐步递减的方式,从总数一步步减去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苹果,直到得到剩下的6 个苹果。这种方法可能更直观,符合学生对实际情境的理解。又或者,学生可以采用逻辑思维,设总苹果数为12 个,小明拿走了4 个,小红拿走了3 个,但是不满足最后剩下6 个的条件。这是另一种解法。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而这些解法之间可能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分享不同的解法,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样性,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深度。
3.学科融合,强化创新思维。
为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除了需要依托数学课程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外,还需要拓宽教育视野,通过学科融合的形式为学生带来更新的教学资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强化其创新思维。
以《图形的运动》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关于平移、旋转、翻转等基本运动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图形的平移,用角度表示旋转以及翻转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美术手段,请学生用颜色、线条等元素,绘制表达图形运动的艺术作品。例如,通过画板上的一组图形,学生可以展示这些图形在平面上的运动轨迹,通过色彩的变化、线条的延伸,呈现出数学运动的美感。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创作一幅图,展示图形在平面上的复杂运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不仅仅在个体层面上理解数学与美术的融合,还能在协作中学到更多。通过数学与美术的融合,学生在学习图形运动的同时,不仅深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强化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我们为培养未来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所承担的责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新的教学探索中,需要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互动式的探索以及主动性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形成坚实的数学思维。教师需要在课后的教学中将数学思维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搭建更科学和有效的学习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