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内在逻辑和现实路径

2024-03-31 15:38李青
高校辅导员 2024年1期
关键词:建党思政课弘扬

李青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信仰之基、精神之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利于回应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有助于引领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担当民族复兴重任。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成效、激发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体现为目标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相通性和方法上的可借鉴性。要从实践层面探究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1-002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公安党建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yjskcjs023)阶段性成果。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崭新命题。党的二十大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大会主题,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被载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既回应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国家需求,也践行着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使命。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引导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一) 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精神凝聚力,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鲜活的内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发展的现实要求,也使高校思政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充满时代气息,能够及时吸纳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实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步发展。

(二) 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实效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精神谱系的高度凝练,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信仰之基、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启动新征程、实现新任务,对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要求更高。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结晶,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的鲜活内容。高校教师及时吸纳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使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发展紧密接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步发展,提高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实效。

(三) 激励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高校肩负着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主渠道。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激励大学生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是使大学生从理性层面对伟大建党精神有科学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敬仰伟大建党精神,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伟大事业。三是使大学生从意志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四是使大学生从行为上弘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时代英雄楷模为榜样,自觉为人民服务,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之中。

(一) 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魂和根,鲜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开首之篇,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接續奋斗的内在动力。高校思政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课程,在传递主流价值、浸润大学生心灵、引领人生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弘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题中之义。高校思政课程要注重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导作用,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接班人。

(二) 内容上具有相通性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实践品格,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和新时代制高点上系统解读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明确其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四史”、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世界局势和中国国情,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发展,把新思想落实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上,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品格和理论修养,培养好党和人民的接班人,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 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奋斗精神、爱民情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过程内含了思想教育的本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所应当是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复杂动态的过程,要达到入心、入脑、入神、入行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推进多样态融入、浸润式融入、协同性融入的路径。

(一) 伟大建党精神多样态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作用,全面系统、透彻生动地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奠定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解决理论认知问题。教师依据高校五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分别确定教学侧重点,实现多样态融入,即理论融入、实践融入、历史融入、现实融入等,实现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入脑”。

1.理论融入

教师要注重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基础和重大作用。比如,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的内容中,融進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形成、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历史融入

教师要注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从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和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角度,阐述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讲透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历程,[2]讲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作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党的百年奋斗史、理论创新史的角度,讲清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内在路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3.现实融入

教师要注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形势与政策”课中专题系统讲授“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好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

(二) 伟大建党精神浸润式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

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思维,浸润式融入,唤起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共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入心”。

1.实现课堂主客体互换,让思政课程“动”起来

传统授课模式通常包括老师的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知识内化两个阶段。教师在课上进行知识讲授,而由学生课后进行知识内化。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知识的入脑入心程度不够。当思政课堂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角色就变成了主动研究者,学生们只有通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的学习,才能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学生在搜集知识材料、制作讲授课件以及进行课堂讲授过程中,不仅会加深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也会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悟。

2.实现课程话语权创新,让思政课程“活”起来

虽然各高校思政课都在有序开展,但是思政课话语体系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会讲故事和讲好故事十分重要。”[3]教师要依托党史学习新契机,讲好党史故事,提升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让学生从我党不断壮大的各种生动事迹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魅力,真正做到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来阐述真理,从而更易于学生认可和接受,进而有力地破解理论知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

3.实现科技融入教学,让思政课程“新”起来

“思想教育从来不应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应辅之以生动直观的参与式、体验式场景教学,发挥其在增强教育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4]教师利用现代科技的情景沉浸式教学法能够顺应大学生的心理体验,突破传统教学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情理“入心”的教学效果。

(三) 伟大建党精神协同性融入思政课实践环节

“融入”是复杂的过程,目标是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动力。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党建引领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更缺乏身临其境的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5]教师需要拓展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和体悟伟大建党精神。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发挥媒体传播的优势,创新思政课新平台,使伟大建党精神协同性融入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环节。

1.发挥本地党史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教育基地、党史馆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打造“行走的课堂”。这可以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教研室以及学生支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利用校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实地学习参观,通过现场体验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感召力,进一步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以体验模式融入高校思政课。

2.构建“课堂—互联网”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

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与思政课产生联动,打造互联网教学平台,将新媒体的优势转化为推动教学的实际力量,借助微博、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网络资源,构建一个学党史知识、听建党故事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应当定期推送有关党史知识、党史学习教育及实践的相关文件、活动、新闻资讯等内容,进一步拓宽课外实践学习渠道,将思政理论学习融入学生生活各个时段,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性、思想性以感染力强、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到学生内心深处。

3.组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专项活动

教师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组织一系列专项活动,把伟大建党精神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入行”。稳定持续的运行机制有助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比如高校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演讲、比赛等专项活动,形成一个稳定机制,激励大学生参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和传承,在演讲比赛的氛围中增强精神滋养,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内在稳定的爱国爱党情怀。

教育实践表明,距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面对面宣传教育效果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高校要邀请国内相关学术专家、知名学者、时代楷模、英雄人物等召开专题讲座,在宣传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唤起大学生爱国、爱党、爱事业的情感,激发大学生为国、为党、为人民奋斗的斗志,使伟大建党精神潜移默化于学生思想之中,进而引领学生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4.

[2]王兴中.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18-20.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1.

[4]郑卫丽,王标.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J].重庆社会科学, 2021,(11):66-77.

[5]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人民日报,2021-03-07(001).

(责任编辑:郁有凯)

猜你喜欢
建党思政课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