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童,张凇瑞,何寿奎
(1.重庆交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74;2.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四川 成都 6100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初期(1989-1998 年)避免不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国正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共赢。不能单靠市场机制自身调节来抑制环境污染,必须借助政府环境治理政策的引导和约束[1]。从2020 年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又一个重要城市群,国家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第四极经济圈,从环境现状来看,有一定的绿色发展基底和良好的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与其余城市群相比发展较为滞后,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等层面发展不够均衡。生态环境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川渝两地签署《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提出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川渝两地在环境保护方面积极推进跨界流域环境管理协同联动。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川渝两地合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携手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聚焦“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开展深度合作,加快形成一批智慧低碳零碳乃至负碳技术、工艺和装备。
本文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规制、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三者的发展关系,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两种因素如何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保护与科技政策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对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治理、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对其他国家级城市群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于环境规制、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包括包括以下3 个方面。一是关于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包含3 种观点:①坚持“遵循成本说”,认为实施环境规制政策会导致企业因投入额外的环境治理成本用于减少污染排放而挤出了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阻碍了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②认可“创新补偿说”,波特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可以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在注重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提高生产率和企业利润,补偿企业的治污成本,从而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3]。王国印等基于我国东部地区1999—2007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强度可以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4];何兴邦的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波特假说”[5]。③认为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相互关系不确定。张鑫等基于我国2007—2019 年284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的环境规制类型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异质性[6]。郑展鹏等以2006—2017 年我国30 个省区市为样本,得出环境规制对模仿型技术创新和原创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均存在类似“V”形双重门槛效应,认为由于地区技术、经济基础与管理水平的差异,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7]。
二是关于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钱嘉兢等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非线性效应[8];孙英杰、陶静等的研究结果发现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适当加强环境规制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但当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并跨过某一水平,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会由促进转为抑制[9,10]。周清香等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对于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助推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11];石华平等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我国30 个省份的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地区来看,环境规制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各不相同[12]。上官绪明等发现环境规制可以显著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环境规制可以引导科技创新,两者形成协同效应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3]。
三是关于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研究。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学术界主要关注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葛鹏飞等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科研创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纯技术进步的路径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可以显著提升沿线国家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14];王慧艳等采用网络WSBM方法,研究发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绩效水平在中国东、中、西部有显著差异[15];冯梦黎等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显著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制度的好坏可以显著影响科技创新[16]。
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研究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两之间的关系,而同时考虑三者的研究较少。全国范围及区域异质性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而基于区域层面——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环境规制、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将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同一研究框架,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用熵值法测算环境规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其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合适的理论支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出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和废物排放累积,增加社会污染治理成本,当污染者生产收益小于社会污染治理承担的成本,则社会出现负收益,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了遏制这些情况发生,政府必须依靠一系列措施来降低企业污染排放。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统筹协调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实现降低污染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目标[17],如加大环境治理投资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强制污染企业投入更多的污染防治资金减少排放;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和指标,淘汰重型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18];提高生产经营环保标准,企业遵循环境规制政策,实现技术创新、产业绿色转型,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找到发展突破口[19]。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会限制企业落后产能,增加企业高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迭代投入,短期内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受影响。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外资企业抢占优势廉价资源,导致内资企业出口质量和出口竞争力下降。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这会凸显人口扩张与城市资源环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加强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作用,但环境规制对企业落后产能的效益有挤压作用,利用外资和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人口与城市资源环境矛盾凸显,从而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遵循成本”效应和波特假说可知[3],企业为了响应环境规制政策、实现减排目标而产生额外的环境治理成本,导致企业可能会缩减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资金,不利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可以倒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研发出新的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和提高生产率,从而弥补环境规制带来的额外支出,增加企业利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总的来说,环境规制政策的强弱决定了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当科技创新水平较低,落后的生产技术导致高污染,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只好选择落后技术,无法兼顾污染治理和企业利润,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学习和扩散,科技创新达到一定水平后,新技术带来的“低污染、高收益”可以为企业增加利润,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由负向转为正向。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阶段性特征,科技创新对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短期内不会出现新的跃升或者由正向转负向。基于以上分析,猜想科技创新是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间路径并发挥作用,从而提出假设2:科技创新对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但效应有阶段稳定性。
