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路径

2024-03-31 21:27周生发
甘肃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初中

周生发

【摘要】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材内容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學生逐渐强化责任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文章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从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途径,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责任意识;重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4—0053—05

当前,受网络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培养面临着挑战,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有待强化。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阶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培育学生责任意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提升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推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已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教师在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初中生学习特点与教育教学规律,提出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意识的深层次内涵,不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五大维度组成,集中体现了课程育人价值[1]。学科核心素养五大维度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相互依存与促进的关系。忽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影响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科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普及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推广,初中生处于更加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由于初中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知识经验,对相关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出现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可以说,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负责,主动规范言行举止,向着理想的目标努力奋斗[2];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思考自己与同学、与班集体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主动承担集体责任与社会责任,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三)有助于培养时代新人

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时代新人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基础教育阶段,为顺利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载体,挖掘丰富的相关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积极践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重任联系起来,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有效推进。

二、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具体路径

(一)开发和用好课程资源

在初中阶段,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较熟悉的社会教育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可有效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责任的内涵,有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1.挖掘教材资源。学科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责任意识培养的要求,挖掘、整合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透彻理解责任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显性教育资源往往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呈现,诠释责任相关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讲授这些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责任”,课堂则会变得比较枯燥,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此,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显性教育资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借助相关趣味材料分析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感悟,逐步将所学知识内化。

例如,在教学“做负责的人”相关内容时,此节课以“责任”为主题展开,需要用好显性教育资源。对此,教师可利用“相关链接”模块,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读雷锋“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句话,体会这句话体现了“责任的哪些要素和维度”。这样既可以避免理论教学缺乏课堂活力,又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而隐性教育资源看似与“责任”并不相关,但通过教师深入挖掘,仍可找到与责任相关的切入点,用好隐性教育资源,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教学“集体生活成就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班集体做些什么”“如何能让班集体变得更好”,使学生明白自己在班集体生活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2.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地域特色鲜明,涵盖自然、地理、文化、生活等方面知识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生活化的具体乡土资源,在充实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关爱他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甘肃省见义勇为英雄邓热比的感人事迹及相关材料,再引导学生思考“邓热比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体现了责任的哪个维度”,以真实的本土人物事迹,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的生动性和具体性。

3.挖掘时政资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比较明显,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较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挖掘时政资源,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较熟悉的社会热点素材,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热点事件,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例如,在教学“关心国家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歼-20首飞视频以及工程师在背后默默钻研的故事材料,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学生热烈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并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思维情感的培养。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避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责任相关理论知识,而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要求与学生学习特点,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打造有趣味的活力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用好榜样示范法。依据社会学习理论,人通过观察学习某一情境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和后果,逐渐形成对应的行为[3]。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模仿欲望,往往会对家长或者教师的某些行为进行模仿。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采用榜样示范法,带领学生分析正面、先进的典型事件或者人物,给学生有效的示范引导,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一方面,教师应依据此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榜样人物,巧妙结合责任理论知识与榜样素材,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给学生有效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榜样人物时,尽量结合运用正面榜样和反面典型,正面榜样能够示范引导学生,反面典型则可以警示教育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做负责的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呈现正面榜样素材,如张桂梅改变女童命运的事迹,以张桂梅的精神品质感染和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勇担责任和使命,努力成才,为社会做贡献。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入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反面典型,如某明星因偷税被立案查处等,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学生不做有违公序良俗的事。

2.开展体验式教学。只有让学生把责任理论转化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与责任行为,才能够真正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责任相关知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责任。对此,教師应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策略,利用具体、真实、趣味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思考,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体验式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纳入考虑范围,精心设计贴近学生兴趣、学生日常生活的趣味体验活动,包括角色扮演、主题辩论会等,优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责任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小方迟到”这一场景,鼓励学生围绕故事主题自主创作剧本,生动演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在自己表演、分析他人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从而具备责任意识。

3.用好案例教学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探究与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对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选用责任意识培养的相关案例,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事件,在探究思考中获取责任理论知识,培养责任意识。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合理选择案例素材,确保案例素材具备代表性、拓展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真正凸显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提升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效果。例如,在教学“爱在家人间”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入“背母上学”这一案例,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假设自己是刘秀祥会做出什么选择?学生立足角色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明白自己对家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4.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近些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大部分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信息。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主动转变思维观念,既要优化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又要善于利用线上资源,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动画,创设直观、趣味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教学流程,提前向学生推送有关责任意识培养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在课堂教学中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源素材,进一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培养。例如,在教学“服务社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提前向学生推送爱心人士为困难家庭学生捐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义务植树、志愿者指挥交通等场景,深入解析“社会责任”的内涵。

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更多契合“服务社会”主题的人物或事件素材,让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进一步深化教育效果。

(三)开展实践活动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开展类型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经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4]。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在学校开展,涵盖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较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深刻理解责任的内涵,有利于实现责任意识培养目标。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协作过程中,能更好地深刻认识到个体责任与集体责任的内涵。比如,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可以向学校报备申请,积极组织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讲座活动,可邀请消防员、环卫工人、医务人员等走进校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用平凡岗位上的责任担当故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再如,通过主题演讲活动,满足学生的分享需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对此,在重大节庆、纪念日时,教师可专门开展以“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责任”的理解和感悟。国庆节时,可开展以“勇担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形式参与,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国家发展历史,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2.开展主题调研活动。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倡导教师依据学生真实生活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主题调研活动与新课改要求相符,能够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知识。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计划,灵活地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实地调研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

一方面,教师可以提前调研相关情况,充分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调研,深入了解相关文化历史资料,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調查任务,依托类型多样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调研兴趣。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调查路口附近的车流量、车辆逆行、行人闯红灯等情况,引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汇总呈现调研结果。之后,各小组学生分享调研感悟,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突出公益性、实践性,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个体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培养责任意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师可联合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解红色历史,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以促使学生深植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以志愿者的身份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表演节目、整理内务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充分明确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责任意识的内涵,挖掘、用好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综合运用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榜样示范等方式,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实现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1-20.

[2]郑云鸿.聚焦责任意识构建“乐活”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23(24):17-19.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76-77.

[4]程立幸.初中思政课厚植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5):19-21.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初中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