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环保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化学习

2024-03-31 09:25王芬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碳道德与法治理念

王芬

【摘   要】道德與法治课堂是落实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引入了微项目化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旨在贯彻“双碳”理念,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教学中,教师从概念驱动、支架助力、项目合作、价值聚焦等方面入手,以微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使学生将正确理念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双碳”理念;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把绿色低碳方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由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是落实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引入了微项目化学习。微项目化学习是由项目化学习衍生出来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研究一个微小的项目,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简称“一课一项目”。教师尝试从微项目化学习开始,逐步推进和落实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革。

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旨在贯彻“双碳”理念,引导学生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教师以本课教学为例,探索如何以微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素养,使学生将正确理念运用于生活。

一、概念驱动:从教材学习转向项目活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教师立足《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的核心概念,以问题驱动课堂,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气候变化与生活中碳排放的关系,并为学生学习“双碳”知识提供多维度的路径。

(一)提炼核心概念,构建系统网络

项目化学习需要用概念作为聚合器,将事实性知识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整合起来。在微项目化学习中,同样要重视核心概念。教学《低碳生活每一天》时,教师要找到本课核心概念与“双碳”的契合点,作为落实“双碳”理念的基础。本课属于“责任意识”主题,其中的核心概念与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存在从生活到理念、从低阶到高阶的递进关系。教材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为“地球‘发烧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温室效应,明确“低碳生活”的重要性;第二板块为“减少我们的碳排放”,旨在引导学生明白碳排放无处不在,要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与“双碳”目标相符。基于此,教师以“双碳”为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概念,配合教材的两个板块,设计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图1)。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把教材内容细分为“气候变化的危害”“碳排放数据”等,将散点组合成系统的网络,这也为微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落脚点。

(二)明确学习问题,合理分配任务

微项目化学习聚焦核心概念。其中,“微问题”是学生在短时间内需要探究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指向教学目标,并作为纽带连接情境与任务,推动学生的思维进阶。在微项目化主题确立后,可通过细化的概念引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以预习单的方式搜集学生的“微问题”,大致可以分为“概念理解”“现象成因”“身边案例”和“实践经验”四类。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的研究问题与任务。本课的学习目标为: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双碳”概念;初步了解控制温室效应的方法,理解“双碳”理念;培养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学生自愿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认领各自的任务,具体如表1所示。

“微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向,反映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关注点和存在的疑惑。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兴趣点,进而确定精准的学习目标,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些“微问题”可以成为课堂讨论的重要内容,让课堂更加真实、生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是虚拟情境的真正参与者。他们不断学习环保理念,强化责任意识。

二、支架助力:从浅层表象转向深层理解

学习支架是教师设计的、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或有效完成任务的各类支持工具,具体包括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资源支持等。《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中,教材篇幅有限且案例较为缺乏,导致学生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应提供学习支架,拓宽学习途径,把校园环境纳入学习场域,让学生亲身体验碳排放造成的影响,理解“双碳”的意义,从而成为低碳生活的支持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一)前置项目导学,助力初步体验

相较于项目化学习,微项目化学习在实践中更具有灵活性强、易操作、用时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在一个课时中实施。要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微项目化学习,必须提供课前导学支架。本课中,针对四组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提供了不同的课前导学支架,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工具。

(二)明确项目任务,推动活动开展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主加工素材,教师设计了任务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以第2组“碳”案组为例,任务单如图2所示。

请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源包和自己的课前预习完成以下任务。

1.读一读:阅读“地球‘发烧了”板块。

2.看一看:看看课件中“双碳”小课堂部分的内容,了解温室效应。

3.绘一绘:了解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完成思维导图。

4.说一说:说说地球“发烧”的原因。

5.写一写:写出自己的感受。

将“预习单”和“任务单”相结合,设计便于课堂操作的系列微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理解“双碳”理念,构建知识体系。实践证明,学习任务单能在课堂中起到脚手架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多样化的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深入思考,根据现象探究成因,完成微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发现,正是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异常,于是纷纷表示应树立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

三、项目合作:从单独学习转向协同合作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微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提升学习效率。

(一)鼓励全员参与,拓展学习广度

教师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讨论、协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发挥最大的潜能。《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的微项目化学习主要有搜集整理资料、交流形成观点、考察得到数据、分享达成共识四种活动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完成活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分担工作任务,借助活动方案任务表有效推进微项目化学习,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实现知识的共享。

(二)聚焦具体问题,提升学习深度

微项目化学习实现了学生在认知、情感、意愿等方面的整合。课堂上,学习小组按任务要求进行主题汇报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以此提升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具体如表2所示。

微项目化学习把情境、问题、学习活动、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不仅有助于加深學生对“双碳”理念的理解,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价值聚焦:从表象评价转向深层提炼

评价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要求坚持素养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重视表现性评价,坚持多主体评价。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内隐性的特点,一般难以直接观测,需要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微项目化学习中,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解决了驱动性问题,是否深入理解了核心概念以及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评价表格能更好地体现评价的价值,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低碳生活每一天》微项目化学习评价指向“双碳”理念的落实和践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道德回归生活的直接体现。为此,教师设计了微项目化学习评价表,如表3所示。

量化评价贯穿学习始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使评价全方位、多元化落实。评价量表的设计体现了微项目化学习的目标以及期望达成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双碳”理念的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将微项目化学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发挥其灵活高效的优势。实践证明,这一学习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陆玲玲.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化学习初探:以“中国为和平作贡献”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3(1):52-55.

[3]王海.地理课堂微项目教学的架构与实施[J].地理教育,2021(8):8-1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猜你喜欢
双碳道德与法治理念
“双碳”背景下煤矿企业绿色发展转型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