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豪,樊一桦,辛萍,仇文静,李鑫举,蔡雪朦,杨晨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3.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 301617)
黄元御著有《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等11 部医籍[1],其中《四圣心源》最能体现其核心医学思想。此书融会古籍,提炼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强调百病皆因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所致[2]。升阳益胃汤是李杲所创经典名方,具有补脾益肺、升举阳气、清热除湿之效,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笔者试从“一气周流”角度阐述该方理法,现论述如下。
1.1 “一气周流”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记载“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黄元御对此进行发挥,认为天地间有一股无形之气,于升降浮沉之间,产生阴阳五行变化,而人体内也存在一种“气”,人体脏腑精微凭借其运动而产生,并伴随其运动,此“气”即谓之“中气”[3]。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了气的升降出入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根本动力[3]。黄元御认为这个升降出入的枢纽就是中气。如《四圣心源·阴阳变化》云“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及“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而“一气周流”指的就是中气通过自身运动从而调节其他脏腑的气机运动[4]。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脏腑生成》中论述“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黄元御认为脏腑的升降是以中气为枢纽,中气左旋上升,化为肝木,升而不已,便成心火;中气右转下降,形成肺金,降而不止,终成肾水。肾水凭借中气左旋济心,心火依靠中气右转温肾,如此循环不止,故万物化生,人身的气血津液等物质也随此生长循环一并输布全身。正如《四圣心源·气血原本》中提及:“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神也能够得到滋养,黄元御将精神活动的产生归结于中气的升降和心肾的水火交通[5]。
而在“一气周流”的运动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造成升降失常,进而百病丛生[6-7]。黄元御认为无论内伤疾病还是外感疾病,均是由于中气之升降平衡被扰乱,而致脏腑功能失常,外邪乘虚而入,或人体正常组织郁结沉积,从而发病。而中气升降平衡的失常,皆因产生其动力的脾胃虚弱,为湿邪所困而致。《四圣心源》云:“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从内伤病来看,脾胃虚弱,中气升降失常,或致痰湿阻络,气机不畅,则肝木不疏;或致肺胃不降,痰涎上扰,则肺金上逆;或致上下失和,升降失常,则心肾不交等。从外感疾病角度来看,正是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正气失其所养,故虚而败邪,最终导致发病。
1.2 李杲学术思想与“一气周流”理论的联系“补土派”医家李杲的学术思想可谓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学术渊源,黄元御在李杲的学术思想基础上进行发挥发展,创造出“一气周流”理论。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对脾胃的重视以及气机升降的关注。
李杲的核心学术思想在于脾胃升降,他认为胃气乃一身之本,正如《脾胃论》云“人以胃气为本”及“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故而养生治病必调脾胃,“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而调理脾胃的基础,在于调其升降,正所谓“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而升降之理则应法于四时,“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则在李杲“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的思想上加以发挥,以中气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水火相济的动力,强调“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其认为人体气机运动分为左右两路,左路肝随脾升而化心火,右路肺随胃降而化肾水,心火升已而随肺胃下温肾水,肾水降止而伴肝脾上济心火,而中气的健运则是气机升降的保证。
从疾病角度来看,两者的学术思想一脉相承。李杲认为脾胃虚弱,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导致百病丛生,“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黄元御亦认为脾胃虚弱,痰湿中阻,中气不运乃诸病之根,“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
相比较而言,李杲更注重胃气升发,而黄元御更注重中气健运;李杲以阴火为“大敌”,黄元御则视湿浊为“猛虎”,两人各有侧重,然以黄元御之说更为全面。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肺之脾胃虚方》[8],提出该方治疗“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
