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增为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与基础教育思政课目标、内容一致。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目标整体架构、内容分层设计的体系,是基于知识理解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教育内容的实践转化、认知递进与情感深化是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两个重要维度。实践转化是重要的课程实施形式。教学要设计形成针对不同的认知起点的一体化方案学习,帮助学生从身份归属的认知,到情感责任的深入,再到理想信念的坚定,逐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法 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 实践转化 一体化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在基础教育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贯穿全学段,对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有不同的内容设计和实践要求。而从教学维度,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学段都具有同构性特征,即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与思政课程要求的一致性。
一、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明确提出了以政治认同为首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政治认同是在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转化中,逐步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通过一体化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系统,规定了爱国主义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方式。在目标设计中,建构了实现政治认同的支持性素养的体系。基础教育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世界观教育,也是方法论教育,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是思政课学习的重要目标。不同学段的学生,尽管学习内容不同,但通过教学的引导,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一致的爱国主义立场,这是重要的政治认同的目标。
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不是只对标某一素养的学习,课程所培育的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是基于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理解与实践。通过教学的转化,达成培养“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偉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的政治认同素养,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要求。政治认同,是基于道德基础,在依法依规的理性态度基础上,形成的政治立场和行为自觉,表现为有明确的大是大非观,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能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承担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讲道德,践行道德,本质上就是履行义务,坚守道义。”[2]169 坚守道义,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格,“敬畏道义、坚守道义就成了道德人格和德性的本质要求……”[2]169道德人格,以健康人格为基础,没有健康人格,道德认知就会有偏差,就不会形成正确的道德责任。健康人格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隐条件,思政课要帮助学生从学会正确认知自我开始,逐步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继而再引导主体的情感深化,形成从知识体系到认知结构,再到情感责任的学习逻辑。爱国主义教育最终通过学生的核心素养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按照由小学低年级到高中的顺序,呈现目标整体架构、内容分层设计的内容体系。
1. 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是最高层级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责任。在思政课中,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表现为结构化的爱国主义内容体系,而且重点在于体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认知起点,从基础年段开始,以道德规范教育为起点,逐步到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再到形成道德实践能力。
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也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而是要帮助学生从认知上升到道德责任。根据思政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爱国主义教育从道德启蒙入手,帮助学生逐步认识私德、公德、大德,并逐步懂得三者的关联,理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德序列的内在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考虑了三方面的学习基础。首先,考虑道德养成的对象差异性。思政课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载体不同,学生不同成长经历的差异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起点,确定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方案,这些是课程要求,也是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价值。其次,课程明确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活化,使之成为更好支持学生参与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开始,在教育资源上,需要因地制宜,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中,形成个人到集体、小家到大家的认知序列,建构爱国主义与个人、与生活的具体联系和学习路径。最后,课程把道德责任的具体表现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道德学习不是拘泥于书本的概念学习,是要体现知情意统一的过程。课程把理解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不同领域的道德责任作为学习要求,理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内在逻辑和与现实的关联性。引导个人的发展最终要和国家发展结合,确认爱国是最大的道德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以法治方式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对推动宪法实施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爱国主义教育赋予了坚实的保障。
宪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宪法精神,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法治观念的具体表现。思政课从法治观念培养的目标上,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定地位,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在学校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是法律规范。不同年段的教学,要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爱国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法律义务的学习内容,从规则遵循到规范形成,从基本常识到初步体系,从实践应用到价值坚守,确定分层分级的学习目标和行为标准。
2. 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内容“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和标志、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各个方面”[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按思想、文化、制度、治理等领域呈现,通过主题式、结构化分学段教学。
从目标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立场观点。课程目标围绕爱国主义本质,设计如何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在内容上,高中课程有两方面的具体结合:一是高中课程在内容上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制度与治理方式的思想基础,以及对每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品格的影响。二是高中课程在实施上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把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把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形成听党话、跟党走,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是课程目标。
三、爱国主义教学设计的两个维度