假设1 的理论只是以环境规制作为单一因素来讨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而没有基于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也可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研发出新的生产技术或设备,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在当今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政府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政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科技创新促进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为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可以激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新技术为各类企业提供低碳低排放的生产方式,也促进环保技术的改进,提高环境规制效率与环保项目投资效益,形成可持续的绿色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环境规制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3,20],实现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和产业绿色转型,进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由于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初期投入较大,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现短期“阵痛”和滞后效应,因此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比较慢,当科技创新水平逐渐提高跨过门槛值时,协同效应显著,经济逐步实现较快的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假设和分析,提出假设3: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可以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效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非线型关系,从“不适应期”到出现“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构建与测算
基于新发展理念,参考有关学者的研究方法[21-23],本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 个二级指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创新维度指标基于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规模及其授权专利产出等指标来度量;协调维度基于城乡收入比、城镇化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合理性;绿色发展维度主要用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开放维度用进出口总额与接待入境游客来衡量;共享维度基于医疗床位资源、公共图书资源、失业参保人数及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 所示。从整体平均值来看,2014—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正不断提升。2020 年比2014 年综合指数高0.05,增幅达到47.13%,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2020 年因为经济大环境等原因相较于2019 年下降了0.010 4,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升趋势不完全稳健,成渝地区仍需继续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2 2014—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Table 2 Comprehensive index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from 2014 to 2020
从各城市来看,2014—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 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重庆和成都双核心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较高,处于0.50—0.85 之间,明显高于中部及边缘城市,除了绵阳处于0.10—0.18 之间,其余城市均处于0.03—0.09 之间,说明成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和重庆的双核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14—2017 年重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高于成都,但在2018—2020年成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超越了重庆,并在2019 年达到了整体最高的0.844 8,表明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内成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且增幅大于另一核心城市重庆,原因可能在于成都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西南地区中心地段,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需要,且因近几年成都加大各种固定投资、加大开放力度,成都高新区R&D 占GDP的5.87%高于重庆高新区的4.8%,重庆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数仅为成都高新区的30.5%,因此成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效最为显著。除开双核城市来看,其余城市虽然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偏低,但是都处于增长趋势,增幅均在40%以上,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正以较快速度提升。
3.1.2 环境规制强度指标构建与测算
目前,学术界对于环境规制强度的测度与指标体系构建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如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等;综合指数法,即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多个单项指标,综合计算分配权重来反映地区环境规制强度。还有部分学者采用赵玉民等提出的方法[24],将环境规制分为显性环境规制和隐性环境规制。本文借鉴以往学者相关研究[25,26],采用综合指数法,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厂集中处理率、单位GDP 废水排放量、单位GDP烟尘排放量、单位GDP 二氧化硫排放量共6 个指标,同样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出环境规制综合指数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表3)。
表3 2014—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规制综合指数Table 3 Comprehensive index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the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Circle from 2014 to 2020
从整体平均值来看,2014—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 个城市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总体逐渐增高,由2014 年的0.710 3 提高到0.887 5,增幅达到24.95%,且逐年稳定增高,在2020 年达到最高值,说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的环境规制强度正不断提升,总体上升趋势趋于稳定。从各城市来看,2014—2020 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总体处于上升趋势,重庆和成都双核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与其他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相当,各市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差距不大,并且指数在最新的2020 年均保持较高水平,处于0.76—0.97 之间,表明各地政府均积极响应绿色发展需求,重视环境治理,并取得积极成效。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重庆、自贡、泸州、德阳、绵阳、内江、乐山、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13 市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总体处于上升态势,整体占比81.25%。而成都、遂宁、南充3 市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处于微弱下行趋势,但是降幅不大,且指数依然保持较高水准。2014—2020 年间,重庆、成都、自贡、绵阳、资阳5 市大部分年份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高于平均值,内江、眉山、宜宾、广安环境规制综合指数提升较快,可能与城市的环保投入及产业结构相关;而乐山、达州、雅安3市大部分年份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略低于平均值。总的来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环境规制水平整体向好,少数城市政府还需继续加强环境规制,将变化趋势由下行转为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准。
3.2.1 模型构建
由上文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和环境规制综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两者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构建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检验科技创新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模型如下:
