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提高培智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应然路径

2024-03-31 17:03万云峰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学情

【摘要】 生活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该课程教学设计中,提高培智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应然路径为: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做足课前准备,明确教学“起点”;适切利用生活语文教材,铺设课堂进阶的平台,找准教学“落点”;打破课内外的知识壁垒,强调学以致用,到达教学“终点”。

【关键词】 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语文;学情

【中图分类号】 G764

【作者简介】 万云峰,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徐州,221116)。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生活语文教师如何基于课标,利用生活语文教材,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能力呢?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节的组织原则总结为:缘学情,明起点;依体式,定终点;中间搭上两三个台阶。笔者应用此组织原则,以生活语文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1课《小小的船》教学为例,探讨提高培智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应然路径。

一、依学定教,明确语言学习的起点

依学定教指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课标》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育。生活语文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与教育需求整体设计。如果缺少对学生的调研,就会让本应灵活生动的课堂变得单一刻板,浪费了本可以个性化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此外,如果将课堂教学简单地预设为问答模式,就会使学生习惯于“判断性回答”——“对”“不对”“是”“不是”等,不仅会阻碍学生语言的发展,也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

笔者教学《小小的船》一课前,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分层设标。本班有8名学生,其中孤独症学生1名、唐氏综合征学生2名、智力障碍学生5名。从学生语言表达基础来看,可分三类: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独立认读词语、句子,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场景和图片说一句完整的话;认知能力一般,能跟读词语、句子,能在教师辅助下观察图片补充句子;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只能发出简单的口语,需要教师多辅助。基于此,将他們分成A、B、C三组,并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设定本课教学目标。A组学生:能结合图文理解词语“弯弯的”“两头尖”“闪闪的”,正确朗读课文,照样子仿说短语“弯弯的××”并进行适当拓展。B组学生:能借助图文、肢体语言或教师的示范讲解理解词语“弯弯的”“两头尖”“闪闪的”,正确跟读课文,在教师的辅助下进行简单的仿说练习“弯弯的××”。C组学生:能在教师一对一支持下通过图文或一些动作感知词语、跟读词语。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个别化目标,比如: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并有所创新;能与教师及小伙伴们互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听教师指令,不扰乱课堂;等等。

二、扣本促学,找准语言学习的落点

扣本促学指用好、用活教材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一,聚焦词语理解。在文本学习中,应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课文《小小的船》虽然篇幅短小,但出现了“弯弯的”“两头尖”等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教师提供支持手段的种类和运用方式可以多元化。可以引导学生随图、随文理解这些词语;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做动作来辅助理解。比如,理解“弯弯的”这个词语,可以借助月亮和小船的插图,同时引导C组学生用手比划弯弯的样子。再如,理解“两头尖”时,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头,了解头在我们身体的最顶端。引导B组学生指一指月亮的两头,知道月亮的两头在它的两端。引导A组学生把两个手指尖对在一起做出尖尖的动作,感知一头小一头大就是尖尖的。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既理解了“尖”这个抽象的词语,又习得了相关语言文字。理解了“弯弯的”“两头尖”这两个词语也就抓住了月亮和小船共同的特点,同时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会想到小船,知道文中第二、三个“小小的船”指的就是月亮。

其二,强化朗读感受。“教学千法读为本。”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教师要始终把“读”放在首位,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教学《小小的船》时,借助插图正确朗读,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创设一定语境,把课文描写的情境推到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并将文本的内涵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能动发展,体验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比如朗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时,首先呈现“蓝蓝的天空、星星一闪一闪”的夜空图,这一静中有动的画面将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学生读懂课文做好铺垫。然后画出停顿线,用师生接读或师生问答的方式引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读出字与字之间的跳跃感。接着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读边表演手势舞,也可以用手指点读敲打节奏增添趣味性,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激发朗读意愿,在表演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利用课文的主角“月亮”创设情境,请A组学生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月亮”上,把学生带入“坐”在月亮上遨游太空的画面之中,在特定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还可以邀请B组学生一起“坐”在月亮上,共同在读中感受夜空的美,把快乐带给身边的伙伴,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富有趣味性的朗读再现了课文情境,使学生加深体验,让文字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变成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在互助学习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提升语感,受到美的熏陶。多种形式的朗读起到了激趣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力,从而使学生开心地投入朗读,在读中充分感知语言文字,进一步体会、理解、想象,并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情感,培养语感。

其三,注重转化表达。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挖掘教材的语言训练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探究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能力。低年级生活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模仿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将口语与书面语言不断融合,以仿为主,设梯训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有创意地表达,为高年级的写话打下基础。比如《小小的船》中叠词仿说训练,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分为三步完成。第一步:学一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弯弯的月儿”,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船和月儿很像,从而说出“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接着以“弯弯的月儿还像              ”引导学生说话,给学生提供图片进行提示,打开学生思路。第二步:扶一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是弯弯的,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接着,师生参与游戏“我问你答”:师问“什么样的彩虹”,生答“弯弯的彩虹”;师问“什么样的小河”,生答“弯弯的小河”;师问“什么样的小桥”,生答“弯弯的小桥”;师总结“喜欢这样读的可以笑一笑,露出一个‘弯弯的嘴角”。在师生游戏互动中,学生通过比较深刻体会加上叠词以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第三步:放一放。首先,教师出示课文内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词语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的”字前面词语的两个字是一样的,也可以表达成“星星是(闪闪的),天空是(蓝蓝的)……”接着,教师出示圆月图片,提供句式,让学生仿照文中第一句表达方式说一说,如仿说句子“(圆圆的)月儿,(大大的)盘”。教师根据学生能力确定支持内容,适时给予语言辅助,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如此教学层层推进,仿说训练的教学目标便水到渠成。

三、学以致用,到达语言学习的终点

生活语文教学,从生活需求中来,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往往是对课堂教学内容回顾、加工、创新的过程。只有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建立起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联系,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语言文字表达他们的所见、所听、所感,表达他们的所需、所想、所求,形成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是生活语文学习的终点,才能真正让“语言文字运用”落到实处。

《小小的船》教学之余,教师带领学生步入公园,走入真实生活情境,把课堂学习和生活运用无痕结合。有了课堂的语言表达经验,C组学生能指认弯弯的相关景物并进行跟读。B组学生能用“弯弯的××”描述自己看到的相关景物,如:公园门口“弯弯的小路”“弯弯的拱门”;游乐场上“弯弯的跑道”“弯弯的铁钩”;种植园中“弯弯的茄子”“弯弯的黄瓜”。A组学生品尝苹果后,分享着“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苹果”“圆圆的苹果”“大大的苹果”“脆脆的苹果”以及“我喜欢××的苹果”“红红的苹果像××”。教师还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情况,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合运用叠词对事物进行多面描写,如“红红的、甜甜的苹果”;或引导学生换种表达方式,说出“苹果红红的、甜甜的”。学生在表达中感受到恰当运用叠词对事物进行摹声、摹色或摹状,能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事物描写更具形象性,词句音韵感更加强烈,更有诗意的感觉。

教师教学时要立足学生学情,设置合理起点;铺设进步台阶,选择恰当落点;强调学以致用,到达相应终点。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游戏、动作演示等教学方式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感知语言、丰富体验,达成对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责任编辑:赵华丽)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人才成长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