升阳益胃汤组成为“黄芪二两,半夏、人参、炙甘草各一两,防风、白芍、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生姜五片,枣二枚。每服秤三钱,水煎温服,早饭后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司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竹叶石膏汤”等25 首方剂)》[9]中规定,升阳益胃汤的组成、剂量及煎服法为:黄芪82.60 g,清半夏、人参、炙甘草各41.30 g,防风、白芍、羌活、独活各20.65 g,陈皮16.52 g,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12.39 g,黄连8.26 g(以上药物除特殊标注者外皆为生品)。将以上药物粉碎成粗粒,每服取12.39 g,以水900 mL,生姜5.00 g,大枣6.00 g,煮取300 mL,早、午饭之间温服。渐加至每服20.65 g。
本方名升阳益胃汤,其主治不言而喻,乃升提脾胃之阳以振胃气,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云:“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故以大量补气升阳之药振奋春生夏长之气,对此李杲有详尽论述:“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然调脾胃必知升降,众人只赞其升阳之效,而未明其降阴之功也,故今以“一气周流”之升降理论解析升阳益胃汤,以释李杲立方之意。
2.1 运用“一气周流”思想解析升阳益胃汤 方中之药共16 味,其中药性升者5 味:黄芪、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药性降者5 味:半夏、橘皮、泽泻、黄连、生姜;另有补益中焦药4 味: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养血药2 味:白芍、大枣。方中之药5 升5 降,补泻之药并存,升降之药同行,寒温之药共用。该方以升为主,故名“升阳”,能够健脾降胃,故名“益胃”。
2.1.1 君药 诸药中以黄芪、半夏两味君药主管升降,余药尊而从之。黄芪味甘,入脾、肺经,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助脾土畅其生发之令,解其痰湿困阻之危,而使中气左旋之路通;半夏性温,入脾、胃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佐胃土行其降浊之政,开其郁塞壅遏之窘,而使中气右转之道畅。如此便可使中气运转,升清降浊,新旧递嬗,出纳无阻。黄芪配伍半夏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书中提及:“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该方中已提及黄芪、半夏配伍,此处配伍向来困扰历代医家,如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说“及肺虚损不足乎,补气加半夏。更为匪夷所思,今之医师,请各陈其所见”。而笔者认为,方中黄芪可助中气左旋,使肺得养,解其不足之困;半夏可佐中气右转,顺肺之性,止其上逆之忧。如此配伍,可升降同调,补泻兼施,既增中气运转之力,亦清阻塞升降之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使中气恢复其运转。有学者也认为黄芪加半夏可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升降相因,使补气作用更强[10]。
方中人参味甘,性微温,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之功,于此方中健脾强胃,大补中气,壮升降之源,强出入之根,并黄芪、半夏共为君药。人参与黄芪相配,为圣愈汤之配伍,证明其补气之强;人参与半夏为伴,乃泻心汤之架构,证实其消痞之效。
2.1.2 升药 方中药性升者5 味,除黄芪外,剩余4 味。柴胡味辛、苦,入肝、胆、肺经,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可助肝脏调畅全身气机,促进中气左旋上升,为臣药;羌活、独活、防风,因其风药之性,取其祛湿通经活络之效,以去中气升降过程中阻滞气机之邪。羌活善祛上半身湿邪,独活善祛下半身湿邪,两药配合祛全身之湿邪。此3 者亦可升发脾阳,且有疏肝之功[11],助中气左旋,共为佐药。肝气不郁则脾土不壅,气机升降有序;脾升胃降则痰湿不生,轴枢运转不滞。
2.1.3 降药 方中药性降者5 味,除半夏外,剩余4 味。其中橘皮味苦、辛,性温,《长沙药解》谓其“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泻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橘皮可行气化痰、下气止呕,助半夏降戊土之浊阴,畅中气右转之道。生姜味辛,性微温,《长沙药解》谓其“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生姜在此方中降胃之浊气,同时散寒除湿,以助中气运转。橘皮、生姜配人参,为橘皮竹茹汤的架构,亦是升降同调的对药,故橘皮、生姜共为臣药。而泽泻味甘、淡,性寒,《药品化义》谓其“除湿热,通淋浊,分消痞满,泄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可清热除湿,使邪有去路,不为“困兽之斗”。黄连味苦,能清热燥湿,泻火降胃,可促胃土右旋以降湿浊,与泽泻共为佐药。
