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娟
【摘 要】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关注、挖掘和发现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体验本地文化、传统艺术等方式,深化对本地文化的了解,以此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教师以朱熹“山水之教”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武夷山水”文化出发,实施了“山水美术”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通过“讲述山水故事,展示山水作品,進行山水示范,组织山水创作,开展山水研学,落实山水评价”等策略,让“山水美术”课堂成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发展的摇篮。
【关键词】山水之教;山水美术;时代价值;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1]1,明确了学科的育人方向。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理学思想中提出了山水育人观,指出自然环境是天然的审美教育的课堂,倡导“山水之教”[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基于此,本文旨在明确“山水之教”的思想内涵,探讨“山水美术”教学的价值和实施路径,发挥朱熹“山水之教”育人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朱熹“山水之教”的思想内涵
山水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山水自古也是文人墨客“寄情”的重要载体,描绘山水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山水之教”是朱熹提出的一种以山水为媒介来启迪学生思想的教育方法。在朱熹的教育理念中,“山水之教”是一种启发式教育,即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感受来探究知识,启发思维。朱熹认为,山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大川为性情之所凝聚”“大山为道德之所象征”“大海为智慧之所源流”等等。“山水之教”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帮助学生深入领会深邃的哲学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山水之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学习,发掘山水的丰富内涵,感悟天人合一思想,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与《课程标准》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有着共通之处。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渗透“山水之教”思想,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2,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山水美术”教学的内在意蕴和价值指向
朱熹“山水之教”的审美育人观指出自然山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受“山水之教”理念的启发,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依托朱熹故里——武夷山,开展“山水美术”教学。“山水美术”中的山水首先是指包含自然风光的风景山水。其次是指人们在与山水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创建的丰富的地方山水文化,指向包含动植物资源的生态山水、包含历史文化的人文山水、包含生活气息的时代山水等。“山水美术”教学旨在让学生亲近家乡的山水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地方资源,进行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焕发积极情绪,获得审美直觉和美感体验”[1]112。开展“山水美术”教学能更好地利用家乡山水美术资源开展美育活动,在美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思维,促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3]
三、“山水美术”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讲述山水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然
从咿呀学语开始,故事就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素材,也是儿童了解世界的最初渠道。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故事是其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基于“山水之教”思想开展“山水美术”教学时,可从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精美的邮票》一课时,教师以设计金斑喙凤蝶邮票的趣味故事作为导入。“同学们,1961年,我国邮电部准备发行一套集20种中国蝴蝶的邮票。根据蝶类专家的意见,其中必须有一枚金斑喙凤蝶邮票。可是国内一时找不到这种蝴蝶的标本,图案设计者不得不借助国外的资料。当时,在英国一博物馆的昆虫标本珍藏室里,讲解员骄傲地介绍说:‘这只漂亮名贵的蝴蝶叫金斑喙凤蝶,是蝶中皇后。它的产地在中国武夷山,全世界只有我们博物馆里才有这种蝴蝶的标本……”这个故事不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绪吸引到了课堂上,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然、社会等学科知识融入美术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能力。
(二)展示山水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小学教育阶段设立美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山水之教”美育思想指导下的“山水美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欣赏的作品大多是以地方山水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中逐步形成“美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山山水水》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周末与亲人外出郊游,在走进山水的同时,将看到的美景以照片或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上传至班级作业平台。教师将学生上传的素材制作成视频,先在上课时以欣赏山水美景视频的形式创设审美情境,强化学生的视觉体验。接着让学生欣赏历代画家笔下的武夷山水,从现实生活景物到艺术作品,从具象到抽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讲解水墨画的笔墨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元代画家方从义的《武夷放棹图》,感受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意境为先的艺术之美,感受家乡山水的秀丽与雄伟。学生从山水中感悟美,提升欣赏美的能力。
(三)进行山水示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绘画本身就是一件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教学示范,引导学生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学生在观察教师绘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绘画技巧,领会作画方法。“山水美术”教学注重示范的作用,要求教师用精湛的绘画技术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实践创作。
例如,教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走进大自然》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手、耳、鼻等多种感官观察大树,增强对大树的深层认知,丰富审美意象。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细节到全貌,从造型到色彩,全方位观察描绘对象。接着,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条、色彩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自己的观察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融合学生的各种想法,进一步启发他们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将所见、所想表现出来。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中进一步掌握了不同的绘画技巧,发展了创新思维。
(四)组织山水创作,提升学生的生命认知
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美术技能的传授,还要向学生渗透审美思想和人文思想,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创作是提升学生生命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山水之教”美育思想的启发下,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践创作活动。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并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山水,直接感受山水孕育的奇迹:欣赏山涧岩崖上美丽的野百合花,感悟生命的顽强;欣赏竹子,从赏竹、论竹、研竹、画竹到做竹,感悟竹子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品格修养得到了提升,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再通过描绘事物外在的美,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学生的创作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必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向他人学习”或“交流讨论”等方式攻破问题,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五)开展山水研学,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实践是教学的延伸,也是进一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4]“山水美术”教学以研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教师结合春游等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朱熹园、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武夷山国家公园等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走出课堂,获得独特的体验,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印象,拓展了学习视野。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雕与刻的乐趣》《浮雕》等课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家乡山水间的古村落,徜徉于古民居画卷中,欣赏古建筑上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学生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欣赏雕刻艺术的形式美和意蕴美。在此过程中,学生惊喜地发现,之前未关注过的老房子,其实是一道蕴含着家乡历史文化的民间建筑景观,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外出研学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还使学生理解了武夷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核,明确了美术服务于生活的宗旨。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乡土文化理解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落实山水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达成预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学生自我诊断、调整学习方式的必然途径。教师不仅要做到分层评价,还要做到评价方法多样化,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得到鼓励,进步得到肯定,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一课中,当学生完成“武夷迎春吉祥福袋”作业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福袋挂在展示板上。这种欣赏评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观赏基于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也有助于学生提升整体绘画意识。欣赏完作品后,教师让学生从多幅作品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完成自主评价。之后,教师把展示的所有福袋随机赠送给班级里的学生。学生拿到同学制作的福袋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点及作业要求指出手中作品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特别要注重从纹样的形式美和意蕴美两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温馨、愉快的情境中完成相互评价,学会了互相关爱、互相学习。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山水美术”教学评价重视表现性评价,遵循“美术是认识与表现自我、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重要方式”[1]65的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以及对知识与艺术表现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随着信息化的推进,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常规评价之外,还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拍成照片或视频,发送至家长群、学校公众号等平台,让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等多主体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朱熹的“山水之教”反映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思考。虽然当前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不同于古代,但教师仍然可以从“山水之教”中得到启示,即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利用地方山水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年龄特点等对教学进行多元化设计,注重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在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寻找、体会、探索、创造。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每个地域都有独特、丰富的山水文化。教师要运用“山水之教”审美教育思想指导新时代美育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山水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家乡艺术滋养与文化熏陶的摇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354-400.
[3]刘开莉.浅谈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9(10):151-152.
[4]郑秀清.武夷山水铸诗魂:试论朱熹的武夷山诗作[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3):68-71.
(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