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基于知识理解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不同年段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教学要有针对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学习方案。一体化设计是体现不同年段课程目标同构性的教学实施要求,要综合体现课程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段学生作分层学习设计。一体化帮助学生从身份归属的认知,到情感责任的深入,再到理想信念的坚定,逐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要求,这是实践的过程,也是通过实践提升认知和情感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括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教育内容的实践转化,二是认知递进与情感深化。
1. 教育内容的实践转化
课程的实践是学科知识的解释系统。在思政课中,实践既是课程学习内容,也是课程学习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在不同学段有特定情境要求,从体验式的认知到基于认知基础的情感深入,由此形成主体责任的学习过程。实践设计是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和推动,随着年段的上升,实践活动与相应的学生认知经验不断融合,在实践体验中推动理性思考,逐步达到在认知进阶基础上的价值培养。以“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内容学习为例,通过实践转化把相关内容具体化。经过参加升旗仪式、参观重要场馆、观看或查阅相关资料资源等身历其境的活动,将内容设计成基于感知经验的学习结构,让抽象具有具体性,让理性具有表现力。“象征符号是能指与所指的组合,它对政治仪式的重要作用在于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4] 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把见到、听到、触摸到的相关要素,用学科方法建立起内在联系,构成与国家象征和标志有关的内容结构,把看、听、记等学习能力转化成传递传播的实践能力。
实践的本质是学习者的参与。课程实践的逻辑,是在学生认知起点基础上,搭建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实践环境。真实性、体验性、互动性,是建构环境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情境是重要的学习条件,要体现情境对人的关联和作用,通过主题选择,综合思政课各领域内容体系,在情境中丰富其生活体验,形成有效学习资源,促进认知水平,培育基于情感和理性的责任。
2. 认知递进与情感深化
基于认知的情感教育是课程维度的要求。认知水平会影响主体对认知客体的情感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高水平认知是支持深厚情感形成的基础。反之,情感改善同样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变化。爱国主义教育,是认知提升和情感深化共进的实践,这两者的共进,则是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依赖个体经验的实践学习是教学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认知递进。认知在积累中的前进和上升,具有反复性特征,从教学角度而言,需要通过一定的重复体验才能得以稳定和固化,由此达到认知递进目标。基于目标达成的强化和关联的教学任务因此显得至关重要,包括升旗仪式等学习内容必须每天强化,有些红色场馆需要经常探寻探究,等等。这些实践活动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设计以及学生的结构,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维水平,促进自我认知,挖掘自我潜能,形成自觉行动。
认知是情感的重要基础。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国家象征和标志”学习不仅与“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同时与中国共产党史等历史、革命文化等相关内容形成整体、交叉的结合。在学习要求上,不同学段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低年段要达到“什么是国家象征和标志”和“有哪些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等的基础认知水平。随着年段上升,学生在不断深入的实践中积累更丰富的经历,形成具有高阶维度的认知水平,从一般的“知道”,到有关联的理解,要了解“国家象征和标志”与“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的内在联系,并初步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形成逻辑。通过深入的实践学习,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基于认知递进与情感深化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知递进的学习过程,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环境的建设。小学低年段的环境具有规范性、标准性要求,包括规范场合、规范条件以及规范行为等。在国家象征和标志内容教学中,要强化规范性和标准性的实践要求。课程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国家象征和标志的具体体现,在什么场合必须呈现以及应遵循的规范等。教学要设计相关的学习环境。随着年段上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设计要体现学习要素的丰富性,教學要设计让学生随处可见、随处可获得的置身其中的真实体验。在国家象征和标志的教学基础上,深化人物与事件的关联,关注相关人与相关事,学生通过具体的讲述故事、表演展示、参观展馆等不同形式的任务,能初步理解爱国主义行为的基本表现,能初步形成“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知和情感。
在初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小学基础上的实践延展和认知深化。随着认知要求上升,行为规范逐步提高,学生从学习人物事迹上升到理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内涵,以认识水平带动情感认同。针对初中生的教育实践环境,需要构建具有一定复杂要素结构的学习情境,复杂要素的情境具有多维度知识体系交叉,涉及多层级的认知能力要求,呈现多主体实践的不同学习方法。初中要在小学的实践内容基础上,在已有相关人物、事件的要素基础上,设计体现内在要素之间的关联的学习任务,提供更多帮助学生参与任务解决的学习路径。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关注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理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脉络,让学生时时关心国家大事,感知更多社会发展动态。初步理解和建立与制度、道路以及文化的联系,形成基于更大视野、更宽领域、更深认知的情感深化。
在高中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真实和复杂的环境基础上,建立与个人知识体系密切联系,与个人未来发展密切联系,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密切联系的成长环境。高中生的知识结构日趋丰富,能够将各类学习过程形成知识自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形成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更高层级的思维水平,而且形成基于高水平认知的情感认同与价值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是从历史中的“他人”,逐步转向历史中的“我们”,形成历史与“我”的思考,以及当前的“我”与国家发展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学生理解并阐释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实践目标上,能够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在实践内容上,逐步掌握史学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学科方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实践史。建立更高层次的责任要求,不仅具有主动热情地参与,还须具有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态度和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在思政课程中,高质量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是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不仅要有相对完整的爱国主义知识结构和准确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解,还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要有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拥有推进爱国主义实践的专业胜任力。同时,教师要有了解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方法,构建基于学生认知与经验起点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能依据一体化的要求,设计分级的学习案例,落实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教师还要具有面向高质量教育目标的育人能力,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引路人。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育人内容和要求,不仅要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信念,促进学生精神培育,还要帮助学生拥有理性精神,勇担道德责任。这不仅是教师的专业责任,也是课程的全部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 朱贻庭.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
[3]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答记者问[EB/OL]. (2023-10-25)[2024-01-04].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897.htm.
[4]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8.
(作者系上海市教师教育學院党委书记,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