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2024-03-31 15:38赵琪章少哨
高校辅导员 2024年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赵琪 章少哨

摘 要: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开学典礼被视为一种互动仪式,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行机理体现在强化身份认同的身体在场、加强价值引领的焦点关注、提升情感体验的象征符号和进行行为规约的仪式流程四重向度。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有效发挥面临四重困境,即仪式价值迷失,落入形式主义窠臼;参与主体缺位,阻碍情感共鸣生成;符号象征弱化,消解情感能量聚集;流程形式固化,削弱教育情境感染力。高校可以尝试从价值引领、在场升华、情感积累和情境重塑四方面优化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仪式链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1-005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引入元素的挖掘与应用”(项目编号:1021308807)阶段性成果。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7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发挥礼仪制度的教化作用。”[1]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在开学、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授‘思政大课。”[2]高校开学典礼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形式,能够通过规范的仪式流程,运用多样的象征符号,创设特定的情境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联系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一定的育人效果。鉴于高校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师生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共鸣和行为互动实现的,我们可将高校开学典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置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框架下,以探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于此,本文依托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以25所高校近4年开学典礼仪式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行机理,以期为优化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参照路径。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行机理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则注重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并最先提出“互动仪式”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仪式与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互动仪式的作用机制,提出了著名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是主体间的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3]互动仪式包含四种组成要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共同的关注焦点和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这四种要素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特定的仪式活动效果,即群体团结、个体的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道德感和对违反行为的思想规约。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当前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运行机理,我们可从身体在场、焦点关注、象征符号、仪式流程四个维度进行解读,构建开学典礼的互动仪式链育人模型(见图1)。

(一) 身体在场:强化身份认同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于仪式启动有两个前提条件,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和“对局外人设限”。在高校开学典礼中,在场的学生都知道谁会参与典礼而谁被排除在外,通过这种“身体在场”和“排他性情境”让参与者明确自己在学校中的身份和地位,从而天然地达到了互动仪式的启动条件。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高校开学典礼就是通过一整套程序化的流程和象征意义的行为将学校文化和大学精神集中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在场的参与者适应新的生活阶段和社会角色,促进个体身份的认同和强化。典礼仪式往往通过一些流程、形式、符号等不断地传递出学校给予学生们的重视、关怀和期待,让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都意识到自己是学校中的一员,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复旦大学2022级学生开学典礼上,学校表达了对“复旦学人”的热烈欢迎和殷切期盼,校长明确提出:“请大家时刻牢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努力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学人,书写新的复旦故事,创造属于这一代复旦人的传奇!”再如,北京大学校长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从你们进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北大人就成为大家的新身份,这也意味着新责任、新使命。”可见,高校开学典礼帮助参与者开始思索“我在哪儿”“我是谁”“我将如何做”的自我命题,引导参与者找准角色定位,强化身份认同。

(二) 焦点关注:加强价值引领

共同的关注焦点是互动仪式链的关键一环,校长致辞、师生代表发言作为开学典礼的重要环节,无疑成为所有参与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校长致辞和师生代表发言作为“开学第一课”,为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们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展现出学校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问题的回应,体现着整个学校的办学导向、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高校开学典礼的宣讲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的引導和家国情怀的培养上,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切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

例如,在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林尚立勉励青年学子:“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心中有党、有祖国、有人民,把听党话、跟党走作为立身之本。”再如,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鼓励新生:“希望同学们肩负使命、勇担重任,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校长们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价值观的盛宴,而周边同学认真聆听、思考赞同的集体氛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的情感得以互动共享、感染共鸣,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三) 象征符号:提升情感体验

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链中,情感能量是由充满了情感性情境的符号所传递的。[4]仪式组织者通过设置象征符号并赋予其意义,让参与者感受到自己与群体的关联,并从符号中汲取精神力量。

具体到高校开学典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附着在仪式的符号之中,仪式中的语言、音乐、图案、旗帜等各种形式的符号都蕴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北京大学2021年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小小的校徽不只是北大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北大精神的凝结与延续。再如,南京农业大学2022年开学典礼上,学校为新生发放学校茶学研究团队的文创雪糕,这既是学校研究成果,也是学校对新生勤学善学、潜心科研的期盼。这些将价值内涵与象征要素相结合的象征符号汇聚产生了独特的仪式氛围,现场参与者在同一氛围的作用下产生了情绪交叉感染,群体中不断强化的情绪进一步加深了参与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形成了情感连带效应。于是,学校宣扬的坚持真理、爱国主义、砥砺奋斗、勇于担当、勤学善思等价值理念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到参与者的心田。