在中介效应检验的基础,参考Hansen的方法构建门槛效应检验模型,将科技创新作为门槛变量,分别将环境规制、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交互项作为核心变量,验证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模型如下:
式中:hqit代表i 市在t 年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erit代表i市在t年份的环境规制强度;tiit代表i市在t年份的科技创新水平;Xit代表控制变量;α、β、θ、γ、ω为回归系数;I(·)为取值0 或1 的指示函数;μ为待检验的门槛值;εit代表随机干扰项。
3.2.2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hq):选取上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来描述。
解释变量。环境规制强度(er):选取上文由熵值法测算的环境规制综合评价指数来描述。
中介变量。科技创新(ti):R&D 投入强度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进行一项科技创新需要巨大的R&D 投入[27],故本文采用R&D投入强度来衡量科技创新程度,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控制变量。本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会受到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的影响,还会受到社会需求(fiv)、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人力资本水平(human)、外资利用水平(fcu)和人口情况(ps)的影响。本文采用全社会固定投资额表示社会需求;采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值表示金融发展水平;采用高校专任教师数和总人口的比值表示人力资本水平;采用实际利用外资表示外资利用水平;采用城市人口密度取对数表示城市人口情况。
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4 所示。
表4 变量描述性统计Table 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3.2.3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4—2020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 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得性,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及各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补齐。
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和随机效应模型(RE)进行回归分析。根据F 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5),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表5 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检验Table 5 Test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o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环境规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表5 列1 是不加控制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环境规制系数为0.081 7显著水平为1%。列2 是加入控制变量的固定效应模型,环境规制系数为0.073 0,显著水平为5%。两列结果非常稳健地表明环境规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加0.073%,验证了假设1,并与周清香、石华平等的结论[10,11]一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规制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引领西部开发的国家级城市群,拥有良好的地理环境、交通布局、政策优势和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河湖流域及城市生产生态共建共保基础良好,企业能够顺应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向绿色生产技术转型,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率,推动污染减排,进而实现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环境规制对企业落后产业的效益有挤压作用,利用外资和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人口与城市资源环境矛盾凸显,从而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控制变量来看,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和人口情况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能是因为在企业科技创新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金融规模扩张的高风险特性使中小型科创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受到一定限制,盲目扩张金融规模可能会导致资金空转,阻碍资金流动,从而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边缘城市人力资本流出集聚到核心城市,导致成渝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分布不均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2 个国家高新区均不同程度布局了电子信息、5G、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资源,产业结构同质化竞争的背后反映出产业技术创新水平落后和人力资本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外资大量流入产生竞争效应,造成本地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保持自身的市场份额与外资企业竞争,本地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而外资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与本地企业形成竞争,造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挤压了本地企业的投入,对本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内资企业产品出口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人口与城市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对公共产品造成巨大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上文设定的中介模型检验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表6 列2 中环境规制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环境规制的强度每提高1%,科技创新将提高0.0306%,说明环境规制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表6 列3 中科技创新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科技创新每提升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提高0.663%,说明科技创新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规制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强度系数为0.067 9。综合来看,科技创新对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中介效应。
表6 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Table 6 Mediation effect tes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进行门槛回归检验之前,先检验门槛效应是否存在。采用Bootstrap 自举法反复抽样500 次得到统计结果(表7)。由表7 可知:①科技创新分别对环境规制、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门槛效应。根据模型1 的结果,科技创新的单门槛效应在1%水平上显著,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不显著,说明了科技创新对环境规制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初步验证了假设2。模型2 的单门槛在5%水平上显著,而双重门槛和三重门槛不显著,表明了科技创新对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协同影响高质量具有门槛效应;②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非线性的“U”型关系。
表7 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检验Table 7 Threshold effect tes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在检验了科技创新的门槛效应后,继续用门槛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结果如表8 所示。具体来看:①当以环境规制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科技创新ti≤0.024 3时,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为0.041 3 且显著水平为10%,说明此时环境规制的强度每提高1%,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会提高0.041 3%;当科技创新ti≥0.024 3时,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为0.238 0,在1%水平上显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显然大于之前的0.041 3%,说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可以加强环境规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②当考虑科技创新与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时,在科技创新ti≤0.024 3 时,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回归系数为-2.074,不显著;当科技创新ti≥0.024 3 时,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回归系数变为3.851 0,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了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可以协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非线性的“U”型关系,验证了假设3。
表8 科技创新门槛效应回归结果Table 8 Regression resul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eshold effect