2.1.4 补益药 方中补血药物2 味,白芍味苦、酸,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平肝抑阳之效。白芍配柴胡,为四逆散之架构。因肝体阴而用阳,故以白芍补肝之体,以柴胡疏肝之用。因肺虚易见金不制木,肝阳上亢,故加此药,其在此方中既可平肝抑阳,制衡各风药,防止其疏泄太过而生风,避矫枉过正之嫌;亦可滋养肝血,防止燥湿太过而伤阴,壮其体以益其用,行恩威并施之德。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效,《长沙药解》谓其“补太阴己土之精,化阳明戊土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息风”,在此方中起养血滋肝、养心安神之效,促进中气左旋化生心气。白芍、大枣两药以其滋阴养血、平衡诸药之力为佐药。
方中补益中焦之药4 味,除人参外有3 味,其中白术和茯苓均为补中益气燥湿之品,皆入脾经,两者于全方之中起补益脾胃、燥湿利水之效,类似于四君子汤的架构,其中白术、茯苓共为臣药。该方升降同调、寒温并举,需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故炙甘草为使药。
此外该方“每服秤三钱”,水煎温服,可见用量较轻,亦体现脾胃虚损,大补恐胃再伤,故当小剂量慢补。另应早饭后服,早饭后正是脾胃经脉阳气升发之时,属顺势而为,借助外界阳气,调理脾气。
升阳益胃汤全方共16 味药物,5 升、5 降、6 养,升降结合,补泻兼顾,寒温并用,实乃补益中气、调和升降之良方。
2.2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2.2.1 辨证要点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此升阳益胃汤证因脾胃虚弱,经脉不充,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脾胃虚弱,戊土左旋不及,则肝胆郁于下,春升之令不行,时值秋而辛金旺,肃降之令盛则肝胆愈郁,郁久而化火,故“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备急千金要方·胃虚实第二》中提到“胃虚寒,身枯绝,诸骨节皆痛”,明确此证型为脾胃虚寒,故阳气不升,可见一派“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之阳虚表现。
或云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而成肺病,然其根本皆为中气不运,阳气不伸故也。
2.2.2 所治疾病 中气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根本,凡中气不运者,皆可加减使用,非必为脾胃病也。
分而言之,古有《证治准绳·恶寒》用其治疗“胃足阳明之脉气虚”所致恶寒,今有邵霜霜等[12]用其治疗由于中气虚弱、脾胃升降不利导致的阴火上炽所引起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浊阴不降,阻塞清窍而导致的耳闭;李厚根[13]用其治疗由于脾气亏虚,轴枢不运,湿热内生,肝气郁滞所致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京宏[14]运用升阳益胃汤加味治疗188 例稳定性非劳力型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3.51%;胡波等[15]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总有效率为91.67%;袁沙沙等[16]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肺脾气虚、脾阳不升、痰湿内蕴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王海艳等[17]报道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及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湿浊下注,肾水不滋而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有研究表明升阳益胃汤加减可以治疗脾虚型皮肌炎[18];张琪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内生而致四肢不充合并痰阻经络导致的重症肌无力[19];袁红霞用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胃阳虚,中气失运,阳气不伸,四肢不充所致的风寒湿邪留滞肌肉筋骨所引起的痹证[20],足证其效。
《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到“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当少去茯苓、泽泻”,可知不可墨守成规,滥用此方,需辨证论治、随症加减。若兼有食积,可加厚朴、神曲等沉降化浊、消食导滞之药以助其降浊之力[21]。肝郁甚者,可加香附、合欢皮行解郁之效[22-23]。兼有瘀血者,可加三棱、莪术、赤芍化周身瘀血[24]。脾虚而先天不养致脾肾两虚者,可加熟地黄、牛膝等补肾益精[25]。关节疼痛者,可加桂枝、牛膝、姜黄等通经活络,治疗中枢不运兼寒湿阻络之痹证[20]。
2.2.3 使用注意 该方名为升阳益胃汤,虽云升降并作,然其性终究偏升,过用之则阳亢生风,见头眩手颤之症;亦可燥湿过度而伤脾阴,升发过度而伤肝阴;且其性升发,助阳气上行于头面肌表,夜服可生不眠之虞;亦可促表虚者之汗,旺阴虚者之火。上述4 种情况医家不可不慎重使用。
黄元御“一气周流”学术思想将分散的脏腑病机融为一体,又有主次之分,以脾胃为中心,调节全身脏腑气机,强调五脏调和,气机顺畅,才能保身长全。“一气周流”理论对辨证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疾病,尤其对于内伤病的治疗,有指路明灯之用。通过“一气周流”理论解析升阳益胃汤,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该方中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等复杂配伍思想。升阳益胃汤立方遣药紧扣“脾阳不升,中气不运”之病机,合全方之力使中气旺盛,枢轴运转,升降不息,出入无滞,凡脾胃气虚、中气不运、湿浊中阻、升降失调的病机都可以运用该方灵活加减治疗。笔者详论此方之理法方药,希冀为临床医生运用此方祛病治疾提供一些理论依据。