(四) 仪式流程:进行行为规约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仪式最终产生的效果除了群体团结、获得情感能量外,还会形成道德感和对违反行为的思想规约。高校开学典礼就是通过激发参与者的情感共鸣,使参与者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自觉规范和约束行为。第一,开学典礼的秩序性塑造參与者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开学典礼本身就是一套规范化、流程化的行为方式,典礼举办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议程等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既定的要求。纵观25所高校近4年的开学典礼,这些仪式往往伴随着升国旗、唱国歌、领导讲话、师生代表发言等环节,常常要求学生按序进场、指定区域就座、穿着得体。这些固化的流程和礼仪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个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且这种自觉守规的品行会被大学生自觉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第二,开学典礼的内容本身蕴含着规范教育,为个人提供行动指南。开学典礼中往往会有校长、教师代表对学生提出期许,也会有优秀的老生代表分享求学体会,更有新生代表表明学习信心。这些流程通过氛围渲染和符号传递后会触发参与者的暗示、模仿、从众等心理机制,使学生不自觉地认同典礼呈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规约。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困境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阐明了个体在场、情境、符号、情感能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开学典礼的育人功能发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以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当前高校开学典礼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有助于发现开学典礼在主流价值的传播、情感共鸣的激发、情感能量的积累、育人情境的创建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 仪式价值迷失,落入形式主义窠臼

马克思主义主张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开学典礼就是一个内容与形式并重的仪式,价值内涵是开学典礼的灵魂所在,流程形式是展现内容的重要承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部分高校的开学典礼呈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失衡,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娱乐轻教育的情况,使得开学典礼流于形式,丧失了其价值引领的功能。究其根源,在于开学典礼组织者对开学典礼的认知存在两重误区。一是仪式组织的简单化。开学典礼的组织者把典礼的举办仅仅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看待,只关注典礼的流程是否齐全、秩序是否规范,而对开学典礼的价值引领功能认识不足,看不到开学典礼表达的价值诉求。二是仪式组织的形式化。随着互联网媒体对高校开学典礼的持续关注,部分高校把开学典礼作为一个学校形象宣传的工具,带着功利性、娱乐性的态度来筹备开学典礼。例如部分高校为了制造声势和呈现完美效果,过分看重典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典礼的布景上大费周章,安排学生多次排练预演。这种功利的举办意图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使得仪式的内容与形式剥离,典礼变成了集体的表演秀,造成了价值内涵的迷失。

(二) 参与主体缺位,阻碍情感共鸣生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在于典礼蕴含的价值理念是否被参与学生认同接受。学生是开学典礼的参与主体,开学典礼的内容设置、流程安排都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的开学典礼却存在主体地位缺场的问题,组织者只是将典礼的流程按部就班地完成,忽视了作为参与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学生成为了“局内的局外人”。一方面,在开学典礼的组织策划过程中参与者主体缺位。组织者在典礼策划前仅仅依靠已有经验想当然地策划仪式流程,很容易使典礼与学生的心理期待相悖,使典礼的隐性育人功能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参与者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性,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面,在典礼进行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部分学生把开学典礼看作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导致参与者“身体在场”但“心理缺场”的状态,沦为单纯的看客和低头族。

(三) 符号象征弱化,消解情感能量聚集

开学典礼的符号承载着仪式的价值理念,象征符号在开学典礼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国旗、校旗、音乐、标语、语言等,这些符号都是组织者在典礼开始前“基于校园文化积淀和师生情感认同而设计”,[6]能提升参与者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价值理念的认同感。当前,功利化、形式化等不良作风扩张,它们夸大或简化了开学典礼的流程仪式,弱化了符号的象征意义,冲淡了开学典礼的育人价值。一方面,夸张化的符号设置消弭了符号的象征意义。诚然,开学典礼需要色彩、音乐等象征符号增加典礼的情感体验,但是过分在意由此带来的视听感受就会走向形式化的作秀道路。导致庄严的典礼变成表演的秀场,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简化的仪式无法完整呈现价值理念,消减了符号的象征意义。当前开学典礼操演不规范致使符号缺失现象经常存在。例如,很多高校都在开学典礼上设置了校徽授予仪式,在实际操作中,出于对时间和现场管控的考虑,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台下观看校领导为学生代表佩戴校徽。这种仪式上的简化不仅削弱了大部分同学的参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校徽这一象征符号承载的价值意义。

(四) 流程形式固化,削弱教育情境感染力

开学典礼本身是一项程式化的活动,有着严格的秩序流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追逐潮流和猎奇的心理,开学典礼如果不能在设计上有所创新,而是重复过去固有的模式,便会丧失对学生的吸引力。妨碍情感共鸣的激发,进而影响互动仪式的育人效果。具体来说,一方面,部分開学典礼的场景布置固化。典礼的场地布置是互动仪式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情境创设能为情感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然而,部分高校开学典礼场景的选择安排在室内,场景布置也主要集中在主席台上的座位安排、条幅标语设置、地面红毯铺设等,很少有针对性地为参与者营造排他性情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与者的专属开学典礼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学典礼的环节流程设计缺乏创新性。目前,一些高校沿袭传统的开学典礼流程,比如升旗仪式、领导讲话、师生代表发言,这些固化的流程虽然必要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与参与主体的互动,极易导致参与者产生厌烦情绪和倦怠心理,注意力分散,影响育人效果。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开学典礼营造育人情境和开展流程仪式互动,有助于引导参与者认同典礼蕴含的价值理念,并通过情感共鸣和情感能量的积累引导参与者的思想观念实现由想法到价值观、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变。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仪式价值、仪式主体、仪式符号和仪式流程四个维度为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提供了路径启示。