通过对比,发现不论是考虑环境规制效应,还是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科技创新对两者都具有门槛效应,且门槛值都为0.024 3。①当科技创新处于较低水平,环境规制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阻碍的效果并不显著,原因是因为企业在科技创新初期投入资金不大,更多的是投入到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更新上,导致额外成本增高,产出效率和收益降低,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身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环境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渡过科技创新初期生产技术绿色转型的“不适应期”。②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并跨过门槛值,提升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作用可以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此时发挥了“创新补偿效应”作用,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盈利以弥补污染治理带来的成本上升,进而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用以下3 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如下:①增加控制变量。考虑政府的支持力度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故引入政府支持控制变量(gs),用科学技术投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值来表示。②解决内生性问题。为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将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代入模型重新进行回归检验。③剔除双核城市。重庆和成都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余14 个城市,故剔除重庆和成都再进行回归检验。具体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9 所示,各变量系数符号方向与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表明采用的实证分析模型及变量设置合理、回归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其中,表9 列1 中的政府支持系数为1.762 7,在5%水平上显著,表明政府增加科学技术的投入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Table 9 Robustness test results
本文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4—2020 年1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和环境规制强度的基础上,检验了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检验了科技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平均水平稳步上升,且各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处于增长趋势,但区域内16 个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双核城市重庆和成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以及城市间科技—产业—环境协同联动亟待加强。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环境规制整体平均水平稳步上升,大多数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处于上升趋势,少数城市如乐山、达州、雅安3 市大部分年份的环境规制综合指数略低于平均值,但依然维持较高强度水准,环境规制指数与环保投入与产业结构相关。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环境规制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及环境规制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作用,但环境规制对企业落后产业的效益有挤压作用,利用外资和人口过度密集导致人口与城市资源环境矛盾凸显,外资利用水平和城市人口集聚一定程度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科学评估外资项目对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及内资企业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合理布局城市产业空间与人口。④当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超过门槛值,可以通过加强环境规制实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韧性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加强环境规制以促进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进而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⑤环境规制与科技创新可以协同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科技创新在其中存在门槛效应。当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超过门槛值,环境规制效率显著但水平较低,二者的协同效应会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阻碍作用不显著;当科技创新水平跨过门槛值,环境规制效率提高,二者的协同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由“负”变“正”,达到“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目标,同时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呈非线性的“U”型发展趋势。
强化双核城市的区域联动和引领作用。重庆和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核经济圈的两大核心城市,要牢固“川渝一盘棋”的发展观念,加强推进成渝“双核”城市功能现代化,打造双城便捷生活,注重成渝双核联动,加快提升双核能级,持续增强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双核城市周边地区内江、资阳、眉山、重庆渝东北部分区县及渝东南少数民族区县等城市协同发展能级和水平,引领带动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适度加强环境规制,提升“创新补偿”作用。通过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倒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绿色升级,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以及科技创新降低碳排放,结合成渝地区与行业“双碳”战略目标,编制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路线图,建立企业绿色转型激励机制,加强对污染减排、绿色环保的推广,开展低碳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落实成渝地区碳交易机制,开创由环境规制引领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建立跨区域污染协同共治机制,统一环境保护与治理标准。成渝地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水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治理水平参差不齐生态环境跨界协同治理任务繁重,各地环境治理规划与环境管理标准不统一,加大了环境共治难度。目前,荣昌—隆昌、大竹—梁平等地开展川渝跨界河流与生态共建共治,建议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规划》,两地制定并完善统一的环保政策及标准,共同推进固废、土壤、噪声等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及规章制度修订。推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打通川渝两地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加强跨界81 条河流污染联动治理,探索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联合治理机制与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加大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力度,科学引进外资企业及国际先进技术。2023 年成渝R&D 经费投入低于全国2.64%的平均水平,成渝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投入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川渝两地科技创新合作,以建设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自贡高新区、内江高新区等7 个国家级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将川渝规划建设的20 个产业合作示范园科技创新链实施有机对接,打通渝西与川南科技交流瓶颈,将生态、绿色、创新、数字化融入产业,绘制“一链一策”产业地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关于征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产品的通知》《川渝绿色低碳领域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3 年版)》政策有效落地实施,加快川渝两地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品推广应用。结合成渝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科学评估外资企业及技术的引领作用和环境影响。
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科技创新链与低碳产业链深度融合工程。针对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成果转化不畅、芯片产业链可能“断供”问题,以及成渝地区传统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汽车制造与运输产业链高污染高排放问题,要坚持多链协同,统筹发展,持续强化碳排放重点领域及新兴技术关键核心科技攻关。首先,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城与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培育创新链,科研院所布局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重大实验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其次,依托科技创新链实施低碳产业链工程。结合成渝地区在笔记本电脑、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的优势,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生命、物质、空天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的创新链布局壮大新兴产业链;实施低碳产业链升级专项行动,重点围绕计算机整机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创新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第三,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之间产业与科技全方位合作,持续办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交流大会,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2 个国家高新区范围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对接,共建成渝科技创新走廊,加强成渝地区产业园区之间产业链对接与技术协同攻关,协同开展产业碳减排,发挥低碳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和科技成果落地的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