(一) 价值的引领:丰富仪式价值内涵,强化价值导向

开学典礼作为高校的“开学第一课”,肩负着为新生“扣好思想引领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价值内涵是开学典礼的灵魂,丰富开学典礼的价值内涵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高校要坚持真理引领,筑牢开学典礼的理论根基。高校需要在开学典礼中用活用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资源,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学典礼价值内涵建设的重要来源,深入挖掘其中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新时代青年坚持真理,坚守初心,担当作为,勇敢追梦,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第二,高校要坚持文化传承,激发开学典礼的文化活力。开学典礼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其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开学典礼要集中体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我们要在仪式活动中融入校史文化的元素,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体现大学文化精神。

第三,高校要坚持与时俱进,彰显开学典礼的时代风采。时代在进步,开学典礼也要不断发展。一方面,开学典礼要紧扣时代主题,聚焦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在典礼中融入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例如曾勇在电子科技大学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中提到“当大家快要‘破防,感觉‘芭比Q了,在夜深人静‘emo时,千万不要忘了,成电就是你们的家”,网络热词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幽默的话语带给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学典礼要紧跟教育环境变化,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理论和方法融入典礼流程之中,使典礼的价值内容与当前教育环境相适应。

(二) 在场的升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身心俱在

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在场”才是参与者形成情感连带、实现情感共享的关键。因此,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参与者“身心俱在”。

第一,开学典礼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开学典礼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典礼的设计和安排应当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声音。高校可以开通想法征集渠道了解学生对于开学典礼的期待,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场景布置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青春元素,流程设计安排学生乐于参与的环节。比如,中国传媒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就用《“漫”游中传》的开场视频带领学生遨游学校的数字赛博空间,有效点燃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第二,开学典礼策划要集思广益,吸纳学生加入其中。高校可以吸纳学生加入典礼的组织策划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在场景设计、流程安排、符号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宽松自如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尽情表达。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全程参与秩序维持、现场布置等基础性工作,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使命感。

第三,开学典礼要鼓励学生参与群体互动,提升主体体验。典礼中要设计一些流程和环节引导参与者开展群体互动,使每个个体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以主人翁的心态体验自己在典礼中的角色,从而摆脱旁观者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仪式之中。

(三) 情感的积累:完善象征符号体系,引导情感回归

柯林斯认为只有将短期情感转换为长期的感情才能维持互动仪式的效果,这个转换需要象征符号这个中介来实现。高校要在开学典礼仪式过程中引入多种符号传递价值理念,并在仪式结束后通过符号的不断重现来唤起和积累学生的情感能量。

一方面要充实开学典礼的符号体系,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象征符号。红色布景、音乐、旗帜、语言等千篇一律的符号容易使参与者产生审美疲劳,影响情感体验。为此,开学典礼可以打破常规思维,合理利用校内的文化标识、建筑、雕塑等符号并赋予它们不同的价值内涵,创造性地设计出承载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新符号。

另一方面要深化价值内涵,提升象征符号的价值显示度。象征符号的设计和安排最终目的都是承载和传递价值理念。为了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开学典礼组织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为象征符号发声,通过前期宣传、典礼中的讲解等形式讲好校徽中的大学精神、校训中的办学理念、校歌中的大学历史等。二是要规范象征符号的应用形式,保证个体对符号体验的平等性,避免符号简化、误用等造成不良感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三是促进象征符号的定期再现。典礼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终止,高校可以通过象征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再现唤起学生对典礼的情感记忆,巩固育人效果。

(四) 情境的重塑:创新典礼互动形式,增强情感体验

情境是“融形、情、意、理于一体,具有境真、情浓、意深、理于其中的特点”。[7]开学典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的创建。开学典礼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方式方法,重塑典礼情境,增强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为实现情感共鸣和情感积累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重塑开学典礼情境的感染力。感染力是实现以情育人、引人入“境”的关键因素。重塑开学典礼情境的感染力要注重典礼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开学典礼主题、价值内涵的选择是多样的,只有创设契合开学典礼主题的情境才能更好地传递典礼的价值理念,使参与者很快被现场情境感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开学典礼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运用艺术化的手段,通过色彩、音乐、图画等形象,运用夸张、象征等手段,增强情境感染力,触动参与者内心。

另一方面要重塑开学典礼情境的互动性。开学典礼情境的重塑要以增强互动性为目的,在形式上力求创新和多样,尤其是创设一些可以增强群体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一是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参与感,通过航拍、全方位电子屏等新兴科技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为群体互动奠定基础。二是创新互动形式,尝试通过合唱、集体宣誓、佩戴校徽、采访、快闪、军训成果展演等新颖的形式带来群体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三是开辟网络互动,打造网络仪式空间,借助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方式拓展典礼互动空间,学生通过点赞、评论、弹幕、转发等方式参与网络互动,通过“虚拟在场”体验独特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3-10-27].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3][4][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163.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6]代玉启.互动仪式链理论视野中的高校典礼——以Z大学学生节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1,(08):21-25.

[7]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288.

(责任编辑:毕秋)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